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建宁的过年习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建宁县民间故事和建宁的过年习俗的精彩内容哦。
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一)
是一个景色宜人美丽富饶的地方,还是全国闻名的梨乡。在溪口镇还有一个桃梨观赏园呢,那里梨花盛开和梨树挂时,显得特别美,吸引了不少游客。 二月,“忽如一夜春风来”,桃梨园的桃花和梨花就争相开放,互相比美。满园雪白的梨花多好看啊,一排排,一行行,千万棵树连成一片,仿佛花的海洋,无数白色地浪花不停地翻滚,间或着一两棵桃花,那桃花有的刚萌芽,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粉红的笑脸,还有的是花骨朵儿,看起来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白色的花梨花,粉红的桃花,显得那么洁净淡雅,丰姿绰约,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连白色的小菜碟也赶来凑热闹。我想它是在忙着采花酿蜜吧。果树下有几位辛勤的果农正给果树修枝、除草呢。我闭上眼,仿佛看见了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儿,青里泛红的桃儿,像一个个乒乓球似的。 暑假里,桃梨园的桃子和梨子都成熟了,桃子你挤我碰,争着等人去采摘呢。梨子有的像葫芦,有的像灯笼,看着看着,就想摘一个尝鲜呢。那天我去桃梨园游玩,嘴馋得不行,就偷摘了一个桃子和一个梨子,咬了一口,味道真是太鲜美了,我的心一下子就陶醉了! 今天,黄花梨已走出建宁,为家乡人民劳动治富作贡献。桃梨观赏园还成为我县的一处旅游胜景呢。
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二)
麻姑节也称孟兰节 麻姑节在河北省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习。旧时,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 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秦朝。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他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干,她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请,说民工们很苦很累,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饿得皮包骨头,希望父王开恩,放民工回去与家人团聚,至少应该放松对他们的监督,减轻他们的劳累。秦始皇一听,马上火冒三丈,大声吼叫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女,连我的话也敢不听,留你何用?来人哪,把她推出去斩首!”随着喊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当地的成千上百万民工和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到心如刀绞。以后,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麻姑是唐代人,她出身微贱,但从小聪明绝顶,心灵手巧,成人后知书能文,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伶人”为妻。后来,丈夫被一个姓李的刺史害死,麻姑就沦为李的小妾。因遭李的大老婆妒忌,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五被暗杀。当时天下着绵绵细雨,那情景是极为凄凉的。“七月十五麻姑节”的成因,是由于人们同情这位无辜被害的麻姑,她的悲惨身世令人泪下。民间纪念她,实际上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女子的深挚同情。 鬼节阴历七月十五又称称盂兰节。 看过电视剧《大明宫词》的人一定还记得,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来驸马时的情景: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了。在长安拥挤的街道上,她拽下了自己头上的面具,四处寻找,逢人就问。当她胡乱拉下一个男子的面具时,一张优雅的面孔蓦然出现,她未来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节”——中元节,也就是盂兰节。当时,除了祭拜之外,还有丰富的民间活动。像灯会、放焰口、放河灯等等。直到现在,台湾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他们的主要活动有放水灯、普度和抢孤。 放水灯总是被赋予很多浪漫色彩。最初,它是用来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水灯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分为圆形灯笼和纸厝(房屋状的水灯)两种。水灯排是用木材扎成木筏上面再悬放灯笼。把水灯放入水中,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愈好。 而另一种活动“抢孤”现在在港台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活动。原来,在普度的广场上会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在著名的动画《麦兜故事》中“抢包山”的情节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现在每年我们还能看到香港政府在盂兰节期间发布的通告,广而告之民众注意财物和环境卫生等。可见传统鬼节在港台因为有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活动作支撑,仍然受到民众的喜爱。
麻姑节
在河北省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习。旧时,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
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秦朝。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他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干,她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请,说民工们很苦很累,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饿得皮包骨头,希望父王开恩,放民工回去与家人团聚,至少应该放松对他们的监督,减轻他们的劳累。秦始皇一听,马上火冒三丈,大声吼叫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女,连我的话也敢不听,留你何用?来人哪,把她推出去斩首!”随着喊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当地的成千上百万民工和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到心如刀绞。以后,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麻姑是唐代人,她出身微贱,但从小聪明绝顶,心灵手巧,成人后知书能文,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伶人”为妻。后来,丈夫被一个姓李的刺史害死,麻姑就沦为李的小妾。因遭李的大老婆妒忌,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五被暗杀。当时天下着绵绵细雨,那情景是极为凄凉的。“七月十五麻姑节”的成因,是由于人们同情这位无辜被害的麻姑,她的悲惨身世令人泪下。民间纪念她,实际上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女子的深挚同情。
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三)
天,阴沉沉的。尽管没有太阳,却闷热难耐。知了在树上鸣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蜘蛛赶着修补它那精美的八卦大网;蚂蚁慌张地把精美可口的食物搬离洞穴。小草无精打采地趴在地面上。柳树也像病人似的,挂着有气无力的枝条。我们坐在树阴下乘凉,可是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不动地凝滞着,汗水还没来得及滴落到地上,仿佛就化作蒸汽飞散了。啊!这时候,下场雨多好啊!
美好的事物总是在经历一阵剧痛之后才产生,忍受了三天阴沉闷热的天气之后,“滴答滴答”,下雨了!看,小草随风摇曳,仿佛在欣喜地接受着雨水的滋润,雨水顺着小草那翠绿的茎滚下来,一下子钻进了土里。柳树舒枝展叶,在雨中欢快地摆动着枝条。在这么炎热的夏天,那些早已泛黄干枯的枝条能在此时此刻变得郁郁葱葱,那还能不归功于这场大雨吗?是雨把每一片叶子复活了。
“哗啦啦”,雨越下越大,一串儿一串儿地落在屋檐上,溅起了一朵又一朵晶莹的水花。调皮的小孩马上跑过去,笑着踩着溅起的水花,不一会儿,雨声与小孩的笑乐声夹杂这在一起,汇成一曲欢快的旋律。我也迫不及待地冲入雨中,张开双臂仰起头,任那落下的雨滴洒在我的脸上身上。我享受着雨水带来的清爽,它能去除我心中的烦恼,它能让我的心如雨滴般澄澈透明。
此刻,大街上已是伞的海洋,仿佛是流动的花海。试想,伞下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演绎呢?是断桥上触俯鞭谎庄荷彪捅波拉许仙与白娘子的初次相遇,是课室外母亲伫立等待的背影,还是放学路上伙伴们并肩回家的乐趣……每一把雨伞都撑起了一方晴空吧?如果没有雨,我们就无法感受到伞下那浓浓的温情了!
啊!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 又下雨了?爸爸赶忙收衣服回家了,妈妈还呼着喊着告诉邻居。爸爸抱怨着梅雨时节,妈妈关注着天气预报:“老公,说是24号开始就不下雨了,好象一直持续到26号。”“那得赶紧洗衣服啊。”我呢?我是小孩子,小孩子要好好学习,不用管大人的事。虽然我喜欢打篮球,下雨妨碍了我,但是没关系,我还是喜欢雨。 每当天空飘下丝丝小雨,我就要去感受一下。嘿!街上没有人,除了我;耳边没有声,除了雨水滴落,辟辟啪啪;鼻前只有芳草、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务实的人很少喜欢雨,下雨时,他们会躲在家中,而在繁忙的学习中,谁不是务实的?我也是,但是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我不是,这是我赋予我的雨朋友的权利,雨可以让我变的理想化。因为下雨是安静的,没有人和你争夺冷清的大街,自愿在那被天上下来的“子弹”打湿,所以雨就成了我自己清净的---好方法 雨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不瞒您说,我都暗恋我前面的前面的前面的女生(以下简称小c)好久了(我也不绕了,就是暗恋),没事就往她那跑。那天下雨,我骑自行车上学的,正好小c家人开着尼桑车来接她,我就顺便跟她车回家。说定了,我们就出去等车子。“可惜”俺没带伞,只好打一把伞,到底我还真没绅士风度,从头到尾都是她给我打的伞,从学校,到校门口,五、六十米,说不长,也不短,但是那天真的很短。车子来了,我还在发呆呢,青少年啊,就爱幻想,乱想! 那天的雨好暖和。 雨啊,还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 www.zuowenw.com能锻炼人选择时机的能力,还真是很有趣。那次,又是雨,我不喜欢的雨,那是大雨,怎么大?像黄豆一样大!我又是骑自行车,也没带伞,那就跟小c混吧。那时候还没认识小c。这下可完蛋啦,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家还是要回的,只是要冒着被天上的“子弹”击中的危险,我告诉自己:youcandoit!然后套上塑料带(套头,还系了个疙瘩),拿上电脑课的鞋套垫在书包里,防湿,怎么样,工作很周密吧!我就像打诺曼底登陆站一样,雨一小,就冲出去,冲到下面一个驿站(就是街边小店)。躲一下雨,但是这个机会不多,好象敌人的子弹就打不完一样!好,雨小了些,我冲!哎呀,估计失误,雨突然更大了,打的我都喘不过气来,我好不容易才这样骑着车“爬”回了家。难道不是很有意思吗? 那天的雨好调皮。 我和雨已经有着深厚的友谊,我喜欢下雨天,雨呢,也喜欢我这个懂得欣赏她的人。
睡觉
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四)
一种传说是:民间广为流传着凤凰仙子下凡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金凤凰原是天宫王母娘娘身边的舞仙,因与天鸷相爱而私奔。她从天宫带来了“天米”———双翅凤凰稻和“仙桃”———凤凰桃,在此山上及周围种植繁衍,此山故名凤凰山。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凤凰山确实盛产凤凰稻和水蜜桃。凤凰稻不仅是进贡的御米,而且以此酿成的凤凰米酒,又称“圣酒”。据说宋代建成的户部酒坊,属全国四大糟坊之一,凤凰米酒因此名振天下。山林中出产的水蜜桃汁多鲜甜,同样名扬四方。
另外一种传说是:凤凰山原名河阳山。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大官姓徐,他家共有一千零四十八间房屋,南起北房巷,北至徐岸墩。他想挑选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坟地,就恭恭敬敬地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择日到实地进行了踏勘,最后为他选定在河阳山的南麓,官家便将这块坟地命名为大人坟。坟地选定后,官家选了个黄道吉日请人开始挖土。风水先生吩咐他们挖到石板时,就不能再挖,一直要等到鲫鱼上树,还要有戴铁帽的人走过,才能将石板掀开。那些人挖了一阵,真的挖到了一处石板,就按照风水先生的吩咐停了下来。可他们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风水先生说的鲫鱼上树现象和戴铁帽的人走过。大家纷纷怀疑是否会发生这种事情。又等了好一会儿,风水先生说的现象还是没有发生,他们没有耐心等待下去,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围在石板周围,齐心协力用劲掀开了大石板。突然从石板底下飞出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在阳光下浑身像披上了一层金子闪闪发光。它径直往河阳山飞去,停歇在山顶上,双眼凝望着它刚离开的地方———大人坟。那只凤凰在河阳山顶上足足停歇了三天三夜。三天后,凤凰不见了,目睹这一过程的老百姓对那只神奇的凤凰念念不忘,就将河阳山改名为凤凰山,一直沿袭至今。
建宁的过年习俗 建宁县民间故事(五)
珠还合浦珠还合浦,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出自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孝女曹娥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刘阮遇仙刘阮遇仙是古老的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事。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争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梁祝化蝶梁祝化蝶是一个美丽、凄婉的汉族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省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英台开始了女扮男装的求学生涯。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886~1946年)
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夏铸,字勉旃。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1892-1991)
浙江省绍兴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基督教思想家。幼年熟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及佛教影响。青年时期先后留学于日本的高等师范学校、立教大学,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先后担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广州华侨大学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后又先后任教于崇基学院、香港浸会学院,曾教授过国文、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课程,先后出版过《人格教育论》、《个人福音》、《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中国伦理思想述要》、《中国政治思想史纲》、《经学讲义纲领》、《中国文学述评》、《修辞学讲义》、《宗教哲学》、《基督教纲要》、《基督教与现代思想》、《基督教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思想》、《巨流点滴》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过数百篇学术论文。 鲁迅二弟。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战争时期,原是护士的他再不能忍受日本的残忍,便退职,用笔头开始了对日本的攻击。 (659—744)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以上内容是关于建宁的过年习俗和建宁县民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