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借龙宫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真实龙宫宝藏和民间故事借龙宫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一)
孙悟空为了能得到自己的武器,特意到龙宫去找武器。但那武器却是东海的定海神针,不可以拿走,但是龙王说如果孙悟空能拿动,则宝物归他所有。结果孙悟空把宝物拿动了,龙王却反悔了。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衡水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故乡,敖广搬家后,他居住过的龙宫还埋在这块地下。当时有兄弟两人在此耕种,老大跟着父母学会了种田,是种田能手,媳妇聪明能干;老二好吃懒做,媳妇刁泼贪婪。老大靠辛勤劳动,庄稼长得好,小日子超过越红火;老二贪图安逸,地里长不出什么东西,日子越过越糟糕,混不下去了,就靠偷庄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种了二亩西瓜,在锄地时刨出了开龙宫大门的金钥匙,并归还了守护龙宫的小龙王。小龙王为报答老大,邀请老大、老二到龙宫中取宝。等到了商定的时间,老大、老二随小龙王走到东海子的最低洼处。小龙王手指向下连指了三下,大地裂开了一条二尺多宽的缝。三人钻入地缝,临近龙宫时,小龙王又双手一分,龙宫的金门立刻大开。只见里面全是堆积如山的金珠玉翠。老大只拿了几块碎金银,老二却大把大把地将珠宝往兜里装,包里放。小龙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门,老二却因负重过量,累得口吐鲜血而亡。哥哥痛哭着和小龙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缝随即轰隆一声又合拢了。
这个故事是告诫人们不能贪婪。
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二)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家忧。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
禾苗不认爹和娘,耕作到家多打粮。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像娘。
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种菜老婆吃菜脚,做鞋老婆打赤脚。有钱杀人不偿命,没钱淘气也坐牢。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落雨如过冬。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好词:贪得无厌、镶金嵌玉、山珍海味、失魂落魄、战战兢兢、死去活来、假心假意、安安心心、暗暗庆幸、和颜悦色、金光闪闪、乱蹦乱跳、暴跳如雷、无声无息、东歪西倒、白雪覆盖、喷珠吐玉、灿烂夺目、眼花缭乱、耀武扬威、东歪西倒、咬牙切齿、乌云密布、雷鸣电闪、震耳欲聋、电光闪闪、一心一意、冒冒失失、客客气气、有志者,事竟成、香飘四溢、强横威胁、
好句:但是,他却象贪婪的强盗一样,搜刮着人民的每一块沾满汗渍的钱币。渐渐的,班台丑陋的面容,变得端正而英俊;他那瘦猴似的身子,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她那明朗的、纯洁的、银铃般的笑,真是能让死人重新复活,老人变得年青。姑娘却象一只灵巧的小鸟,“格格”地笑着,飞快地跑着,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跳上宝座,一会儿绕过台阶。国王就象一只笨拙的狗熊,不是踢倒了椅子,就是碰破了额头。谁正直就是长官,谁慈爱就是父母。少年呀,你为我们除掉了吸血的恶魔,我们推举你当新的国王。这一夜,他又懊悔,又痛恨,又害怕,翻来复去睡不着。
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三)
我给你推荐一篇作文,那就是朱自清的那个背影怎么样?他写的那个作文很好的。特别是那个描写的那个父亲的背影,嗯,可以让你回味起回忆起你童年的。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是广大人名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字样式。它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真与思考。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一般来讲,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童话等多种形式。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的智者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智斗愚蠢的学者、作弄贪婪的国王、整治狡猾的巴伊,他辛酸地讽刺、嘲笑甚至咒骂这些伪道学家、守财奴、贪官污吏、体现了积极的去恶扬善的精神。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阿凡提的那种机趣、幽默、诙谐的品格,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的故事会如此地深入人们喜欢的原因。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根基,有着各自独立的的民间文学,因此就有各自不同的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四)
所谓的「酆都鬼城」,就是传说中的阴曹地府,是已逝者接受审判的地方。而在人间设立酆都鬼城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带出「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信息。鬼城最著名的景点,当然是渗透浓厚神话色彩的「奈河桥」和「天子殿」。它们到底有多神秘古怪呢?
三段奈河桥 透视你所追求
相传人死后要投胎转世之前,必须经过「奈河桥」,喝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人间鬼城内的「奈河桥」,当然没有孟婆汤供应,不过意义深长。桥共分三段,左段代表长寿健康,而右段则代表权位财富,过桥者选择哪段桥通行,就揭示出他们追求甚麼。的确,世间并没有完美,有得必有失。那麼,中间一段代表甚麼呢?情侣要特别留意,跟爱侣同行时,大家必须手牵手,以九步度桥,取其「长长久久」之意。想跟他长相厮守吗?执着他的手过桥吧!
名山天子殿 呈现审判场面
在鬼城内,抬头仰望,看见的除了有蓝天之外,还有位於名山之巅,教一众小鬼闻风色变的「天子殿」(「天子」,即阎罗王)。宫殿屹立至今已有千多年历史,殿堂正中有一尊极具威严的阎罗王坐像,旁边还有天子娘娘坐像、六值功曹站像、四大判官和十大阴帅等,个个雕像都细致精美,栩栩如生,让每位到访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审判时的压迫感。殿外还设有「东西地狱」(即「十八层地狱」),小人受刑时的凄惨场面活现眼前,气氛阴森恐怖。大家敢做坏事吗?
其实,酆都鬼城要展现的,不是一个阴暗惨淡的地狱场景,而是要籍著描绘地狱,告诫在生的人要立善心。想深一层,这个鬼城,不但不阴风阵阵,反而还有丝丝暖意呢!
古迹埋水底 气魄永不灭
长江,以它贯通全国的气魄,得以成为古代经典战役的场景,缔造出多位著名的英雄霸主,以及编织起多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当中,以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巧布「八阵图」击退东吴陆逊一段,最为人津津乐道。
话说,蜀帝刘备为报义弟关羽被东吴袭杀之仇,亲率大军兴兵伐吴,连胜十数阵后,东吴陆逊反击,结果被迫逃至白帝城。陆逊穷追猛打,追至白帝城,后来(据《三国演义》记载),陆逊被诸葛亮的「八阵图」所困,幸得孔明的丈人引路方能逃脱。「八阵图」就是孔明以石柱等布置以围困敌人的阵势,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於长江一带。然而,真正促使陆逊撤兵的,却是孔明入川前刻在石碑上的「东和孙吴,北抗曹操」八字。陆逊看见这八个字,恍然大悟,为怕曹魏攻袭而退兵。而这块石碑,就是「孔明碑」。可惜,「八阵图」和「孔明碑」,现已长埋水底。
丰都县位於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上游,全县幅员面积2910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丰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定名为“丰都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裏流传著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丰都县境内主要景观有:丰都名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阴司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观,也是西南地区最壮观的动态人文景观,这裏还有建筑奇特壮观,密集程度大,时代跨度大、文化价值高,在全国实属罕见的汇南汉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树人大鬼石刻,还有低海拨(海拨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园,有三抚原始林场,龙河风景区(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观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历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 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旅游的游客喜欢从桥上顺利走过。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河桥是名山“鬼城”中的难得的一处古迹,建于明代,距离今天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古人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早已不足为训,但是作为名胜古迹和宗教文物来观赏,丰都“鬼城”却是其它寺庙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来丰都旅游,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这座奈河桥。 1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执行官 十六级
民间故事借龙宫 民间真实龙宫宝藏(五)
http://yanjiu.folkw.com/www/minwulunwen/152916558_3.html
牛郎织女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还活着,天鹅处女型故事还在民间!只要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不灭,这个美丽的传说就不会被国人忘掉!
本人搞的是主题分类法,按主题(题材)把中国故事分为十二大类。首先是神话为主的创生类,二是争战兵谋类,三是婚爱类。其中第二个主型是102异类婚姻型。102A是七仙女型(又名仙女思凡型),肯定了女主角的主动性,主题的积极性质突出了。102B便是牛郎织女型(艾氏天鹅处女型,钟氏牛郎型),因为织女在完善的故事中是比较被动的。这样,主型与亚型的关系上就很有题旨上的层次感了。AT法循于历史的地理的查找,重视结构,有其科学的一面。而在中国人、东方人的文化视角里,它便有不少缺点或缺陷。与牛郎织女型并列的亚型还有102C狐怪迷人型、102D画中人型。再细分下去,102B下面可有几式。另一个主型 是103人异恩婚型,突出神异们恩报人类的主题,下有亚型103A白蛇传型、103B龙女型、103C狐女报恩型。这样比较而列之,就可以看清牛女故事在中国婚爱故事体系中的方位了。但是,我也同样有资料不足和分析归纳不周延的问题。我立志要回击西方一些生搬硬套者对东方文化的歧视,且要克服东方人的自卑,决心用很大的精力搞出属于东方的、中国式的故事类型体系来。口头文学是文化,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不能像机器一样一个型号一个面孔。经济要全球化,文化要多样化,这是我从事故事分类研究和写这篇小文的内心底气。顺便说及的是,本人的提纲小样于2001年夏天出来之后,辽宁大学乌丙安老师在序言中称之为“袁氏版本”。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等都及时的给予了鼓励。还有钟老、张紫晨先生生前的支持,日本广岛大学加藤千代教授的支持。这里,我向他们深深地道一声谢!
注 释:
①《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348页。
②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9、63页。
③[美]斯蒂·汤姆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108、112页。同时见[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74页,101、103页。
④ 袁学骏《民间文艺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57页。
⑤《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38页,注释中。
⑥《穆天子传》,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11页。
⑦《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70页。
⑧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2、287页。
牛郎织女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还活着,天鹅处女型故事还在民间!只要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不灭,这个美丽的传说就不会被国人忘掉!
本人搞的是主题分类法,按主题(题材)把中国故事分为十二大类。首先是神话为主的创生类,二是争战兵谋类,三是婚爱类。其中第二个主型是102异类婚姻型。102A是七仙女型(又名仙女思凡型),肯定了女主角的主动性,主题的积极性质突出了。102B便是牛郎织女型(艾氏天鹅处女型,钟氏牛郎型),因为织女在完善的故事中是比较被动的。这样,主型与亚型的关系上就很有题旨上的层次感了。AT法循于历史的地理的查找,重视结构,有其科学的一面。而在中国人、东方人的文化视角里,它便有不少缺点或缺陷。与牛郎织女型并列的亚型还有102C狐怪迷人型、102D画中人型。再细分下去,102B下面可有几式。另一个主型 是103人异恩婚型,突出神异们恩报人类的主题,下有亚型103A白蛇传型、103B龙女型、103C狐女报恩型。这样比较而列之,就可以看清牛女故事在中国婚爱故事体系中的方位了。但是,我也同样有资料不足和分析归纳不周延的问题。我立志要回击西方一些生搬硬套者对东方文化的歧视,且要克服东方人的自卑,决心用很大的精力搞出属于东方的、中国式的故事类型体系来。口头文学是文化,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不能像机器一样一个型号一个面孔。经济要全球化,文化要多样化,这是我从事故事分类研究和写这篇小文的内心底气。顺便说及的是,本人的提纲小样于2001年夏天出来之后,辽宁大学乌丙安老师在序言中称之为“袁氏版本”。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等都及时的给予了鼓励。还有钟老、张紫晨先生生前的支持,日本广岛大学加藤千代教授的支持。这里,我向他们深深地道一声谢!
注 释:
①《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348页。
②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9、63页。
③[美]斯蒂·汤姆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108、112页。同时见[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74页,101、103页。
④ 袁学骏《民间文艺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57页。
⑤《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38页,注释中。
⑥《穆天子传》,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11页。
⑦《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70页。
⑧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2、287页。
祝楼主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所谓天鹅处女型故事(swan maiden tale),通常是指人间某一小伙子与化身天鹅或白鹤等鸟类飞到人间的仙女结合为夫妻的民间故事(我这里采用的是狭义天鹅处女故事范畴,广义者涉及的动物更多、内容更宽泛)。它是世界民间故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范型,在我国各民族民间广泛流传。从20世纪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情况看,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毛衣女》故事,敦煌石窟中发现的、题唐代句道兴撰的《田昆仑》故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见诸文献记载较早和较完整的两篇“天鹅处女型”故事。其他后来搜集于民间的这类故事也不少,如汉族的《天牛郎配夫妻》、瑶族的《五彩带》、彝族的《大雁姑娘》、达斡尔族的《从空中飘下的仙女》、藏族的《诺桑王子》、僳僳族的《花牛牛和天鹅姑娘》、傣族的《召树屯和兰吾罗娜》与《宝扇》、壮族的《孤儿》与《鸟眼田》、苗族的《天鹅姑娘》和《天女与农夫》等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天鹅处女型故事。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article.php?id=178931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借龙宫和民间真实龙宫宝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