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断桥真实故事和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一)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鹿回头山顶公园: 鹿回头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约6公里处,传说在遥远的年代,五指山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的黎族青年,手拿弩弓,身备竹箭,正在搜山打猎。突然间,只见一只梅花鹿从树林中跑出.梅花鹿被黎族视为吉祥之物,谁能猎。、获它谁就得到幸福.青年猎手穷追不舍,翻山越岭一直追到这个最南端的海湾,正要搭箭拉弓,只见梅花鹿倏然回头,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含情脉脉地迎上前来向他表示爱慕之心.后来,猎手和她结为恩爱夫妻,定居此地,把荒滩开拓成椰林,男耕女织,繁衍子孙,便成了一座村落。岭是金鹿的化身,故此地以传说命名... 神秘岛传说 浩瀚的海洋,有无数的精灵。五大善灵被黑暗之神派去守护连接海洋和陆地唯一出口――温泉口。他们将神力附在温泉中,暗中帮助疾苦的人类。人们渐渐到温泉取水,并发现了温泉水的神奇力量。为了方便远方的人们,在温泉附近修建了灯塔。塔格诺发现了善灵帮助人类,要惩罚善灵们;在惩罚前,允许他们提最后的愿望。他们相视一笑,留下躯体,灵魂附在熊熊灯塔,给予人们光明和力量。 次日,灯塔的底部浮现出五个不同面孔,口中流出五股温暖甘甜的温泉水。人们为了感激善灵,在岛屿的四周恭敬地安放好善灵的石像,并在附近修建了一个大型的度假城。 今天,善灵们气息和身影依然在这里飘荡。他们在度假城的不同地点关爱地注视着每一个人。 娘娘桥传说 娘娘桥又名天后桥,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为木结构,桥上建有凉亭,内供天后娘娘像。何为“天后”?,古时候有两说,一说天后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做皇后时的称号。《新唐书后妃传上》载:“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上元开年进号天后。”二说天后为海神名。民间传说宋代福建莆田大户林家第六女,一次出海游玩时遇风暴船沉,不幸溺死,林女死后,后屡显灵于海上,救助渔民脱难,百姓感恩,多在海边烧香膜拜。至元代朝延赐天妃称号,清康熙时又加封为天后。旧时通海之地多立庙祷祀之,有天后庙、天后宫、天妃宫等。灵渠上所建的娘娘桥,应该取意为后一种。灵渠虽不近海却通海,想当年灵渠上商船南通珠江,入南海;北达长江,入东海,内地船民们受沿海船民影响,也希望天后娘娘给以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天后娘娘的法力并非无边,只能救苦救难于海上,对于远离大海的灵渠,看来是无暇顾及了。1923年,一民间戏班在桥亭上演戏,百姓竞相拥挤观看,致使木桥翻倒,压死百姓30人。天后娘娘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也就受到当地文人的责难,桥重建后,有人便提议将桥名改为“沧浪桥”,取《诗经》“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缗”之意。不过,民间还是习惯把该桥叫做娘娘桥。 不管是叫沧浪桥,不是叫娘娘桥,总是代表着百姓的一种美好的 传说古代在灵渠中有一条人性化了的红鲤鱼,红鲤鱼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上一个在娘娘桥上唱戏的小伙子。两人爱情正要结出果实,却不想遭到了一条锗婆龙的嫉妒。锗婆龙想占红鲤鱼为妻,但红鲤鱼坚持自己的爱情,于是,横蛮的锗婆龙就把红鲤鱼困在娘娘桥上。鲤鱼离开了水,自然难以活下去,善良的小伙子抱着红鲤鱼,用自己的唾沫来不救助爱人,终于,纯洁的爱情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神仙,赶走了锗婆龙,让红鲤鱼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从此,娘娘桥更成了爱情的象征。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娘娘桥更显得美丽,尽管桥上没有了娘娘的牌位,但是我想,还是有许多年轻人愿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地与化成神的红鲤鱼诉说的。 到了现代,古桥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改变,桥不但可以让百姓通行,还成了休闲的地方,更成为历史文化的象征。如今,娘娘桥边古树遮日,绿阴盖地,奇石叠垒,人在桥上,上仰斗拱飞檐,下俯沧浪流水,思昔日娘娘,望今日盛世,心旷神怡也。
麻烦采纳,谢谢!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二)
1、一鸡变千鸡的故事
卫拉特方言传说故事。流传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讲述穷苦人想当喇嘛未果而养着千只鸡变日的故事。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穷人家时,该家的两个儿子把唯一的一个白鸡宰了招待了活佛。活佛吃过鸡肉后,将吃剩的的鸡骨头一吹变成了一千只鸡。正当两个儿子放牧着鸡群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回来了。
父亲了解了情况后立即赶到活佛处要求当其徒弟喇嘛。活佛要他回去杀了两个儿子再来。父亲“照搬”后活佛叫他坐在一个洞口,并交待不准朝洞里张望。
但父亲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里张望时看见他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在照看着他们的鸡。活佛见他没有当喇嘛的诚意就让他回了家。他回家后便和儿子媳妇们靠着那千只鸡过着平静的日子。
2、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
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
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牧民,和一匹聪明的白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一天,白马突然病死了,苏和非常难过,总盼着白马能再回来。一天晚上,他梦见白马回来了,对他说:“你不是在想我吗?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苏和按梦里说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顶部精心刻上白马的头。琴声和白马的叫声一样亲切、动听,后来人们便给这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马头琴。
3、天女之惠
传说杜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隐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天女们尽情地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被套的天女求爱,天女应允。
但欢爱是短暂的,由于天上人间悬殊,两人当天便分手了。后来天女怀孕,重又回到与猎人相遇的山湖旁边,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间常住,将孩子放入自编的摇篮里挂在树上,又派一黄色小鸟日夜守护,为之鸣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这时杜尔伯特的祖先们还没有自己的酋长,他们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领。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纳德山,并顺着鸟鸣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树枝上找到了这个孩子。迎接的人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
杜尔伯特的祖先们异常高兴,欢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来孩子很快长成为一名身材魁梧的伟丈夫,创立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63666伟业,并成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4、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
传说很早以前,天将要形成,地将要生长,人将要投胎,马将要生驹,万物将要繁殖,整个天地经历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铺天盖地。不知过了多少年,神女麦德尔身跨白色神马,视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蓝色的天水中微露着须弥宝山的山尖。
麦德尔发现须弥山山顶有一洞穴,洞穴中住着一些人,这些人不足一尺高,马也只有兔子那么大。早晨生下来的孩子,晚上就骑着马接火送火,在须弥山的山洞中来回奔驰着。麦德尔娘娘骑着神马往来奔驰在蓝色的水面上,神马的四蹄踏动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经过燃烧的尘土变成灰,撒落在水面上。
灰越积越厚,渐渐形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地压着水面往下沉落,天与地慢慢地被分开,大地形成了,是一块大大的平板,因为浮在水面上,晃动不稳,就派一只大神龟下水,用龟背顶着大地,不能动弹,更不能离开。有时神龟太累了,舒展身体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
麦德尔的马蹄燃起大火,烧得蓝色的大水不停地蒸发,这些水汽在天空飘动,形成了云彩。马蹄踏水溅起的火星,飞上高空成了星星。麦德尔娘娘怜惜须弥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给他们照明。神男白天值班,发热发红光,这就是太阳;神女晚上值班,发白光,这就是月亮。
他(她)们两个每天按照麦德尔娘娘的指示环绕须弥山,神男转到山后,就成了黑夜,他(她)们两个从来也不能见面。麦德尔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视察大地,三次时间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这三天是卫拉特蒙古的节日,杀牛宰羊,举行祭把恭请麦德尔娘娘视察大地。
5、冰天大战
在比太古还古的时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动的云雾,漂荡的脂膏,轻轻蠕动。不知过了几千几万年,产生了明暗清浊的物团。于是,轻清之物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凝为地。天上出现了以"多伦敖登腾格里"(即"七星天")为中小的东、西、南、北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
在这些天神下还有几千万个"布日汗"(星神),从此天上呈现出一派光辉灿烂的景色。
但是,地界还处在一片漂浮的状态,土地不凝固,无草木生物。于是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变得平平整整,并从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模样造的人送到地上,从此地上有了人类,有了草木生灵。人们游牧为生,没有罪恶和灾难,日日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后来天庭内部发生争战。北天一隅有位车格尔,策布吉克(即策根察布登,意为冰空或北极)天神(下称冰天)不受任何天神主宰,对其归属问题,东方最高神特勒昆查干的长子霍尔穆斯塔(天帝)和北方神阿岱乌兰天神发生争夺,并发展到诉诸武力,阿岱乌兰首先发难一举占领冰天。
霍尔穆斯塔之幼子格斯尔宝格都为了替出门未归的父亲雪耻,领兵直捣冰天,除夺取冰天外,枪刺阿岱乌兰,将其摔至下界,又将他的部下一个个踢碎踏烂,扔到人间。从此阿岱乌兰变成了"沙尔魔汗",他的部下变成了"芒嘎泰"这样一批恶魔。
这些恶魔给人间带来了冰雪严寒、病魔劫难、虫兽吞噬人的生命的严重灾难。人们不得已向上天祈祷,请求速降天神消灭恶魔。最高天神知悉此情,便举行诸天会议商讨决定,令格斯尔宝格都降生人间,除灾灭魔。
在少数民族的人生中,总是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母亲给他们唱娓娓动听的民歌,父亲给他们讲绘声绘色的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是哺育作家的保姆。”
传说故事是呼伦贝尔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均没有本民族文字,全凭口传,他们把自己的精神珍品世代相传并创造了十分丰富的口头文学,形式有传说故事、谚语、民歌。其内容包括民族历史、生产斗争经验、人生哲理、思亲怀乡、悲嫁逃婚、社会风情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他们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
民间故事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一宗特别丰富多彩的遗产。它以活的艺术语言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蒙古族人民的思想和情绪,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蒙古族民间故事包括传统故事、故事组——巴拉根仓和沙格德尔的故事,以及革命斗争故事等。传统故事数量浩瀚、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愿望。由于它产生流传的时代久远、地区辽阔,自然地形成了蒙古族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向社会恶势力作斗争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这些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的狼虫虎豹、风雪雾瘴、旱涝疫疠作斗争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在统治阶级压榨下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动物寓言故事通过人格化的动物,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主题鲜明,寓意深刻。还有许多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讽刺笑话,生动地描画出统治者的穷形怪象,对某些人贪婪自私、损人利己的恶劣行迹,也进行了揶揄嘲讽。
蒙古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它那粗犷、质朴、明朗的基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独特的形象画面和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无不引人入胜,具有夺人的艺术魅力。在形象塑造上,民间故事明显地接受了英雄史诗的影响,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勇敢剽悍,力大无比,见义勇为,意志坚强,一心一意为着崇高的理想而斗争。许多故事还穿插着大段的诗歌、俗谚、格言、祝词、赞词,对英雄人物、美好事物加以赞美,对丑恶势力进行抨击。这种散韵结合的表现形式,是善于歌唱的蒙古民族心理的形象反映。考试大收集整理
巴拉根仓和沙格德尔两个庞大的故事组,各具鲜明的特色,自成一体;一个表现人民的幽默和机智;一个赞颂人民的勇敢和斗争精神。这些故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和独特风格,读之令人振奋!
革命斗争故事是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形象记录。其中席尼喇嘛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独贵龙”的领导者——席尼喇嘛从自发走向自觉、横跨新旧两个民主革命阶段的斗争事迹,是人民群众缅怀革命英雄的一曲颂歌。
简单版本: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2113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5261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4102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1653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内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容第一把马头琴。
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庙的传说 。
苏和与白马---那些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与马相濡以沫:迁徙、流浪、远征、归乡,马匹是他们赖以远足的工具,并承载起牧民们的全部辎重。这种从不聒噪却偶有悲鸣、为主人负重疾驰的生灵,成为游牧人生命里忠诚的伴侣。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则将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托付给了那些沉默无语的马,所以才产生了象苏和与白马这样动人的传说,马头琴也就成为草原民族的独特乐器。
草原上摇篮曲的故事
草原上的狼与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类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图腾就是苍狼和白鹿,传说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苍色狼.
二子湖传说
二子山的传说
金代边壕的传说--在满洲里市区东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边壕从今俄罗斯境内蜿蜒而入。这是当年金朝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冲击而修建的。然而,这些边壕并没能挡住以成吉思汗为首的统一蒙古草原的进步势力,蒙古铁骑在一阵阵冲锋的号角声中,毫不犹豫地冲过了边壕。随着蒙古铁骑挥戈南下身影的消失,这道边壕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逐渐颓为一道土壕。但是,关于金代边壕的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成吉思汗的板指与银杯--相传,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为射箭时钩弦之用。另一个是雕花银酒杯,每次饮酒时都使用它。没想到,成吉思汗的这两件宝物,在一次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扎木合聚会时,却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圣水灵泉的传说 ---灵泉在史籍上被称为“阿尔山布拉格”。“阿尔山”蒙古语意为“圣水”,“布拉格”为“泉”。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时曾在此地征战。有一次被敌人战败,只剩下十几人,便退到呼伦湖畔。有一天,他们在人饿马乏之时,看见几只黄羊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736在呼伦湖畔游荡,便弯弓猎取。几经围追堵截,素有“草上飞”的黄羊在他们的视线里逐渐消失。疲劳的战马任凭主人怎样挥鞭催促,也无济于事。追到一处凹地里,黄羊不见了,却见这里泉水汨汨,清风习习。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战马,来到泉水旁,人马共饮,顿时疲劳即消,浑身力气倍增。于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他们在此招集旧部,列阵操练,昔日荒凉之地,一时人喧马嘶;泉水周围,帐幕排排,毡包座座。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骑士人强马壮。成吉思汗便赐此泉名为“阿尔山布拉格”。当实力增强后,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杀出,东征西战,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宏业。从此,这个山野里无名的泉眼有了名,“圣水灵泉”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2113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5261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4102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1653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版。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权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
从此,美妙的马头琴声传遍了大草原。
简单版本:蒙bai古族马头琴的来历(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du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zhi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dao:“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回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答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
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三)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2113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5261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4102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1653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内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容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剪纸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乐意用剪纸来营造现代生活气氛,而且花样年年翻新。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7623461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现在剪纸的种类很多,黑白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刻金彩衬等。内容也很丰富,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脸谱等。近几年来,剪纸的发展变化更大。采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赵光明时,他感慨地说,剪纸的变化太大了。题材宽了,“社区新貌”、“申奥之夜”等现实生活内容能在纸上迅速得到体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借鉴国画、年画等表现形式,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除大红纸和金纸外,又配以电光彩纸衬托,剪纸变得新颖精美,金碧辉煌,渐渐朝着高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代剪纸不光具有观赏性,还有时代性,装饰性,受到现代家庭包括年轻人的喜爱。他说,陕北已办起剪纸博物馆,剪纸还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剪纸已在不少国家办过展览,剪纸不光承载着欢乐与理想,还走向世界一展风姿。
动不动就彻底次四分iGVi度发iv
j?j
这篇文章很好,非常的好!
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四)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一、民间文学(3项)
1、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直
2、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丛台区、邯山区
复兴区、邯郸县
3、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大名县
二、民间美术(3项)
1、木 版 画(三合村) 永年县
(袁庄村) 邯郸县
2、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伯延镇) 武安市
(老鸦峪王家大院) 峰峰矿区
3、民间剪纸(磁 县) 磁 县
(复兴区) 复兴区
三、民间音乐(6项)
1、涉县寺庙音乐 涉 县
2、西戌道教音乐 涉 县
3、河北鼓吹乐 永年县
4、冀南吹歌(魏 县) 魏 县
(大名县) 大名县
(临漳县) 临漳县
5、民间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县
(成安姜营村) 成安县
(涉县唱家庭) 涉 县
6、冀南鼓乐(磁县迓鼓) 磁 县
(临漳得胜鼓) 临漳县
四、民间舞蹈(9项)
1、曲周龙灯 曲周县
2、撵 花 临漳县
3、冀南扇鼓舞(河东村) 丛台区
4、聚英叉会 曲周县
5、抬花桌 永年县
6、庆和峪背阁 磁 县
7、二人扳 馆陶县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矿区
9、李家村高跷皇杠 临漳县
五、戏曲(14项)
1、冀南皮影戏(磁 县) 邯郸市直
(成安县)
(肥乡县)
(魏 县)
(馆陶县)
(大名县)
(曲周县)
(永年县)
2、武安平调落子剧 武安市
3、永年西调 永年县
4、磁县怀调 磁 县
5、坠子(郭小屯坠子戏曲曲艺村) 临漳县
(有阁刘坠子戏) 临漳县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戏曲村) 临漳县
(魏县落腔) 魏 县
(驸马寨落子) 鸡泽县
7、四股弦(北坡头四股弦戏曲村) 魏 县
(南营村四股弦戏) 肥乡县
(馆陶县四股弦戏) 馆陶县
(宿凤村四股弦戏) 峰峰矿区
8、柳子腔 曲周县
9、木偶戏 馆陶县
10、武安傩戏 武安市
11、邯郸赛戏(东填池) 高新区
(涉县排赛) 涉 县
(东通乐) 武 安
12、韩固营弦子腔 鸡泽县
13、豫剧桑派艺术 东风剧团
14、大靳村罗戏 肥乡县
六、民间曲艺(5项)
1、张家坠书 馆陶县
2、拉洋片 广平县
3、曲艺坠子 成安县
4、梨花大鼓 鸡泽县
5、英歌溜 临漳县
七、民间杂技(1项)
1、台村上刀山 涉 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0项)
1、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
2、土纺土织(土纺土织技艺) 魏 县
(民间彩印花布技艺) 魏 县
(蓝印花布技艺) 魏 县
(土布织字技艺) 鸡泽县
(土布织字技艺) 肥乡县
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
4、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馆陶县
5、太和堂药业 永年县
6、书画手工装裱技艺 成安县
7、扎纸手工技艺 磁 县
8、南小留木旋工艺 广平县
9、磁州陶器制作技艺 磁 县
10、东屯风筝制作技艺 大名县
九、生产商贸习俗(5项)
1、贞元增酒酿造工艺 丛台酒业公司
2、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大名县
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县
4、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大名县
5、酱包瓜腌制技艺 馆陶县
十、人生礼俗(2项)
1、送羊节 磁 县
2、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涉 县
十一、民间信仰(1项)
1、女娲祭典 涉 县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
1、杨式太极拳 永年县
2、武式太极拳 永年县
3、卢氏太极拳 广平县
4、大架佛汉锤拳 大名县
5、陈村查拳 邱 县
6、长洪拳 成安县
十三、文化空间(8项)
1、滏阳河灯(马头镇) 马头工业园区
(张庄桥村) 邯山区
2、苇子灯阵 峰峰矿区
3、彩布拧台 邯山区
4、黄粱梦文化 黄粱梦文保所
5、黄粱梦庙会 邯郸县
6、冀南元宵花会(临漳县) 临漳县
(涉县更乐镇) 涉 县
(磁县光录村) 磁 县
(丛中花会) 邯郸县
(王看烟火灯地) 峰峰矿区
7、土山诚会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县
详细资料:
]1、磁县迓鼓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迓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黄色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催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2、磁县怀调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三是黄鼠怀调剧团,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怀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业的发展,旧时,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单、被褥、包袱皮、闺女嫁妆等,都是自家的纺织布。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摇车纺线、登机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是: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倒纬、绑机、织布等工序。决定土纺土织条、格、花纹图案的关键是:经、纬色线排列和缯的多少。缯,分二页缯和四页缯。二页缯,用单梭可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用多个梭,可织出多种多样的方格布;四页缯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生产实验,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多达200余种。条纹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个脸等;方格布有:席子纹、筛子底儿、石榴子儿、苏联大开花等;四页缯布有:水纹、斜纹、斗纹、胡椒花纹等;有些艺人还可织出多种装饰图案和书法作品。
4、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大名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5、滏阳河灯(马头镇、张庄桥)
马头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
河灯从唐代一家一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代孕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张庄桥元宵河灯来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求得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制的形式各异的河灯放在滏阳河里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灯一般为自发行为,通常与小孩儿打花灯、放焰火、社戏等等及其它庆祝活动相伴,在河畔构成一道景观。
6、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分布区域为曲周县曲周镇。“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据传,宋朝时期的曲周县十年九涝,庄稼无所收成,农民贫困交加。民间有敬奉龙王,可保平安的传说。于是,为了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制作了一条龙,龙内燃灯,起名“龙灯”。每年元宵节,挥舞龙灯,敬仰龙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曲周龙灯”制作、造型别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变,仪仗、规模气势恢弘。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曲周龙灯”填补了我国圆身龙灯的空白,引领了龙灯发展的潮流。
7、彩布拧台
大隐豹彩布拧台,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工艺,故最迟始于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但其形成的初期却在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动工,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展开时间一月左右。大隐豹彩布拧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邯郸赛戏
赛戏是戏剧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老剧种,邯郸赛戏主要包括东填池赛戏、东通乐赛戏和涉县排赛。
东填池村赛戏历史渊源较久。据村民传说起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以前。现存剧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东通乐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东通乐村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已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时间,现已无从查考。
涉县“排赛”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
9、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咸丰年间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永年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竽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
10、苇子灯阵
民间舞蹈“苇子灯”为东王看村所独有。王看苇子灯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间舞蹈。每年元宵节期间东王看的苇子灯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11、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传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越来越受到全国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武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习练武式太极拳时,对武式太极拳一些深邃的理论和拳理缺乏研究、领略,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永年县委、县政府对武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十分重视,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会和专门的保护组织,对优秀的传人实施奖励,在全县大力推广,制定了保护计划,从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12、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寺庙音乐属佛教音乐,据专家鉴定为宋代工尺谱。现存270首曲谱,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管、笙),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钗、铛、罄),一种膜鸣乐器(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自古至今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的涉县、武安、磁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河南省的安阳、林州市等邻近县域。
涉县寺庙音乐属南音南曲,为宋时佛教音乐,并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为佛教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据传承人侯俊堂同志说,佛教中一切内容一是秘不外传,只传内不传外,一是原有内容只能学,不能改,由此可见,它是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县寺庙音乐在当地为独家所有,且曲谱数量多,历史较悠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实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3、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这八个故事有:1、三教门;2、赵匡胤送京娘;3、打渔杀家;4、拾玉镯;5、唐僧取经;6、错断阎罗教;7、抱盔;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绎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若干年后由王孟华传给第二代传人乔老大,乔老大又传给了第三代吴延年,在流传的同时,撵花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演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下进行了改进(又叫摔脚舞),曾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奖,受到领导好评,到了90年代,又传给了崔桂生、杨秀等人。
14、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它的兴建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卢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叹时世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们将点化卢生的吕翁附会到吕洞宾身上,逐渐从独神供奉发展成为北方全真教的道观,民间百姓对卢生以及吕洞宾的信仰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年夏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最为隆重。邯郸黄粱梦文化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黄粱美梦是梦幻文学的一朵奇葩,由它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戏剧历朝历代都有续写改编,与邯郸梦相关的诗文多达二百余首,碑刻现存三十余通。近年来,陆续出版有《黄粱梦传说》、《黄粱梦诗词精选》、《邯郸之梦》等书籍,并新建有中国名梦馆。
回隆高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真长见识啊,颜兄,太佩服你了,了解的够详细的~~~
寻求拉洋片一套带箱子
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 断桥真实故事(五)
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
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田。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 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二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 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西游记有
梦幻西游地府教你做人
以上内容是关于有关断桥的民间故事和断桥真实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