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和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一)
相传,董其昌任南京礼部尚书时,一次回松江祭祖,应超果寺当家之请,为新建的一览楼写一匾额。览楼二字写得很好,那个“一”字总是写不好。
当时,围观人群中有个瘸腿乞丐挤了进来,冷笑说:“这事何难?”只见他脱下草鞋,蘸上墨,一挥而就,那“一"字气势雄伟,实属好字,董其昌正想和他交谈,霎眼乞丐已不知去向了。
过几天,董其昌在无锡又遇见那个乞丐,就相邀他到松江,两人同登方塔,眺望府城风光。
那乞丐说自己便是铁拐李,董就跪拜要求学仙。
铁拐李说:“相爷洪福齐天,可惜没有清福。”
董愿抛弃荣华富贵,必欲学道。铁拐李要董其昌一起跨向西林塔,董正在踌躇时,铁拐李已一跃而过,在西林塔顶上笑着招手呢。
又过几天,董其昌去一古庙,拜访熟悉的老方丈。刚巧方丈请客,邀董一起就餐。稍停,来了八个衣衫槛楼的人,其中一个是女的。大家拱手问讯后安座入席。席间,只见盘盘菜肴都是些孩子手、脚、头等烹煮。董其昌不敢动筷,只见八人狼吞虎咽,一会儿早已吃得盆底朝天。
这时,殿后跑出一个跛足和尚,一边收拾碗盏,一边将盆中汤汁舔个精光。董其昌的一个随从家人,因腹中饥饿,看见有半碗汤剩着,他端起碗就喝,等到主人喝止时,那汤早已咕嘟嘟下肚了。
等到老方丈送客回来,董其昌责问他胆敢在朝廷命官前吃人肉,可知犯法?老方丈笑呼呼他说,“这是乌首何,长成人形的千年难得,吃了能长生不老。”董其昌叹无福享受,但总是心不死,立即派家人去追回那帮人。家人骑快马一路追去,每逢岔路口必有人指点,最后总算追上那跛足的,可总不肯回去。家人拉住他手中铁杖爬上一座山的半腰。李仙在家人背上击了一掌,家人便张口呕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双足凌空,一头栽下山来幸亏双手紧抓拐杖,着地时用那棒支撑,不致受伤。但一问当地人,原来已落在广东地界了。
那个家人吃尽千辛万苦。当他回到松江时,正逢着“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府已被上万农民烧成一片瓦砾场。那个家人回到叶榭水月禅院出家为僧。
中国民间故事,我觉得可以找一找年的故事,讲年过节是一种怪兽,他不喜欢鞭炮。不喜欢火。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二)
民间故事 蒲松龄赴宴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灶王爷的故事
据传“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其原配丁香女勤俭贤惠、美丽善良,由于张腊月喜新厌旧,后门休出丁香女,前门娶来王海棠。不几年家底被挥霍净光,张腊月后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讨。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他讨饭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张腊月可怜,便不记前仇,让仆人把他请进来给他一碗龙须面吃。当他得知这是前妻丁香家时,羞愧难当便一头掸死在锅台上,从此贤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祀他于锅台上,传来传去,便把张腊月传为“灶王”,民间也传下了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张贴“灶王”的习俗。(出自http://www.6mj.com/index1.htm有空你自己去看看吧!!!)
成语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
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出至http://www.mypcera.com/book/e/bai/chenyu/index.html有空你自己去瞧吧!!)
历史故事 王子成佛记
2500年前(中国春秋时期),印度有个王子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大智大党的人”。
印度是和埃及、巴比伦、中国齐名的东方文明古国。1931年,在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极深的泥层下,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一些建造得很好的砖屋,许多雕像、陶罐和铜器,证明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可以同埃及媲美的古代文明。这座城市是达罗毗荼建立的。达罗毗荼人是最早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他们的肤色黝黑,在今天印度南部还有他们的后裔。
公元前2000年,自称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雅利安就是“统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达罗毗荼人变成了奴隶。他们残酷地压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根据高级僧侣写作的《摩奴法典》,印度人分成四个界限分明的等级,又叫种姓。僧侣是第一级,叫“婆罗门”,他们掌握着印度的古代宗教——婆罗门教,享有种种特权。第二级是武士,叫“刹帝利”,他们的地位比婆罗门低,但是掌握着政治和军事实权。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阶级。第三级是一般平民,叫“吠舍”。第四级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很多人成了奴隶,叫“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受体刑,包括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侮辱首陀罗罚款12。首陀罗如果辱骂了举行过“再生”宗教仪式的雅利安人(叫“再生人”),要被割掉舌头;如果用无礼态度评论“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就要把烧热的铁钉插入他的口中。
除了以上四个种姓外,还有所谓“不可接触者”,被认为是最下等的人。他们必须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扔掉了的破碗钵吃饭。晚上不得在村落和城市周围走动。白天工作的时候,要带上特殊标志。他们的工作是搬运无主死尸,当刽子手或屠夫。这种种姓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高种姓的人和“不可接触者”之间,界限非常森严。传说有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因为饥饿难忍,吃了“不可接触者”的剩饭。事后,他想起自己是出身高贵的人,怎么能吃低种姓人的饭呢?他悔恨交加,竟然呕吐不止而死。还有一个故事,说两个高种姓的女子进城的时候,看见了两个“不可接触者”。她们就赶快回到家中,用香水洗净自己的眼睛。那两个“不可接触者”被迫逃进森林,死在那里。
这种极为荒谬的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得到了婆罗门的拥护。他们用经典、法律来维护这种制度。但是遭到了其他种姓人们的反对。
那时候,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中间有一个释迦族小国,实际上是个部落。国王叫做净饭王,他的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们属于刹帝利种姓。一家人过着富裕享乐的生活。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耶轮多罗结了婚,家庭也十分美满。可是,这个王子总在想: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
悉达多29岁那年,有一天,他出东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过了几天,悉达多出南门,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第三次,他从西门出游,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感到十分烦闷和苦恼:难道人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最后一次,他在北门外,看见一个人赤着胳膊,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心安理得,自满自足的样子。悉达多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沙门,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沙门行礼。沙门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所谓“看破红尘”。悉达多听了沙门的话,全身颤栗,泪如雨下,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回到家中,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全城鼓乐阵阵,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悉达多走过爱妻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的儿子。他多么想进去抱抱这个新生命啊!但是,他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出家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把头发削去,成为沙门。
相传这是公元前6世纪发生的事。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少食、少睡,自找苦吃,用这种办法来求道。悉达多也曾经实践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萎靡,体力衰竭,还是一无所得。他觉悟到,只有身强力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开始注意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他走到尼莲河边的菩提树下,在那里闭目沉思,静坐了6年。第七年的一天,他忽然觉得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化了一些有学问的人,其中有婆罗门种姓的三兄弟,也带领自己的上千名教徒来接受释迦牟尼的教化。这以后,又有许多婆罗门僧侣前来受教。据说,他共有忠实弟子1200人。
释迦牟尼“得道”的过程,只是一个被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说。最初,佛教在反对婆罗门特权和它所维护的等级制度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作用。释迦“牟尼认为:“既然恒河流域的四水都流入圣河,不分清浊,信佛的人同属众生,也不应该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因此,佛教不排斥低种姓的人入教,不承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这就是早期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被压迫种姓的平等愿望,但是,这只是一个宗教性的口号,不是主张现实生活中的平等。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充满着“苦”,所谓“苦海无边”。只有信佛,消除一切欲望,才能“回头是岸”,断绝苦根。它要人们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来生来世。这种说教,只说人生是“苦”的,却不讲“苦”的根源是怎样造成的,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真相。(出自http://www.pep.com.cn/gzlsgs/你想要更多就自己去看看吧!!)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三)
西安民间故事:
古城西安南郊,有一座宽敞的寺院,叫慈恩寺。寺内,一座气势雄伟的七层砖塔拔地而起,巍然屹立,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提起这座塔,还有不少有趣的神话传说呢!
这座寺院是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起初寺内并没有塔,住在寺里的和尚,每日伴着晨钟暮鼓苦苦修行,很久没有尝过雁、鹿、犊三种肉的滋味了。有些奉戒不谨的僧人馋的直流口水。
一天清晨,西北风呼呼地吹刮着,满地黄叶随风翻卷,寺院里显得分外冷清。一名小和尚给文殊菩萨像前的油灯加满油,刚刚裹紧袍子,走出殿门,一阵寒风便扑面而来,小和尚眼前一黑,打了个趔趄,几乎跌倒在石台阶上。这位小和尚出家以来,别说没沾过荤腥,就连粗茶淡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食不裹腹。这些天来,寺中缺柴少米,小和尚早已饿的四肢发软,有气无力,又遇到这冷风一吹,自然是寒气彻骨,眼冒金星,若不是顺势扶住身旁的菩提树,真会跌个头破血流呢!面对这清苦的寺院生活,想起幼时母亲的慈爱,小和尚两行热泪不禁簌簌流下。
这时,忽然天空传来一阵大雁的鸣叫声。小和尚抬头一看,只见两行大雁排成一个“人”字形,扑扑地朝东南方向飞去。小和尚目不转睛地望着雁群,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师兄师弟们没有食物充饥,菩萨如果有灵是应当知道的。”
话音刚落,奇迹发生了:只见一只大雁退出了飞行的队伍,悲鸣数声,仿佛是向自己的同伴告别,然后从长空直落而下,投身死在小和尚面前。小和尚顿时惊呆了,他飞也似的跑到殿前,听了小和尚的讲述,遥望天空快要消逝的雁群,再看看脚下余温尚存的坠雁,和尚们有的嘘唏不止,有的潸然泪下。
随后,便建塔葬雁,以示纪念,取名为大雁塔。大雁塔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经风雨剥蚀,但风貌依旧。这大雁舍身而死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民间关于大雁塔的来历和传说也有很多,有人说它是一群大雁落下来留下的;有说它是仙人点化而成的;也有说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饮,才找到水源,得以还生,并完成取经之事,为报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也有传说说当年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时,在戈壁沙漠中的葫芦滩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芦滩里打转。就在他坐在沙滩上长叹,为带来的食水已经用完而发愁之际,忽然飞来一大一小两子鸿雁,玄奘大师对大雁恭敬地致礼后说道:‘我乃大唐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迷路于此。神雁若能引我出葫芦滩,回到长安定为你们修塔致谢。’两只鸿雁听后频频点头,继而将玄奘大师引出葫芦滩。成功从天竺取经回长安后,玄奘大师不忘诺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四)
据《报恩录》说,很久以前,当黄鹤楼还没有耸立在绵亘蜿蜒的蛇山之巅时,一位好心的当地人在山脚下开了个小酒店,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接风洗尘,消除旅途的疲劳,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辛老板。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小店里突然来了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一个衣裳单薄而褴褛的老道。老道双眼无神,目光呆滞,动作迟缓,他要了一碗酒,双手抖抖索索地捧起后一口干了,接着又口齿不清地叫了第二碗、第三碗……辛老板跑前跑后,一直服侍到老道踉踉跄跄地跌撞出酒店后,他才蓦然记起老人还没付酒资。第二天,老道又在同样的时间来到小酒店,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酌饮了同样斤两的酒,最后又未付酒资而去。就这样一天天老道来而复去,一眨眼就过了大半年。辛老板双亲早亡,一直以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为平生憾事,因此他把这位有许多皱纹在风干的脸上肆意纵横着的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从来不曾向他索要酒账。
一天,老道丰中拿着一块橘皮走进酒店,在简陋的壁上画了一只引颈凝望的黄鹤,唱了一句偈子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便飘然而去。疑惑不解的酒客们和辛老板试着拍了一回手,轻轻地哼着曲子,果然就发现壁上的黄鹤伸了伸它那优雅的长腿,扇动着美丽的双翅从画中出来,在空中翩翩起舞,所有的人都看痴了。
自从出了这样奇怪的事,谁都想到酒店来看黄鹤跳舞,尝尝仙酒的滋味,黄鹤矶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赚的钱像潮水般涌来,简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财神。
天长日久,辛氏变得越来越贪心,再也不把穷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记了。
谁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来了。辛氏见到老道,始终没提黄鹤和酒井给她带来的好处,还要求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声唤下墙上的黄鹤说:"这里不宜久留,我们走吧。"黄鹤展开双翅,驮着老道,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黄鹤飞走了,酒井里的酒也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临观赏,也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这楼就是著名的黄鹤楼。
《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五)
百叶龙<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浙江北部的苕溪岸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妻子怀胎一年,生下一个怪胎,似人非人,似蛇非蛇。
老族长知道后,大发雷霆,一口咬定这是不祥之物,逼着夫妻俩立即把婴儿卡死。夫妻俩不忍心,就咬咬牙,叫男人掇起脚盆,将婴儿倒入门前的荷花池中。
几天后,妻子下床,到荷花池中淘米,猛然看见她那儿子从荷花丛中游到石埠上,向娘讨奶吃。娘总是爱儿子的,于是抱起来喂了奶,就这样,她一天三次淘米,就喂儿子三次奶。一天,两天,一直过了三百六十天,儿子渐渐长大,却现出龙的样子来。
这消息又传到老族长的耳朵中,他知道怪胎非但没卡死,反而长大了,大为恼怒,于是想出一条毒计,要宰掉它。
一天中午,这个老头儿身边藏把砍柴刀,偷偷躲在池边树丛里。等到那个女人淘米时,果然看见有条小龙游上岸来向她讨奶吃。
老头儿见状举刀就砍,小龙连忙跃人荷花池中。可是迟了,这一刀,把小龙的尾巴砍了下来,霎时间鲜血淋漓。刚好池中停着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那蝴蝶见小龙无故受害,没了尾巴,心里十分同情,就立即飞过去,用自己的身子接在它的尾巴上,于是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龙尾巴。
就在这时候,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那条龙一下子长到十几丈长,骤然从池中跃起来,身上插满了荷花花瓣,直向天空飞腾而去。
那老头儿见到这股气势,吓得昏过去,死了。小龙的娘一见儿子飞人云层,含着眼泪连唤三声小龙,但是小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会飞来降云播雨,使乡亲们获得丰收。长兴一带老百姓为了感谢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龙鳞和蝴蝶龙尾,制成长兴著名的“百叶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要舞龙,用来纪念和庆贺。
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叶公好龙》,《百叶龙》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摘抄和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