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

斗战圣皇围观:℉更新时间:08-20 04:0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孙策王策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王策所处时代和孙策王策的精彩内容哦。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一)

闵桥东乡有个姓徐的财主,他家有几十石种,出门不走别人家的路,用水不过别人家的田。他为人刻薄,坏点子多,当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徐二猴子”。

在徐二猴家田边上有座牛车棚,是他堂兄弟徐老三家的。这车棚地势好,出水又方便。徐二猴日夜想谋占它,如果想买,徐老三一定不肯卖,就是肯卖,价钱也会要的高。徐二猴就先把车棚周围的荒埂水沟买了过来,这样徐老三用水就得从徐二猴的地界里过,徐老三倒过头来要去求他。

“他二爷,我那片稻田干得可怜了,你让我过个水吧!”

徐二猴卖关子了:“过水可以,不过我田里刚泼过粪,肥水不都淌到你田里去了吗?”

其实他没有泼粪,徐老二没法:“你泼多少我还你多少。”

“我那溜田八亩,每亩八担,你自己算吧!”

就这样,徐老三白白贴了六十四担大粪。天长日久不是办法,只好把车墩卖给他,只卖了十块洋钱。

这当儿,王策正好在东乡教馆,契纸是王先生写的。契上写:“上卖车棚,下卖车墩,空口无凭,立此为证。”两名各执一纸,徐二猴快活得了不得。

第二年上,徐老三没有车棚,困难了。王策到他家,说:“老三,你想不想把车墩再要回来?”

“卖掉了,光想顶屁用!”

“我有办法,你把契拿来。”

王策就在“下卖车墩”的“下”字左边添了一撇,成了“不卖车墩”。

徐老三说:“改了也没有用,人家手里还有一张呢。”

“包你有用,我给你写张状纸,你尽管到衙门去告他!”

徐老三果真到县里去了。第二天,王策一摇一晃的来找徐二猴:“听说徐老三到县里告你去了!”

徐二猴吃了一惊:“告我什么?”

“告你强占他的车墩。”

徐二猴一听笑起来了:“我有凭有据,怕他什么!”

王策说:“你莫不是弄错了,契上好像写的是不卖车墩吧。”

徐二猴不相信,把契纸拿出来给他看。王策用小拇指在“下”字上一指,说:“你看,这明明是不卖车墩呀!”徐二猴直翻眼珠子,只好自认晦气。

原来,王策在小指甲上蘸了点墨,然后在舌头上一点,趁指字的工夫,把那一撇给添上去的。县老爷知道有王策作证,首先害怕三分,便把车墩判给了徐老三。

王策又说:“徐二猴为富不仁,断了徐老三水路,如今徐老三虽有车墩,但无法出水,望大老爷作主。”

县老爷又罚徐二猴在田这头开一条水沟,让徐老三过水。就这样,徐老三的官司打赢了。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二)

宋朝靖康年间,金兵犯中原。金兵一路南下,来打泰州城,泰州的守将岳飞与金兵在城外大战了三天三夜,杀死了无数的金兵。那时金兵人多势众,岳家军只好退回泰州城等救兵。金兵的元帅金兀术依仗兵精粮足,把泰州城团团围住,闭寨不出战,想等城内粮草用完之后再跟岳飞决战。

岳飞见金兀术一连几天都不出战,料到金兀术搞鬼花样,就一边命令军士在城边堆起一个土丘,了望金营的动静,一边派人在黑夜摸出城,送信给真州的守将韩世忠元帅,请他发兵增援,里应外合,袭击敌人。他还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叫全城军民每天煮饭时都要把锅巴留下,缴到元帅帐前听用。

这一天,金兀术正在饮酒,忽然看见天空中成群的飞鸟聚集在泰州城边,黑压压的一大片,数也数不清。金兀术觉得奇怪,就出营观看。一看看到泰州城边有一座小山,这些飞鸟就是往那边飞的。金兀术心想,飞鸟聚集在那儿,看来小山上一定有什么吃的,他马上弯弓搭箭,射下一只从山那边飞过来的小鸟,剖开肚皮一看,鸟肠子里全是锅巴。金兀术吃了一惊,心想,泰州城边的锅巴堆成了小山,看来城里军粮多得很哪,要想困死岳飞是办不到了。攻城吧,攻不下,围困,又困不死,不如绕过泰州朝前打吧!他正传令拔营,真州的韩世忠元帅得到岳元帅的书信,已率领五千轻骑打来了,泰州城里岳元帅见金兵大乱,也率领军民出城杀敌。金兵前后挨打,只得丢盔弃甲往北逃去。

原来,岳元帅早就看穿了金兀术的围城诡计,他让士兵堆土成山,又暗中派人在夜间将全城的锅巴铺在山上、金兀术果然中计。

从此,这座小山就一直留在泰州城边,为了纪念岳飞,还在山上造了一座"岳王庙",就把这座山叫做“锅巴山”。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三)

有句歇后语叫: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这话怎么说起的?要讲,就得先说说茅山的来历。

从前,茅山并不叫茅山,叫句曲山。山上遍地长满药草,什么山药、何首乌、枸杞、明党参,满山满岭都是。

茅山脚下住着姓茅的弟兄三个,茅大、茅二和茅三。弟兄仨从小死了父母,家里穷得叮当响,三个人守着一间破草屋,两亩薄地,平时靠上山挖药草度日。

那辰光,挖了药材,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卖。山上虎狼比人多,一个人出外怕有失闪,弟兄仁总是结伴去卖药草。

有一天,他们卖了药材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一个瘦精精的老太婆昏倒在路旁。弟兄住心肠软,连忙上前把她救醒,谁知老太婆眼一睁,就号陶大哭起来。左问右问,老太婆才讲出苦处,原来她是外地人,家乡闹灾,逃荒到此,举目无亲,无依无靠,饿昏在这块的。

茅三听了,说:“老太也是受苦人,我们又没有上人,不如把她背回家,供养起来吧。”

茅大为难了,说:“我们弟兄三个年轻力壮,起早摸黑,还糊不住三张口,能再添一张吃闲饭的嘴吗?”

茅二望望哥哥,又望望弟弟,他觉得两人说得都在理,自己又没有主见,就不敢张口了。茅三心好,口直,见两个哥不吱声,便说。“我们弟兄仁从小死了娘,从来也没有孝敬过娘,此刻路上遇到这位受苦老人,比如她是我们娘,你们不养,我来孝敬!“说完,背起老太婆就往家里奔。

茅大、茅二听小弟弟说得在理,便依了老三,一起认了娘。从此后,老太婆就和弟兄仁过日子了。老太婆烧烧煮煮,缝缝补补,整天忙得手不停,脚不歇,弟兄仁也十分孝敬老人,对她吩咐的事,总是说一不二。一家人过得安安逸逸,比亲骨肉还亲。

转眼到了秋天。这年弟兄仁种的两亩稻子长势特别好,灌了浆,转了黄,一棵棵稻穗头像狗尾巴,低头耷拉在那块,再停十天八日就好开头镰了。这天晚上,老太婆把弟兄仁喊到跟前,说:“你们弟兄仁,听不听我的话?”

弟兄仁说:“娘,你说的话,我们哪句没听呀!”

老太婆说:“好,都听,你们明天早起把两亩田的稻子全部割回家。”

弟兄仨一听,全傻了眼。

茅大想:“今天娘莫非昏了头!稻子长势这么好,过几天割不是收成更好吗?“他忙说:“古人讲,麦要抢,稻要养,这稻万万割不得!”

茅二也觉得娘这事做得大蹊跷,他本来少主见,就放在肚里咕噜,又不吱声了。

茅三说:“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娘比我们岁数大,见识多,我们听娘的。”说着拿起镰刀,连奔带跑下了田。

茅大、茅二没有办法,只好也一起跟老三下田割稻子。第二天,稻子割好,堆得像座小山,老太婆又叫弟兄仁用泥巴把四周封起来,封得滴水不漏。第三天,天边忽然飞来黑压压的一大片蝗虫,见什么啃什么!不要说庄稼,连山坡上的青草、树木也给啃得光秃秃的,这下百姓可遭了殃。

茅三说:“亏得听娘的话吧!不然田里稻子长势再好,也要颗粒无收。”

茅二说:“是呀,我总觉得娘说的话,还是……还是有点道理的。”

茅大说:“娘,这回,我算是服贴你了。”

从此,弟兄仁对老太婆更加孝敬。又过了十天,老太婆又把弟兄仁喊到面前,说:“你们弟兄仁听不听我的话?”

弟兄仁忙说:“你老说的话,我们哪次没听呀?”

老太婆说:“听就好,你们替我赶快把粮食扒出来,装上船,往北开,那块的人正受灾,百姓没得吃,粮食比金子还金贵哩!”

这回,弟兄仁二话不说,七手八脚把粮食囤子扒开,扛的扛,背的背,连夜装上大船,驮着老太婆上船离了家。大船开到半路,忽然老天爷翻了脸,又是风,又是雨,大船装满粮食,江水齐了船帮,船在江里直晃,浪头越来越大,眼看大船经不住浪打了。

老太婆又把弟兄仨喊到眼前。说:“今年年成不好,又闹虫害又闹水灾,多少老百姓受苦受难,保住船上的一粒粮食,就能多救活一口人命。如今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减轻船上的重量,不然船就难保了。”说完,她就要往江中跳。

茅三一把抱住娘,说:“娘,你不能跳,救人要紧。“说完,他把娘一放,自己往浪尖一跳,大浪吞下了他,转眼不见了。茅大、茅二一看小弟弟为了救穷人,保粮食跳了大江,也就跟着“卜通、卜通”跳下了大江。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四)

在一座青山下,有一个十来岁就失去爹娘的小伙子,以担柴为生。一天中午,烈日当空。他担着柴正往回走,只听见背后传来女孩的声音:“担柴的哥哥,把我带回去吧。”他放下担子,往后边看去,却没有发现一个人影。当他担起柴正要起身时,身后又传来女孩的声音:“担柴的哥哥,把我带回去吧。”转身看去,还是没有发现一个人影。他侧耳静听,又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不远的路边有一朵刺玫花红艳艳的,格外耀眼。会不会是刺玫在呼唤?小伙子一愣。他小心翼翼地摘下那株刺玫,留了五六片绿叶,将刺玫花插在柴捆中间,接着赶路。

太阳愈来愈烈,天气越来越热,小伙子觉得担子比往天重得多。再看看那刺玫花也被晒焉了。他不禁将刺玫丢在路边,觉得担子轻了不少。这时,身后又传来女孩的声音:“担柴的哥哥,把我带回去吧。”小伙子放下担子,他转身看去,那刺玫花又变得格外鲜艳。他返身去拾起刺玫。又把刺玫插在柴捆中间,继续赶路。天气更热了,担子更重了,那朵刺玫花也更焉了。小伙子又把刺玫丢在路边。身后又传来女孩的声音:“担柴的哥哥,把我带回去吧。”小伙子放下担子,回过身来,他看见刺玫花开得更明艳了。他返身去拾起刺玫。又把刺玫插在柴捆中间,继续赶路。让他奇怪的是,花儿不再焉了,而是一直都很娇艳。他肩上的担子也非常轻,就像没有重量似的,脚下就像生了风似的。没有多久,他就到了集市,很快就把柴卖了,价钱也不错。他回家后,就把刺玫插进一个盛满水的瓦罐里。这时,他觉得刺玫花似乎长高了一截,花儿开得更大,更妖艳了。他好喜欢呀!目不转睛地盯着花发呆。

第二天,小伙子又去砍柴。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今天柴砍得特别多,柴捆子绑的特别大,挑柴觉得就像肩上没有什么东西,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竟然卖了两趟柴。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奔回家。他闻到香喷喷的饭菜味道从自家灶房里飘了过来。进了灶房,揭开锅盖,只见锅里摆着还几个盛着各种炒菜的盘子。取出一个个盘子,下面是大米蒸饭。小伙子惊呆了。他细细地品味有生一来最丰盛的一顿饭菜。他看见刺玫还是那样娇媚。他给瓦罐里换了清水。他晚上睡得很香。http://www.tonghuaba.cn/

天亮后,小伙子还去砍柴。他又轻轻松松地买了两趟柴,价钱不错。回家后,锅里会是摆满了饭菜。菜没有和昨天重复的。他美美地享用着。他看见刺玫还是那样娇艳地开着。他给瓦罐里换了清水。他晚上睡得很香。几天都是这样。小伙子很奇怪:谁会给自己做饭?他决定弄个清楚。他还是不忘给花换水,刺玫还是开得非常妩媚。

这天,小伙子照着往常的样子,把砍刀别在腰上,扛着扦担,往山路走去。走了一半路,他返身往回走。到了自家附近,他轻脚妙手地溜到灶房窗边,偷偷地往里瞅了一眼。灶房里可热闹了!小小的屋里,有几个姑娘在忙着,有洗菜的,有切菜的,有切肉的,有淘米的……姑娘们都很漂亮,有穿粉色衣服的,有穿紫色衣服的,有穿红色衣服的,有穿白色衣服的,有穿黄色衣服的……一个穿红色衣衫的姑娘在给她们安排着。小伙子悄悄地离开。到了往天吃饭的时间,他还是假装一无所知的样子,照常回家享用美餐。他又给刺玫换了清水。刺玫花还是开得妖娆娇媚。

他看了两三天,不禁怦然心动:自己也该有个家了!这天,他乘着几个姑娘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迅速蹿进灶房,猛地将那个穿红衫的姑娘紧紧地搂在怀里。另外几个姑娘竟化成几缕轻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姑娘见无法脱身,就把实情告诉了担柴郎:自己是刺玫仙子。她看见担柴郎勤劳善良,就有意考验他,觉得他心肠好,就私下凡尘,暗中给他助力,他担柴自然轻了。又帮他做饭。她没有意想到,自己会被担柴郎留住,她已丢失了许多仙气,不能再返回仙界。担柴郎请求仙子做他的妻子。刺玫姑娘被她的诚心感动,答应嫁给她。二人结为夫妻。

婚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担柴郎更加勤快了,一天能卖两三趟柴。每天她吃着妻子做的美食,不住地欣赏她的美貌,竟然常常发呆,他有点舍不得离开妻子了。后来,他买来笔墨颜料,给妻子画了一幅肖像。这下可好了。他砍柴累了,看看妻子画像,就觉得不累了。担柴的时候,把画像挂在柴捆上。看了还想看,越看越爱看。妻子太美了,他要永远把妻子记在心里。担柴郎每天都是这样享受着妻子的美貌和美食。他太快乐了。

这天,他担柴往回走。他还是边走边看妻子的画像,陶醉在幸福甜蜜之中。这时,一阵狂风刮来,画像被风刮走。他急忙放下担子,去抢画像。可是画像随风越飘越高,越飘越远。任凭他怎样拼命追赶,都无济于事。那画像居然再也看不见了。他不禁放声大哭。

回到家里,他一声不吭。妻子问他,他伤心地说,对不起妻子,把画像丢了。妻子不停地安慰他。他还是很伤心。

画像落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里。有人把画像拿给少爷看,他马上惊呆了,这那是平凡女子,简直就是仙女。他有几天都茶饭不思。老财主不得不吩咐下人找来画匠,照着画像,画了好几幅画。教人按图四处巡访。几天后找到担柴郎家里。老财主要将刺玫姑娘娶回家,做少奶奶。

担柴郞大声痛哭,他苦苦哀求不要带走他的妻子。老财主提出一个条件,他要担柴郞在三天之内,将撒在三亩地里的一斗谷子,一斗芝麻捡干净,这才能证明你有养活媳妇的能力。三天后如果担柴郞做不到,他们就要来抢刺玫去做少奶奶。那帮人走后,担柴郞放声大哭,他怎么可能三天把那么多的芝麻捡干净。他简直要愁死了。刺玫叫他不要发愁。她要担柴郞买来了许多刀纸。她折了许多纸鸽子。等老财主撒了谷子、芝麻后,夜里他们把纸鸽子放到地里。奇妙的是,那些纸鸽子竟变成了活的,不住地啄食地里的谷子、芝麻。一会儿,那些鸽子肚子胀鼓鼓的,再也不动了。夫妻二人把纸鸽子装进竹筐里,带回家里,拆开纸鸽子,把谷子、芝麻倒进细筛子里用筛,这样就把谷子和芝麻分开了。三天后,老财主的抢亲队伍来到担柴郞家,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当他们看见两个斗里装满了谷子、芝麻,又查看那三亩地里没有一颗谷子,芝麻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滚蛋了。

从那以后,担柴郞和刺玫仙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五)

1941年夏末秋初的一天,湖南南部桂东县城里来了个走方郎中,六十多岁,瘦高的身材,双目炯炯有神,一身黑粗布旧长衫。人们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来自何方,只知道他是苗家人,再加上他的膏药确有神效,不管再难治愈的疖疮痈疽,他只要一贴膏药上去,保证是药到病除,因此人们都叫他“苗一贴”。

有几个穷苦力路过这里,见人们把老先生说得如此神乎,便生出试试的念头。他们各自把患处裸露给“苗一贴”看。“苗一贴”仔细看了看,拣起几贴膏药夹在手指缝中,就着身边的盆炉烤了烤,便随手朝患处甩去,“啪!啪!啪!”三贴膏药就不偏不斜地分别贴在一人的脚后跟,一人的小腿弯,一人的脚踝子,围观的人群响起一片喝彩声!

一袋烟工夫,这三个人便觉得贴膏药处有一股凉丝丝的气儿直朝肉里钻,舒服极了。又过了一顿饭工夫,“苗一贴”伸手把他们的膏药一个个揭去,只见脓血流出,溃肉脱落,露出红鲜鲜的新肉来。

“苗一贴”捋捋胡须朝这三个人笑了笑,说:“诸位,贵恙已除,请尊便!”

三个人还满脸疑惑。其中那个矮个子性情粗犷,来时是瘸瘸拐拐的,一咬牙朝地上猛踢一脚,竟一点也没觉得痛,不禁咧开大嘴连声叫道:“神贴!真是神贴!”

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是日本宪兵队长,一个是日本高级医官。

日本医官说:“苗先生,神术大大的!你我的同行,请教大大的。”

宪兵队长也趋前一步:“请先生到宪兵队的干活!害怕的不要。”

围观的人都替这郎中捏把汗,宪兵队是虎狼窝呀!没想到这老头竟很快地笑着答应:“太君既然看重老朽的这点医术,烦请带路!”边说边收拾盆炉旁摆放着的膏药。

“苗一贴”被“请”到宪兵队,宪兵队长和医官恭恭敬敬地奉茶上点心,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番。“苗一贴”挺安然的,上茶就喝,摆席就吃。午宴后,他还香甜地睡了一觉。醒来后,正喝着茶时,宪兵队长和医官来访了。

宪兵队长笑眯眯地对“苗一贴”说:“苗先生,你我朋友的相交,可以?”

“苗一贴”乐呵呵地回答:“高攀!高攀!”

宪兵队长又说:“朋友的了,大大的好。”随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钞票放到“苗一贴”面前桌上,“钞票大大的给你,你的膏药的给我?”

“苗一贴”捋须大笑:“既然朋友了,你要几贴膏药还需钱买?”“苗一贴”推还钞票,又顺手递过装着膏药的破布袋,“就这些了,全给太君,朋友的相交!”

宪兵队长同医官相视一笑,提起膏药袋走了。之后的两天,宪兵队长和医官未曾露面。“苗一贴”照旧有人伺候吃喝。

以上内容是关于孙策王策和王策所处时代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王策所处时代

标题:孙策王策 王策所处时代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