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

莱霞里围观:℉更新时间:08-20 05:1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常德民间故事和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一)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4623330常德花山的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

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 “刘海砍樵[1]”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编辑本段戏文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刘海砍樵(7张)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 (女)你比他还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刘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俨像着她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 (女)走哇, (男)行罗, (女)走哇, (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还有德山的善卷先生。

常德一带还有这样一个关于善卷先生的神话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德山附近有一对中年夫妇,男耕女织,格外勤劳,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只可惜俩口子没有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这事急坏了俩口子。没办法,他们请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算命先生说,您俩口子命中无子。这下可把俩口子急傻了,这怎么得了呢!他们求算命先生无论如何要给化解化解。算命先生叹了一口气,给他们留下一句话,要想生子,多做善事。

从此以后,俩口子行善积德。叫化子要饭,给上一把米,遇上吃饭时留叫化子吃饭,傍晚来了叫化子还留宿一夜。一年两载之后,还是没有生仔的迹象,俩口子更加着急。

一天, 俩口子过江有事,看到渡船破得实在是不成话,渡船四眼漏穿,行船渡水非

常危险。俩口子一商量,倾其所有捐了一条渡船方便行人。

就在俩口子捐出渡船的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老叫化子,蓬头垢面,饥饿难耐。俩口子热情招待饭菜,还帮他洗去身上的污垢,老叫化子感激涕零。老叫化子临走的时候,从他的一个竹篓里取出一条金色的鳝鱼作为报答,还特意嘱咐要把这条鳝鱼做给娘子吃,他说吃了这条鳝鱼发子发孙的。

十月之后,女主人生下一男娃,白白胖胖,就是头有点像鳝鱼,俩口子都说是吃了那条鳝鱼变的。男娃长大成人,是一位白面书生。因为头长得像鳝鱼的头,并且头发卷曲,加之他也和父母一样行善积德,因此,这个白面书生人们称他善卷先生。

善卷先生天姿聪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过目不忘。远近有不少人拜在他的门下受教。通过他的教化,把一个个蛮霸的“枉人”教成了文明人。受善卷的教化,德山方圆百里之内,人们知礼义、明廉耻,其乐融融,过着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

然而,从东海来的一条恶龙破坏了这里的幸福生活。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喜欢游玩。一日,它沿着长江进入洞庭湖,玩了几日之后觉得索然无味,想返回长江继续向上游玩,不料误入歧途,进入了沅江。当它发觉这条江又浅又窄,才知道找错了路,它只好在沅江的一个深潭里暂时安身。这个深潭就是德山脚下的老龙潭。龙王三太子在潭里住了几日,还是找不着归路,发起躁来,在潭里不停的翻身。它这一翻身可不得了,翻起的巨浪排山倒海冲击两岸,如摧枯拉朽,造成江堤溃决,两岸一片汪洋,地势低洼处的百姓喂了鱼鳖。住在德山上的善卷先生望着山下的深潭,恨不能亲手捉住这条恶龙,将这条孽畜碎尸万段。手无缚鸡之力的善卷先生显然不是孽龙的对手,善卷先生只好望江兴叹。

这时,一位老叟来到他身边,这是善卷先生的邻居。老人说,先生,要制服这个畜牲不难,我这里有一把祖传的宝剑,可以斩妖屠龙。善卷先生一看,宝剑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善卷先生拿起宝剑就想下江杀龙,被老人一把拉住。老人说,我这里有一点吃的东西,你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杀龙。善卷先生吃了老人送给他的一个奇大的蛋,吃完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龙蛋。善卷先生顿觉自己力大无朋。

善卷操起宝剑杀入江中,与龙王三太子展开一场恶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较量,龙王三太子渐渐力乏,善卷先生却越斗越勇。善卷先生挥剑砍断四只龙爪,痛得龙王三太子满地打滚。善卷先生趁势一把按住龙头,手挥宝剑要剁下龙头之际,被云端里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劝住,观世音菩萨要善卷先生饶龙王三太子不死,让它悔过自新。善卷先生只好放过它。

观世音菩萨告戒龙王三太子,如再作恶定斩不赦,要龙王三太子在善德山下的潭中修身养性。这个潭就是现在的德山老龙潭。观世音菩萨给龙王三太子上了铁锁,把它锁在一个铁桩上。龙王三太子问观世音菩萨几时它才能翻身?观世音菩萨说,你要等到铁树开花水倒流之时。

到了宋代,一位朝廷高官来常德德山拜谒善卷先生的圣迹,由于爬山,累得满头大汗,顺手将自己的乌纱帽挂在德山的铁桩上,不料顿时满天乌云翻滚,沅江涌起大浪,吓得这位高官赶紧戴好帽子准备下山。非常奇怪的是,这位官员一戴好帽子就云开雾散,沅江也波浪不兴。原来是龙王三太子以为铁树开了花,它可以翻身了。

古时候人们乘船经过德山老龙潭,切记不能打鼓,以免惊动了龙王,它一翻身就不得了。现在常德人还用“心里在打德山鼓”来形容心里的紧张。

制服孽龙之后,善卷先生依然教书授徒,以德化民。善卷先生有功德于民,人们就把善卷先生居住的枉人山改叫善德山,简称德山。


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23263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二)

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椩记289年)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椙2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三)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牛郎织女、 孟姜女哭长城 等都是民间故事啊,《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美丽的希望,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在东汉末年初步定型。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时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婚后过着自由美满生活的描述;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理想很难实现,而王母的思想行为正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对人民的压迫,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只能一年相会一次的情节。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孟姜女寻夫的传说》是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四)

1/3

【题 名】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以沈万三传说为例

【作 者】户华为

【刊 名】晋阳学刊.2004(5).-55-58

2/3

【题 名】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

【作 者】户华为

【刊 名】江苏社会科学.2004(6).-162-166

3/3

【题 名】“二程”黄陂历史遗迹及民间传说考

【作 者】魏益海 任凯

【刊 名】长江论坛.2003(1).-58-60


从古到今台湾香港澳门收割问题,谁说说啊!完整的,我中招时候要用的!从古到今的完整考试标准

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五)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南泥湾大生产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

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

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

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

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43664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

[2]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

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

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总之,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4、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 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5、抗洪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江西省九江市防洪墙九八年入汛以来经受四十多天高水位浸泡,后在城区以西四公里处发生基础漏水。

随之一段混凝土防洪墙突然陷塌决口,江水涌入郊区。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我市广大抗洪干群。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将决口堵 住,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1,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洪灾泛滥,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四方部落首领们都推荐鲧去治理洪水。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但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尧之后的帝王舜杀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

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

他创造了多种测量工具和测绘方法。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刚开始治水的时候,禹新婚不久,但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

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

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

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53364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

但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深思中华民族精神自身的本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名族的精神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从春秋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以固定模式影响的历史进程的事件数不胜数。我主要讲一些历史上的军政大事。

代表团结统一的:从秦国建立封建专制算起,我们是四大古国中唯一没有断代的国家,原因就是在于王朝更迭之时总能团结统一。

代表勤劳勇敢的: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以及筑建长城和开通大运河这些历史上的大型工程动辄上十万的劳动力参与

代表爱好和平的:西汉和匈奴通婚以避免刀戈戟剑;唐朝和吐蕃通婚著名的文成公主下藏以及安抚少数民族;郑和下西洋和平的跟爪哇政府和议杀我士兵的事件;清朝领土达到了巩固,在胜利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尼布楚为了和约,枚不胜举。

代表自强不息的:智囊子刺赵,聂政杀侠累,豫让专诸和荆轲。苏秦苦读十五年,这些例子也枚不胜举,他们的精神是中华精神的一部分


待我则后虐我则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最能体能华夏民族精神的话,也是华夏民族能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展示出这个民族向上的精神,对正义的追求,对平等的渴望。


林则徐虎门硝烟以及其后的鸦片战争2113中的勇士如关天培,陈化成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左宝贵,邓世5261昌,马金叙、聂士成,徐邦道,丁汝昌等;宁做中华4102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阎世开;还有抗日战争1653中的各位专英雄,如投江八女,杨靖宇,周保中;左宗棠,曾纪泽;唐带热海之战名属将王方翼,天竺之战的王玄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上内容是关于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和常德民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常德民间故事

标题:有关常德的民间故事 常德民间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