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和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一)
一、故事
1、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3、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
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二、人物
1、鲧
鲧[gǔn] ,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颛顼之子。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
一说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一说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2、启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姒启
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大禹与河图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 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人物
河伯、后羿、舜、皋陶等。
大禹治水
据传说,夏禹是羌人的后裔。《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在汶川、北川,还有许多与之有关的古迹,有碑曰“石纽山圣母祠”,有禹王宫,洗儿池,传说是圣母生禹后为禹洗涤之处,在四川羌族地区,不仅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出生、婚配、治水的传说,而且从漩口至岷江源头的雪宝顶下的黄龙风景区、北川风景区,许多地名、山名的沿革含义都与大禹的活动、生活起居乃至后人对他的祟奉赞扬有关。
在岷江上游羌族居住的石纽地方,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生下来三天就会说话,三个月就会走路,三岁就成了一个壮实的汉子,他就是华夏民族感激不尽的大禹王。
大禹出世
木比塔是天上管众神的神。在他手下的众神当中,有两个怪性子的神,一个管水,一个管火。这两个神都是火爆性子,只要一见面就争吵不休,水火不相容嘛。
有一天,这两个神又在天上吵起嘴来,争论谁的本事大。水神说:“天下离不开水,没有水万物都要干死,石头都要裂口。”火神说:“天下离不开火,要是没有火的光焰照着大地,万物都要阴死,石头都要生霉。”
两个神越吵越凶,最后干脆动起手来了。火神拿起金枪,水神举起银枪,杀得天昏地暗,一连大战了三七二十一天,把天上地下打得个一塌糊涂。最后水神败了下来,被打下了人间。
这个怪物把肚子里头所有的气都出在老百姓身上,他像瞎了眼的野牛一样,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跑到哪里,哪里就发大水,淹没田地、寨房和牛羊,给老百姓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
天神木比塔知道了这个怪物在人间干的坏事,就准备派一个治水的英雄来到人间。就在这天夜里,石纽山上空祥云密布,金光四射,一个羌家妇女生下了怀胎十年的儿子大禹。
他生下来时满身血污,他母亲把他放进金锣岩边一个水塘中去洗,把一塘水都洗红了,有人说现在那塘水每到八月十五晚上,从月光底下看还是红的。禹被水一惊,哇哇大哭起来,惊动了天神木比塔,他就为大禹出世下了三天三夜的金雨,当地的人见满山满地都是黄澄澄的石头,就问大禹是不是金子,大禹晓得金子对老百姓来说不是好东西,它要引起争夺和械斗,就说:“啥子金子?狗金子。”这就是当地人喊的“狗金子”。现在羌民们还能在石纽山沟中挖到这种狗金子,也就是现在说的“自然铜”。
涂山联姻
禹慢慢长大了,他看见大水给百姓带来无数灾害,决心要为民除害,造福人间,就带领羌民用青杠树烧灰去堵洪水,可是这里堵上那里又冒出来了,四面都是堵不住的水。大禹想,一定要把水路弄清楚才行。
老年人告诉他说:石纽山对门的涂山高,能看见很远的水流方向。大禹就翻过高山大岩,去涂山观水路。
当他快要走到涂山顶上时,听见有人在树林边吹羌笛。原来是一个年轻漂亮的羌家女子,她眼睛像星星,脸色像桃花,身穿长衫,头顶花帕,正在专心地吹笛子,身边有一大群猪,立起耳朵在听她吹奏,一个石头上放着一张羊皮地图。大禹见是一个女子,正要离开,那女子却先说话了:“偷听笛子的可是大禹吗?”大禹连忙说:“是我。”又问:“你咋个知道我的名字呢?”女子说:“我已经等你好几天了。”大禹觉得奇怪:“你等我做啥?”女子说:“天下大水成灾,百姓苦得很,前几天,天神木比塔托梦给我说,石纽寨有个治水的英雄叫大禹,要来求问水流的方向,专门叫我在这儿等你,把我涂山祖传的三江九水的路图送给你。”说完双手捧起那张羊皮图。大禹很感激,就问:“姑娘你叫什么?”姑娘说:“我家住涂山,人们都叫我涂山氏。”
两人情投意合,就拜天地,结成了夫妇。
大禹
背岭导江
大禹从图上弄清了三江九水的流向,认为只有引水出山才能把洪水导人大海。大禹要沿江而上,去看看是哪些山挡住了水的去路。涂山氏用五彩金线在他的鞋帮上绣上了两朵彩云,使他行走如飞。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羌人穿的“云云鞋”。
大禹治水的决心感动了住在弓杠岭脚下的一条黄龙,它飞到大禹身边,让大禹骑在它身上顺江上游,帮大禹查清水路。大禹很感激黄龙的帮助,求天神木比塔封黄龙为神,黄龙不愿受封,藏卧大山脚下,后人感谢它对大禹的帮助,在松潘修黄龙寺纪念它,现在透过清水还能看见黄龙的脊背。
大禹沿江查清了水路,决心要除去几座阻挡水路的大山。岷江水流到古广柔这个地方时,被一座大山岭挡住了去路,每到七、八月份“烂秋雨”,几百条山沟的水都一齐涌进岷江,水被大山挡住流不出去。山前的好多房屋、田地都要被洪水淹没。山后的平原大坝的水稻地,因为大山挡路,水流不过来,田干得像乌龟的背一样尽是口子,老百姓吃水很困难,都说水贵如油。
大禹决心要除去这个挡路的大山。人们看见大禹一个人来到江边,甩开膀子,登起八字脚,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伸出粗壮的手,反背过来,倒抠着大山上的岩石。只听“轰卤一声,大禹把那挡住水路的大山背起来摔到一边去了。当地的老百姓感激禹王爷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就把这座被禹王爷背开的大山叫“禹背岭”。
九顶镇龙
古茂州的百姓告诉大禹,在茂州的大江里有一条乌龙,它经常在发大水的时候出来显威。它的尾巴一甩,就要推平几座山;它的口一张,就要吞食千百牛羊。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大水到来的时候,赶着牛群羊群去献给它,害得百姓叫苦连天。
大禹从天神木比塔那里借来了九钉神耙,同乌龙大战,四方羌民都来为大禹助威,涂山氏亲自擂响岷江边上的一面石鼓。经过大禹与羌民的齐心奋战,乌龙终于被治服在岷江边上。大禹把手中的钉耙用力投向乌龙,化作九顶山峰压住乌龙,使它再也不能出来作孽。
这山就是现在茂县东南的九顶山。茂县现在还有当年涂山氏擂石鼓这个地方。
化猪拱山
涂山氏看见大禹治水,成天东奔西忙,九年中三次经过家门都不回屋一趟,她决心要帮助他开山导水。
涂山氏本是天上神女下凡,她求天神木比塔把自己变成一只神猪。每天黑夜俏悄地来到大山下,用嘴拱山,给江水开路,鸡叫前又变成人回到徐山。
一天,天亮后,大禹来到江边看水,发现挡住水的大山被推平了许多,岩石上面还有猪毛和血迹,以后,天天都是这样。大禹觉得奇怪,夜里来江边观看,见挡水路的那座大山正在慢慢垮下去,水通过山口,向东流去。大禹睁大眼睛仔细看,原来有一头小山包一样的猪,浑身泥污,正在用力拱山。大禹正要上前致谢,那猪看见大禹来了,夺路就逃,被大禹一把拉住,现出了原形。
涂山氏见大禹识破了自己,觉得自身太丑,没有脸见丈夫,便化成神猪沿江向西跑。她一口气跑到了古西凉国。当地的人知道涂山氏化猪为大禹拱山、为天下百姓造福的事后,立志子孙不吃猪肉,表示对涂山氏的尊敬。
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二)
你好!
枣核折腾衙役大半天夜的主要原因是,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牵走了牛、驴,大伙儿愁得很。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祝你生活愉快!
我。。知。。道
加。。我。。私。。聊
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三)
白蛇传故事以起曲折、缠绵饿爱情悲剧,深深的打动了不同时代的人们,而端午、盗草、水斗、断桥等脍炙人口的情节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其实最初的白蛇传故事并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它经过了历史漫长的流传与演变,在人们的集体创作中被不断的丰富、加工、改变,这样,终于流至我们这个时代,使我们听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白蛇传故事。我们还记得奶奶对我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说的便是白娘娘与许仙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是有生命力的,我相信,在经过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增补删减后,在未来白蛇传故事还将不断的被流传、被吟唱。
最初的白蛇传故事雏形见于唐人谷神子的《博物志》,小说写一陇西男子李黄在长安东市偶遇一孀居白衣女子,容色绝代,因服丧期满,欲购吉服。李黄借钱给她,女子邀请李黄到她家去取钱。李黄到后又邀李黄小住,一青衣老女郎,自称为白衣女子之姨,她与李商定,若能代白衣女子偿还三十千债负,白衣女子愿意服侍左右。李同意,与白衣女子同居三日而还,回家后但觉满身腥气、头重脚轻、卧床不起,“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头存。”家人大惊,急忙去寻找白衣女子,但已人去楼空,树上下各挂十五千钱,问邻居说常常见到一巨型白蛇出入树下。到宋元时代,白蛇故事发生了变异:1、内容上,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里讲: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府官宦子弟奚宣赞于清明时节到西湖游玩,途遇一迷路女孩叫卯奴,领回家中,是多日后,有一婆婆到奚家寻找卯奴,并邀请奚宣赞到家相谢。奚宣赞应约到她家,婆婆领一白衣女子与奚共饮,住半月,后女子喜新厌旧欲杀奚,为卯奴所救。奚回家后举家迁移避祸,不料第二年清明,奚宣赞又为婆婆掳至白衣一女子家里,过半月后,白衣妇人又欲杀奚,又为卯奴所救,奚之叔——道士奚真人得知后做法收三妖,现形后发现婆婆为一獭、卯奴为乌鸦、白衣女子为白蛇。此时的白蛇传故事已经与前代不同了在情节中加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卯奴,结局也发生了变化,李黄最后是被白蛇的妖气中毒而死的,而奚宣赞却没有中毒,且还有道士做法收妖,将其打回原形。2、细节上,男主角的名字也变化了,前代叫李黄,这里叫奚宣赞。而且人物的身份也开始明朗化,奚宣赞是官宦子弟,而李黄为官为商不太清楚,再者,故事的发生地也发生了变化,由长安转移到临安府,越来越接近西湖了。至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发生了质的变化,小说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南廊阁子库官员李仁内弟许宣做一药铺主管,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孀的妇人,经过了借伞还伞后,此女要与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鬟小青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白又与镇江相遇复合,而法海作梗,扣留许宣,使白娘子索夫不成,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妖后,惊恐万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许宣修炼成功后,修塔镇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后坐化。这时,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格局基本出现,与前世相比,首先在故事主题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白蛇已经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令人同情的妇女形象,她不在是一个害人的妖,在白娘子身上,体现了一个为人妻子的温柔美德,她是一个蛇形人心的女子,她的妖性大大的减弱不在害人而是帮人,对与许宣这个人物,却为人不齿,贪生怕死,毫无人格可言。尽管与前世相比,许宣形象仍是负面的,但此时的许宣更可恶,前世的李黄、奚宣赞,他们可以怨恨白衣女子,因为白衣女子害人,但许宣不行,白娘子是个好姑娘。其次在故事的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异,此时是许宣亲自作法修塔镇住白娘子,而前世的只不过由道士作法将白蛇打回原形。此时还出现了第二主角——小青丫鬟。法海这个人物也创造了出来。总之,白蛇传故事的人物基本出现。最后在细节上更是发生了变异。⑴、姓名上:李黄——奚宣赞——许宣。⑵身份上:不清不楚——官宦子弟——药铺主管。⑶相遇途径上:还钱——还人——还伞⑷地名上:长安——临安府——西湖边。嘉庆年间陈遇乾的《绣像义妖传》是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补充,大致的情节并没有变化,只是加入了更多对白娘子的形象的刻画与同情,于是,内容上加入了端午、水斗、断桥等情节,使白娘娘的形象更为丰满、动人。此时白娘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白素贞。
其实,后世对于白蛇传故事的变异大致体现在结尾上。在《绣像义妖传》里白娘子是由法海镇住关在雷峰塔里,许仙也因此而出家,二十年后白氏之子许梦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祭母,于是白素贞难满出塔,全家团圆。此时的许仙还有一些人性。结局是大团圆。而田氏《白蛇传》里的结尾是小青修炼成为青蛇大仙,破塔救人。《西湖民间故事 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强,更爽,最后小青勤奋修炼,终于破塔救出白素贞,二人合力将法海这个多管闲事的臭和尚打的逃入了蟹壳里,成为了蟹壳和尚。其实这些变异都是有原因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民间文学,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都对白蛇传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而且更因为个人记忆的偏差、个体心理机制的差异,对白蛇传故事的创造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变化。在白蛇传故事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蛇最初是一条害人的蛇妖,属于典型的美女蛇,男主角也是一些“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次等角色,其重要意义是没有的。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文性的不断加强,在原先美女蛇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美丽深情,及人类诸多美德于一身的白素贞形象,她不在是一个反面妖物,而是被定位为一个“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令人同情的坚强的好姑娘。对与法海的地位,也不在同前代那样令人尊敬了,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于这个多管闲事的和尚只讲了两个很痛快的字:“活该!”我也这么认为的。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更体现了人们爱憎分明、善良质朴的美丑观,而人们也以此为原则,进行白蛇传故事的创作。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它的变异性,我更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人们的善良的心。我想这正是白蛇传故事能流传至今的最为强大的推动力吧!
详情请试试这个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61.htm
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四)
你好!
枣核折腾衙役大半天夜的主要原因是,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牵走了牛、驴,大伙儿愁得很。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祝你生活愉快!
我。。知。。道
加。。我。。私。。聊
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五)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与大禹相关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故事大禹完整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