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经典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故事经典语录和民间故事经典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一)
一,夜地的传说。福建武平中堡镇新化村也叫夜地。听爷爷们说,以前村子里的那条小溪两岸突然长了俩跟藤,它们长啊长就连到了一起,村里人就把它砍断了,然后,太阳三天三夜没出来。二,天井湖的传说。以前有一坏财主,观音就惩罚他,发了场大水,把他建在高地上的房子变成了一湖泊。三,蛇王的传说。四,野人外婆的故事,有俩姐弟去看外婆,却被野人骗了,弟弟被偷吃掉了,姐姐依靠聪明才智逃走还为弟弟抱了仇。五坏媳妇被雷打的故事。(以上都是我家乡的传说噢)六,孟姜女哭长城。七天仙配。八,牛郎织女。九傻女婿祝寿(经典在于对话,但太长了)十嫦娥奔月。
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二)
1白蛇传(杭州)
2丽友桥(合肥)
3牛郎织女(产地不明)
4 梁山伯与祝英台(产地不明)
5 宝莲灯(陕西.西安)
6孟姜女(产地不明)
中国六大民间故事
1白蛇传(杭州)
2丽友桥(合肥)
3牛郎织女(产地不明)
4 梁山伯与祝英台(产地不明)
5 宝莲灯(陕西.西安)
6孟姜女(产地不明)
白蛇传
丽友桥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宝莲灯
孟姜女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羿射九日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女娲造人
牛朗织女……
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三)
仫佬族流传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内容涉及成仙说、英雄传说、机智人物传说等。其中英雄传说最具代表性。罗义传说与“稼”传说,是英雄传说中的代表。
罗义传说讲的是仫佬族先民在罗义的带领下开创基业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相传很久以前,仫佬祖先经历千辛万苦,在九万大山南麓开垦出了大片的田地,种上了庄稼。但庄稼还未有收成,就被鸟兽糟蹋了,辛苦的劳动到头来是一场空,大家的日子苦不堪言。九头山上有个叫罗义的青年,力大过人,能射一手好箭。为制服鸟兽,他带领村中青年日夜狩猎。但因势单力薄,鸟兽之害仍不能除。一天,罗义在山上狩猎,看到一个凤凰窝,老凤凰被毒蛇咬死了,窝里有两枚凤凰蛋。罗义便将凤凰蛋带回家让母鸡孵化。不久孵出了两只小凤凰。在罗义和他的女儿罗英的精心照顾下,小凤凰很快长成了大凤凰。罗义天天带着它们去巡田狩猎。它们在田野上展翅飞翔,昂首高叫,百鸟便乖乖地躲进山林,不敢再出来糟蹋庄稼了。
百鸟给制服了,但野兽之害仍不能除。一位老者告诉罗义,狮子是百兽之王,只要有狮子帮忙,百兽就不敢猖狂了。还说,平日不容易见到狮子,立冬那天是狮子的生日,它们喜欢在头一天出来捕捉食物,为第二天的生日作准备,只有那个时候有机会抓住它。罗义听了,就在立冬前一天的下午带上凤凰和弓箭,埋伏在密林里。傍晚,狮子果然出现了,经过一番搏斗,罗义战胜了狮子,狮子乖乖听罗义的话,来到村子帮助看守田园,从那以后,野兽们也再不敢来糟蹋庄稼了。仫佬人开始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后来,罗义、罗英父女还把野牛驯化,帮人犁田耙地,劳动效率高了,生活更幸福了。人们为了纪念罗义罗英父女的功德,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每逢闺年的立冬日,各村各寨都举行祭拜活动,这就是后来“依饭节”的由来。
“稼”的故事说的是:
从前仫佬山乡的犀牛潭边的犀牛寨,有一对青年夫妇,靠种几亩田地为生。寨主为了霸占这几亩田地,硬说那个年青的丈夫砍树做犁架,破坏了龙脉风水,把他捆在猪笼里,丢下犀牛潭淹死了。他死后阴魂不散,每晚都变成一只黄猹,进家后再现人形与妻子团聚。后来妻子怀孕,寨主见了,说她伤风败俗,逼她讲出奸夫来,否则就要将她剥皮抽筋。她为了保全肚里的孩子,被迫道出实情。寨主暗中布置打手围屋,逮住黄猹,杀来吃了,骨头扔进犀牛潭里。孩子生下来了,寨主说他是怪胎野种,喊他叫“稼”。
“稼”渐渐长大了,母亲把他父亲如何被害的事情经过告诉了他,要他有朝一日为父亲报仇雪恨。“稼”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一天,“稼”潜到犀牛潭底,一心要找回父亲的遗骨拿到山上去安葬。在潭底遇到了一头身上长着三根又粗又长,闪闪发光金毛的犀牛。这犀牛正是他爸爸的化身,他叫“稼”从自己的身上拔下一根金毛,拿回去放进米缸里,今后母子俩就不用愁没饭吃了。“稼”拿回来一试,果然很灵验。
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四)
美丽的鸡冠山传说 (2004-07-07)
·神奇的刺客石传说 (2004-07-07)
·诡异的保驾沟传说 (2004-07-07)
·神秘的黑石滩传说 (2004-07-07)
·劫皇纲轶事 (2004-07-07)
·上马石和尉迟碑 (2004-07-07)
·白桦和油桦的传说
·岗更湖的传说
·孙猴戏鱼怪
·宁城县县名的来源
马头琴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苏和精心地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有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骏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狼刨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恶狼脑袋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日,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骑士,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骏马向山里飞驰而去。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用套马杆将鹿套住了。
苏和把鹿交给王府兵后说:“兵哥们,按你们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回去后,可千万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骏马给追到的呀!”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飞禽走兽的白骏马”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王爷听后垂涎三尺,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一开春,草原就传开一则消息:在王府驻地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各项比赛优胜者都将得到奖赏。另外,还说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佳的骑手作女婿。苏和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比赛了。
苏和和白骏马果然得了第一。可王爷的姑娘一看领先的是个贫穷的牧羊娃,她垂头丧气地走了。奸诈狠毒的王爷凶相毕露,他对来领奖的苏和说:“赏给你一只羊吧,把你的白骏马给府里留下。”苏和不从,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脚踢后又五花大绑把他捆了起来,并把苏和的白骏马牵回了王府。
王爷得了白骏马后如获至宝,选了个好日子摆酒庆贺。当地富豪官吏都来道喜。王爷得意洋洋,命令家丁把白骏马牵来,他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王爷刚一跨上马背,白骏马突然向前一跳,向后尥了一蹶子,王爷被吓得尖叫一声倒栽葱跌了下来,摔了个嘴啃泥。白骏马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王府卫兵倾巢出动,跨上快马,手持弓箭,奋力追赶。可白骏马如箭离弦,兵丁无法追上。于是他们拉开弓箭“飕飕”地向白骏马射去,可是白骏马依然跑得飞快,不久就没了踪影。王府兵丁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向王爷禀告:“白骏马中了数枚毒箭跑了,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爷只好作罢。
一天夜里,一声长长的马嘶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苏和急忙跑出去一看,是白骏马跑回来了。苏和又惊又喜,借着月光仔细一看,白骏马身中数箭,已经奄奄一息……苏和心如刀绞。白骏马因箭伤过重死在了自己主人的面前。苏和抚摸着白骏马忍不住泪如泉涌。?
失去了白骏马后,苏和整天无精打采、伤心欲绝。有一天,他在梦中又见到了白骏马,它说:“主人哟,你不要伤心落泪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
于是苏和就按白骏马说的话做了一把琴,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并起名叫“马头琴”,永远带在身边。
每当想起白骏马苏和就拉起马头琴,琴声响彻云霄,好似万马奔腾。
踢乌兰的传说
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回营后召见文武众臣,说道:“乃蛮部乃大部落,我蒙古攻占他,不是黑虎拦路,就是白鹿挡道,看来不可轻举妄动,要另寻时机才是。”事后聚餐,忽然空中飘来一道黄绍,落在蒙古包前,拾起一看,上面写着“踢出骸骨,见耳则进”八个朱红大字,成吉思汗大喜,向众臣说:“天助我也!”这时,本部大臣木华黎正啃到一个牛骸骨,随即献到大汗面前。成吉思汗在蒙古包前一脚将牛骸骨踢出一箭之地,结果一看不是“耳”。众人不语,大汗决定按兵不动。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成吉思汗只好耐心等待。第四天,在蒙古包前又摆了祭坛,成吉思汗向天三拜九叩,然后将牛骸骨一脚踢出三箭之地,果然踢出个“耳”。消息传开,整个部落都知道军士要出征了,有的唱起“祭天歌”,有的跳起“安岱舞”,军士们纷纷整装待发。
再说,塔阳罕见成吉思汗两次攻城都半路而退,曾怀疑有诈,不敢妄动,因此又继续埋伏了三天,仍 未见大影。于是,塔阳罕笑道:“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名字)横行一时,对我却如此胆怯,可算鼠辈之流。我乃蛮部已是威震天下,岂有不惧之理。”说完哈哈大笑,传出命令,立即回营,休整三天。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列成龙蛇阵,如同猛虎下山,直插阿尔泰山,一举攻占了乃蛮部。接着,成吉思汗又乘胜出击,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
这次出征,可以说出师得法,最后凯旋。为了纪念这次出征的成功,把牛髌骨的“耳”用血染成红色,表示这是永生之火,成功的象征。从此,蒙古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地把这种祈祷成功的活动,变成了纯粹的体育活动,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的牛髌骨都染上了红色,所以这项体育活动就叫做“踢乌兰”。
民间故事经典故事 民间故事经典语录(五)
月饼由来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溯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 ”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经典故事和民间故事经典语录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