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石狮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石狮子眼睛和民间故事石狮子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京城南六十里处,有一座繁华的广阳城。城中住着几万户人家,光是有钱有势的财主就多达三百六十六个。这些财主有一个习俗,就是相互请客,一个财主一天,全城财主轮一遍,正好是一年。他们终日里吃的是山珍海味,哪管城外普通百性的死活。这一年,观音菩萨驾着五色祥云经过广阳城,见到广阳城表面虽然非常热闹,但不久便要遭到上天的惩罚,於是动了恻隐之心,想多救一些人。便化做一个讨饭的老婆婆来到了广阳城内。只见广阳城的城门刷着大红漆,门上几排硕大的铜钉,城楼高大又气派。城里店铺林立,商号众多,人来人往,甚是繁华。菩萨边走边看,却不知她一身讨饭的衣服,走到哪家店铺门前,都遭人呵斥,有的店铺掌柜甚至手拿棍子上前打她,说怕她脏了门面。观音菩萨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繁华似锦的城市,有钱人的心肠都这样坏。她走到一座高大的大门前,假意乞讨。从门内走出一个衣着华丽的妇人,一边捂着嘴一边轰她走。菩萨可怜巴巴地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请给一口吃的吧。”不料,那妇人却得意洋洋地说:“真是不凑巧,我们家是剩了张烙饼,可刚给孩子擦屁股了,你要吃,就去垃圾里边找吧。”一边说一边关上了大门。观音菩萨心中一冷,抬脚就往城外走。刚走到城边,不留神摔了一个跟头。这时,住在城门外边卖豆腐的王诚看见了,赶忙上前将她搀了起来,菩萨索性紧闭双眼,装成昏过去的样子。王诚见这位老人一时起不来了,就将她背进了自己的家。王诚七十多岁的老母见到儿子从外边背进来一个老婆婆,赶紧将她扶到坑上躺着,自已踮着小脚去灶边做了一碗热汤给菩萨喝下去。王诚卖完豆腐回家,见老婆婆已经醒过来啦,就又张罗着给老人做饭。菩萨也不言声,送饭就吃,吃完就睡,从不说个谢字,晚上睡觉,坑上睡不下,王诚就让两位老人睡坑上,他自己打地铺。就这样一住十多天,王诚没有一点怨言,还和以前一样,白天出去卖豆腐,回家就给两位老人做饭。从邻居的话语中,观音菩萨知道王诚心地善良,为人能干又实诚,对待母亲非常孝顺,是广阳城有名的孝子。这一天晚上吃完饭,王诚发现从不说话的讨饭老婆婆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和蔼的看着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观音菩萨说道:“广阳城的人们犯了天条,这座城不久就会被洪水冲垮而沉到地下去。”王诚不相信,以为老婆婆在说胡话。
菩萨又说:“你不要不相信,只要你见到城中关帝庙门前的两个石狮子眼睛变红了,你就赶紧回家,将这个放在地上。”观音菩萨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麦秸杆编成的小船,“然后你们坐上船,见到水上漂着的东西都可以救,就是人不能救,”王诚和他母亲没想到讨饭的老婆婆会说出这话,愣在了那里。观音菩萨说完站起身就往门外走,一边走一边叮嘱王诚,此事千万不能对任何人讲。到了门外,观音菩萨现了真身驾云彩走了。王诚和他母亲这才醒过味来。
从那以后,王诚每天卖完豆腐,都特意跑到关帝庙前,仔细看看石狮子的眼睛是否变红了。这样过了十多天,王诚奇怪的行为引起了几个小孩的注意,这几个小孩就把王诚围住,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来石狮子这儿转来转去。王诚人是个老实人,就实话实说是来看石狮子眼睛变红了没有,再往下问,王诚就什么也不说了。几个小孩决定耍弄一下王诚。第二天下午,他们弄了些朱砂,将两个石狮子的眼睛都涂红了,然后,躲在一边看王诚的笑话。过了一会儿,王诚卖完豆腐又来了。他走到石狮子跟前,像往常一样观察石狮子的眼睛。他发现两个石狮子的眼睛都变红了,豆腐挑儿也不要了,撒腿就往家跑,惹得几个小孩在后边哈哈大笑。王诚一口气跑回家,房门还没有关上,就听见外边哗哗的洪水声。他赶忙将麦秸杆编成的小船放在地上,那小船遇了水,迎风一晃,马上变成了一艘大船,王诚掺着母亲上了船,一看,哪里还有广阳城的影子,到处都是汹涌的洪水,洪水一浪高过一浪。转眼之间,大船朝通州漂去。
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二)
目录
词条推荐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一分钟了解白蛇传
63.4万 1'15"
雷峰塔的离奇身世
87.6万 3'9"
白蛇传
民间传说故事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3个义项
展开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作品名称
白蛇传
外文名称
Madame White Snake
创作年代
古代
作品出处
《警世通言》、《雷峰塔》、《义妖传》
文学体裁
民间故事
故事内容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警世通言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1]
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三)
揭阳的民间传说。
揭阳玉湖徐孟公庙传说
在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汾水村有一座建在山上的庙,名为“徐孟公庙”。相传是徐孟公托梦所建的。
徐孟公乃是丰顺徐厝村人,是古时一名朝廷武将,一生立功无数。死后多年,他想要给自己建一座庙,便托梦给一个叫细炳叔的人。但是,这个时候细炳叔却病得很厉害,整个人失去了意识,昏昏沉沉的。跟徐孟公讲话时,也只是呆呆地一味答应着。
当徐孟公讲到要建一座庙时,细炳叔觉得纳闷,有气无力地说:“我现在病得这么厉害,怎么有那个能力去四处筹资建庙呢?”齐孟公说:“不要紧,过两天会有华侨来到你们这里。你现在只要答应我一句,到时再叫上两个老人帮忙,就可以把庙建起来了。”
细炳叔醒了之后,想起梦里的事情,觉得很不可思议,便把这个件事告诉了一个邻居。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决定一起去铜盘村问仙姑。这个仙姑掐指一算,说,这是真的。
果然,问完仙姑后的第三天,真的有华侨回来了。于是几个老人便跟华侨说起这么件事。华侨听完之后,觉得是徐孟公能把他们回来的时间都算准了,那肯定时神显灵了,便和同村的其他几个华侨一起凑钱,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徐孟公庙”。
丰顺徐厝那边的村民听闻了这件事后,觉得奇怪。便带上了徐孟公的画像,来到了玉湖镇汾水村的徐孟公庙。当他们看到这座庙中那尊根据梦中印象塑造出来的的徐孟公像,竟与画像中的一模一样时,都很惊奇。
大家纷纷觉得,真的是徐孟公显灵了。于是徐厝那边的村民一起出钱,修了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并且经常来此拜徐孟公。
至今,徐孟公庙香火鼎盛。
问老人啊
方法1:你可以去揭阳民间百科故事那里看一看啊!(大力推广)( 5 星)
方法2:去问老人。(2 星)
方法3:去“百度”那里注册个账户,再去登陆,最后,再去提问,等百度的热心人回答后就有答案了。(我就是用这种的,效果不错) (3.5 星)
月容夫人。。出花园。。水上莲花的由来。。黄岐山
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四)
一、黄仙
即黄鼠狼,被民间唤作“黄二大爷”,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
它被人崇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同狐狸一样体态颇为美丽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这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民间俗称“状克”。
人们认为一旦黄鼠狼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这种病症发病时哭哭啼啼,连说带唱,诉说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还会唱出一些美妙诗句。得癔病者发病时不识家人及亲朋,且说话语调也与好时不同。
还有人说病者的皮下有滚动的小球,用针将它扎住就能置附体的黄鼠狼于死地,一般用针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疗。而且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传说只要医生、巫师或打过黄鼠狼的人在门外一咳嗽,发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这种癔病虽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很难彻底治愈,易多次发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对黄仙的崇拜逐渐失去传承。
二、狐仙(五大家仙 唯一列入十大魑魅魍魉的家仙)
在中国神话中,狐狸透过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狐仙尾,《山海经·海外东经》。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身。
《朝野佥载》说 :“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一说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一说“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
狐妖多变为美女,以勾引壮丁或少女,《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三中《张立本》一则记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后的情状:“女即浓妆盛服,于闺中,如与人语笑。其去,即狂呼号泣不已。”
至于善良的妖狐,则出现在唐人传奇的《任氏传》中,狐精任氏守贞洁,持家有道,因此沈既济感叹:“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三《计真》中,计真的妻子死前告诉丈夫自己是狐狸,但计真依旧爱她至死不渝。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作品中常叙述善良的狐仙与凡人相恋的故事。
在中国北方则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祐食物年年不断。民间也多有狐仙下马的说法,即指七窍全开之人被狐仙附身后,可预测凶吉,除妖灭鬼。《北梦琐言·沧渚民》载:“(狐狸)或于村落鸣,则有不祥事”。
《宣室志·李揆》记李揆见白狐在庭中捣练石上,当时被认为是祥符,后来果然官至礼部侍郎。
扩展资料:
一、九尾狐传说
妖狐每修行五百年,其尾巴会裂为两半,成为两条尾巴,故九尾狐可以被认为是妖狐修炼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为知名的九尾狐是妲己。妲己原是商朝诸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被九尾狐附了身,使纣王变得残暴,最终导致商朝亡国。
日本传说中认为,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是妲己死后,九尾狐的另一个化身。
二、贞狐传说
有一个卖花老妇说:京城有一所住宅靠近空的园地,园中本来多狐。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夜里越过矮墙同邻家少年亲昵,因害怕事情泄漏,就开始假托姓名。后来欢爱渐渐和洽,估计不至于相抛弃,就自己冒充是园中的狐女。少年喜欢她的美色,也不疑心拒绝。
很久以后,忽然这个女人家的屋上有瓦片掷来,听到骂声说:“我居住园中长久了,小儿女们戏耍抛掷砖头石块,惊动了邻里,或者是有的。实在没有放荡迷惑人的事,你为什么污辱我?”事情才泄露出来。
怪啊!狐狸精的诱惑常常假托于人,这个女人竟假托于狐狸精。善于诱惑的人被比作狐狸精,这个狐狸精竟然比人还要坚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大家仙
传说皆为上仙,有日得罪玉帝,贬,责其后代皆为走兽,但天无绝人之路,其后代觉醒灵性要优于其他走兽,不过比较还是被贬了。
民间故事石狮子 石狮子眼睛(五)
1、主要内容
诸葛亮小时候本是哑巴,山上老道(其实是个神仙)看他聪明,就治好他的哑病,并作了他的师傅.诸葛亮用心学习他师傅教授给他的功课,这一学就是7,8年。但是自从遇上山中仙鹤后,诸葛亮就不那么爱学习了,学习欲望直线下降,学业停滞不前。后来师傅知道其中的缘由,帮助他摆脱了勾引诸葛亮的仙鹤。最终使得诸葛亮学业大成。
2、故事感悟
告诫人们世上一切事物都有它异彩纷呈的表象,而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小谨慎从事,才能洞察本质。
3、主人公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它讲述了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恰巧当时山中有一个老道人,见他聪明可爱,就把他的病治好了,收他为徒,教他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和用兵的方法。从此,他天资聪慧,过目不忘。 从中,知道了世上一切事物都有它异彩纷呈的表象,而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小谨慎从事,才能洞察本质。(这小段可以不要。 )
8岁拜的
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 ,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僵僵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 “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 “这还不行。你要烧道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 “怎样烧掉她的画皮,还请师父指教。” “那仙鹤有个习惯,每晚子时要现原形,飞上天河洗澡。这时,你进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烧掉。衣裳是她从天宫盗来的,一烧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诸葛亮答应按师父的吩咐去办。临行,老道人将一把龙头拐杖递给诸葛亮,说:“那仙鹤发现庵内起火,会立即从天河飞下来,见你烧了她的衣裳,必不与你甘休。如果伤害你时,你就用这拐杖去打,切记!” 这天晚上时,诸葛亮悄悄来到庵里,打开房门,果然见床上只有衣裳,不见有人。她他点火就去烧那衣裳。 仙鹤正在天河里洗澡,忽觉心头一颤,便急忙往下张望,发现庵内出现火光,“呼”地飞了下来。她见诸葛亮正烧她的衣裳,扑过来便啄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鹤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鹤的尾巴。仙鹤拼命挣脱,翅膀一扑一闪,又腾空飞去。结果仙鹤尾巴上的羽毛被诸葛亮抓掉了。 仙鹤秃了尾巴,便与天宫中的仙鹤个个不同。自己也知道丢脸现眼,再也不去天河里洗澡,也不敢再混进天宫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便永远留在人间,混进了白鹤群里。 诸葛亮拿这仙鹤羽毛去见师父。老道人说:“记住这个教训吧!要想学好本领,干一番事业,这色情之事千万不可迷恋!”诸葛亮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 打这以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凡师父讲的,书上写的,他都博学强记,心领神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过以年,正是诸葛亮烧美女化皮的那天,老道人笑着对诸葛亮说:“徒弟呀,你跟我已经九年了。该读的书都读了,我要传授的你都听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已年满十八岁了,该走出家门,干一番大事啦!” 诸葛亮一听师父说他“满师”啦,连忙恳求说:“师父,徒弟我越学越觉得学识浅薄,还要再跟你多学点本领!” “真正的本领要在实干中才能得到,书上学来的,好要看天地万物变化,随时而转,随机应变,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鹤当的教训,以后不再被色情迷恋,这是直接的教训;推而广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谨慎从事,洞察其本质才是。这算是我临别的嘱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 “师父,你往哪里去?”诸葛亮惊奇地问:“以后我到哪里看望您呀?” “四海云游,没有定向。” 顿时,诸葛亮热泪滚滚,说道:“师父一定要走,请受徒弟一拜,以谢栽培大恩!” 诸葛亮躬身拜罢,抬头不见师父,再也寻不到他的踪影。 老道人临走,给诸葛亮留下一件东西,就是他后来常穿的八卦衣。 诸葛亮怀念师父,把师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当师父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诸葛亮不忘师父的教诲,成其是那临别的嘱咐,特意把带在身边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戒自己谨慎从事。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石狮子和石狮子眼睛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