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和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一)
民间故事选刊
编辑部电话0311-87088404
主管,主办单位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民间故事选刊》是中国传统名刊,期刊全称:《民间故事选刊》,邮发代号18-28 ,是中国唯一精选古今中外故事佳作的月刊。该杂志在我国期刊中影响较大,在民间读者中也有巨大影响力,是民族民间文化和通俗文学保护和研究方面的重要刊物。全国故事作家以被《民间故事选刊》选中和刊载自己创作的故事作品为荣耀。多年来,《民间故事选刊》保持着中国传统插图特色,通俗不庸俗,其办刊宗旨是老少皆宜,雅俗共欣赏,借古鉴今,启迪人生 。编辑者为民间故事选刊杂志社 主编安勇,美术编辑戴培(千山越),广告部主任邢国琳,发行部主任郭志军。国际刊号ISSN 1003-255X ,中国刊号CN13-1055/I,国外发行刊号M555 ,邮发代号18-28
风雷震九州
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二)
《天仙配》《九斤姑娘》《花木兰》《神农尝百草》《哪咤闹海》《钟馗驱鬼》《夸父追日》《赵州桥的传说》《冰冻遂城》《梅妻鹤子》《铁观音的传说》《掩耳盗铃》《刻舟求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白毛女》《守株待兔》《螳臂当车》《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女娲补天》《宝莲灯》《孔雀东南飞》《昭君出塞》《唐伯虎点秋香》《后羿与嫦娥的故事》《精卫填海》《阿诗玛》
《聊斋志异》
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三)
乌龟,蟾蜍和老鼠
很久很久以前,乌龟,蟾蜍和老鼠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住在海边的一个房子里。
每天下午,他们总在屋子前面坐着,在太阳下聊天。乌龟总会对蟾蜍说,“你可太漂亮了,你的皮肤多光滑啊,多有光泽啊!”
蟾蜍会回赠他同样的赞美,“你也很漂亮啊,再没有人能有你这么平滑又亮泽的壳了!”
接着蟾蜍或乌龟会对老鼠那条又长又光滑的毛尾巴也进行一番赞美。就这样,他们喝着茶、聊聊天,吃着从地里搜集的美味食物,度过很多美好的时光。
有一天晚上,突然来了一场可怕的洪水,很快就淹没了他们住的地方。乌龟和蟾蜍因为会游泳,所以并没有什么危险。但老鼠必须赶紧跑到附近的森林,并爬上一棵高高的树,不然它就会被淹死。
在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位可爱的老鼠女士,女士觉得他特别英俊,尤其是那条漂亮的毛茸茸的尾巴。很快他们结婚了,老鼠为他的妻子在树上建了一所漂亮的房子。
此时,洪水已经慢慢的退去了。一天,老鼠决定去看看他的老朋友们发生了什么。他看到他们的家已经被洪水冲垮了,但很快,他在附近找到了蟾蜍和乌龟。
“朋友们!”他说,“真高兴又见到你们!”
“我们也很高兴见到你!”他们齐声说,“我们都担心你可能被洪水淹死了!”
“没有!”老鼠回答道,“我逃到了森林里。现在我拥有了一个新家和一位可爱的妻子。你们不想去看看她吗?”
“非常乐意!”他们说着一起朝森林走去。
等到达目的地,他们发现老鼠的家建在一棵很高的树上。“朋友!”乌龟说,“你应该早点跟我们说,你的家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我们爬不上去啊!”
老鼠有点沮丧,沉思了片刻,他说,“有了!你们可以咬着我的尾巴,我把你们拉上去!”
乌龟决定第一个上去,他将老鼠的尾巴塞进嘴里,然后老鼠开始往上爬,蟾蜍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当他们快到顶部时,老鼠对她的妻子喊道:“亲爱的,快来瞧瞧,我带着我的好朋友来咱家了!”
“哇噢!您好!”妻子对乌龟说。
乌龟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他张开嘴也要说“您好!”,当然,当他说话时,就松开了老鼠的尾巴,急忙中他抓向老鼠的尾巴,并把尾巴上的毛全都拉下了,最后“砰”的一声,乌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曾经光滑的壳,被重重摔过后,裂开好几道缝。
蟾蜍被这一幕惊呆了,他的眼睛吓得一刹那鼓了起来,全身冒疙瘩。 所有的人都急忙赶到树下,乌龟向大家确定了自己没有受伤,“看看,但我的壳被毁了!”他大叫。
蟾蜍鼓鼓的眼睛看着他 “哦,这没什么,我觉得这样的壳比起你那光滑的壳有趣得多!” ,他说,“可你看看我,我变得多丑啊!”
“不,不,”乌龟说,“我喜欢你不平的皮肤。想想看,当你在池塘游泳时,还可以将眼睛放在水面上,那样你就什么都能看见不是吗,这样还更好一些!”
老鼠最最难过了,“没有了漂亮的毛尾巴,我的妻子将不再爱我了。”他痛哭起来。
“傻瓜!”他的妻子说话了,“不管你变成什么模样,我都会永远爱你!”
于是,你瞧,他们又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而且还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有趣的是,一直到现在:老鼠的尾巴上都不长毛,乌龟的壳有裂纹,蟾蜍的眼睛鼓鼓的,皮肤上长满疙瘩。
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
由衷的赞美,是人生中最令对方温暖却最不令自已破费的礼物。当然,它的价值也是难以估计的。
当你用心观察对方的优点,并且发自真心地表达赞美,友善的关系便在一言一语中逐渐建立、累积。
情人间的赞美,让爱情更加滋润。亲子间的赞美,让家庭更幸福。许多实验证明: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比较有自信。经常受到老师赞美的学童,课业成绩比较好。甚至,农夫在牧场上赞美一头母牛,都能使它产出更多、更好的牛奶。千万不要忽视赞美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好的话,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讲得出好听的话。就算能讲出好听的话,也不见得就等于是“赞美”。
赞美,必须发自真诚的内在,并且有事实根据,才能感动人。否则,很容易流于肤浅,变成阿谀谄媚,效果适得其反。
“赞美”和“谄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所陈述的内容是否属实,有没有过度的夸张或扭曲。其次,就是动机是否单纯。由衷的赞美,是不求回报的,并没有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好处,所以绝对不会沦为“逢迎拍马”。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讲出赞美的话,是因为没有认真去观察对方,找不到可以表达赞美的事实,所以迟迟开不了口。事实上,只要用心观察,一定可以找出值得赞美的地方,哪怕只是因为对方打了一条特殊花色的领带、抹了看起来很有精神的口红颜色,或气色十分爽朗,都值得你向他表达赞美。接受赞美的一方,会因为你的细心与体贴,觉得温暖而感动!
要学习收藏家的眼光,从一件看似寻常的器物上,以独到的角度,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优点。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找得到值得你赞美的地方,只要你愿意用心。
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讲不出赞美的话。他过度担心对方会以为他的赞美里有别的企图,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宁可保持缄默。
生性自卑的人,更吝惜于赞美别人。他误以为夸赞别人的优点,会把自己比下去。
其实,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由衷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就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特色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观察。
不要以为:赞美别人是一种付出。从“生命能量”的观点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对别人赞美的时候,你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你从嘴里吐出字字赞美的话,一如粒粒珍珠,挂在胸前,它令你充满喜悦的心,更加光华耀眼。
现在起,就请你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赞美别人,把它当成一种习惯。不论对象中不是你认识的人,包括:亲爱的亲友、有礼貌的公车司机、认真负责的清洁队员……都值得你给予由衷的赞美。不论对方表面上的反应是害羞、惊讶、还是感激,你的善意已经灌溉了他心中的花圃,将开出朵朵心花,美化你人生的视野。
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四)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待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待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龙的传人”探源》一文,是作者通过研究长江古文化,探索中华民族起源所取得的成果之一。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自认是“龙的传人”,依据是什么?至今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对中华民族起源于东部古长江流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说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主要内容有:(1)一个尚待揭开的“千古之谜”;(2)从江汉平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迁徙;(3)民族大联合与“北雁南飞”。此文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动态》首先发表,并被选入《中国专家论文集》。研究长江古文化,探索中华民族的起源,对研究世界人类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华夏民族的先民,一般是崇拜龙的图腾。他们将龙的形象画在氏族的旗帜上,作为氏族的族徵,成为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族习俗信仰,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氏族人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华夏民族的后裔,都自认为是“龙的传人”。但是,“龙的传人”起源在哪里?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便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学者。
一、一个尚待揭开的“千古之谜”。
“龙的传人”起源在哪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二是长江流域的云贵高原;三是双源说,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时都是“龙的传人”发源地。笔者认为:“龙的传人”可能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龙的基调是蛇。”他进一步指出:龙的形象构成,最初可能是有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大部落,逐步兼并了许多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小部落,融化了其它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于是便添上了兽类的脚,鱼的鳞和须、马的头和鬃、鹿的角、狗的爪、鸟的翼,化合成为龙。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表明,“龙的传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一场人类大迁徙的过程。原来生活在江汉平原的古人类,由于长江三峡被打开,洪水泛滥,致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向高地山区转移。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先是与蛇类为伍,后来又与山里的野兽打交道。从此他们的心目中,除了蛇的形象以外,又增加一些兽类形象的特征,把这些特征加在蛇的身上,终于化合成了龙的形象。虽然客观世界没有龙的实体,但作为原始人的主观意识确信无疑。从蛇的形象变异和深化,说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单纯蛇的形象不断美化和完善,说明了龙的图腾是集体创作共同智慧的结晶。
早在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末,地球上的古中华大地的地形是东高西低,地面上的所有水系一律遵循东水西流的法则,奔向西部地区一片水域非常辽阔的大海,这个大海属于古地中海的范围,从现今的三峡地区一直延伸到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湖北秭归是当时的一个滨海湖区。那时的地球处于青春发育期,它不甘心洪荒的寂寞,于是爆发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地质学家称为的“印支运动“。海底的岩石托起苍茫的海水向上拱出海面,迫使古地中海向西后退,作为中华民族的栖息地,就以此不同凡响的恢宏气势诞生了。
三峡地区的隆起,大约是在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沿着当年海底岩石褶皱,形成的巫山十二峰,山顶上至今还遗留有海底古生物的化石,它向人们描写了一幅幅三峡地区横空出世的壮举。此后,古老的秭归湖消失了,古中华大地的地貌随即改观,三峡以西的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几大水域,被一个水系串连起来,从东往西形成西部古长江的皱形;三峡以东的当阳湖、鄂相湖、鄱阳湖及其众多湖泊串连起来,形成了从西往东的古长江雏形。
大约在三、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又经历了一次喜玛拉雅造山运动,西部的古长江借着这个良机迅速向上升起,从此出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三峡峡谷,使古中华大地呈现出西高东低,众水东流的格局。正如神话传说中的共工氏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西部的古长江调头东进,经过长年累月的大水冲刷,终于冲破了700里三峡的阻拦,东西贯通一气,形成了一条崭新的万里长江。地球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不仅塑造了一个美丽壮阔的长江流域自然风貌,而且造就了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他们就是“龙的传人”的祖先。
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变更的年代,正是古生物从水中向陆地进化的大好时期,也是古人类诞生的婴儿时期。女娲造人的故事,是长江流域最早的神话传说。屈原在《天问》中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人类的身体是女娲创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与她结为夫妻的“蜜栖”或称“伏羲”也是人首蛇身。这些远古神话,说明古人类与蛇类结有不解之缘。
“龙的传人”探源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二、从江汉平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迁徙
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古代有个广袤无垠的两湖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海拔50米左右,原系古云梦泽,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故亦称“云梦平原”。
千里沃野的江汉平原,是古云梦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水网纵横,湖泊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杂草丛生,适宜各种古生物繁衍和栖息。这儿是远古人类得天独厚的摇蓝,同时还有一个庞大的蛇类王国。古人类在此与蛇类为伍,和平相处。在这种自然生态环境里,古人类既有自己的朋友,也有天敌。主要是属于两栖动物的鳄鱼,经常出没在水中和陆地上袭击古人类,威胁到古人类的安全和生存。
笔者的幼年时期,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讲述《尺人兔马》的故事。这个故事叙述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大群古人类生活在江汉平原,他们的身高才只一尺(约30公分)左右,始祖马只有兔子那么大。此时的古人类比尚处婴儿时期的“中华曙猿”已有进化,身高长了一倍多,但尚处在人类童年时期。传说,这群古人类与普通猿猴不同,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的树棍和石块,以吃树上的野果为主,还在树上结巢居住,有时也成群结队地走下树来,到湖水中去打鱼摸虾。当遇到鳄鱼侵袭时,古人类尚无自卫能力,凑巧遇到这种情况,隐藏在湖边水草中的大蟒蛇主动冲出来赶跑鳄鱼,营救古人类,于是在古人类的心目中对大蟒蛇十分崇拜,视它为保护神。此时的古人类还不会制造工具,也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直观的,遗传到后代,成为一种古老的习俗,到了原始氏族社会,就成了氏族崇拜的图腾。至今在鄂西山区,还有家族信奉“鹰公公,蛇婆婆”。
随着古长江的地理地貌的变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崛起,众水东流切开了三峡峡谷,洪水涌向东南的水乡泽国,滔天的洪水淹没了两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的古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纷纷转移到高地山区,从此“龙的传人”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场大迁徙。
古人类从平原向高原转移的第一站,首先是邻近江汉平原的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林区。
大巴山位于川、鄂、陕三省边境,长250公里,宽40——70公里,海拔2000——2500公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好横亘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山体庞大,山势巍峨,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自古就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
从江汉平原转移出来的古人类,在大巴山脉的神农架林区里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里仍处在长江流域的中、上游结合部,地势较高,不耽心洪水威胁,但山高林密,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也随之而变更。原来平原地区气候温暖,空气充足,到了山区气候严寒,空气稀薄,迫使他们的体型向高处生长,以便吸收更多的空气这是后来的北方人比南方人的体形较高大的原因之一,原来在平原与蛇类为伍,到了深山老林要与山里的各类野兽为打交道,客观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古人类的主观认识,他们由单纯崇拜蛇的形象,改为多种动物形象的崇拜,其中有虎、牛、马、鹿、猪、鸟等,于是他们把这些动物的特征加在蛇的身上,化合成了龙的形象,这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再创造,是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古人类大迁徒的过程中,曾经了出现过一大群古人类由组合到分散,又由分散到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分散时期各个小部落崇拜的物象各不一致,重新组合时又以蛇的形象为主,综合其它物象的特征,形成了一个新的图象,作为共同信仰的物象,这就是原始氏族社会崇拜龙的图腾。
从江汉平原转移出来的古人类,为了战胜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从单纯以狩猎为生,到初步学会农业生产。但大巴山里的土地瘠薄,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此他们又要进行一次大迁徙,这次的目的地是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高原平坦地带。本来他们可沿着长江向上游转移,但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更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只得沿大巴山脉向黄土高原进行迁徙。传说中的神农氏,在大巴山里生活期间,已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也迁徙到黄河流域去了。重庆市有所大学师到川东作社会调查,发现在深山老林里还有的老百姓家中,供奉画有蛇的形象祖宗牌位,问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说这是从老祖宗口耳相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还说,他们的老祖宗是从江汉平原迁徙来的,他们后裔的一部分人又沿着大巴山脉向黄土高原迁徙去了。这个古老的习俗,正好说明大巴山脉是这次古人类迁徙的一条天然通道和桥梁。
随着古长江的地理地貌的变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高原崛起,众水东流切开了三峡峡谷,洪水涌向东南的水乡泽国,滔天的洪水淹没了两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的古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纷纷转移到高地山区,从此“龙的传人”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场大迁徙。
三、民族大融合与“北雁南飞”
江汉平原的古人类,通过大巴山脉到黄河流域,在距今约8000年以前,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氏族部落,逐渐在黄河流域两岸定居下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文明,所以说,我们研究“龙的传人”发源地,并不排除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从大量出土的文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1.2万年至6000年之间,中华民族已经历了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江流域也发现有相应时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4%。所有汉族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即“龙的传人”。
早在新石器晚期,以黄帝(轩辕)为首领的夏民族,沿大巴山脉来到陕西境内,后定居在河北涿鹿,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这个氏族在迁徙过程中兼并了许多小的氏族部落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黄河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由于他们的祖先是从江汉平原迁徙来的,从祖辈那儿遗留下来的许多习俗得到传承,崇拜龙的图腾就是其中之一。虽然龙的图腾是由蛇演化而来的,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对蛇的图腾已经淡化,加之黄土高原地带比较干旱,对发展农业生产不利,于是人们希望天上有个神灵能够呼风唤雨,使田地的禾苗生长茁壮,这个神灵的形象就是“龙”。虽然自然界并不存在龙的实体,但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夏民族一直以龙的形象作为氏族崇拜的图腾,并流传到后世。
与夏民族同时到达黄河流域的氏族,还有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殷民族和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传说,神农氏在大巴山里就能尝百草、播五谷、明医理、治病人,至今在湖北神农架林区还有他的许多遗迹。他作为殷民族的首领,迁徙至黄河流域,定居在山东一带,以凤凰作为氏族崇拜的图腾。其实自然界也没有凤凰这个实体,它也是以某种鸟类为主的多种物象的复合体。后来殷民族与生活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九黎族,因争夺黄河流域的一片肥活的土地发生战争,此时炎帝已衰老不能征伐,只得向黄帝求援,于是黄、炎两族联合起来,大战于涿鹿之野,终于打败了九黎族,擒杀了蚩尤。经过这场战争,统一了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都推举黄帝代替衰老的炎帝,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的民族大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许多氏族放弃了自己崇拜的图腾,一致以龙的图腾作为各氏族的旗帜,成为“龙的传人”,亦称“炎黄子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各诸候国都自称“诸华”,或“诸夏”,合称“华夏”。但“中国”这个名称,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因为商、周的王都建在东、西、南、北之中,所以各诸候国称它为“中国”。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战争还引起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才使汉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实际上汉族也是多民族的融合体。
“龙的传人”探源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另有一种情况,在黄河流域实现民族大融合时,有的氏族部落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离开了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我们称为“北雁南飞”,这也是一种人类“回归”的现象。首先是在战争中被打败的九黎族,一部分人留在黄河流域被融合,另一部分人迁徙到长江以南与三苗族融合,所以至今苗族还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其次是楚、巴两族南下长江流域。
楚族原属夏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颛顼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古时候,火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楚族的首领曾任火官,成缚显著,被封为祝融氏。后来在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前去平叛,因镇压不彻底,结果被杀。在长期的部族战争中,楚族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只得从夏民族分离出来,先是沿黄河迁至陕西汉中一带定居,在此深受殷民族的影响,将崇拜龙的图腾改为崇拜凤的图腾。在周灭殷以后,楚族又沿汉水南下,到达荆山一带,他们在此开山垦地,“筚路蓝蒌,以启山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力富强,疆土开拓,势力范围迅速扩大到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先进思想和文化,在统一了长江流域两岸的各个诸候小国后,建立了强大的楚国,成为我国南方的霸主。
与楚族同时到达长江流域的还有巴族,相传巴族也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著名首领是廪君。他率领巴、樊、瞕、相、郑等氏族部落,从陕西到达湖北长阳,又沿清江向上游迁徙,定居夷城(今湖北恩施市)。传说廪君死后化为一只白虎,所以巴族后裔以虎的形象作为崇拜的图腾。巴族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湘西、陕西汉中一带,并建立了巴国。
楚、巴两族的回归,对长江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楚、巴两族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来巴国被秦所灭,楚族统一了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他们在龙文化、凤文化、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辉灿烂的楚文化。
“龙的传人”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似乎全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早有定论,不必深究,所以对长江流域的古文化研究很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后我们应该有领导地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重新谱写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世界人类的文明史作出新的贡献
[ 标签:民间 传说,故事,神话 ] 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 ?男孓+籹孓回答:2 人气:1621 解决时间:2009-03-13 17:37
满意答案
投鞭断流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 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五)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
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一作常娥)。
扩展资料:
传说嫦娥偷下凡尘,见赤地荒野,无水无山,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嫦娥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嫦娥从月宫中取来桂花树种,仙袖一拂,便植下漫野桂花树来。
从此以后才有“桂林”这个地名。嫦娥又驾着五彩祥云,来到北方的崇山峻岭之间。她向群山吹了一口仙气,一座座大山立刻变成了一匹匹高头骏马,跟着她向南方奔去。
嫦娥把这些马变成了石山,那些石马也像是领会了嫦娥的心意,变成一座座挺拔俊俏而又姿态各异的青山。由于没有水,少了许多生机,嫦娥向观音求水。
观音让嫦娥在群山之中开出一条河道,将净瓶里的水倒入河中。菩萨嘱咐嫦娥,时日五更送还净瓶,否则将被关在蟾宫。?
嫦娥飞回月宫,取来花锄,按照选定的河道走向落锄开去。当嫦娥把河道开到阳朔后,已是四更光景。如果河道到此为止,那么阳朔以南的大片土地将永远干旱。
天鸡高啼,打破了嫦娥的沉思,她决心冒着被观音惩罚的危险,将河道向如今梧州的方向开去。 当嫦娥开出河道之时,太阳已跃上东山,嫦娥慌忙把净瓶水注入河道。
一泓清流缓缓南去,桂林顿时水光潋滟。可是观音的净瓶,此刻也失去法力,从兴安随波而下,漂到斗鸡潭就不动了。从此,净瓶化为石山,就是如今的净瓶山。
为此,观音大为生气,责令嫦娥归天。当地百姓与嫦娥分别时,哭声百里,泪满江河。为了记住这次离别,就把这条河取名离江。江从水,后人就改写为“漓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一作常娥)。
嫦娥奔月: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准确地说:所有神话故事都是先在民间口耳相传,而后由文人整理成篇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也不例外,可见神话故事跟民间传说是一脉相承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其实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很难真正去区分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选刊投稿邮箱和民间故事选刊免费阅读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