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一)
太多,还是为你挑选几个
鬼故事:http://gui.dj230.com/
鬼故事文字版:http://www.mypcera.com/book/jing/toppage316.htm
张震讲故事:http://www.gushidawang.com/
http://music.jschina.com.cn/zhuanji/375.html
http://gui.qq573.com/
http://blog.donews.com/guiqq573/contact.aspx
http://www.see1see.com/
http://www.8812345.net/gui/
http://www.mypcera.com/book/jing/toppage316.htm(文字)
http://richie.363.net/guigs.htm
http://book.sina.com.cn/nzt/gui2/index.shtml(文字)
http://jupiter.math.nctu.edu.tw/~u9022048/new_page_7.htm
百度的贴吧里面
有“鬼”和“鬼故事”两个吧,都很不错的;“灵异”还是可以玩一下,只是故事不那么多,更多的是玄谈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鬼故事 下载”,可以出来一大片
www.emule.org.cn在资料里,我经常在这下有声读物.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二)
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1: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痛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丈夫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3:牛郎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4: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民间故事,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断桥相会,流传千年;梁祝化蝶,爱情绝响……《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将这些传统故事提炼加工,让读者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三)
精卫,上古神话人物,炎帝女儿,在东海溺死,化身精卫鸟,衔石立志填平东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典故: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释义: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神话传说】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其他传说】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典故: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释义: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神话传说】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其他传说】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自山海经。
射阳东边紧靠黄海,这块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向大海拓展,如同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一年下来就能长出几千亩甚至上万亩。那么。这块土地为什么会长呢?传说这是精卫填海的结果。
精卫是一种小鸟,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形状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发鸠山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山,山上有很多的石子和树枝。精卫鸟经常从发鸠山上衔起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截小树枝,展翅高飞到东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将石子或树枝从高空投下来,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狞笑着嘲讽精卫:“哼,你这小小的鸟儿,就算忙上千年万年万万年,也别想把我填平!”
精卫则在高空坚定地答复大海:“我就是干到世界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样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的生命被你无故夺去。”
这是怎么回事?精卫的生命是怎样被大海夺去的呢?
原来,精卫的前身叫做女娃,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一只小船,到东海云游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恶浪,恶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
女娃死后,她的灵魂就变成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就叫精卫。为了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无辜的生命,精卫就发誓把大海填平。但是一只小鸟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事业,直到把大海填平为止。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共工降下洪水,也为天下带来灾难。这就发生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这是后话。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炎帝作歌曰:
精卫鸣兮,天地动容!
山木翠兮,人为鱼虫!
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
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
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
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回答者:sanzhi9 - 经理 五级 10-15 15:14
精卫鸟,就是布谷鸟。现在布谷鸟仍然叫着“不归,不归”,要把大海填平。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四)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五)
先发1个苗族的.因为太多了。太长了。我告诉你个地方自己去看吧http://wx.pupiledu.com/news/minjian/index_3.htm
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个山谷中间,有一个绿幽幽的深潭,山的两边有苍翠的树木和奇丽的花草。井里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见天空的云霞、飞鸟,能照得见井旁的树木和花草。有一天,从东方飞来一群鹭鸶,从西方飞来一群水鸭,它们一见到这个美丽的水井,就想到里面去找鱼虾,气得看守水井的地神跳起来吼道:
"呸!你们到这里来干哪样?这不是鱼塘,这是仰阿莎出生的地方。明天她就要出世了,你们可不要啄呵!谁敢动她一根毫毛,我就要叫它尸骨不归家!"
鹭鸶和水鸭,只好夹起尾巴飞走了。
第二天,忽然天昏地暗,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样的大雨落下来了。井里冒着水泡,发出"波--波--波"的响声。过了不久,雨止了,天也晴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象苗家姑娘绣的奇花异朵,飘浮在晴朗朗的天空。这时候,仰阿莎从水井中冒出来了,成群的蝴蝶围着她飞舞,数不清的鸟儿绕着她歌唱……大家都在欢乐地庆贺美丽的仰阿莎诞生。
仰阿莎生出来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仰阿莎的歌声,是那样委婉动听,飞遍了山山岭岭,响彻了村村寨寨。在阴天里,她的歌声能驱云逐雾,把太阳唤出来;在冬天里,她的歌声能驱寒逐冷,唱得满山满岭开遍鲜花。蜜蜂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采蜜;百鸟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歌唱;青年小伙子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手中的活路;姑娘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一字一句地学唱。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一年年地过去了。映山红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映山红开过十八次了,谢过十八次了,仰阿莎姑娘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的仰阿莎呵,长得更加美丽啦!美丽的仰阿莎,有一对水葡萄似的眼睛,有一个白茶花似的又白又嫩的脸庞,有两条锦鸡毛似的又细又长的眉毛,有一头黑丝线似的又黑又亮的头发。她穿起自己绣的花衣服,蜜蜂会飞来采花蜜;她穿上自己做的百折裙,那绉折比菌子上的绉纹还美丽。九十九个江略里的姑娘,哪一个能比得上她;九十九个江略里的青年小伙子,哪一个不爱她。
仰阿莎长大了,名声传遍了天下。求婚的人呀,多得象蜜蜂采花,今天来一群,明天来一帮。他们踩崩了去仰阿莎家的路,踏破了仰阿莎家的大门槛。乌云见仰阿莎聪明又美丽,为了讨好太阳,就想把她说给太阳做老婆。有一天,乌云飘呵飘呵飘到太阳家,他对太阳说:
"天底下有个漂亮的妨娘叫仰阿莎,太阳,你是天上的有钱人,快把她娶来做一家吧!"
太阳正在吃午饭,听了乌云的话以后,连忙把碗筷朝桌上一丢,急匆匆跑到楼脚下去看。只见仰阿莎正在那清幽幽的河水里洗头。呵呀!仰阿莎实在太美丽啦!她好比一朵带露的鲜花,她那白嫩嫩的脸,黑油油的头发,那闪闪发光的眼睛,太阳越看越着迷,决心要娶仰阿莎。他高高兴兴回到搂上,催促乌云说:
"乌云呵乌云,你快快绘我去做媒吧!"
能说会道的乌云,马上飘到仰阿莎家。他花言巧语地对仰阿莎说:
"谷子熟了就要打,姑娘长大了就要嫁。太阳是勤劳、勇敢和聪明、漂亮的小伙予,天上最富的就数他家。仰阿莎呵仰阿莎,你要是嫁绘了太阳,荣华富贵就够你享受一辈子啦!"
仰阿莎本来不爱太阳家的财富,但一听说他勤劳、勇敢、聪明、漂亮,就有些动心了,后来决定嫁到太阳家。
出嫁的日子到了,乌云领着仰阿莎去太阳家。他们走到一个山谷里,遇见一树樱桃花。樱桃花问仰阿莎去哪里?仰阿莎回答道:
"我出嫁去太阳家。"
樱桃花摇了摇头,说:
"太阳长得太难看,鼻孔长牙齿,脸上生疙瘩。你快莫去了,来嫁给我吧!"
仰阿莎有些犹豫了,乌云花言巧语地欺骗她说:
"太阳是天上出名的美男子,聪明的仰阿莎,你可不要听樱桃花的谣言啦!"
仰阿莎和乌云继续朝前走,走到一个山坡上,遇见一只画眉鸟,画眉鸟又间仰阿莎去哪里?
仰阿莎仍然回答道:
"我出嫁去太阳家。"
画眉鸟摆了摆尾,说:
"太阳是个大懒汉,一天到晚睡着不想起,活路不去做;太阳是个大恶人,站也气鼓鼓,坐也气鼓鼓,一句话不合他的心意,就把人打来把人骂。仰阿莎呵仰阿莎。你快不要去了,快来我两个成一家。"
仰阿莎更加犹豫了,不想嫁给太阳了。乌云又花言巧语地骗她:
"太阳是个勤劳的小伙子,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做活路,天断黑了才回家;太阳对人温和又善良,话还没出口就笑眯眯,笑过以后再说话。聪明的仰阿莎,你可不要听信画眉鸟的鬼话。"
尽管乌云花言巧语,仰阿莎还是决心不嫁太阳了。乌云生气了,伸出长长的手臂,挽住了仰阿莎,一飞飞到太阳家。
仰阿莎嫁给太阳以后,才知道太阳真的是懒汉,成天睡懒觉;太阳真的生得丑,鼻孔里生着长长的牙齿,脸上长着大个大个的疙瘩;太阳真的很凶恶,他经常把人打来把人骂。这样又懒又丑又凶恶的人,怎么能配得上仰阿莎?连邻居们也忿忿不平地对她说:
"仰阿莎呵仰阿莎,你嫁给又懒又丑又凶恶的太阳,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仰阿莎听了,一阵阵心酸,一阵阵难过。
太阳娶来仰阿莎以后,如同树子有了根,刀子有了把;家里的事有勤快的妻子来操持,太阳比以前更懒啦:有一天,仰阿莎劝太阳说:
"你为什么不去做活路,天天守在家?即使你的家财有山那么大,也会坐吃山空呀!"
太阳傲慢地回答道:
"做活路太辛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哼!这样笨重的活路,我才不干啦!只要我出门去做理老,出门去讲道理,既能出名,又能赚钱,这难道不比做活路强得多吗?"
太阳决定出门去做理老,可是,家里那宽宽的田地,找谁来种呢?家里那众多的牛马,找谁来喂呢?太阳见月亮勤劳又老实,就请他来当长工,叫他种田地,叫他割牛草。
太阳出去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仰阿莎在家冷清清,见有人从东方来,她焦急地问他们道:
"你们看见太阳没有?他要几时才回家?"
这个说:
"太阳被钱财迷了眼,名誉迷了心,谁知他要几时才回转?"
那个讲:
"太阳在东海边做理老,替人家打官司、讲道理,他嫌了很多钱,生活过得美美的。太阳早就把你忘记了,你再等上三年五载,恐怕他也不会回家,我看你还是改嫁给别人吧!"
仰阿莎听后,她一阵阵心酸,一阵阵难过……
月亮是一个结实、标致的小伙子,为人很忠厚,做起活来很勤快。每天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床做活路,天断黑了,他才回到家。回到家以后,他又帮仰阿莎挑水,帮仰阿莎春米。
仰阿莎体贴地对月亮说:
"你从天亮忙到天黑,已经够累了。米,让我去善;水,让我去挑,你坐下来好好地休息一下吧!"
不爱多话的月亮,只说了句:"我不累,我不歇。"他仍旧干他的。
日子相处得长了,月亮爱上了美丽的仰阿莎,仰阿莎也爱上了勤劳、忠厚的月亮。他们商量好了,决定逃出去,到遥远的地方去安家。
仰阿莎和月亮逃走了,牛没有草吃,饿得哞哞叫;猫没有饭吃,饿得叫咪咪……
通桑知道了,就到东海边去找太阳报信,它见太阳正在那里讲道理,太阳把理片打得"嗒嗒"响,灰尘扬起几丈高,为了名和利,他"哇哩哇啦"讲得满头大汗不停歇。通桑着急地对太阳说:
"月亮拐跑了你的妻子,你快回家去吧!"
通桑说第一遍时,太阳根本不相信,连理都没有理他;通桑说第二遍时,太阳起了疑,凶狠狠地问他:
"你说的可是真话?"
通桑一看太阳不相信自己,就赌咒说:
"假若我骗了你,我就挨雷打……"
太阳听说月亮拐走了妻子,气得把手中的理片狠狠地扔在地上,连桌子上的理钱都忘记了取,桌子下的牛腿也忘记了拿,急急忙忙朝家里跑去啦!太阳边跑边暴跳如雷地骂道:
"月亮呵月亮,我还以为你老实,你竟敢拐跑我的婆娘,我若遇到你,一定砍你成两段;仰阿莎呵仰阿莎,你竟敢和月亮逃走,我若遇到你,一定擂你成泥巴。哼!你们等着瞧瞧老子的厉害吧!"
太阳回到寨子里,只见别人的屋顶上都冒着炊烟,只有自己的屋顶上已长满茅草,太阳见了很伤心。太阳回到家里,见敞开的碗柜没有关,用过的鼎罐也没有洗。太阳气得一跳三丈高,狗在大门口,他打了狗三棍;猫在火炉旁,他打了猫三拳。太阳气鼓鼓地骂它们道:
"你们这些该死的笨蛋,为哪样不守住我的仰阿莎?她现在在哪里?"
狗汪汪地叫着答道:
"我只知看家,不知守你妻,谁知道她去哪里。"
猫咪唔咪唔地叫着答道:
"我只知守仓。不知守你妻,谁知道她去哪里。"
太阳更加生气了,拿起棍子又要打,抬起脚来又要踢,幸亏猫头鹰看见了,忿慨不平地对太阳说:
"你快住手,你的妻子逃跑了,怎么能怪它们呢?谁叫你让名利迷住了心窍,谁叫你一去三年不回转,让美丽的仰阿莎在家里冷清清……"
太阳拿了弓和箭,要射猫头鹰。猫头鹰拍拍翅膀飞走了。太阳气得莫奈何,拔腿就往外面跑,他要去寻月亮和仰阿莎。太阳走了很远,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月亮和仰阿莎。有一天,太阳走到河边,看见鹭鸶和水鸭在河垦洗澡,他问它们道:
"你们在这里洗澡,看见我的妻子没有?"
鹭鸶和水鸭明明看见仰阿莎和月亮逃走了,就是不告诉他:
"我们不认得你的妻子。"
太阳叹了口气,继续朝前找。他走到一条田坎边,遇见乌龟在那里晒太阳,又问乌龟道:
"你在这里晒太阳,看见我的妻予役有?"
乌龟直爽地答道:
"看是看见了,不过仰阿莎爱上了月亮,月亮也爱上了仰阿莎,你就找到了她,仰阿莎也不会愿意再和你做一家。你还是不要去找了吧!去找也是白费气力。"
太阳听了很生气,狠狠地踩了乌龟一脚。从此,乌龟就变成扁扁的了。
太阳气鼓鼓地继续朝前走,来到一个水塘边,遇见做生意的水獭。他又问水獭道:
"你天天做生意,走的宽,见的广,你可知道仰阿莎和月亮到哪里去了?你若告诉我,河里和塘里的鱼虾全归你。"
贪财图利的水獭,一听说河里和塘里的鱼虾全归自己,就把仰阿莎和月亮住的地方告诉了太阳:
"仰阿莎和月亮在天涯海角安了家……"
太阳走呀走,太阳找呀找;找到了天涯,找到了海角,终于找到了仰阿莎和月亮。
太阳见了仰阿莎和月亮,他举起刀来就要砍,张起弓来就要射。幸好仰阿莎的哥哥记莎看见了,他连忙抢走了太阳的刀,夺去了太阳的箭。
仰阿莎理直气壮地对太阳说:
"你一出去几年不回家,象绣花针落进水塘里,我找你找不见。我一年又一年把你等,一年又一年把你盼,砍倒的大树都已烂成泥,还是不见你回家。嫁男人是为了幸幸福福地生活在一起,谁知我嫁了你却还是那样孤单。倒不如在娘家当一辈子老姑娘。"
仰阿莎的话在理,讲得太阳哑口无言。太阳就是蛮横不讲理,气鼓鼓地硬要仰阿莎和他一起回家。仰阿莎死也不愿跟太阳回去;仰阿莎愿意跟月亮在一起。太阳不服气,就请理老来讲道理。理老把理片打得"嗒嗒"响,清清嗓子说了话:
"仰阿莎和月亮是天生的一对,好比铜鼓配芦笙。他们两个相亲又相爱,怎么也不愿分离。你要仰阿莎跟你走,除非铜鼓打不响,芦笙吹不响。还是叫他们赔你三船金,赔你三船银吧!"
太阳为了难住仰阿莎和月亮,挖空心思对理老说:
"我家的金子能砌成墙,银子能筑田坎,我要金子做哪样?我要银子做哪样?要是月亮能找到两头有尾巴的水牛,两头有鬃毛的马,我就不要仰阿莎了。"
哪里去找两头有尾巴的水牛?哪里去找两头有鬃毛的马?理老问乌鸦,乌鸦"呱呱呱"地叫着把话答:
"我虽飞得高,我虽走得远,我只见过一头有尾巴的水牛,一头有鬃毛的马。"
太阳以为难住了月亮,心里乐哈哈。可是,聪明的月亮想了想说:
"这个事好办,我找来绘他。"
月亮去拉了两只水牛来抵角,就成了两头有尾巴的水牛。月亮牵了两匹马来相踢,就成了两头有鬃毛的马。
太阳没有难住仰阿莎和月亮,仰阿莎就嫁给了月亮。太阳没有了仰阿莎,又生气,又害羞,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那害羞的脸,就射出万枚银针来刺人们的眼睛。从此以后,当人们睁着眼睛去看太阳的时候,就会被太阳放射出来的银针刺得眼花缭乱,看不清太阳的真面目。
苗族与藏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姓和名,而现当代苗族在书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却是汉姓汉名,那苗姓苗名到哪里去了呢?苗族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姓和名?难道苗族的姓名消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千百年来,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和对统治者的惧怕,不得不隐姓埋名,改用汉姓汉名,导致苗族姓名文化濒临消亡的境地。然而,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同胞除了书面上使用汉姓汉名以外,在民间至今还继续使用自己的苗姓苗名,将自己的姓名文化继续延伸下去。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同样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 苗族姓名的使用状况
在云南省滇东南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70余万苗族同胞,其语言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即西部方言苗语。居住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苗族与滇东南地区苗族同源,人口近100万人,也操此方言。苗族的姓氏,从现象上看,其使用的历史是较为悠久的。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和苗族的长期的迁徙,导致苗族的姓与名在史籍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这对研究苗族姓名文化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苗族姓氏没有文献记载而否认它的存在,苗姓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笔者在研究苗族姓名文化中发现,姓氏的源流可以折射出苗族历史的某个侧面,而且在这些苗族的姓氏称谓方式基本不属于汉族百家姓的范畴。下面列举苗族姓氏和苗族使用汉姓的情况作个比较:
汉姓
王
杨、韩
陶、吴
李
罗
张
古
项
侯
熊
马
宋
康、邹、朱
周
苗姓(苗文)
vos
yeus
dlob
jait
chib
nyangb
nguk
dangs
dluas
hmaob
rangs
gongt
bluat
nzhif
汉语译音
沃
尤
哚
皆
蚩
娘
古
党
德瓦
峁
冉
工
巴瓦
址
同时,苗族在使用汉姓中还有少部分姓蔡、徐、刘、黄、顾、谢、蹇、灰、艾等,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家族中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苗姓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从汉族演变而来。
读解苗族的姓和名,有着它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纪念前辈,祈求健康,兴旺发达等方面。同时,在取名时,使通过深思熟虑的,既不重复,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滇东南苗族而言,由于苗族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其名字的含义多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如女性的取名一般以花草树木、生活用具为主。花草树木类为如“Bangx”(汉意:花儿)、“Nzhuab”(汉意:绿色)等,生活用具类为“Vangb”(汉意:簸箕)、“Chouk”(汉意:筛子)、“Geuf”(汉意:篮子)等,其它类为“Ncaik”(汉意:姑娘)、“Nzeuf”(汉意:幺女)、“Gob”(汉意:金子)、“Hnob”(汉意:太阳)等;男性的取名一般为威武、健壮、机灵为主。如“Zhod”(汉意:老虎)、“Ncut”(汉意:大象)、“Nyox”(汉意:牛)、“Dled”(汉意:小狗)等,其它类如“Yaob”、“Nzheus”(汉意:幺儿)、“Nyax”(汉意:银子)等。苗族名字中带有金光物体的一般为女性,银光物体的一般为男性,如“金子”一般用于女性名字,“银子”一般用于男性名字。更有意思的是苗族认为“太阳”是女性,“月亮”是男性,因此,在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太阳妹妹”(ngoux hnob)、“月亮哥哥”(ndrous hlit)的词汇,这就是苗族在自然、宇宙和审美领域认识上与汉族的异同,为何异同?另文探讨,这里不宜多谈。偶尔,有的家庭因所生的孩子都是女孩或男孩而希望得到一男孩或女孩,则将最小的女孩或男孩的名取为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在取老名时,更注重其名字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其历史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或者说,苗族在取名时,对求名者或家族是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望的。如:“Nof”(苗音:诺)、“Zhud”(苗音:主)等,意为希望今后能出人头地。“Nyax”(苗音:年)、“Vangf”(苗音:旺)等,意为希望今后财源滚滚。“Nqaid”(苗音:阶),意为纪念芦笙祖师董阶施以,“Nzhuab”(苗音:妆),意为绿色生命。年轻人对长辈的尊称都以“蚩尤”的“尤”字来称呼,因此,“蚩尤”一词在滇东南苗族语言中就成了“长辈”、“祖辈”的代名词。苗族的取名艺术在少年期的名字以自然物、崇拜物的词汇居多,成年期则以象征性、内涵深的词汇居多。由此可见,苗族的取名是一个比较严肃和庄重的礼仪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古代苗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苗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苗族的取名有其独特的规律,这是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大联系的。在滇东南苗族中,有几个支系的苗族至今还存在着一种古老的取名习俗,苗族将这种名字称之为“取老名”。这种取名习俗主要流行于自称为蒙抓(Hmongb Nzhuab)、蒙豆(Hmongb Dleub)、蒙诗(Hmongb Shib) 的苗族之中。而且,这种古老的取名方式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所取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苗族的取名习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乳名。乳名是家庭新成员诞生后的第一个人生礼仪,在苗族的社会生活里,必须通过巫师进行法事,正式接纳其为家庭的新成员。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早上必须请巫师来为家庭新成员招魂,意为家族添新丁,告诉祖先认可,香火不断。婴儿由父母为之取名。如男婴一般取名为“咪保”(Mid Baok)、“咪亚”(Mid Yal)、“咪洛”(Mid Lox)等,女婴一般取名为“咪奏”(Mid Nzeuf)、“咪彩”(Mid Ncaik)、“咪汪”(Mid Vangb)等。婴儿长成少男或少女后,则自然去掉“咪”字,而加上其姓氏进行称呼。西部苗族的姓名一般是名前姓后。如“保哚”(Baok Dlob)、“罗皆”(Lox Jait)、“彩德瓦”(Ncaik Dluas)等,“哚”(Dlob)即苗族的“陶姓”,“皆”(Jait)即苗族的“李姓”,“德瓦”(Dluas)即苗族的“侯姓”;而“Baok”(保)、
“Lox”(罗)、“Ncaik”(彩)等为名。小孩若是经常夜里哭闹或多病,就请巫师来求神算卦,根据巫师卜卦的情况,认为小孩需要认“干爹”。或到岔路口“搭桥”接“干爹”,第一个路过者便成了“干爹”,将“干爹”接回家后,把情况向“干爹”说明,孩子的父亲就抱着婴儿向“干爹”下跪,乞求“干爹”为孩子改名;或去拜祭岩石,认岩石为“干爹”,婴儿的名字就被重新更名为“Reb”(汉意:石头), “干爹”给孩子改名后,原来的名字就逐步淡出这个家庭的生活圈。
第二阶段为父子连名与母子连名。滇东南地区苗族的父子连名与贵州黔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制是不同的,滇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只针对父亲母亲,与儿子无关,也和祖辈无关,而且,这种父子连名的称呼是自然形成,不需要举行任何仪式,结婚生子后即可称呼。例如,某小伙或姑娘结婚生小孩后,就自然地将小孩的名字和父亲的名字或母亲的名字连在一起称呼,如“保哚”婚后有一子取名为“东”(Dongs),众人则将保哚称为“东孜保”(Dongs Zid Baok),意为东的父亲是保,对其妻子则称为“东那彩”(Dongs naf Ncais),意为东的母亲是彩,等等。但不与祖辈的名字相连。如果说一个村里有两对父与子的名字相同,那么在称呼时必须加上其姓氏来进行区分。
第三阶段为取老名。取老名是滇东南苗族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苗族成年男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在生下第一个小孩满月后或者过一段时间后再定,日子选定后,要杀猪宰鸡,举行仪式,邀请岳父岳母或本家族的长辈来为其取老名,举行取名仪式时,让老人或岳父坐在上席,求名者必须端着双杯酒分别敬给长辈和岳父,并在下方下跪乞求长者或岳父赐给一个老名,岳父则要问起其家族中都有哪些取过什么样的老名后,经过一番思考,给其女婿取老名。例如“保哚”,就会取名为“奏保”(Zeux Baok),其妻也被称为“那奏保”(naf Zeux Baok),外人则称其为“奏保哚”(Zeux Baok Dlob),这样就将其姓氏也连在一起了。如果说家族中对这次取名的目的为纪念某个祖宗的话,就会将的老名取为这个祖宗的名字,以示纪念。例如,“保哚”的某个祖宗的名字叫“妆”(Nzhuab),那么“保哚”的老名将取为“妆保哚”(Nzhuab Baok Dlob),但大家称呼“妆保”的时候,就会让族内人想起本家族曾经有一个祖宗的名字叫“妆”。取了名字后,求名者必须下跪磕头,表示感谢。
二、 苗族姓氏的源流
关于苗族姓氏的源流,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苗”时期。项姓苗族认为他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1 在吴姓苗族口碑材料中有部分认为自己是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后代。何光岳先生说:“蚩尤是苗族人一直公认的民族祖先。……后裔便姓蚩姓尤。”2 今文山苗族“罗姓”和“杨姓”,便是“蚩姓”和“尤姓”。王万荣先生研究发现,楚人的姓名称谓特点为名前姓后,与文山苗族的姓名称谓特点相一致,并认为楚人的“熊姓”,就是今文山苗族的“熊姓”。3 在苗族民间故事《兄妹造人烟》中也讲述到苗族的姓氏是由于黄水朝天后,人们被洪水淹死,只剩下兄妹俩躲在牛皮鼓里随着洪水而漂,洪水退却后,兄妹俩出来一看,世上的人已经死亡,无奈,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繁衍人烟。生下一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孩子,哥一气之下,将其子杀了,把其肉抛洒在马棚里、桃树上、李树上、岩石边等,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马棚里、桃树李树下、岩石旁都出现了人家,这些人家就分别姓马、姓陶、姓李、姓侯……。4 笔者从多年的调查中发现,苗族姓氏称谓中的“dlob”(哚)不是“桃树”,而是“黑”;“jait”(皆)不是“李树”,而是“理”;“dluas”(德瓦)不是“猴子”;“rangs”(冉)是“驴”,与“马”相近。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苗姓来源基本的源和流,但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汉语直译苗语进行杜撰,与苗族姓氏本身的含义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研究苗族姓氏是不能从当今苗族所使用的汉姓字面上去理解的,要从苗姓的字面和字意上去加以研究,才有可能涉及到苗族姓氏的源流。
对于这些姓氏,首先,从苗语的字面上来理解其意。Vos(王),苗语的意思是“弓箭”;Yeus(杨),苗语的意思是“祖先”,非“羊”;Dlob(陶),苗语的意思是“黑”,非“桃”;Jait(李),苗语的意思是“理”或“礼”,非“李”;Chib(罗),苗语的意思是“选拔”,非“锣”;Nyangb(张),苗语的意思是“媳妇”或“草”;Nguk(古);苗语的意思是教婴儿学舌,如“Haik nguk”,属于象声词类,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鼓”;Dangs(项),苗语的意思是“亡”或“亡、完”;Dluas(侯),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猴”;Hmaob(熊),苗语的意思是“蚜虫(腻虫)”,非“熊”;Rangs(马);苗语的意思是“驴”,非“马”;Gongt(宋),苗语的意思是“针”;Bluat(康、邹);苗语的意思是“瓣”,属苗语量词类,Nzhif(周),苗语的意思是一种鸟名(nongs nzhif lib),非“辣”。
其次,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来读解。罗姓(Chib音蚩)、杨姓(Yeus音尤)是以祖先的名字命姓,纪念自己的祖先蚩尤;李姓(Jait音皆),“李”、“礼”、“理”为同音字,以礼节习俗中的论理命姓,证明苗族是一个礼仪的民族;王姓(Vos音沃),以武器命姓,说明古代苗族发明了弓箭来捍卫自己的家园;马姓(Rangs音冉),以家畜命姓,说明苗族曾在有驴的地方居住并且饲养过驴,诸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项姓(Dangs音党)、侯姓(Dluas音德瓦,注:Dluas通Druas),以国破家亡来命姓,至今马关、麻栗坡县和越南北部苗族民歌中还有“Dangd nad ndox dangs njuat(意为‘天亡我也’)”冠词,而且在国外苗族的传说中,项姓和侯姓原为结拜兄弟,后代不许通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国内苗族也有类似情况,如侯姓、徐姓和蔡姓也如此。苗族使用汉姓汉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代的民族战争,尤其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部落战争失败后,使他们惧怕华夏族的杀戮而隐姓埋名,最后改汉姓,以免招徕杀身之祸,自己的姓氏则逐步淡出记忆而被忘却。这场部落战争迄今还在苗族的心灵深处记忆犹新。另一方面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认为,“苗人多同名”,应“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以便稽查”,强制性的政策迫使苗族不得不改名换姓。
从苗族的姓氏现象上看,这些姓氏的起源是与苗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姓氏称谓显然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的。值得说明的是古苗语是没有现代苗语那样发达,例如1957年创制苗文时,川黔滇方言苗语的韵母只有13个(国外苗文的韵母也是13个),而今苗语却借用和吸收了汉语中的大部分韵母对自己的韵母进行充实,发展到了25个,同时苗族也学会了汉语韵母的发音(仅限于中国西部方言苗语)方法,因此使苗语显得更为丰富。所以,在苗族姓氏的某个发音中是否就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Nguk ”(古姓),可能从“gud”(顽固、古板)分离演变过来,而“Dluas”(侯姓)则可能从“duas、druas”(死、破)中分离演变而来。这些语言如何发展演变?又如何由一个词分离成两个词?因无文献史料记载,只能从现代苗语的发音现象来推断。自从清代“改土归流”后,很多苗族姓氏被汉姓取代,苗族也开始接触汉文化,苗族的姓氏被逐步淡化。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滇东南苗族是无家谱的民族,更没有什么“字排”,他们是以几代人来进行估算自己在某地居住历史的长短。特别是苗族迁入云南以后,基本上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外界隔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较低,又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因此,要记录自己的家谱几乎不可能的事。出现所谓“家谱”和“字排”,是新中国建立后,苗族的后生们接受学校教育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而派生的。
三、结 语
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苗族姓名文化与苗族的服饰制作手工艺、民间歌谣、巫文化一样,正在濒临消亡,这就是苗族的传统文化危机。尽管人大已立法及许多民俗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对其的制约,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被当作落后或者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和指责,从而加速了它的消亡。苗族民俗文化现象的日趋消亡,首先是苗族上层和苗族知识界对苗族的文化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其次是苗族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了对姓名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再次是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扶贫上,而没有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导致了苗族与其他民族被动地接受汉族的文化而渐渐放弃少数民族自身有价值的文化。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苗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灰飞烟灭。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应该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一、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运用自己的姓名,才能有效的保护这一悠久的民族文化;二、苗族的上层人士和在政府谋职的苗族官员应该带头使用苗姓苗名,用汉语将苗族的姓氏翻译后并规范和固定下来;三、对新出生的苗族婴儿要引导其家长改用苗姓苗名,从而逐步普及。
综上所述,尽管姓名只是一个便于人们称呼和区分你、我、他的符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姓名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载体,并赋予一定宗教的神秘色彩。姓名文化是人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的文化,是人类脱离了原始、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姓名文化作为苗族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历史的兴衰是分不开的。不难看出,姓名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苗族姓名是与苗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大家共努力,苗名苗姓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永远延续
1.香炉山爬山节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2.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3.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1.香炉山爬山节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2.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
http://wx.pupiledu.com/news/minjian/index_3.htm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徐水卷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