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

创世仙途围观:℉更新时间:08-20 04: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定州城的来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定州历史典故和定州城的来历的精彩内容哦。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一)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定州城不是陆地,是很大的一片湖泊。那时,人们为了求个吉利,把湖叫“太公湖”。

太公湖方园几十里,百姓靠打鱼为生。据老人们说,湖中央有个很深的地洞,直通东海。东海龙王的二太子、三太子特别喜爱击拳格斗。如果两人搏斗起来,常常从东海开始,一直打到太公湖,闹得湖水象开了锅,浪涛冲天,天昏地暗,淹了庄家,冲坏了房屋,周围的老百姓遭了殃。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干巴老头,雪白的胡子垂到胸前,看年纪有七、八十死。人虽老,但不弓腰,不驼背,两眼炯炯有神。这老头儿每到一处,都口称要买木材,有多少要多少,价钱由卖方自定。但有一件,必须送到太公湖边才给钱。不几天工夫,那老头就把太公湖四周围的树木全部买了个净光,湖边的木头堆积成山。老头也怪,每天对这堆木头锛锛砍砍。这一带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等过了六六三十六天,老头儿把这堆木头全部砍光溜了。趁傍晚没人的时候,他把这堆木头全部放进了太公湖里。说也怪,这些木头一到湖里,就自动往一块凑,很快就凑成了一条大船。这条大船正好和湖一般大小,一条大桅杆高高矗立在船的中央。到了半夜子时,老头儿又暗暗使法术,把太公湖周围拦挡洪水的土坝搬到了船上。这样,船往下沉,水往下走,湖水也就全都顺着地洞流到东海那里去了。

第二天清早,人们起来到外面一看,感到和以往不一样了,好像缺少了什么。又好像多了什么。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后生突然嚷道:“大伙儿看,湖边的木头没有了!湖水也没有了!”人们一看,真的没有了太公湖,只有一个桅杆似的大树杆直插往东海的地洞口上。人们猜测,准是观世音南海菩萨见这一方人生活太苦,前来搭救人们的。 从此,人们便在这里开荒造田,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太平日子。

到了宋朝,由于雨淋日晒,年代过久,桅杆腐烂掉了,用桅杆堵住的海眼又冒出水来。人们为了不再受过去那种苦,就在海眼处建了一座塔,把海眼压在塔的下边,并给这块地方取名叫“定舟”,以永保太平。后来,由于每个朝代都在这里设州置衙,人们便把“定舟”二字改写为现在的“定州”。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二)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五、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来。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三)

据史料记载,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定州塔原名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从京广铁路乘坐火车,或从京石高速公路乘坐汽车,都可遥看它那高耸入云的雄姿。

定州塔高耸如云,巍峨壮观。人们不禁要问,这么高的塔,技艺如此精湛,在当时建筑设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是怎样建成的呢?

相传,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经,得到佛教中传说的舍利子回来复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诏,命在定州开元寺内建塔纪念,定州知州接到旨意后,急忙绘制塔图,筹集木头砖瓦土石广招名匠,几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工作完成了,塔这么高,用什么办法修建呢?定州知州双眉紧锁,束手无策,怕皇帝的期限一到,性命难保。于是,击鼓升堂,召集官员商议修塔事宜。但当时建如此高的塔没有先例,商量来商量去,终没有想出办法。这时有一文官禀告知州说:“定州这么多能工巧匠,为什么不传他们问一问呢?也许他们有办法。”知府闻言有理,便急忙传唤定州有名望的工匠。不多时,工匠到齐了,见到知州一齐跪倒,只听知州大声说道:“谁有建塔良策,赶紧献上来!”众工匠哪里见过这个场面,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了,谁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知州一连问了几声都没人回答,气得知州面如土色,手拍公案,嗷嗷乱叫。盛怒之下,知州一个个提问,凡不知道者,立即推出斩首。眼看数十名工匠作了刀下之鬼,大堂上只剩下一个工匠了。这时,知州旁边的书办急忙上前劝阻说:“知州大人,定州附近的能工巧匠已经不多了,再这样杀下去,恐怕就更不能如期完工了,依小人之见,莫不如把这最后一个放了,限他几日,如无良策,再杀不迟。”知州闻言有理,高声喝道:“蠢才,今天暂且饶你不死,限你三日之内把建塔两策献上来,如若不然,定斩不饶,退堂。”这工匠回到家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苦思冥想。转眼两天过去了,仍没有想出办法来。第三天,工匠心想,这下可完了,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要连累家人,想到伤心处,失声痛苦起来。哭罢信步往酒店走来,想借酒消愁,等着处死。他到酒店喝了个酩酊大醉,然后踉踉跄跄直奔城外自家祖坟而来,免不了又一场痛哭。哭着哭着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发现他身边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头,洪钟般地问道:“你有何伤心事,在这里哭得痛不欲生?”这工匠上下打量了老头一番,见他不似凡人,便将自己从小学艺,历尽艰辛,近日因建塔无方将遭杀头之祸的苦衷如此这般地一一说了出来。老头听后叹道:“我本来有心帮助你,但我已是土埋脖子的人了,力不从心啊!”说完拂袖而去。工匠急忙拉住老头细问,怎奈一抓,竟抓住了石碑。突然醒来,乃是一梦。工匠觉得蹊跷,仔细回味梦中所见老头的话语,想啊想啊,有了,从老头土埋脖子的话里,悟出“土屯塔“的办法来了,工匠急忙爬起来,直奔州衙,献上土屯建塔之策。知州听后大喜,急忙下令动土兴建。

自此,定州开元寺塔建一层,土屯一层,一直到塔尖。

据说工匠梦见的老头,就是木工祖师爷鲁班。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四)

记得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传说:“那时东汉光武刘秀称帝前,王莽为了篡位,就想将自己的亲外甥刘秀杀死”,(据老人们说,刘秀是真龙天子是杀不死的)所以便留下了很多关于王莽追杀刘秀的传说故事。

现在的陵北庙,过去叫吴黑坟,现在也叫吴黑坟。只是位置在河北省定州市明月店镇陵北村,当地的百姓称陵北庙,是刘秀坐了皇帝后为纪念吴黑才修此坟的。

传说,有一天吴黑正在田中耕地,突然从南向北跑来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男孩儿。这个男孩儿上前便说:“老人家请救救我后面有人要杀我,快把我藏起来。”

老者说:“我就一头牲口,一把犁怎么救你呢?”

那男孩儿说:“我倒下你用土把我埋上好了。”老者应声,少年男孩便躺在地沟里。老者顺耕三趟、倒耕三趟男孩便被埋上了。

等王莽追上来问:“老头儿,刚才的男孩儿哪儿去了?”

吴黑摇了摇头说:“没看见。”刚才还在你这儿,一会儿工夫哪儿去了?王莽一气之下,便把吴黑给杀了。男孩儿被埋在土里,时间长了会把他憋死的,蝼蛄便上前在他的鼻子前面钻了两个洞。男孩儿很生气地说:“用土埋我还埋不上呢,你还给我钻洞。”一气之下便把蝼蛄从脖子处揪断了。

蝼蛄说:“我是好心,怕把你憋死了才给你钻洞的,你却把我揪断。”

男孩儿一听有道理,便问:“那我怎么救活你呢?”

蝼蛄说:“你去树上掰一个毒格针来(一种树上长的刺针)将我插上便活了。”(不信你捉住一只蝼蛄揪断,看一看就知道了)男孩儿照做。

蝼蛄活了说:“你让我活过来吃什么?”

男孩儿说:“那儿饥了那儿吃吧!”因为男孩是皇帝,

金口玉言,蝼蛄便受了皇封却又听错了。听成了那儿稀了那吃。(不信你留心看一看,越是没有苗的地方,蝼蛄就越是去吃。)

刘秀见吴黑被杀死了,悲痛万分,哭罢多时,用土将吴黑的尸体埋好继续向前走。(等刘秀做了皇帝后才为吴黑修的坟)刘秀逃到了定州市叮咛店镇一个塔耳洼村时,又被王莽发现,他赶忙躲到塔耳洼村的村边一片苇田里,苇田里有一个小水濠(存死水的坑)。王莽派了大量的兵也没有找到刘秀,就将这片苇田点着了火走了。却有一只狗发现了刘秀,便用尾巴尖沾着水围着刘秀转一圈,又沾点儿水围着刘秀转一圈;直到苇田全部烧光,只有刘秀呆的地方没有点燃,等大火自灭,狗的一条腿便也累断了,再也不能动了。

刘秀说:“狗啊狗,你为救我把一条腿都累断了,我又怎么救你呢?”

狗说:“你用泥给我捏一条腿吧。”

刘秀便用泥给狗捏了一条泥腿,并叮嘱说:“你撒尿时要将这条泥腿抬起来以免冲断了。”从此,狗撒尿时便将那条泥腿高高地抬起来。刘秀继续向北行,走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山脚下,又被王莽发现了,刘秀赶忙躲到山洞里,进洞的时候却把蜘蛛网撞破了,蜘蛛怕王莽发现了刘秀,就赶忙将网织好躲在一旁。

王莽派士兵进洞搜察。士兵说:“不用进洞了,蜘蛛网都没有撞破怎能走进去一个大活人呢。”王莽只好带兵走了,刘秀又一次得救了。刘秀从洞中出来,看见一只苍蝇在上面沾着,便误以为是它救了自己。

便说:“你救了我有功,以后谁家做了好菜好饭你先吃。”苍蝇感激不尽。以后你看谁家做了好菜好饭的你先到。可把蜘蛛气坏了,从此肚子越来越大了……

刘秀骑马逃到定州市一个叫咛店镇的村时,口干舌燥,马跪地刨坑,便有清水溢出,此后人们叫它马刨泉……

关于刘秀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在北京登基,他想起曾经救过自己的人吴黑,便下令给吴黑修坟,当地的百姓十里八乡车来车往,也不知道修了多少天,修了多少年……

有一天有一个小脚老太太上前问:“你们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车辆在干嘛?”

百姓们说:“给吴黑修墓。”

小脚老太太又问:“修多高?”

百姓们说:“修的刘秀在金銮宝殿上看到坟尖为止。”

这可修到什么时候呀!小脚老太太说:“我来帮你们修吧。”

百姓说:“我们这么多人大车小辆的修了好多天好多年了都还没修完,你个小脚老太太能修多高。”小脚老太太不语,围着这个庙绕了一圈,一个方向抓了一把土,用衣襟抱好,用力向上一扬,瞬间一座几百米高的一座坟茔就修成了。

百姓们便说:“这是个神仙快追”。百姓在后面追,小脚老太太在前面跑,眼看快要追上了,老太太坐下来倒了倒鞋里的土,又起了一个小土包,叫脱鞋郎,(在侯家洼村口)小脚老太太从此就不见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冬季的十月十二(农历)便成了庙会。这时候正好是冬闲季节,十里八乡的百姓,也有百里千里的游客,乘火车坐轮船来这里观庙会,上香、赶庙、唱大戏好不热闹。当地的百姓每年到这个时候,就象过节一样。

已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月下了三天三夜的雨,附近的百姓晚上就听轰隆一声响,坟的中间塌下一个很深很宽的大土井,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有多大也没人知道。当地百姓说,当时是深不见底,后来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现在已不象过去那么深了,不过每年上庙的人向里投的供品香烟、白酒、花生一类的供品看上去却很小,里面有四个模糊的石门,据说是埋藏了很多的珍贵文物。

当地的百姓还传说:“有一天,有一个大旋风把两个过路的一男一女卷了进去,说里面有先生教他们读书,再后来人们又说,几年后又把两个学生送出来了”。里面便长出了两棵春树,同是一根生,却是两棵不同的树种,一棵开花结果,(说是象征女的)一棵不开花结果,(说是象征男的)现在的树很粗,很壮,听说就是当年的那两个学生。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有多粗,树深有多高,总之是枝繁叶茂已经超过了土井上方几十米高了。

过去还听老人们讲,解放初上面有很多的庙,庙内有神泥像,后来解放了破四旧立四新都拆了。

周边的百姓传说:“过去谁家结婚、生子、老人过世只要是大摆宴席,头一天晚上,烧上三柱香,磕上三个头,用多少的桌椅板凳,第二天清晨早已摆放整齐,你拉走去用就行了。不过用后及时送还,后来随着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用后不及时送还或不照还,以后也就不灵了。”

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五)

从前,在靠山屯里住着一家姓周的,户主叫周常善,老伴去世的早,领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老大脑筋灵活,老二蔫巴,周常善怕二蔫巴在他死后受兄嫂的气,就把族人中的长辈找来,在酒席桌上,当着这些族人的面,把全部财产分两份,老大和老二平分家产。并当场写好字据,族人作证,交到各人手中。二蔫巴太老实,不能自立自主,字据交给堂叔代管,等到二蔫巴成家时,交给他媳妇管。

一年后,周常善病死了。老大娶个媳妇,这个媳妇比老大还脑筋灵活,眨巴一下眼睛一个道儿,小嘴巴也特别会说,见啥人说啥话,哄得老亲少故没有不夸她的。都说她是个明白人。老大媳妇过门就当家,支使老大在外边做买卖挣钱,一个子儿不给二蔫巴。二蔫巴虽然有俩钱儿,也没有人家姑娘愿意许给他做媳妇,只好打光棍儿,在家种地。

二蔫巴人不但很老实,而且心肠还特别好。有一年十冬腊月,大雪纷飞,二蔫巴上山打柴回来,路过一道沟,看见沟里有条黄狗,快要冻死了。他扔掉柴,脱下棉袄把黄狗包上,抱起来往家就跑,把黄狗放在热炕头上,黄狗暖过来了。为了这件事,二蔫巴还挨了嫂子三天臭骂,一天没给饭吃。

俗话说:哑巴畜牲通人性。的确是真的,二蔫巴自从救活黄狗,黄狗每时每刻都跟二蔫巴。二蔫巴在炕上睡觉,黄狗就在地上趴着;二蔫巴上地干活,黄狗就身前身后围着转;二蔫巴走道摔倒了,黄狗叼着衣服往起扶他。二蔫巴对黄狗也不错,一个苞米面饼子,人狗各吃一半。

时光飞逝,一晃儿十年过去了,老周家发财了。整个靠山屯,都被周家买下了。扒了草房,盖砖房,青堂瓦舍,三层院落,丫环,长工成群,进进出出,可气派了。

老周家富了,给二蔫巴保媒的把周家门槛子都踢破了。老大同意给二蔫巴说媳妇,可是老大媳妇说什么也不同意。她怕老蔫巴娶了媳妇,分家分财产,这话又不大好明说,只得找各种借口。今个儿属相不合,明个儿妨财神,后个儿克夫。总之,不是这个不巧,就是那个不妙,就没有一个她同意的姑娘。开始还有人信,时间一长了,就没有人信了。当面不好意思不说,背地里都说三道四,慢慢地就传进老大耳朵里了,老大心里不是个滋味,把他媳妇好顿数落。

老大媳妇眼珠子一转,就起了坏心眼儿,想把二蔫巴害死。老大不同意。二蔫巴人虽然老实,哥俩必竟一奶同胞,有点于心不忍。

一天夜里,老大媳妇想要害死二蔫巴,老大不同意。老大媳妇一寻思,既然老大不同意,干脆就不让他知道。她翻过身去,不搭理老大。

第二天早上,周老大起来,不见了媳妇,也没当回事。就去厨房吃饭,厨房门开着,收拾得非常干净,根本没动烟火。他喊了几声。没有人答应。到前厅、后院,丫环、长工都也不见了,只有二蔫巴自儿逗黄狗玩呢。马圈里的马没有填草,马在啃马槽子。

老大这回可真着急了。跑到后院问二蔫巴:

“二蔫巴,你嫂子呢?”

“不知道哇……这狗饿了,等会儿我们一起吃啊!”

“吃个屁!你嫂子都不见了,谁给你做饭吃,快下地干活去!”

老大说完,到马圈里拉出一匹快马,骑马朝他岳父家奔去。老大以为他媳妇回娘家去了,骑马再把她接回来,没想到,追到他老丈人家。岳母说媳妇没来。老大更着急了。勉强吃口午饭,就回家了。

回到家中一看,媳妇、丫环、长工他们全都回来了。老大媳妇见老大回来就象没看见似的,连声也不吱一声,该干啥还是干啥。老大本想问他们早上干啥去了,见没人吱声索性也就不问了。

夜里,老大媳妇问老大:“我跟你说那事,你想好没有?”

老大说:“啥事呀?”

“你说,留二蔫巴有啥用?谁家姑娘给他做媳妇?倒一辈子霉!就是给他,也是奔咱们的家产来的。等把家产分到手,然后把二蔫巴想法弄死,到那时后人财两空,后悔也晚了!”

老大心想媳妇说的有道理,长叹一声,说:“那你就看着办吧。”两行热泪从老大眼角流过。

第二天清晨,老大媳妇老早起来,告诉厨子说:“二蔫巴病了,给二蔫巴包顿白面饺子吃,其他人吃荞面饺子。”老大媳妇亲自下厨剁馅子,包饺子。

二蔫巴下地干活去,今天二蔫巴怎么叫黄狗,它也不去,趴在屋地上就是不肯走。

老大媳妇包完饺子回自己屋,跟老大说:“今个儿你吃荞面的,白面的下毒了,给二蔫巴吃。”

黄狗悄悄走出屋去。向二老蔫巴干活的地去了。到了二蔫巴跟前,说:“二蔫巴,你今天吃饺子,要吃荞面饺子,别吃白面饺子,白面饺子被你嫂子下毒了。”

“啊?!。”二蔫巴一愣。

早饭的时候,嫂子很热情的把白面饺子端到二蔫巴的面前。二蔫巴接过白面饺子送到大哥面前,转身自己去挟荞面饺子。他嫂子说:“老二,这白面饺子是特意给你包的,可好吃了。”说着,用筷子把白面饺子往二蔫巴碗里夹白面饺子,二蔫巴一生气,啪啪地把白面饺子往地上扔。气得嫂子一扭身子出去了。

晚上,老大媳妇在荞面饺子里下了毒,回屋对老大说:“晚上你吃白面饺子,荞面饺子下毒了。”

这话黄狗又听去了,告诉二蔫巴了。

吃晚饭的时侯,嫂子给二蔫巴挟碗荞面饺子,给老大挟碗白面饺子。二蔫巴端起荞面饺子把他哥那碗白面饺子换过来了。

老大媳妇感觉很奇怪,两次都没药死二蔫巴,好象他知道下毒的事。

过了三天,老大媳妇在白面、荞面饺子里全下毒,回屋告诉了老大,黄狗又听见了。黄狗告诉二蔫巴:“今天白面饺子荞面饺子里全下毒了,你千万别吃!”黄狗眼泪流了下来,蹲在二蔫巴身前,不走了。老蔫巴人虽蔫巴,他见黄狗哭泣了,抱住黄狗脖子,用手给擦眼泪,一边擦一边问:“黄狗,你哭什么啊?”

“二蔫巴,你救我一回,我救你三回。我死后,你要第一个喝我三口汤,然后,把我的皮披在你身上,无论谁咋说,你可别嫌脏,不能脱下来。你可要记住!”

“啊,我记住了。”

晚上,二蔫巴干活回来,嫂子给他端上白面、荞面两样饺子。二蔫巴接过来都给扔到地上。他嫂子一愣,心想三次都没能药死二蔫巴,没有别人知道这件事,二蔫巴傻拉巴叽,只知道吃饭、干活,他是如何知道饺子里有毒呢?这时候黄狗进屋了,老大媳妇突然想起来,她每次说这事时,黄狗都在屋。难道是它告诉二蔫巴的?可是一个哑巴畜牲,不会说话,又怎能告诉二蔫巴呢?不管怎么说,黄狗跟二蔫巴好。老大媳妇恨二蔫巴,也恨这条黄狗。她把二蔫巴扔在屋地上的饺子,用锹撮起来,倒在黄狗眼前。黄狗闻也没闻转身就走了。老大媳妇这回真的认为是黄狗告诉二蔫巴饺子有毒,她恼羞成怒。立即叫来几个长工,把黄狗围住,乱棍打死。二蔫巴拦也拦不住,架不住长工人多,到底还是把黄狗打死了,扒了皮,剁吧剁吧,扔在锅里,架上木头拌子烀上了。二蔫巴抱着血胡连的狗皮哇哇大哭,想着黄狗的遗言,抱着狗皮进屋了,看着狗肉刚开锅,老蔫巴操起水瓢,揭下锅盖,舀了一瓢狗肉汤,也他狗肉汤不管烫不烫嘴,咕嘟咕嘟喝了三大口,把上衣脱下来,把血胡连的黄狗皮披在身上,拿根麻绳,从上到下,捆个绷绷的,随后,闯进里屋,躺在炕上就睡了。

老大和老大媳妇进屋来,见二蔫巴象死了似的躺在炕上,叫人套上马车,说给二蔫巴看病去。老大亲自赶车,老大媳妇跟车。大车来到柳树沟口,黑咕隆咚的,冷风嗷嗷的刮着,很渗人的。老大停下马车,和媳妇一起把二蔫巴从车上抬下来,扔进沟里,赶起马车,往回就跑。

二蔫巴被扔进老虎沟里,一路骨碌到沟底,磕的全身疼痛,寒风刺骨,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他晃晃悠悠爬起来,也找不到北,朝前边走去,走着走着来到一个洞口,洞里靠墙根摆张八仙桌,三面拉着桌帷子。东墙,挂着一个镗锣,一个葫芦头。二蔫巴不知是什么东西,就觉得又冷又困的,钻进八仙桌底下,就睡着了。

正当二蔫巴睡熟时,听有人大声说话声:“有生人味!”

“老虎大哥,我们这谁能找到?不可能来生人呀!今天白跑了一趟,什么也没吃着。虎哥,你想吃什么吧?”

“来只烧鸡,来只烤鸭,外加一壶烧酒,越快越好!”

“来啦!”狐狸蹦到墙下,摘下镗锣,咣!敲一下,念叨一句,来一样东西,转眼间,热气腾腾的摆满一桌子。老虎正坐,狐狸对坐,黑熊和猴子坐在老虎两旁,把八仙桌子围住,狼吞虎咽,连吃带喝。

老虎吃完了说:“狐狸老弟,一天都没喝水了,来点新蜜桃、葡萄、苹果、甜水梨,解解渴吧!”

狐狸一边敲镗锣,一边念叨着,转眼又来一桌子水果。老虎、狐狸、黑熊、猴子吃的稀里哗啦。二蔫巴在八仙桌底下听着他们的吃相,馋得口水直流,又害怕,一动也不敢动。

这时,猴子问狐狸:“狐狸二哥,你这镗锣可真是个好宝贝,能要什么有什么吗?”

“猴子老弟,这话可别让别人听了去,被人偷走就不好了。”

“那东墙的葫芦有何妙处?”

“那里装得全是宝贝,以后我告诉你。”狐狸说完,把镗锣挂回东墙,跟着老虎走了。

二蔫巴听着它们走了,从八仙桌底下钻出来,到东墙摘下镗锣,一边念叨,一边敲锣,要来一大堆鲜桃、苹果、葡萄,又要了一壶酒,他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喝酒。二蔫巴吃着吃着,就觉得好象明白人情世故,以前的什么事都想起来了,在这洞里也有些害怕了,怕老虎他们回来把自己吃了,拎起镗锣,急忙往出走。走到洞口外边,漆黑一片,啥也看不清。他连忙敲镗罗,要了一个灯笼,顺着沟的缓坡爬了上去,就往家跑。到家门口一看,大门关着,怎么叫也没人应。二蔫巴一看没办法了,敲一下镗锣,要来一座大宅院,他走了进去住下了。

第二天早,二蔫巴又敲了一下镗锣,收回宅院。他来到堂叔家,把族人中的长辈请来,跟哥嫂把家分开。房子归老大,土地、钱财一家一半,二蔫巴把这些分家人送走,带上自己的分家单和地契等,在他哥嫂的对门,敲一下镗锣,要来一座大宅院,青堂瓦舍的,比他哥那房屋、院子要大得多。丫环、长工比他哥家的还多,进进出出,热闹极了。老大和老大媳妇看了非常眼馋。

最让老大和老大媳妇嫉妒的是,邻居们说:“二蔫巴屋中有好多书,在宽大的桌案上摆着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了。还娶了一位漂亮贤慧的媳妇。

有一天晚上,老大和媳妇,在家炒了瓜子,沏好茶,把二蔫巴请过来。名义上是唠唠磕,叙叙哥嫂情意,话里话外赔个不是,说明过去做了些错事。最后回到正题说:“老二,你是怎么从老虎沟里爬出来的?老虎怎么没把你吃了呢?”

“你们还真想让老虎把我吃了呀?”

“不是,不是。”

“唉!别提了。我走进洞中,趴在八仙桌底下了,得了镗锣。在洞中的东墙,还有一个宝葫芦我没拿呢,比这镗锣还好。”

第二天夜里,老大和媳妇商量好了,要趁天黑,学二蔫巴进柳树沟洞中,把宝葫芦偷来。两个人背着绳子,来到柳树沟口扔二蔫巴的地方,把绳子系在老大的腰上,媳妇在沟沿上拽着往下放。到底儿后,老大解开绳子,乌漆墨黑的往里走,走到那个洞口,直奔东墙,见葫芦果然在那挂着,老大连忙摘下来,揣在怀里,往外就走。正在这时,老虎回来了。老大吓坏了,钻入八仙桌底下。

老虎进洞,连声吼叫:“有生人味!”

狐狸四处闻闻,抬头一看东墙,说:“老虎大哥,不好啦!宝葫芦丢了!”“找!洞内洞外全翻一遍,找到我撕巴了他!”

老虎、狐狸、黑熊、猴子散开寻找生人。狐狸没远走,它眼珠一转,啊!揭开八仙桌帷子,把老大薅出来,老大吓得昏了过去。

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就要吃了老大,狐狸说:“老虎大哥,我有个好主意,比吃了他过瘾!”

“什么主意,快说!”

“咱们往长抻他,让他活遭罪,看他今后还贪心不!”

“对!”大家齐动手,把老大的鼻子抻个长长的。然后,把老大放了。这时候,老大媳妇在沟沿上正等呢,看见老大腰里缠着鼻子,肩上扛着鼻子回来了。

回到家,老大媳妇不知咋办好,急得直哭,打发人把二蔫巴请过来。二蔫巴看了看说:“嫂子,你别哭了,我能治好他的鼻子。”说着,从怀里掏出镗锣,一边敲一边念:“鼻子缩短,鼻子缩短!”

不大一会儿,老大的鼻子恢复了正常,又吃点止痛的药,老大和二蔫巴抱头痛哭。

从此,老大媳妇也变得和善了。两家归伙到一处,老大继续做买卖,老大媳妇带领长工地里春耕秋收,二蔫巴用功读书,管理账房,二蔫巴媳妇在家主持家务,做内当家的。从此,老周家的日子又过更加红火起来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定州城的来历和定州历史典故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定州历史典故

标题:定州城的来历 定州历史典故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