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汉族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对民间故事的崇尚和汉族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一)
粤北客家民间文学按文体可分为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两种。 万人中,客家人接近200万;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县有曲江、始兴、翁源、乳源、
精彩故事集《民间传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史书、小说、诗歌、舞蹈、音乐、绘画,而且亦体现在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和记载于典籍中的民间传说中。在诸多的民间传说中,有赞颂远古人物功绩的神话传说,有描述历代神佛神异故事的仙佛传说,有叙述历史知名人物的人物传说,有解释民间风俗习惯的民间风俗传说,还有地方风物传说、山岳传说、器物、花草传说、少数民族传说等等。这些传说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 众所周知,中华正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更讲究道德内涵,即形神俱备。而民间传说中也包含了儒家以仁德教化于人的内涵,揭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此书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中华文化的魅力尽在其中! 看完此书,学生写作文素材极多,信手拈来。家长再不用为了给孩子讲故事而绞尽脑汁,极富教育意义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太多了。 目录 神话与仙佛传说 上古华夏逐共工(1) 上古华夏逐共工(2) 上古华夏逐共工(3) 伏羲教人捞鱼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 天梯 “绝地天通”的传说 大禹与淮河 幻人 小人国 大人国 长寿国 “刑天”的含义 在空中飞翔 弥勒佛的传说 水月观音的由来 鱼篮观音 施药观音的来历 三面观音的来历 杨柳观音的来历 神女瑶姬的传说 门神钟馗 火神 黄鹤楼与仙人 那吒 千里眼和顺风耳 哼哈二将 夜游神 牛王的传说 山神 孟婆神和孟婆汤 黄河之神巨灵 树神 花神 三文钱救了一方百姓 “佛光”的由来 四弟子得衣钵 三眼泉水的来历 仙洞 风吹石碾·淘龙滩儿求雨 孙思邈与龙宫仙方 神机妙算的刘基 预言《烧饼歌》的由来 刘伯温的散财之道 刘伯温嫡系后裔忆往事 正说法海和尚 安史之乱及郭子仪平叛的来历 诸葛亮拜师的故事 诸葛亮的鹅毛扇 朱洪武、马娘娘及明朝的来历 一个老道长的故事 仙姑娘娘的故事 民俗传说 “月下老人”的来历 满族女子穿“寸子”鞋的由来 神龟与龟趺 为何用铁牛石鸡镇洪水 风水先生 “中国结”的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过年的传说 爆竹的由来 “腊八粥”的由来 桃符避邪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寓意 贺寿之时为何用桃 “太岁头上不可动土”的由来 “七夕”夜上瑶池 听织女说原委 山岳传说 骊山的由来 神山“蓬莱” 为什么恒山没有山门? 武夷山的传说 金鸡岭、凤凰山的传说 地方风物、人物传说 金甲神和天津城 北京城-八臂哪吒城 五仙赐谷 始有羊城之称 秦皇岛的由来 油条的来历 赵小二送神灯 黄鹤搂的传说 老天有眼 财主与乞丐 石牛的传说 鸡下蛋还债的故事 财神与土地 舍身崖的故事 鬼火、蚂虾精和筛子湖 思德桥的故事 恩怨寺的故事 “乞丐命”荣升状元郎,“状元命”沦落阶下囚 “不讲天理,没有良心”的来历 赶考路上救妇人的状元郎 白龙洞的故事 八卦田的故事 飞来峰的传说 将稻穗扶起的瞬间 金凤、玉龙与明珠的故事 金牛湖的故事 长虹卧波的来历 巢湖的传说 来历不正的豆腐桥 梅花碑的传说 鲁班师徒的石香炉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棋盘岩的传说 启明星·宝叔塔·初阳台 老鹰抓小鸡 龙井十八棵御茶的传说 六和填江的传说 钱二王射潮的故事 秦桧之臭 孝子与鱼的故事 微山湖的传说 蜘蛛·小伙子·定风珠 荷叶村 旱天为什么变的没有露水了? 杨柳颠倒的故事 五彩城的传说 不听神言遭劫难 龙涎泉的传说 器物、花草传说 破山剑的传说 干将莫耶的雌雄剑 杆秤的传说 扇子的由来 不死草 玫瑰传说 菊花仙子的传说 水仙花的传说 茉莉花茶与“报恩茶” 去风丹 仙草“何首乌” 应声虫和雷丸 蚕的传说 先蚕娘娘嫘祖 少数民族传说 傣族关于神造人的民间传说 檀君神话与朝鲜族的由来 满族的来历 “敖包”的由来 要不要,是txt的rar 要的给我地址
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二)
原文:
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
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出处:出自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民间传说白素贞被收于法海钵下镇于雷峰塔,只是在传播于民间期间以讹传讹的影响。传说师从黎山老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娘娘。
扩展资料: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
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扩展资料: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
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蛇传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 宋代时,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贞,与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仙,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仙乃知白素贞、小青具是异类,并受白蛇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许仙看破红尘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白蛇传说图片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记载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众多,茂盛)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白
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佑禅寺”创建于北宋·嘉佑(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光阴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佑禅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头的“雷峰塔”却已坍塌为废墟,而当年白娘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民间神话
雷峰塔历史掌故考 是许仙还是许宣――雷峰塔历史掌故考(1)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近日在查阅有关雷峰塔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时,发现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之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 据考,雷峰塔建造之时,尚无白蛇故事。吴越国降宋后,市井乡野的说书艺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这个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与现代的传说基本一致,唯独这许仙被改了名。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最早较完备地记载白蛇传奇故事的版本之一。书中在介绍男主人公时说到:“话说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许仙。清代古吴墨浪子(生平事迹无考)辑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为凝练,但许宣许小乙的称呼依然没有变。 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建国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从此许仙的大名盖过了“许宣”。不过,许仙之名确实较许宣有意思。而衍化中产生的这类变化,正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征。 酒醉老和尚――雷峰塔掌故考(2 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后,便已只存塔心。明张岱撰的《西湖梦寻》中说到一则趣闻,大意如下:李长蘅在题画时说,我的朋友曾听子将讲西湖上这两座塔,“保俶(叔加人旁)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这个比喻我极为欣赏。后来我与朋友观赏荷花时作了一首诗,当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见了跳起来说:“子将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态。” 当然,张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峰塔》诗中干脆活龙活现地写道:“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拿着雷峰塔的旧照读此诗句,不禁拍案叫绝。(完) 雷峰的来历――雷峰塔掌故考(3) 雷峰其实就是现在杭州的夕照山。根据宋淳(右加示旁)《临安志》卷八收录的《西湖胜迹》称:“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明朝张岱在《西湖梦寻》中也说“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但明《西湖游览志》卷三中又补充了一说,称“雷峰者,南屏之支脉也。穹隆回映,旧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该书也引录了雷峰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说法。 不过“雷峰夕照”的真正出名,还得感谢梅妻鹤子的林和静先生,他作了一首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岸闻。”“雷峰夕照”之说不胫而走。 雷峰何以连金山--雷峰塔掌故考(4) 在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为什么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不过,冯梦龙笔下的法海似乎还是个“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时代进步的缘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则完全是个坏事干绝的戏曲人物了。 记者以为,将金山寺与雷峰塔挂上钩,不属偶然。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时期,寺内殿宇楼台依山而建,向为我国佛教禅宗名寺。法海也据说确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传说的“真实性”,这是司空见惯的。但还有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留意,历史上镇江与杭州的联系是相当频繁的。记者曾经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同仁包、华两君游历金山寺,当时录下一幅对联:“适从云水窟来,山色可人,两袖犹沾巫峡雨;更向海天深处,邮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联的大意是说,刚从四川云雾迷漫的峡谷中飞渡而来,袖管上沾的巫峡雨水还没有干透,又要向海天深处的浙江杭州赶去了,行色匆匆,小舟还得趁早去赶浙江潮。对联中的“海天深处”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处镇江的古人为什么独将杭州写上去呢?据了解,宋明时,长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镇江为中转点、歇脚站。而当时以丝茶闻名的杭州已经盛极一时,各路商人争着要来。行商们本来就是民间说书艺人“兜售”的对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进说书的内容里,想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完)
一九八一年夏,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为加强吴语地区民间文学的协作,确定《白蛇传》为重点协作课题之一。一九八二年春,浙江《白蛇传》研究小组开始向全国征集《白蛇传》资料,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热忱关心和支持……征集到流传全国各地的有关《白蛇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曲艺、民间小戏等记录稿和印本、抄本等二百多件,除已提供一部分在本会所编的《山海经》刊物上发表外……”一九八三年五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白蛇传》研究小组”将所征集到的资料整理汇编,其中民间传说故事与民间曲艺小调分别刊印了一本。
近日,七阶子受网友之托,拟介绍这本《白蛇传》故事资料选。该本资料只选印了三十四篇,目录如下,后面的数字是原书页码,可大致可反映每篇故事的篇幅吧(原书大约应该是32开小本),再其后括号所注是当时所采录的流传地区。然后本人再对每个故事再作了个梗概介绍,着重提示与“所谓公认传统白蛇传”有异的情节与细节,仅作参考;若有意作较严谨的研究者,请最好调阅原件,仅管原资料也是从田野采录后的多次文献。最后,本人对该份刊印资料发表点个人见解,则更是一家之言了,欢迎指正讨论
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三)
“黎里油墩”、“黎里皮蛋”等民间传说
“黎里油墩”:
每年八月半,是黎里城隍菩萨的生日。过去,每逢这一天,要出会三日三夜。出会时,城隍菩萨出巡,总有两块牌子:一块是“钦命”,一块是“永镇松陵”。其原因,要追溯到唐朝。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他的第十四子李明到南方发运军粮。路过松陵时,正值吴江县接连遭受三年旱灾,田地龟裂,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到处一片凄惨景象。李明见此惨状,宛如十八把尖刀刺在心中,实是惨不忍睹。他想动用军粮赈救百姓,但是军粮不能随便动用,如果等待奏请父王恩准,怕来不及了。“救灾如救火”,实是刻不容缓。于是,他就自作主张,先将军粮拿出来救济灾民,并拨发一部分作为种子让灾民耕种。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灾民感恩不尽。事后,李世民认为儿子“先斩后奏”有违军纪,大发雷霆,他说:“我不能治家,焉能治国?”声弥要对李明从严惩处。李明也自知难以交差,就投河而死。他的尸体随水漂流到黎里罗汉寺背后,黎里老百姓感激他的功德,把李明的尸体打捞起来,埋在罗汉寺末一进地下,并奏请皇上敕封。李世民允奏,封李明为曹王,后又改封广祜王;并说:“你们认为他好,就让他永远在你们那里吧”。于是,黎里百姓就供奉李明为城隍。城隍神泣起初设在罗汉寺末一进,至明代另建城隍庙。因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出城隍会时有两块行牌:一为“钦命”,一为“永镇松陵”。
黎里皮蛋”
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四)
太上老君。
【道教掌故—八仙过海】“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
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扩展资料
“八仙过海”的演义版本
相传白云仙长于蓬莱仙岛(今浙江省舟山群岛的岱山县)牡丹花盛开时,邀请八仙来庆贺一番。回程时,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这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起源。
于是乎,铁拐李抛下自己的法器葫芦(或铁拐),汉钟离扔下芭蕉扇,张果老放下坐骑“纸驴”。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则分别把自己的法器宝剑、笛子、荷花、花篮、玉板纷纷抛向海里(八仙的法器又称作“暗八仙”)。
八位神仙皆坐上自己的法器,逍遥自在地漂流海上。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就率领虾兵蟹将前来理论,不料竟发生冲突,蓝采和被抓进龙宫。
八仙愤怒之下,大开杀戒,怒斩龙子。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三位龙王联合起来对抗八仙,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最后由观音菩萨(或太上老君、如来等)出面劝解,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才停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八仙过海
道教
中国民间流传的八位仙人。道教援引改造之,成一组上仙,即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历史上真实“八仙”故事有可能是来源于囚犯
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
《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参考文献资料: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5/09/19/001122486.shtml
太上老君
汉族民间故事 对民间故事的崇尚(五)
在乡下奶奶家,我总会看见母鸡孵出小鸡,我心里想:小鸡破壳太麻烦了,不如我来帮它破壳吧!说干就干,我拿起一根小竹签小心翼翼地接近鸡蛋,母鸡看见了连忙拍拍翅膀,一个劲地啄我,我想:等母鸡去吃中饭时,再来给小鸡破壳吧! 我早早地吃了中饭,就准备去养鸡的棚子,妹妹也吵着要去看我帮小鸡破壳,我爽快地答应了,来到养鸡的棚子,鸡笼里空无一鸡,只剩下十几个鸡蛋孤零零地在鸡笼里面,我拿起小竹签走进一个鸡笼里,把鸡蛋放好,刚想打下去,我仔细地想了想:这么重打下去,会不会把小鸡打死呀!于是我用中等的力量打下去,咦?小鸡怎么一动不动呀?我带着一肚子疑惑回家了,我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不懂,小鸡明明出壳了,为什么小鸡会一动不动?哎,真是搞不懂! 回到家奶奶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我怎么了,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奶奶,奶奶哈哈大笑,对我说:“小鸡可不是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破壳,要在有适合的湿度、温度、时间时,它才能破壳而出的!”听了奶奶的这番话,我低下了头,原来帮小鸡破壳不但没有帮助它,反而害了它。 从那以后,我做任何事都不再自作聪明了!
我常听大人说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这是真的吗?我今天就来观察观察。
一开始一些完好无损的鸡蛋和一些已经破壳而出的小鸡装在一个篮子里,我对准一个正要出壳的小鸡仔细观察。
首先这个鸡蛋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突然一片鸡蛋壳掉了下来,原来,这个鸡蛋的上面破了一小片壳。接着在破洞的旁边突然向上顶了顶,那个壳向外面伸了一下,又马上缩了回去,说也真奇怪,那片刻居然没掉出来连个裂缝也没有,忽然刚刚破了的那个洞已经不是蛋白了变成了小鸡的翅膀。小鸡在里面拼命的挣扎,突然鸡蛋的中间整个裂了,小鸡停了一下,好像是在休息。过了一会儿,小鸡整个身体大部分已经出来了,我一看好恶心,它的身上有黄也有红,我想那黄的就是蛋黄,有点像“丑小鸡”。它的头就是不出来,我想是他身体太大了,被蛋壳卡住了,头出不来了。但过了不久他的头也渐渐伸出来了。真奇怪刚才是“丑小鸡”的,现在变得黄黄得很可爱。
这就是小鸡出壳的过程,虽然很短,但很有趣。
以上内容是关于汉族民间故事和对民间故事的崇尚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