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和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的精彩内容哦。
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一)
“狗不理”包子,不仅是天津,也是全国闻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说到它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高贵有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艺。他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当他二十多岁时,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铺名,曾改为“德聚号”。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叫他“狗不理”。当时,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凯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专人到天津去买。从此“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就更大了。
“狗不理”包子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越开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他们还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国外旅游者。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时还特地约请“狗不理”包子铺的厨师到他的住地,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并且按照这家包子铺的传统吃法,吃了稀饭和酱菜。美国总统布什在他任前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也曾慕名到天津去品尝“狗不理”包子。所以,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
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二)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猫捋胡子——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就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立刻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三)
宋代时京城有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人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四)
从前人们家里穷,每到年终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
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腊月初八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五)
范县城关有家小饭馆的老板名叫郝来福,他为人和气,饭菜价格也公道,小店生意还不错。这天有个过往商人在店里吃午饭,走时将一个钱袋放在板凳上忘了拿。等郝来福发现钱袋时,商人已经不见踪迹。无奈,郝来福小心地收起了钱袋,想等那个商人来寻时再还给他。
不多一会儿,商人果然回来了,郝来福便将钱袋还给了他。按说,商人道声谢便可以走人了。但那商人硬说郝来福见财起心,拿走了他十锭银子。
郝来福为人忠厚,听不得冤枉,再说十锭银子也不是个小数目,便和商人拉拉扯扯上了县衙要说个明白。县令郑板桥立马升堂,询问了事情缘由后,从衙役手中接过钱袋,只见钱袋里面有几两碎银子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郑板桥赔着笑脸对那个商人说:“你高抬贵手放过他吧,郝来福做点小本生意也不容易。好在我还有些积蓄,由我代他赔给你吧。”说罢掏出十锭银子,交给了商人。
商人接过银子,眉开眼笑地想,都说郑板桥断案如神,没想到这么轻而易举就骗过他了,随手就把银子往钱袋里装。谁知这钱袋本就不大,里面又有东西,现在怎么也塞不下十锭银子。
郑板桥看得真切,一拍惊堂木怒喝道:“大胆刁民,你丢了钱袋,人家好心捡到还你,你竟然借机敲诈,良心何在?以后还有人敢做好事吗?来呀,给我拉下去重打二十大板!”衙役“噼噼啪啪”一阵板子打下去,痛得商人鬼哭狼嚎。
打完二十大板,商人终于承认是他敲诈郝来福,并跪地求饶。郑板桥收回了刚才给商人的十锭银子,当场判决将商人钱袋里的碎银子赏给郝来福,奖励他拾金不昧的美德。
这个商人聪明反被聪明误,闹了个鸡飞蛋打,捂着流血的屁股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县衙的大门,这就是坏人应得的下场。
以上内容是关于狗不理包子名称怎么来的和狗不理包子历史简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