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和花有关的谚语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和和花有关的谚语的精彩内容哦。
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一)
有关花的部分民间故事:
1、花神之并蒂莲:
传说很早以前有这么个村庄,村中有一口大水塘,塘里年年长满荷花,人们都叫它荷花塘。这塘东住着一个姓洪的员外,家里很有钱,可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女。这一年,员外妻子怀了孕,洪员外日夜烧香敬神,求菩萨保佑他生个儿子,可是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孩。洪员外闷闷不乐。他妻子为了安慰员外,便和员外商量,把这个女孩当儿子来养,对外人就说生了个男孩子,并给孩子取名叫“赛郎”。后来赛郎慢慢长大了,装束打扮就一直象男孩子一样。十二岁时,洪员外在荷花塘前面立了个书馆,请塾师教赛郎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赛郎是男孩子。再说这塘西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老夫妻俩生活还过得去,就是没有儿子。他老婆曾生过三个儿子,都没活过周岁便死了。为这事老白曾经几次找人算过命,都说他俩是“命里无儿”。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儿还能活,若生下个男孩来怕又保不住。他妻子想了个办法:“若生下儿子,只把他当女儿养,就不会再死了。”后来,真的又生了个儿子,夫妻俩便给这孩子戴了耳环,取名叫“贞娘”。贞娘长到十三岁,穿戴打扮起来比女孩子还标致。老夫妻疼儿子,想尽办法要供贞娘读书,听说东村洪员外家立了书馆,便求人说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贞娘送去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贞娘是女孩子。贞娘到了学堂,和十几个孩子在一起很合得来,特别和赛郎更要好,每天上学在一个书桌上读书,下学时两个人要在荷花塘边玩一阵子才分手回家。同学们看他俩那样亲近,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就闹着玩,要赛郎、贞娘拜花堂,直到老师回来了,才跑回桌去读书。谁也不知道赛郎是女,贞娘是男;赛郎也以为贞娘真的是女孩,贞娘也以为赛郎真的是男孩。一晃三年,赛郎和贞娘的年龄都大了,在一起读书、玩耍也越来越亲近。老师看不过去了,劝他俩以后不要再手拉手地跑出去玩,免得人家说闲话。他两个表面上都答应了,心里却不愿听。贞娘想:先生不知我和赛郎两个都是男子,两个男子在一起有什么关系?赛郎也想:先生不知我和贞娘都是女子,别人笑怕什么!洪员外虽说常见他俩在一起玩,心里反觉得女儿和贞娘在一起倒好,免得她和男同学在一起惹事生非。老白夫妻当然也是同样的心思。这时候赛郎已十五岁了,贞娘是十六岁,两个人时常想起刚入学时玩拜花堂的事来。赛郎心想:贞娘这个人又聪明又和气,才学又好,将来谁要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贞娘也这样想:自己若真是女子,一定要嫁给赛郎。转眼又过了三年,学生们都要分手了。赛郎对贞娘说:“学业期满,从今以后你、我恐怕不能常见面了。”说着流下泪来。贞娘说:“赛郎弟弟,不要难过,我家离你那儿不远,可以经常来往。”可赛郎心里晓得:自己年纪大了,从今后就要被父母关到绣房里不能出门了;再说自己和贞娘都要嫁人,谁晓得嫁到哪里去呢?好对贞娘说:“我俩结拜做姊妹吧!”贞娘想:两个男子拜姊妹,岂不笑话?连连摇手:“不、不、不,还是结拜做兄弟吧!”争了半天,最后都说:“算了,就是结拜好了!”就这样,两个人糊糊涂涂地在荷花塘边结拜了。赛郎回家后便换了女装,整天呆在绣房里,时常想念贞娘。贞娘在家,也总想着赛郎。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亲就让贞娘摘掉耳环,换上男装,要他给老白穿孝打灵幡,送老白入土。直到这时,全村人才晓得贞娘原来是男的。消息传到洪员外家里,赛郎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同窗多年竟不晓得他是男子;喜的是,遇见了贞娘这样可亲的人。可是洪员外听了这个消息竟大发脾气,叫人把贞娘的母亲喊来,当面骂了她一顿:“你家养了儿子,谁还会抢了你的?为什么男扮女装送到我家书馆来读书?整天与赛郎在一起,败坏了我家门风!”贞娘的母亲听得糊涂了:“我家贞娘与赛郎在一起,有什么败坏门风的哪?”员外老婆在旁一说,她才晓得赛马郎原来是个女的,也免不了吃了一惊。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讲道理。便也气愤地说:“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装去读书,为什么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装去读书呢?”洪员外无言可答,命人把贞娘的母亲赶出了大门。贞娘听母亲说赛郎是女子,高兴极了,立志要娶她。母亲晓得洪家不会答应,不肯找媒人。于是贞娘整天闷闷不乐。过了几天,忽然洪家丫环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赛郎写来的。信上说她被父母关在绣房里,如何想念贞娘;又说她知道了贞娘是男的,心里如何高兴。贞娘看了信,知道赛郎待他有心有意,高兴得不得了,忙写了封回信,叫丫环带回去。从此后,两个人便你来我往地通起信来。一天晚上,贞娘又要母亲托媒去提亲,母亲心疼儿子,答应试试。没想到媒人未进洪家大门就被赶了出来。媒人对贞娘说:“死了心吧!员外说了,一则嫌你家穷,养不起他女儿,二则你俩原是同学,如今嫁给你就是‘无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门风。”贞娘见事情不能成功,忧愁成病;他母亲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说赛郎听得白家托媒提亲被父母回绝一事,也急得闹起病来。洪员外为了让女儿死了这条心,偷着叫人把白家母子赶出村去。赛郎听到此消息,气得索性连饭也不吃了,从此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再说贞娘母子被洪家赶出村,搬到四十里外的城里去住。过了不久,贞娘的病稍好些了,谁知母亲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贞娘只好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维持生活。过了几个月,母亲死了,贞娘安葬了母亲,决心回村去找赛郎。他把家里破烂东西卖掉,办了一些花线等货物,打成包袱,扮成“卖货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庙里。 一天,他摇着手中的拨郎鼓,偷偷地绕到洪家后园门前。赛郎的丫环听到鼓声出来买花线,一见是贞娘,惊喜万分,急忙跑进去告诉赛郎。赛郎随即写了封信,让丫环交给贞娘,叫他快些离开这里。贞娘跑回庙里,打开信一看,原来赛郎约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会。贞娘高兴啊,眼睁睁地盼着天黑。三更时分,荷花塘边,赛郎和贞娘一见面就抱头大哭起来。哭症哭着,赛郎对贞娘说:“爹爹心狠,我俩今生难成夫妻。望你保重身体,不要再挂记我了。”说完就往水里跳。贞娘一步上前拖住她,哭着说:“我俩生不能在一起,情愿死在一起。”说完,抱起赛郎一同跳入水中。丫环等到鸡叫还不见赛郎回来,知道还了事,也不敢声张。第二天,洪家上下各处寻找,找到荷花塘边,见有赛郎的一只绣鞋,知是跳了水。洪员外急忙命人打捞上来,只见贞娘、赛郎两个人紧抱在一起,几个人用力拉也拉不开,洪员外便命人将他俩埋在荷花塘边。当晚只听得响雷打闪,下了一夜大雨。等到天明,只见荷花塘水一直涨到赛郎、贞娘坟前,将坟围了起来;坟上长着的荷花,花茎比人的大拇指还粗,顶上开了两朵花,一红一白紧紧地靠在一起,人们便叫它“并贴莲”,以后便叫成了“并蒂莲”。
2、花神之牡丹花: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的国花。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两人爱如至宝,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他爹死了,后来,他妈又得了个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看病抓药,可是跑遍了周围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病治好。后来,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这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他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脚一抖,手一软,“骨碌碌”从上面摔下来,昏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那老头哪里有灵芝草。那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了,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点点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工的小铁片,到那时我就有办法。”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他在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面无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找那老头,不料一转身,发现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嘻嘻地说:“好孩子,真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有个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的病。”英哥问:“天那么高,我咋去呢?”老头说:“这好办。”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递给英哥,说:“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似燕,飘飘欲飞。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天而去。不一会,英哥只见一大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近前看时,门额上写着“瑶池”两个金字。英哥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左拐右弯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面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写着“丹房”二字,一人比头还大的石锁锁在门上。英哥欢喜异常,急忙掏出钥匙,朝石锁孔里一拧,那石锁“哗啦”一声自动落了,房门也跟着不推自开。英哥进得门去,见桌上放着很多长脖子细瓷瓶,瓶里装满了仙丹。他想:凡间有很多人,我应该多带些回去,送给他们一点,如果他们以后得这种病,也能治好。想着就脱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包起来。就在这时,只听“镗镗镗“一阵锣响,英哥情知不妙,背起衣兜就跑。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而来。英哥来到南天门后,见王母娘娘带阒人仍紧追不放,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看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衣兜一抖,尽数倒了下去,想到只要妈妈拣着一粒,就能治好莱坞病,心也宽了。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那剑却被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头来了。王母娘娘气得双脚直蹦:“好哇!又是你这个老头,你还我的仙丹!”老头哈哈一笑,说:“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让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作罢,悻悻回天廷去了。原来这老头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你妈一喝就好了。”英哥回到家里,见母亲昏倒在门口,急得手足无措,忽然想起南极仙翁的话,慌忙到外边去找,只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英哥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一把,取其根皮,煎汤让他妈喝。他妈喝下去果然灵验,毛病很快就好了。当时有很多人也害这种病,英哥也让他们喝,他们的病也很快都好了。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世上都称它“天香国色”。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又给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3、花神之菊花:
中国是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早在基督教诞生前五百年,孔夫子已描述过黄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关于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十二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 ,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4、花神之玉簪花:
相传王母娘娘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小女儿性格刚烈,自小喜欢自由,向往人世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瑶池为幕后祝寿之机,她想乘机下凡到人间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脱身。她便将头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对它说:“你代我到人间去吧。”一年后,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象玉簪一样的花,散发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们喜欢它花形的脱俗,称它为“江南第一花”。宋朝诗人黄庭坚有诗道:“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5、花神之山茶花:
山茶顶风冒雪,不怕环境的恶劣,能在严寒冬天久开不败,战斗的人民都赞扬它是胜利花。山茶被称为胜利花,还有另一传说:明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进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先锋,杀死明桂王,清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谕,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留我留不住,执意抗命会使百姓吃苦。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巳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办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已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愦。 我本民女,不求富贵, 只想回乡,度我穷岁。 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 灵魂贱卑,声名很臭。 卖主求荣,狐群狗类! 枉筑宫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祸祟。 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韧桂,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6、花神之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属石葱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生得颇象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 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这里有着许多关于水仙花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据说,宋朝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 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朝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 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希腊神话传说,水仙原是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一个少女,而有一次,他在一山泉饮水,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时,便对自己发生了爱情。当他扑向水中拥抱自己影子时,灵魂便与肉体分离,化为一株漂亮的水仙……水仙花早在宋朝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水仙花通常是在精致的浅盆中栽培,然而,它对生活也挺简单朴素,适当的阳光和温度,只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也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 花凋零,而水仙花却叶花俱在,胜过松、竹、梅,仪态超俗,故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为水仙花题诗作画,呈献了不少幽美的篇章。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花冠色青白,花萼黄色,中间有金色的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 ,所以叫“玉台金盏”,花期约半个月;另一种是重瓣,花瓣十余片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 ,没有明显的付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约二十天左右。水仙花分布的范围极小,只 在漳州八大胜地之一的园山东麓一带,因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山挡住了烈日,园山在斜影所及的地方日照较短,为水仙花栽培创造了有利格条件。当地有歌云:“园山十八面,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 出了水仙头。”
14玫瑰花:初恋。玫瑰的总体象征是美,爱,恋。白花表示恋情,诚心相爱;红花则是贞洁,艳丽的意思;黄花则表示嫉妒不贞,所以送花时应对不同的花色含义区别清楚,十五世纪英国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玫瑰是英国的国花,当时互相敌对的王族约克家族和兰加斯特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彼此攻杀,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章,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为标志。因此这场长期的流血战争在历史上被叫做“玫瑰战争”。
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二)
蛇 鱼 怪
导演: 吉姆·温诺斯基
主演:迈克尔·马德森、蕾切尔·亨特
地区:美 国
语言:英语
上映:2022
蛇 鱼 怪
上映:2022年
时长:90分钟
地区:美 国
语言:英 语
导演:吉姆·温诺斯基
主演:
michael madsen
rachel hunter
类型:剧情
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三)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牛郎织女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
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孟姜女哭长城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四)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册书,名字叫《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读它的时候的我仿佛穿梭时光隧道,看到了饮毛如血的远古时代和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我被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我清晰地记得“神农氏勇尝百草”这个小故事,远古时代,人们只食用动物,不吃植物,饮食单一,结果病魔肆虐侵袭人们的身体。神农氏看到这种情况,就想着要改变人们的这种状况,他看到山上长满的草,忽然想到: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吃植物呢?于是神农氏鼓起勇气,尝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边品尝边记录边总结:发现有些植物味道甜美,非常好吃;有些植物味道不错,但吃后呕吐腹泻,身体有不适反应;而有些又难以下咽。他把这些都一一记下来并告诉大家。他又想:“为什么大家要大老远的去采集食物呢?而不在家门口种植呢?于是他又摸索总结植物的生长规律,教人们种地种庄稼,开辟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源头。从此,人们的食物更加丰富了,生活也更稳定了。
神农氏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会取得新发现。运用到生活中,小则帮助家庭,大则帮助社会进步。
和花有关的谚语 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五)
洛阳民间传说
白 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话说牡丹被武则天贬到洛阳城以后,便在美丽的邙山扎下了根。来年暮春,沟沟壑壑、田间地头,到处开满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荟萃古都洛阳,人海花潮,倾城观赏。
武则天听说被贬到邙山的牡丹,花开得硕大无比,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乘着华丽的凤辇来到了邙山。举目望去,邙山简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种姿态的牡丹,向高贵的女皇示着威,怒放傲开,娇艳无比,女皇当即气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宫,武则天招来朝内武将,命他们带领官兵,速去邙山,这次要将牡丹连根铲除,然后焚烧,让它断种绝后,一棵不留!
这为首的官兵头领,姓朱名头,接旨后马上带领小喽罗们杀气腾腾地上了邙山,他们赶走了游客,布下了卫兵,不多会儿,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布满了整个山梁。就在官兵们放火焚烧牡丹之时,刮起一阵狂风。这狂风将官兵手中的火把刮灭了,吹起的沙砾迷了他们的眼睛,颗颗碎石,砸在官兵的头上。等狂风过去,官兵们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风刮走了。说来也怪,这牡丹象长了翅膀,到处乱飞。朱头带领他的小喽罗们,四处追赶,直到黄昏,也没抓住一棵牡丹。原来,牡丹都飞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们把牡丹都藏了起来。
第二天,朱头下令老百姓们交出牡丹。挨家挨户的大搜查开始了,全村被这些官兵折腾得乌烟瘴气,碍于官兵们的淫威,许多牡丹被搜了出来。
却说在这邙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春红,自小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的帮助长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儿一般。自武则天将牡丹贬之洛阳时,姑娘便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爱护牡丹甚于自己的性命。这姑娘有一个相好,名叫贵生,小伙子精明能干,两条浓眉象剑一样,被日头晒得黑黝黝的脸膛泛着红光,显得很健壮。贵生和春红两个人从小一块儿长大,两小无猜,那贵生自是十分珍爱这份感情,对春红百般照顾。在春红的影响下,贵生对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们种下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奇美,被当地称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则天派人来焚烧牡丹,两个人的心如刀铰一般,为了保护牡丹,他们决定将牡丹藏之地窖中。就这样,两个人从早忙到晚,大多数牡丹被他们藏了起来,只有栽植在后院中的牡丹没来得及藏,官兵们已经搜查到了这里。
这朱头领着一帮官兵一到春红姑娘家,便翻箱捣柜,任凭贵生如何阻拦,这帮强盗依旧张牙舞爪,刚才尚十分整洁的小院顷刻间鸡飞狗跳。而此时的春红正躲在后院的大石后聆听动静。最终还是被官兵闯进了后院,那朱头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见后院藏着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片刻贪心渐起,欲霸占春红姑娘。只见他慢慢靠近春红姑娘,满脸堆笑地说:“姑娘,看你一个人生活,怪可怜的,不如我纳你为妾,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何?”
春红本就为朱头们的行为感到气愤,如今更加愤慨,对着朱头大骂道:“要想我嫁给你,除非日头西出,江河倒流,让阎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头!”朱头一听气急败坏地说:“来人,把她给我捆了,将院中的牡丹统统挖完,烧净!”在与官兵撕打的过程中,贵生被打晕在地,脸上的鲜血直流,看着心爱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红忍痛对昏倒在地的贵生说:“贵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咱洛阳的牡丹呐!”说完一头撞在了大石上,鲜血溅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儿立刻变成了紫红色。朱头一看这阵势,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武士们照的晕头转向。最终,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损,连以前搜获的牡丹也不翼而飞。
无奈,那朱头回去复命,武则天听了官兵们的禀报后,十分吃惊,也很佩服春红姑娘的勇气,她仰天长叹一声:“看来,牡丹在洛阳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罢了罢了。”从此,牡丹在洛阳彻底扎下根来。
再说那贵生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保护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断一生,又想起春红姑娘的临终遗言,下决心与牡丹为伴,他将溅有心上人鲜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阳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开满了这种牡丹,贵生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人们为纪念春红姑娘,也为纪念洛阳人们为保护牡丹的矢志不移,给这种牡丹起名为:“焦骨红牡丹”,后来经过人们的精心培育,这种牡丹越开越红,就改为了现在的“洛阳红”。
洛阳北边的邙山上有条金水河。河源于新安县境内,上游有“养马水库”、“舜王庙水库”,下游有“金水河水库”,像一条银线串起的几颗明珠,各库区都形成了水光潋滟、树木葱郁的消夏景点。
金水河缘何而名呢?
传说,金水河旁的官道边早年住着一位独身老汉,名叫刘义,以开饭铺为生。老汉待人厚道善良,买卖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钱饭钱的人从不起眼,还常常将攒下来的钱周济附近村里的穷苦人,因而,方圆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汉。老汉每天都要跑远路去山上的泉源里担水,因为泉水比河水干净、清甜。老汉说:“待人实诚,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汉起早挑担来到泉源边,忽然听到有说话声。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岭上冷清清的没个人影,老汉以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听错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弯下身子,说话声更清楚了,是从泉水里冒出来的:“刘老汉,心实诚,四乡八邻都称颂;每年三月二十三,来我口中取金锭。”老汉呆住了,想:莫非世上还真有仙有鬼哩!惊疑间,泉口涌出一股水泡,水泡升尽,下面露出一块黄灿灿的金子。
老汉拾起金子,挑着泉水下了山,他边走边想;这金子是因为我待人实诚厚道才来的,我更不能独自贪占了!于是,他仍用这金子周济穷人。
从此,年复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汉去泉源挑水时,总能取回块金锭。老汉就用这钱行善助贫。
刘老汉慢慢老了。有个叫王贪的过路人见老汉对贫穷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汉一定积蓄不少,就脑瓜儿一转,主动留下来侍候老汉,说老汉人好,要为老汉送终。老汉临终前,果然郑重告诉了王贪泉源吐金锭的秘密,并告诫说:“给多给少,不能强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独自享用,要周济周济贫穷人。”
王贪埋葬老人后,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边来。果然,随着水泡,泉口吐出一块金锭。王贪伸手捞出来,惊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块金锭,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来铁锹、镢头,对着泉口挖起来。挖一下就是一块金锭,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后来,水里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块儿!王贪高兴得跳进水里要往外捞金块儿,谁知他一进去,泉水就汹涌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条河,把王贪给冲没影儿了。
那以后,人们在这河水边偶尔能拾到些碎金子,当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这福气。于是,人们就把这条河称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民间传说】龙池金鱼的传奇故事
洛阳八小景中有"龙池金鱼",龙池,即今日郊区辛店乡延秋村北面的秦岭幽谷。这条山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是历史上素负盛名的花沟,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满塘,秋季野菊万朵,冬日腊梅飘香。谷深处,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终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润得满沟花木旺盛,充溢灵气。此潭即"龙池"。池内过去有五色鱼,红、白、黄、青、黑,游起来五彩缤纷,令人称奇。潭后原有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寺",殿堂宏丽,绿树掩映,景色极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时,炸毁古寺,并且往龙潭中投掷数枚手榴弹,连无辜的游鱼也没能逃生。近年,乡民将深潭重砌,筑起围墙,又在潭中放养了黑色小鲫鱼,在潭旁建起一间寺房,并将流下的潭水拦成水库,造富乡里。水库中养鱼放鸭,又成新景。
说起龙池里的鱼,那才叫邪呢!为啥?据说年复一年,不多不少,总是360条,不见老的死,不见小的生,一律的一样长。那鱼游动开,映着树隙里撒下的缕缕阳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这五色鱼是神灵,谁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来,没人敢伤害它们。哪来的五色鱼呢?说起来,这和九龙圣母的来历有关。
很早以前,这龙池沟旁有户人家,姑嫂两人有次进沟采蘑菇,走着走着,嫂子感到口渴了,就来到深潭旁,拨开水面漂浮的落叶,喝了两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凉,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时,忽觉肚子里阵阵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紧声喊小姑子。小姑子过来一看,觉得嫂子是临产了,忙飞身跑回家,一边托邻居去喊下地干活的家人,一边自己取了早已备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杂豆汤,匆匆赶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见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开,身上爬着九条小龙。小姑子啊呀一声,吓得晕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汤流进了潭里。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鱼,由于豆有五种,那鱼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里人赶来时,只见潭边笼罩金辉。正惊疑呢,金辉化作几道金光,飞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边只剩下晕倒的小姑子一人。
后来,人们在这潭旁建了一座寺庙,塑了嫂子的圣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尊这塑像为"九龙圣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龙潭寺"。
圣母生的这九条龙,人言性格各异。据李东阳《怀麓堂集》说,大龙叫"囚牛",喜好音乐,就是现在胡琴头上刻的那兽;二龙叫"睚毗",喜爱厮杀,就是刀剑柄上那"龙吞口";三龙叫"嘲风",喜险,即殿角走兽;四龙名"蒲牢",喜鸣,即古钟上的兽钮;五龙名"狻猊",爱坐,即佛座上那雄狮;六龙名"霸下",爱负重,就是俗称驮石碑那"老鳖";七龙名"狴犴",好诉讼,成了旧社会狱门上那狮子头;八龙好文,即石碑两旁雕的"文龙";九龙名"蛮吻",爱吞,即殿脊兽头。
以上内容是关于和花有关的谚语和关于花儿的神话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