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昆嵛山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和昆嵛山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一)
昆嵛山民间故事——金蝉化真人
金朝时,莱州境内的武官村,有一大户人家,户主姓刘,名百万。这刘百万娶亲已经过了整整八个春秋,而终没添上儿女。俗话说,三十无儿半辈孤。这对已过三十的夫妻,就是因为无儿无女怕绝后,所以整天怨东怨西,就连自己的鼻子眼,也觉得似乎是多余的。夫妻俩在饭桌上不思茶食,在炕头上大眼对小眼,夫啼一长气,妻应一短喘,真是盼儿盼干了眼。
有一天,门外来了一化缘的道士,正巧和刘百万在大门前机遇。道士手持一铜钵,口中念道:施主莫忧愁,刘家会有后。听了道士的话,刘百万感到愕然,觉得道士颇有来头,于是走到跟前问:请道长指明得儿之路,在下首付厚禄。道士口念:善哉!善哉!出家人不贪财,以度化还朴为本,观施主之印堂,有儿缘。今黄河泛滥,灾民成队,施主若能开仓施舍米粥三年,普救灾民,儿子即可得,否则,儿子惚兮,恍兮。道士说完扬长而去。
刘百万求子心切,当天就命家下人等在大门前搭了席棚,埋锅熬粥施舍灾民。道士的话确乎灵验,刘百万舍粥三年,灾民们也都相继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一天夜里,刘妻梦见太基山射来一股紫气,紫气中有一只闪光的金蝉,飞入她的口中,她顿觉腹内一阵剧痛。她被痛醒了,觉得这梦来的蹊跷,于是叫醒丈夫,说了刚才做梦的经过。百万听了后,也觉得奇巧,马上穿好衣服,点上灯,仔细察看起妻子的肚子来。他用手摸,又把脑袋贴在上面听了又听,觉得妻子的肚子就是和以往不同了,象是有了异物在里面活动。这对夫妻再也睡不着了,二人就着梦,一直议论到天亮。
十月怀胎后,刘家真的生了儿子。乐得刘家夫妻召集亲朋好友们,庆贺了三天三夜。刘百万给儿子起名长生,号处玄。这长生,自小聪明过人,书法、诗词无不通晓。而刘百万忧虑的是,长生不喜孔孟之学,偏爱老庄之说,整天以道为家。到了娶妻之年,他拒绝了一切媒妁之言、父亲之命的提亲扯弦,每天东游西走,访道之志坚于钢铁。
大定已丑年的春天,长生寻真师不得迂,心情十分恍惚。于是在自家的花园里闲逛,以消胸中郁闷。他路过假山时,见假山的太湖石上题有一道诗,墨迹犹新,他走上前看个仔细,心想:好奇怪呀!诗竟没有上阙,而只有末两句:“武官养性真仙地,内有长生不死人。”长生反复读着诗句,内心更感迷惑不解。心想,诗的墨迹未干,题写人却无踪影,果真是神仙的身法?!他正沉在思考中,忽然从太湖石后面走出四道士。走在前面龄高者,口中念道:善哉,善哉!施主在意石上诗乎?长生朝道长深施一礼,答道:弟子寻师游遍中原,不见真师不识道,实感茫然苍凉。道长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凭心静朴。今日在松之月下,你听我歌来:
钓罢归来又见鳌,
也知有分列仙曹。
鸣榔相笑知余意,
跃出红波万丈高。
长生听罢歌,惊悟片刻,忙跪倒尘埃,叩头拜师。道长扶起长生道:我乃全真派主王重阳,知你和全真有缘,今特和你的几位道兄来度化你。继之又把马丹阳、谭长真、邱处机等给刘长生一一做了介绍。长生也和几位道兄进了见面之礼。王重阳今个特别高兴,因为他遵吕祖之旨,来昆嵛山布道,现在建成全真大教,长生是他应收的最后一个弟子,今天夙愿已了。他手持拂尘,仰天大笑,带着四个弟子向西秦云游云了。刘长生连父母也未辞别,自此出家修道去也。
刘长生随师王重阳云游到西秦终南山,恩师归位后,他和三位师兄守墓三年。三年满,他又从西秦回到莱州太基山灵虚宫修炼真身。
长生回灵虚宫的第二年,他开凿云溪洞时,当工匠们掘凿到数丈处,发现一古井,井内寒气凛凛。长生闻讯赶来,围古井走了一圈,然后对工匠说,你们接着凿吧,无须大惊小怪,等再凿数步,还会有二井出现,那就是我修真返朴的宿地。果然凿了数步,真的出现了二井。长生来到二井边,等井内寒气过后,他俯身观二井,井底并无水迹,只是每一口井底的石硼上,各有一只金蝉在闪闪发光。在恍惚、闪忽之中,长生似乎见到了生养自己的母亲。他犯了疑心,怕是眼睛在撒谎。他揉了揉眼睛再看,这时井底什么也没有了,金蝉无了踪影。长生悟到:肉眼见到生母,就意味着自己还有樊笼里的形体。师父圆寂前,也曾交待过,我身上还存有一点凡尘债,必须励修苦行,方可灭云,否则前功尽弃。于是即投身井底居之,洗凡灭俗,修真返朴。
数年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太基山灵虚宫的上空,盘旋着一只特大的仙鹤,鹤背上端坐着一个人。众道徒见是自己的师父刘长生坐在上面,一齐向他挥手高呼:师父,带我们上去游一游!
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二)
据说,古时候的马是青面撩牙,头上长角的,而且它那一对角比黄牛水牛的角还要长,还要尖,明晃晃的,就象两把锋利的钢刀插在头上。它从别的什么地方窜到了斯多来咪这个深山密林,就凭借这双尖角横冲直撞,凶暴横蛮,自称百兽之王,至使原在这里称王称霸的老虎也不敢当头露面了。有一回,几只狐狸在一处议论起马的长短,其中一只老狐狸说道:“山中有老虎,老虎才是王,哪有马来称王的道理!”躲在松林里偷听的马一听这话,气红了眼,“氨的一声嘶叫,快速冲了出来,一头把那只对它不满的老狐狸撞得惨叫一声,鲜血飞溅,最后把它吃掉了。它还对那些吓坏了的狐狸们训斥着说:“你们记住,我就是百兽之王,决不容许谁再称哪一个为王,更不允许哪一个再来称王,不然就让它尝尝我这对角的厉害。”话音震荡森林,分明是叫给所有飞禽走兽听的,意思是天底之下,只能它一个称王。因而,飞禽走兽都想逃出斯多来咪这个深山密林,到西多潘咪地方去避难。
有一天,一只小狐狸却很从容地来找马大王,马大王一见肥胖的小狐狸,立刻垂涎三尺,暗自高兴,连忙在松树上擦掉它那尖角上好厚的泥土污垢,准备顶死小狐狸来充饥,可是,那小狐狸不慌不忙地说道:“马大王是要吃我?”“这还用问!”“这可以,不过,告诉你,现在我已不是你所管辖的了,前天我们那里来了一个新的大王,今天是它叫我来给你传达它的旨意的,不然,我怎么敢来见你呢?”小狐狸越说越神气:“如果你把我吃掉,你也会被它剁成肉酱的。”“它是谁?”马大王一听来了个什么大王,马上问道。“刚来还不知它的名字。反正是虎不象虎,狮不象狮,时常不睁眼,全身都是硬梆梆的家伙。它要我转告你,叫你今天之内赶快向百兽们宣布你不再是王,因为这地方已经是它的天下了,它还说:你老马是什么东西,还不够我填牙缝。”马大王越听越气,它哪容许别的兽类称王称霸,骑在自己身上呢?恨不得马上去把那个敢欺负自己的家伙撞得血肉横飞,便问道:“它在哪儿?”“就在西潘多咪的边界,说是明天进这里来。”小狐狸说。
小狐狸领着怒气冲冲的马大王走出斯多来咪,到了西潘多咪的边界,指着一座突兀在草地上,酷似妖魔的一占怪岩石,说:“就是它!”马大王一见,便破口大骂:“你是哪来的妖魔,竟敢想占我的王位!今天老子就跟你拼个雌雄!”“……”岩石不吭声。“哦,对了,马大王,我刚才说忘了一句,我们的大王说,它从来不跟它看不起的小东西说话,因为说了也没用。”小狐狸机灵一动,它这么一下火上加油,气得马大工“啊氨大叫。它瞪圆双目,气急败坏地向岩石猛烈地顶撞过去。“卡嚓”一声,它觉得眼冒金星,天地旋转,以为对方已被撞死倒去了。可定眼一看,岩石巍然不动,却发现自己的角已经断作几截,落在地上。“好得很!好得很!”小狐狸看见马大王的角已断,高兴得又蹦又跳,这么一叫又来了很多小自免、大野鸡、小猴子等飞禽走兽,大家扬眉吐气。马见到这些平时连见都不敢见自己的小动物,如此这般欢狂,非常气愤,可没有了尖角,拿它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倒不要紧,要紧的是连所有的撩牙也都撞断了,只留下了点根根,从此捉不到猎物,就是捉到了,也吃不动。以后,马就没有了角,也没有了撩牙,只好吃草而生存了。
原来,那次议论马大王的长短时,这只小狐狸也在场,这座酷似妖魔的大石头,是它避难逃到西潘多咪时见到的。它先是一惊,后来发现类似的石头,在西潘多咪这地方到处可见,也就不以为然了。聪明的小狐狸脑子一动,想出了这一计策,结果马大王就真的上了当。
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三)
从前,野鸡和乌鸦是对好朋友。它们白天一块飞到森林、草原、田野觅食,晚上住在一起,形影不离。
野鸡勤快,每天穿森林、钻草丛,找来了许多果籽、昆虫、青蛙和鸟蛋等食物。乌鸦贪玩,每天却在树上、空中飞来飞去,不时地哇哇叫,找来的食物少。乌鸦从野鸡找来的食物中专拣虫、青蛙、鸟蛋吃。野鸡对朋友的挑食也很宽容,反正自己吃饱肚子就行。久而久之,乌鸦嗜食荤,善飞翔,喜欢在旷野活动;野鸡主要靠吃素,不善飞,喜欢在森林里活动。
有一次,乌鸦对野鸡说:“咱们来比赛飞,看谁飞得又高又远。”
结果,野鸡输了。得胜的乌鸦讥笑野鸡说:“你既吃素又食荤,吃个不停,太馋了,吃得体大身笨,飞不高,飞不远。
野鸡不在意朋友的讥笑,决心找机会再比赛。
过了不久,野鸡对乌鸦说:“咱们明天比赛喊叫,看谁的声音洪亮,叫的次数多,叫的时间长。”
乌鸦同意了。
晚上,野鸡赶紧吃完饭,早早就睡了。乌鸦继续拼命地吃肉,它想:“吃饱了,明天才有力气叫喊。”可它吃得实在太饱,肚子撑得发胀,一夜不能入眠。第二天一早,野鸡起来叫醒了乌鸦。比赛开始,野鸡就拉开嗓门一个劲“叽哩叽”地叫,叫得脸红脖子粗,一直叫到太阳爬上山。乌鸦也叫,可它很困倦,只是有气无力地哇哇叫了一阵,接着不是口渴去喝水,就是肚胀要屙屎。
比赛结束了,乌鸦输了,但它不肯认输,互相争吵起来。于是,它俩去找太阳评判。
太阳说:“我是被野鸡洪亮的叫声闹醒的。我出来后一直观看你俩比赛,野鸡胜利了。”
野鸡十分感激太阳的裁决。后来,野鸡天天叫醒太阳,好让太阳早点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鸡鸣破晓”的缘由。它叫得脸红冠粗,天长日久,野鸡的脸、冠子又红又大。
野鸡虽然比赢了,但乌鸦不讲信用,不认输,野鸡想再教训它一顿。
有一次,乌鸦和野鸡在森林里找食物,遇到了羽毛漂亮的孔雀。孔雀走后,乌鸦高兴地对野鸡说:“我真羡慕孔雀的漂亮羽毛,要是咱俩像它一样该多美呀!”
乌鸦这么一说,给野鸡提供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它立即对乌鸦说:“要使咱俩都变得像孔雀那样漂亮我倒有个办法。”
乌鸦急忙追问有什么办法。野鸡说:“咱俩先把紫胶和各种颜料找来,照孔雀的样子在身上画图纹,咱俩就变得像孔雀一样漂亮了。不过,画时要闭上眼。”
乌鸦一听连连称赞。
野鸡让乌鸦找颜料,自己找紫胶,很快就找到了。野鸡将各种颜料拌上水,叫乌鸦先在自己身上画。画了一会儿,野鸡变得同孔雀一样漂亮。乌鸦急着想打扮自己,早就闭上双眼等鸡画。野鸡趁乌鸦闭着眼,赶紧在黑色颜料上拌了紫胶,往乌鸦身上涂,把它一身染成黑漆漆的。乌鸦睁眼一看,发现自己上了野鸡的当,气愤极了,就拼命地追赶连跑带飞的野鸡。乌鸦全身羽毛被紫胶粘着,不能飞,只是在地上跑,一不小心,脖子套在藤圈上,将颈项的黑胶碰掉了一些,变成白色。乌鸦拼命追也追赶不上野鸡。它又气又累,从此和野鸡结了冤仇。从这一天起,一心想打扮得漂亮的乌鸦,除了颈项有一些白毛外,其他羽毛全都变成黑不溜秋的。由于被紫胶紧紧地箍着,乌鸦也不像从前那样,与老鹰、鹞子一样飞得又远又高了。
野鸡没有想到这次捉弄乌鸦,竟会结下仇怨。它惊慌逃命时,汗水把身上五颜六色的图纹冲掉了许多,它最后也没有变得像孔雀那样美。从此以后,野鸡也害怕乌鸦。
直到现在,野鸡不敢在空旷地带活动,只在森林、草丛里躲藏。有时候,一只青蛙跳动,会吓它一跳;一阵风声,也会使它大吃一惊,好像乌鸦来报仇似的。
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四)
从前,有一个懒汉,在家里横草不拈、竖草不拿,吃了饭就晒太阳、睡大觉,像一条死蛇一样,动也懒得动一下。
懒汉的妻子嫌他太懒,有一天赌气回娘家去了。这天,懒汉睡到日上三竿才慢慢从床上爬起来,觉得肚子饿,就摸到厨房里,见没有啥子现成的吃得,也懒得生火做饭,又感到身上冷,就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门槛上靠着烤太阳。
这时,一个剃头匠走过来,看见懒汉头发长,胡子深,就问:“老人家,你剃不剃头?”懒汉只是把眼睛睁开一条缝看看剃头匠,动也不动,连腔也懒得开。剃头匠想,这个人莫非是个瘫子,还是哑巴?他就把懒汉的头剃了,胡子刮了。见懒汉仍然不动不开腔,就自己进屋去拿了些粮食抵剃头钱。出门时,他又顺手拿了懒汉妻子的一条花帕子给懒汉包在头上,免得他才剃的光头被太阳晒痛了。
脸上光光、头上包着花帕子的懒汉,还是坐在门口烤太阳。这时,又来了个卖胭脂扑粉的妇人。她看到懒汉,以为是个女人,就问:“大嫂,你买扑粉、买胭脂吗?”
懒汉照样懒得开腔懒得动。妇人说:“今天就在这里开个张,发发利市吧!”于是,她就给懒汉脸上扑了粉,搽上胭脂。懒汉眼睛也懒得睁开,任她摆布。妇人给懒汉打扮完了,就自己进屋去拿了些粮食走了。
一会儿,又来了个小偷。小偷见这家只有个女人在门口,就上前试探着问:“大嫂,我是远方来的过路人,给口水喝吧!”懒汉听到了,仍然垮着眼皮懒得说话,动也懒得动。小偷一见,以为这个大嫂睡着了,心想,这真是下手的最好机会!于是,他进屋去把懒汉家所有值钱的东西装进一条大口袋,扛着从懒汉身边大模大样地走了。
下午,懒汉的妻子回家来了,她先是看见门口坐着一个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女子,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丈夫,不禁笑起来。进屋一看,她又哭起来。原来屋里乱糟糟的,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她问懒汉,懒汉过了好一阵才慢慢说:“被小偷偷走了,反正他要偷,我也懒得说。”妻子一听,哭着又回娘家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昆嵛山民间故事 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五)
有个土财佬,要去为朋友祝寿,一身穿着齐备,就差一顶有顶子的帽子。他打听到波七卡家,有顶先人的珊瑚顶子官帽。于是,写了一张纸条,叫小管家去借。
小管家拿着字条,来到波七卡家门口,就高喉咙大嗓子地吼道:“波七卡在家吗?”
这时,波七卡正在屋后园媷草,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连忙跑出来。一看,原来是土财佬的小管家站在门口,神气十足,四处张望。便问道:“找波七卡做什么?”
“我家老爷找你借帽子。这里有纸条,你拿去看嘛!”
说着,嘴巴一翘,将字条一挥。
波七卡心想:这家伙狗仗人势,我波七卡,岂是你喊的。不给你一点亏吃,你不知道锅儿是铁打的。稍停一会,便对小管家道:“你听错了吧!这上面写的是借磨子一副,怎么扯到借帽子上去了。”
小管家听了一怔,说:“我没听错,是借帽子。”
“纸条上明明写的是借磨子,不信,你回家问明白了再来借。”波七卡打了他一个迎头棒。
小管家是扁担倒下来认不得一字的人,被突然扫来的闷棍打昏了头。真是一篮茄子一篮瓜———左篮(难)右篮(难),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没奈何,只好带着波七卡的回信,把磨子背了回去。
百多斤重的磨子压得小管家汗水长流,好容易把石磨背回去,并递送了波七卡的回信。
土财佬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来人喊我波七卡,罚背石磨作处罚,若要再把帽子借,速把磨子退回家。”
看完信,土财佬不觉笑了起来,再向小管家打听情况,才知得罪了波七卡,随即嘱咐小管家速速退回石磨,称他波七卡先生。这样,才把帽子借了回来。
以上内容是关于昆嵛山民间故事和文登昆嵛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