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

浩瀚之巅围观:℉更新时间:08-21 21:4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故事人物品质和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一)

1、简单化。人物性格非常单一...

2、脸谱化。例如老人必然是慈祥的,坏蛋必然是可憎的....

3、非理性化。例如天仙配,白富美的天女凭啥看上穷挫矮的董永......一般要看上龙王三太子才是良配。

4、泛指性。各地民间故事都是大同小异,而且故事要素都是含糊的。可以互相套用。

5、生活性。民间故事都是贴近生活。例如董永、例如那头牛,例如龙女,例如才子佳人。

6、结局同质性。故事结局总是一样的:或者表达最后生活变好;或者表达弱者获胜;或者表达对机智人的赞扬;或者表达对愚蠢呆笨的讽刺。。。


花木兰,

牛郎织女,

大禹治水,

《五人墓碑记》,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二)

珠还合浦珠还合浦,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出自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孝女曹娥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刘阮遇仙刘阮遇仙是古老的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事。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争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梁祝化蝶梁祝化蝶是一个美丽、凄婉的汉族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省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英台开始了女扮男装的求学生涯。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1886~1946年)

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夏铸,字勉旃。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1892-1991)

浙江省绍兴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基督教思想家。幼年熟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及佛教影响。青年时期先后留学于日本的高等师范学校、立教大学,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先后担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广州华侨大学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后又先后任教于崇基学院、香港浸会学院,曾教授过国文、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课程,先后出版过《人格教育论》、《个人福音》、《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中国伦理思想述要》、《中国政治思想史纲》、《经学讲义纲领》、《中国文学述评》、《修辞学讲义》、《宗教哲学》、《基督教纲要》、《基督教与现代思想》、《基督教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思想》、《巨流点滴》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过数百篇学术论文。 鲁迅二弟。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战争时期,原是护士的他再不能忍受日本的残忍,便退职,用笔头开始了对日本的攻击。 (659—744)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三)

『狗母蛇假龙』

传说,古时候达濠岛北面葛州张前一带都是大海,与现在的汕头海连成一片。那时候,那里栖宿着一群狗母蛇。为首是一条大如小山的狗母蛇王,它牙齿尖锐,四足有爪,尾巴很长,并且生性凶狠。他自称是龙种,时常在海面上兴风作浪,损害过往船舶,并经常登岸糟埸田园,吞食牲畜,为害一方。这边海滨有一个沙洲,因为是乌鸦聚集的地方,人们就称他为乌鸦洲。洲上有一个土地神庙,叫“鸦洲宫”。这位土地伯公眼看恶蛇肆虐,人民遭殃,自觉失职。一日,他亲自找狗母蛇王,想与之说理,劝它不要为非作歹,荼毒生灵。谁知那横蛮的狗母蛇王却大言不渐地说:“我是龙,不是蛇,你看我有足,又有长长的尾巴,蛇哪有呢?是龙便是万物之尊,谁也管不了我,何况你——小小的土地。你若多嘴,不识抬举,到时休怪我不客气。”一番话说得老土地无言以答,自知年老力微,绝非它的对手,便也无可奈何地走回庙来。路上抬头见前面的一座大山,想起这大山上住着一位山神。这位山神有神威,又有法术,且有正义感,说不定他可以出面制服这孽虫。于是便拄着拐杖,登上高山找到山神,说明了原委,央他出力除害。那山神见说,便一口应允。伴随土地来到山下,找到狗母蛇王。那狗母蛇王一见土地又来了,十分恼火,张口冲向土地。那山神立即一拳打了过去,打中了狗母蛇王的腹部。狗母蛇王受了伤,正想逃入大海,但一时慌不择路,向海旁的一座山岗猛窜,便把那山岗撞开一个洞。然后,直向妈屿外大海逃窜。但因伤势太重,游至将近南澳的海面上,便背朝天死了,它的尸首便变成一座小屿。鸦洲宫土地见大害已除,十分高兴,正想与山神回宫,但一转念,虽然狗母蛇王已死,但其种族尚多,若待其成长,人畜又不得安宁了。便想了一个办法,马上召集所有狗母蛇的子孙前来听训,对它们约法三章:其一,全族类今后只会老,不会口;其二,不准伤害人畜;其三,经人们揭发,立即满族诛杀。那山神也说:“从今后起,我将伸一拳永示于此高山上(即今拳头母石山),让你们时时刻刻作为警示。若敢再不驯服听命,定教你们都粉身碎骨。”这时的蛇子孙见为首的尚且不敌,早已胆战心惊,谁敢违命!从此葛洲乡的南面山峰便耸立着一块拳头关的大石。狗母蛇的蛇子蛇孙也便世世代代只长不过尺,且从此很驯良,不碰到人,便忙向草丛或小土穴逃窜,再不会伤人。此俗语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

邱辉与独脚娘仔

邱辉,是达濠埠渔民,绰号“臭红肉”。

清末,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邱辉聚集当地渔民起来造反,对抗官府,劫富济贫,平民百姓纷纷响应,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因为首领是渔民出身,官府豪绅都称这支队伍为海盗。他们神出鬼没,抗捐抗税,官府难以对付。因此,“臭红肉”的名字好吓人!

邱辉有一位聪明标致、文武双全的亲妹妹,也跟随哥哥一起闯江湖。她被哥哥安排随军掌管财物,主管经济命脉,是邱辉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邱辉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张,官府既恨又怕,便与各乡各里的豪绅一同组织乡勇民团联防抵御。

邱辉率众沿着县龙(即龙首山)从东南向西北发展;所到之处,安营扎寨。后来,他们来到赤寮、大坑附近的小北山“狮鬃顶” (地名),发现这里地形险要,洞穴众多,易守难攻,特别是在大坑乡(古称太康乡)后的“帘豁洞”,十弯九曲,幽深莫测,更是屯兵积米粮的好去处。于是,邱辉便率众于此安顿下来,并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清兵袭击。

邱辉一边招纳山下的贫苦壮汉入伍,一边选择目标,劫掠豪绅钱粮以充军饷,乡绅呈请官府派兵清剿,但都不能奏效。不得已,当地民团与官兵结为联防队,并与周围村落约法三章,各乡各里的寨门和更楼,都派兵协助村民把守,互相照应,谁先发现东面山有动静,便鸣炮报警,集中火力予以攻击。

据老辈口传:某年正月初三,大坑乡的族老按惯例于寨门头老爷宫上香占卜,叩求众神下界回庙的吉辰(当地称神落天),以便通知乡民煮甜圆、放鞭炮迎神归庙。

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来倒也十分奇怪:众族老自黄昏跪叩到深夜,转眼交上子时,便是初四了,一直叩不准众神下界的吉辰。族老们肚子叽哩咕噜地叫,便嘱咐庙祝煮粥点心。正当众人在庙里食粥时,不知是风吹火种还是看热闹的小孩作弄,突然,庙门口已悬挂一整天的鞭炮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各寨门各更楼的守兵以为有情况,纷纷仓惶向东面山炮击,而全乡的百姓却以为“老大”通知众神落天的时辰已到,便纷纷点上灯笼,奉上甜圆祭品,鸣放鞭炮迎神回庙。倏时间,全乡灯火通明,炮声震天动地。这时,邱辉的兵马在梦中被惊醒,眼见山下那热烈场面,误认是官兵攻山来了。由于事先未作防备,顿时乱成一团。漆黑中邱辉指挥若定,他命令部下迅速撤入深山。

她妹妹焦急地问邱辉:“哥哥,我军这么一走,多年来积蓄的十八瓮银元,掩埋在各山洞偏僻的地方,只有我一人知道,日后恐怕难以找到!”

邱辉果断地说:“情况危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快走,快走!”

她妹妹更着急了,说:“辛辛苦苦积聚这批军饷,应设法保住它。我宁死也要守在这里,不能眼睁睁看着十八瓮银元休失!”

邱辉十分生气地反问:“你究竟要人还是要物?”

她妹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誓死也要守住这批财物!”

“好吧,那就成全你的誓愿,让你永远在这山洞里看守这些财宝吧!”说时迟,那时迟,被妹妹气糊涂了的“臭红肉”,挥刀砍下胞妹的一条秀腿……黑暗中急急忙忙地指挥部队向深山转移……

天亮以后,乡民官兵发现山上没有动静,便派几个胆子大的人,悄悄摸上山探看虚实。当他们走到帘豁洞口,发现一位漂亮的戎装姑娘倒在血泊中,一条秀腿被利刀砍断落在身旁。由于流血过多,早已魂归西天。乡里头人协商后,就地予以收埋。后人便称埋葬邱辉之妹的小丘为“姑娘坟”。

当地乡民有早起夜行者,路经“姑娘坟”附近,朦朦胧胧中似乎看到一位靓丽的独脚姑娘坐在坟头。于是,一人传虚,百人传实,乡民们都称“独脚娘仔”显灵了,还在山上建了一座“姑娘庙”,有人叫“独脚娘仔庙”。

一些痴心者,还经常到庙里上香祭拜,祈望独脚娘仔显灵,指示她亲手埋藏十八瓮银元的地方,赐给他一笔金银财宝哩!

测字

清末,达濠有哥弟俩分居两处,弟弟敦厚善良,诚恳勤奋,小家庭生活安定。哥哥好逸恶劳,贪得毋厌,年过卅五,孑然一身。

一日,弟弟的蚊帐被盗,到市井请教测字先生。测字者请他写出一个字,他端端正正地写个“四”字。先生略作思索,说:“蚊帐被你兄偷去。”“有何根据?”弟弟问。先生解释道:“‘四’字里面的‘儿’移到‘口’下面,即‘兄’字,故也。”弟弟观哥哥平日的所作所为,觉得先生说的有道理。于是,付还酬金后找到哥哥,有礼貌地把经过告诉他。哥哥老羞成怒,说道:“测字先生一派胡言,诬陷人家偷盗要犯罪的,我要教训他。”随后,依弟弟之法去问先生:“我的蚊账失窃,请指点迷津。”先生请他写出一字,他信手写个草体“四”字。先生笑道:“你没有蚊账,何也?这字形如一圈蚊香,你夜里是点蚊香睡觉的。”先生的话揭了底,他默然无声。

回到住处,兄自觉羞愧,遂把蚊账送还弟弟。

县令挨打

清朝某年间,潮邑有任县令名叫杨介康,是个治政无方,欺民有术之辈,经常敲诈民家,勒索商贩行铺,故布衣黎庶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话说那年腊月的一天,杨介康借下乡体察民情为名,坐着大轿,带着一班鹰犬攀岭渡江来到招收都达濠埠敲诈勒索各家商铺。有个叫陈成强的濠浦乡(今河浦)人,在达濠埠开一间米铺,店号“谦丰”。斯时,杨介康的魔爪伸进谦丰店里,他装得一本正经说:“下官此来有公务在身,为保社稷平安,造福于民,解水涝旱患之忧,特向各方派款集资兴修水利,各家行商皆须喜捐赞肋,义不容辞!”他要陈成强喜捐五百银元,并即时兑现。

陈成强对这贪得无厌县令的光临,安的何用心是一清二楚的,哪甘愿将五百银元白白“孝敬”于他?于是婉言拒绝,说生意不景气,连月来赔本亏损,求县尊大人宽恕,高抬贵手……哪知磨破嘴皮,杨介康也不肯作罢。只见他脸一沉,手一挥,那帮衙役似凶神恶煞,如饥狼饿虎似的扑了上来,翻箱倒柜,把当天的营业钱搜刮一空。这还不够,杨介康硬要五百银元捞到手,就定下“刁民作乱”的罪名,下命令逮捕了陈成强,扬言如若银元无如数送到,人不释放!

谦丰店有个伙计见主人被抓,火速乘船赶到濠浦,把消息报知了陈成强的儿子。陈成强的儿子年庚十八,在村外办了一个“蔗寮”(榨糖加工场),一听家父无辜被捕,顿即怒火满胸。这时恰好一群乡民挑着甘蔗来蔗寮,七窍生烟的他对乡民喊道:“众乡亲,杨介康抓了我的父亲,敢跟我去抢回来者,给一银元,今晚我还请客!”乡民们早就对贪官怒火满腔,呼之即应,纷纷丢下肩上的蔗担,操起尖担、竹槌,似决了堤的潮水抄近路涌过前径岭,来到县官必经之路——径门岭下的“灯火石”桥边等候。约莫日西沉时分,满载而归的杨介康,前呼后拥出现了。

“狗官,慢走!”众怒如山倒,吼声震得地裂天坍,一个“打”字凝着愤恨,象疾箭脱弓从陈成强儿子的口里飞出,尖担点点,竹槌闪闪,打得衙役们抱头鼠窜,狼狈不堪。陈成强一下子被乡民撬开枷锁,夺了过来。

却说那杨介康躲在轿里,吓得手足无措,龟缩一团,宛如筛下之糠直发抖。他被乡民们揪出轿外,拳头脚尖雨点般落在身上,那顶乌纱帽也被人踩在地上。这个平日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杨县令,此时威风扫地,跪在地上如捣蒜般求饶,直到他保证以后不敢为非作歹,并交出了勒索的钱银,乡民们才住了手。

杨介康回县衙后,表面上不动声色,没有提及这丢人的事,暗地里却在做好准备,等待养好伤,要来个出其不备地缉拿陈成强问罪伏法。而陈成强虽然平安地被乡亲们抢回家,但惊魂甫定,细想:揍打父母官,事情闹得这么大,杨介康是不会放过的,早晚定会大祸临门。他悄悄地上县城,找了一位姓萧的好友商量对策。

这萧某,是县城商家的头头,有一定的地方势力,且专爱打抱不平,县衙见他如畏虎。当下,萧某听了陈成强的诉说,故意大声说道:“聚众打父母官,国法难容,堪该着罢市!”话犹未了,手下人就传出去,县城到处嚷开:“阿爷吩咐罢市了呀!”顷刻,东西南北门的市场散了摊,全城大小商铺纷纷关闭。潮邑城死一般冷落萧条!

全城罢市,非同小可。早有衙役飞报杨介康,县令闻之,“啊呀”一声昏厥过去。因为在清朝,有这样的规矩:“文官怕罢市,武官怕扯旗”。罢市,说明地方官治政无德无能,民怒民愤,以示反抗,朝廷要治罪问斩的。难怪杨介康吓得魂飞魄散。

商贾要复市,须找商贾头。于是,杨介康不顾病痛,亲自前去找萧某求情。萧某提出了条件:其一,要杨介康写“安民告示”交给他去张贴,叫商贾恢复经商;其二,不准追究陈成强罪责。为了保住乌纱帽和生命,杨介康只得屈从。萧某是个“智多星”,他拿了县太爷的“告示””,并没有去张贴,只藏了起来,为的是恐杨介康日后报复,有了“告示”在手,就好作民众不满贪官而罢市的证据,任凭官司打到那里也不用惊怕。他只是叫人在四门头打了“招呼”,全城的买卖生意霎时间又依旧了。

萧某这一着,确也厉害,把柄操在他手里,杨介康真如荣茶装饺子——受一肚闷气,既不敢问陈成强的罪,又不敢伺机报复,且从此处处小心翼翼,不敢为所欲为。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四)

炎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个部族首领。炎帝居姜水,因以为姓。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以东,属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传说是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以疗疾病。所以,炎帝又称神农氏。炎帝部族的先民,第一个开拓了渭河流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用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让肥沃的黄土长出了人类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使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五)

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和民间故事人物品质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民间故事人物品质

标题:民间故事可以用的素材 民间故事人物品质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