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道士和聚宝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和道士和聚宝盆的精彩内容哦。
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一)
从前,大河东边有一座高高的云峰山,山上有一座巍峨的道观,道观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道长,人称众妙道长。众妙道长身材瘦小,却长得慈眉善目。在众妙道长的主持下,道观里聚集了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他们终日里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每到冬夏的清闲时候,众妙道长除指派几个徒儿们看守道观外,其它人都到山上砍柴割草,然后挑到集市去变卖银钱。众妙道长许诺说,等凑够了钱,就给众人换一身新道袍。
一天,一个徒儿突然发问:“师父,我们砍这么些年的柴,割了那么多草,买道袍的钱还不够吗?”
问话的小道士他的道号叫清风,因生性憨厚,为人老实,常常遭到师兄弟们的戏弄和嘲讽。清风倒不计较这些,和往常一样,专拣重活干。故而,师兄弟们送给他个外号“愣头青”。
“清风”,众妙道长停了停,扫了一眼望着他的众徒儿,温和地说:“观里每日花销甚大,徒儿们交付的钱所剩寥寥;况且要做道袍,缎料也须得体面一些,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徒儿们听了疑云顿散,一个个心悦诚服地割草去了。
这是一片离观不远的山梁。这里芳草如茵。清风生就得膀宽腰圆,干起活来就似猛虎下山一般。不大功夫,身后的草堆就象雨后的蘑菇--排列了一长溜。到了该回去“交差”的时候,其他师兄弟们一个个从树荫下爬起来,伸伸懒腰,到清风身后的草堆里捆上一捆,剩下堆得小山似的,全驮到了清风那宽厚的背上了。
日子久了,师兄弟们觉得有些寂寞无聊,便想在清风身上寻开心。清风口拙,常常憋得面红耳赤。几经折腾,清风好歹不再和他们“合作”了,他要寻找一个离他们远远的地方割草,免得再寻烦恼。
这一天,天还蒙蒙亮,清风带上家什匆匆上路了。他翻过几道梁,猛一抬头,一个神奇般的场面出现在他眼前:不到几间房的一片山凹里,芳草齐眉盖顶,树叶鲜嫩欲滴。清风简直看呆了。走过去仔细摸摸,看看,是草!就是草!不过这草却精神抖擞。似乎别有一种感情,显得那么勃勃有生机。清风欣喜若狂。无奈这草太浓了,他费了好大劲儿才割了一半。背到背上,嗬,蛮沉甸甸的。
草放到了道观的殿角前。清风正想坐在石阶上歇一歇,原来的那一帮师兄弟们看到草,好奇地围了上来。吵闹声惊动了经堂里的众妙道长,他手执佛尘,迈着方步走出来询问是怎么回事。
老实巴交的清风一五一十地将割草的经过讲了一遍。故事:http://www.tonghuaba.cn/minjiangushi/minjian/
众妙道长听了,觉得奇怪,他让清风用罢早餐,将剩下的一半割回来。
到了目的地,清风的双眼睁得鼓圆:原来割过的草地,齐刷刷,嫩油油,就似没割过一般。奇迹!真是奇迹!清风丢下镰刀,拨腿往回跑去……他要把这奇迹告诉给所有的人。
师兄弟们听了,都感到惊愕!--天底下有长得这么快的草?“这是真的呀!”清风怕众人不信,再一次肯定地说。
众妙道长听着,先是眉毛一扬,而后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其他师兄弟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七嘴八舌地盘问起去的路径。清风红光满面,有问必答。
这一晚,清风第一次失眠了。他好似热锅上炕着的烙饼--横躺也不行,顺卧也不是。他太高兴了。他想,有了这么一块宝地,将来大伙就再也用不着担心没草割,到别处瞎转悠,乱费劲了。他实在是高兴极了,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时候。
第二天早上,清风揉着惺忪的眼睛,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老地方”。他两腿还没站稳,扑通一声重重摔在地上!--只见昔日那郁郁葱葱的草地,之被完全翻了个儿;茂密、挺拔的草丛统统被埋在土里;有的只露出个头,无力地趴在地上,象是在对清风啜泣……
“这是哪个遭天杀的坏种、王八蛋干的?!”清风脸色变得铁青,额上的青筋象蛇般地蠕动着。牙齿直咬得吱吱响。他压了压气,费力地思谋着。对!准是一贯好捉弄他的那伙牛鼻小道们干的。昨天他们还盘问过路线。清风越想越觉得是他们干的,便攥紧拳头,大步流星地往回赶去。
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二)
话说汉顺帝之前,峨眉山上还没有什么猴子,那为什么后来猴群愈来愈多,甚至于几乎成了“猴患”了呢?这要从张天师到青城山结庐修炼开始说起。
自张天师到青城山传道以来,山下百姓受助益者众多,甚至有些头疼脑热的毛病也上山求助于天师。为方便百姓,张天师于是每逢三、六、九日即领着一众徒弟们到山下一个叫太平镇的地方赠医施药。
这日正逢正月十六闹元宵,太平镇上处处张灯结彩,张天师和徒弟们早早的来到往日义诊的地点,刚摆开桌椅,便陆陆续续的有百姓前来看诊。因是元宵佳节,街上十分热闹,卖彩花、灯笼、糖葫芦、捏泥人儿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引得张天师的小徒弟胡翡心动不已。约摸快到中午,胡翡按捺不住向天师撒痴:“师父啊,徒儿自出生以来,就极少在市集上走动,今日可否让徒儿去凑凑热闹呀?”天师慈爱的看了看这个小徒弟——这个徒弟是个异类,天资聪颖,又极富异禀,虽是狐族,但道家讲究万法自然,众生平等,因此也不嫌弃他,甚至对胡翡十分疼爱,如今他既要到街上走走,也不妨去历练历练。
胡翡得到师父许可,欢天喜地的朝街上热闹处跑去,但见前面不远处一大群人围着大声叫好,不由得又加快了脚步,他身体灵活,一下便分开众人挤到最前。却原来是个耍猴人在那儿,用根细长的铁链锁着一只老猴,铁链另一头拴着几块大砖头,耍猴人举着一根皮鞭,舞得呼呼作响,不时的往老猴身上招呼着。旁边还有个铁笼子,里面关着几只小猴,小猴们看到老猴被耍猴人驱喝鞭笞,吓得在笼子里吱吱乱叫,甚是惊慌。在众人的叫好声中,耍猴人又拿出一个圈点燃,让老猴子从火圈跳过,老猴既怕火,又怕耍猴人的鞭打,颤颤惊惊不敢上前。旁边有好事者开始起哄,耍猴人顿时火起,扬鞭便往老猴身上招呼过去,这一下抽得老猴屁股开花,只好鼓足勇气往火圈一跃,又因腿上被抽打受伤,疼痛未消,使不足劲,又被火燎掉了一片猴毛……
胡翡本是异类,自出生起即潜心修炼,心地十分纯良,心中本没有人和畜牲的分别,又怎见得这样残忍的场面,忍不住出声阻止:“大叔,请你别再打那猴子了!你这样未免太过残忍!”围观众人一听这话,也就开始附和:“是呀,你这也太残忍了!”老猴见有人替它求情,便缩在一旁直直的望着胡翡,小猴子们也在笼子里吱吱叫着,似是在求胡翡救它们逃出牢笼。http://www.tonghuaba.cn/
耍猴人正要拿托盘向围观众人讨赏,如今讨赏不成,反倒遭众人非议,便把气撒到胡翡身上。“你这小道,莫不是道观呆久了,不知人间疾苦。我不打它,难不成将它放了?我靠什么生活?你给我钱呀?”
胡翡听了也不生气,向耍猴人道:“大叔若肯将这几只猴子放了,不再鞭打它们,我自然会给你银钱,或者变卖予我也好。”
耍猴人用打量的眼光瞧了瞧胡翡,见这少年虽然身着道袍,却眉清目秀,丰神俊朗,神色之间仿佛有着非同常人的气质,心想今日莫非碰着了冤大头?便试探着开口:“我这几只猴子可是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捉来的,非得要十两银子方可变卖。你出得起吗?”
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三)
很久以前,中国东北部有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其中下游南岸有一个繁华的小集镇,叫乌龙寨。
乌龙寨有近千户人家,有种田的、打渔的、狩猎的,有经商的、教书的,还有当政的,等等。这里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去的落脚之地,素有“避风港”和“大北驿站”之称。
寨里有一户人家,以狩猎捕渔为生。老汉叫邬力达尔汗,50多岁,黑黝黝的脸堂布满了皱纹,饱经风霜,但体魄健壮,是一个维持家庭生计的顶梁柱。老伴叫格勒齐娅,与丈夫同龄,看上去年轻许多,是操持家务的能手。他们30多岁才成家,喜得掌上明珠,取名邬力那仁花,现芳龄18岁,已经是一个婷婷玉立的大闺女了。她虽然不识字,但是父母的好帮手,还会做一手好针线活。
有一天,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身披乌龙袍,头戴遮阳帽,脚蹬皮马靴,骑着一匹青鬃卷毛马,快马扬鞭来到了乌龙寨。
这位青年在镇西下了马,牵着缰绳一边观看市容,一边往东走。他饥渴难忍,在一户人家门前驻足,敲响了小院大门。这时,小院里传出了银铃般的声音:谁呀?门外传来了清脆的应答声:主家,我是过路客,是来讨口水喝的。那仁花听后,打开大门,看到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红着脸侧过身说道:公子,请进吧。年青人连声道谢,牵马入院拴好马缰绳,转身进屋,见了两位老人抱拳问好。
邬力老汉见这位气宇不凡但又略显疲惫的年青人,问道:敢问先生,你从何方而来,到何方而去呀?年青人很有礼貌地应道:老伯,晚辈叫黑龙子,奉父亲之命,从东海而来,往哈罗克斯图而去。目的是自谋生路,磨练意志。邬力老汉感慨地说:路途艰辛坎坷啊!你这么年青就闯荡江湖了,可要当心那。黑龙子说:老伯,谢谢您的关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邬力一家人非常热情,让黑龙子吃饱喝足了,又备了狍子肉和干粮。那仁花也不知为什么?一直把黑龙子送到镇外。黑龙子笑着对她说:姑娘,回去吧,我有机会一定会回来看望你们的。说完,策马扬鞭远去。
那仁花回到家,坐在院子里发愣。母亲见状,笑着说:哟,我的闺女动情了,舍不得人家小伙子走啊?她羞涩地说:娘,你取笑女儿,我不理你了。
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四)
都江堰的河流自群山环抱而出,经城区出玉堂(地名)往西南方向顺流而下,其中一条支流正好经过安龙填。安龙镇有个锁龙潭,这锁龙潭不知有多深,据传里面住着一条神龙。
说起这条神龙,还有一个故事呢。从前有个叫方正的牧童,有天放羊的时候,在草丛中意外的捡到一枚闪闪发光的珠子,正把玩间,地主的儿子发现了,立即上前来抢夺。牧童情急之下,竟将珠子吞入腹中。回到家里,方正感觉口渴难耐,竟一口气喝光了水缸里面的水,仍不解渴,竟“扑通”跳入井中,将井里的水也喝干,接着身上开始长出片片龙粼,母亲杨氏怕他变成龙遁走,赶紧找来锁链将他锁住,却不料他力气太大,竟轻易挣断锁链飞奔而去,杨氏紧紧跟在后面,眼见儿子拖着锁链直奔到一处深潭,化为一条龙向潭中游去。
方正变成龙之后,十分害怕自己的母亲又拿锁链来锁自己,任杨氏在岸上千呼万唤,卧在潭底就是不肯出来,日复一日,杨氏见自己喊得声嘶力竭,那潭中却毫无反应,料想必是儿子惧怕自己,不愿上岸,也只好回家去了。那龙乐得无人约束,不时从潭中出来吞云吐雾,甚至搅得河水漫上岸来,每次都要损毁不少庄稼,杨氏及一应乡邻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天是六月十三,民间传说是观音菩萨生日。杨氏本不愿外出,想着就在家中焚香祭祀即可,却禁不住隔壁三婶一再相邀,想着去菩萨面前求拜求拜,说不定能得到菩萨指引。
观音庙里人山人海,山路的两侧更是摆满了卖东西的小摊,由于是上山朝庙,故而卖佛教用品的居多。杨氏和三嫂也不辨真假,当下也不多加理会,径直往山上走去。
“这位施主,看您的面相,甚有仙缘。贫僧这里有佛珠一串,特赠予施主。”冷不防的,一个和尚手拿一串念珠,当住了杨氏二人的去路。
“你这和尚拦着我们做什么,我们可没钱买你那什么珠!”三嫂见突然冒出个和尚,不由的没好气。
和尚被三嫂一番责骂,却并不生气,只定定的看着杨氏。“看施主面带愁容,定然有烦心之事。戴上我这佛珠,自然会事事如意!”
“真的吗?”杨氏听和尚这么一说,想到自己的儿子,不由得犹豫起来,“那你这佛珠要多少钱?”
“佛渡有缘人,我这佛珠千金不卖。和尚早已说过,赠予施主。”和尚说道。
“那可怎么好?我不能平白收你的佛珠呀!”杨氏听和尚说白送给自己,不由得有些诧异。
“这佛珠在施主手里,便能造福众生,故而赠你。”说完,和尚将佛珠递到杨氏手里,转身走入人流中倏忽不见了。
杨氏接过佛珠,但觉触手冰凉,便在这三伏天里,也不觉得热,心里明白这是佛家的宝物,便贴身戴好,又和三嫂继续往庙里走去。
回家后,杨氏拿出从寺庙里求得的佛经日夜颂读,渐渐的竟有了神通,能断阴阳、言吉凶祸福。一日晚间,杨氏请来三嫂等一应乡邻,交待说:“我明日便要远游,可能再也不回来了,请你们帮我把家里的事情处理一下,家产变卖后捐给私塾或资助贫困的乡亲都可。”众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见杨氏神色凛然,也不敢多问,只唯唯的答应了。
第二天,三嫂和乡邻们来到杨氏家中,开门一看,杨氏和衣躺在床上,早已没有了气息,家中物品均已整理妥当,唯独那串佛珠却不见了。
数年后,李冰到任上,见每年夏天洪水肆虐,加上游龙骚扰,下游百姓苦不堪言,立即带领民众开河筑堰,兴修水利。谁知灌县(都江堰前称)的整个地底全是金刚岩,开凿不动。眼看工程就此停滞不前,正思虑间,有太婆拖着断为两截的锁链前来求助,请李冰帮忙接合。http://www.tonghuaba.cn/
李冰得神人指点,用自己的鲜血溶入炉中,待锁链接好后,那太婆如期前来。你道这太婆是谁?她便是那锁龙潭中神龙的母亲——杨氏!
原来,杨氏得僧人指点,吃斋念佛,终于得道成仙。那串佛珠,便专为了治理那神龙所设。杨氏得道后,手持佛珠来到锁龙潭,念动咒语,那佛珠化为一条锁链,杨氏牵住一端,另一端抛向潭中,片刻便将那龙锁住一脚,拖拽上岸。杨氏正得意间,那龙却奋力一挣,飞往天上,生生将锁链挣断,又一头扎入潭中,再不现身。杨氏掐指一算,原是时机未到,只得拖着断成两截的锁链离开了。
待得李冰父子到来,引领百姓治理水患,杨氏方才明白,那日和尚赠予自己佛珠之时所说的话中之意,又见李冰为开河愁闷,便提着锁链前来帮忙。
提着溶入李冰鲜血的锁链,杨氏再次来到潭边,将链条一端抛往潭中。不消片刻,风起云涌,暴雨倾泻而下,电闪雷鸣中,潭里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巨龙的后脚上,一条锁链拖拽其后,飞不多高,那龙便被拖拽下来,又一头扎入水中,眼见怎么也挣扎不脱,巨龙竟钻入地底,杨氏赶紧拖住那巨龙,巨龙吃痛,又从地底翻滚而出,正好在地面开凿出一条数十丈宽的河沟。巨龙被杨氏锁住,气愤不过,又蹿入地底,路过青龙镇,喷出火来,镇旁树木被烧焦劈断者不计其数。
后来,李冰带领众人顺着巨龙开凿的河沟“高筑堰,低淘沙”,成就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于杨氏在锁龙潭将巨龙擒住,人们将锁龙潭附近的地界称为“安龙”镇,延用至今。如果您前去安龙镇游玩的话,到得锁龙潭边,说不定,还可以见到巨龙的影子呢!
道士和聚宝盆 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五)
乾隆皇帝的时候,重庆出了个才子,名叫龚晴皋,中过举人,当过县令,《巴县志》称他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
龚晴皋虽家有良田数亩,但要撑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终免不了一个“穷”字。到他晚年出嫁姑娘的时候,连给女儿的嫁妆都办不起了。
眼看婚期临近,他的夫人急得眼泪花花直打转转儿,说:“背时的!别人编方打条都要来挖你的墨沱沱去卖银子。我们已经穷到这个地步,你能不能放下你那个臭架子,也卖些字画来为姑娘多少备办几件陪嫁,免得遭人笑话。”
龚晴皋叹道:“唉!我还没有到靠卖字画为生的地步。再说你那个未来的女婿,依我看来,你给他再多的陪嫁和银子,也难保他一辈子不饿饭。当然,哪一个当老子的不痛女儿呀!夫人放心,我已为她备办了几件,不多不少也够她吃一辈子了。”可是,婚期临近,他夫人也没见他为女儿拿出几件陪嫁来。
龚晴皋姑娘的婆家姓刘,在本地方也算得上是个殷实之户,有百把石租谷的田产。亲家也是个读书人,知道龚晴皋的家境,十分体谅,没有过多的要求。接亲那天,喜事办得十分热闹,用的是八抬花轿,凤冠霞帔,吹吹打打地把龚晴皋的姑娘接过门来。
四乡邻里的人,听说龚老爷打发女儿,多远的都赶来看热闹。他们想看一下举人老爷给姑娘陪嫁些什么金银财宝。可是,他们一看,呀,花轿前面只有四抬抬盒,只见头一抬盒是简单的铺笼帐被。众人看了,有的摇头,有的撇嘴。二抬盒抬是一捆麻和一包棉花,众人
不知何用?尤其看到第三抬盒,里面装了一把锄头和一部四书,众人不禁大笑。只有第四抬盒,里面是龚晴皋的字画,装得满满的,众人虽感觉到它是珍贵之物,但想到这些东西又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便发出一片唏嘘之声。
龚晴皋的女婿看到这些陪嫁的东西,是憋着一肚子火才与新姑娘拜了堂。一入洞房,便把麻、锄头、书这些东西摔了一地,还冒火冲天要把那字画拿去烧了。顿时,把新姑娘气得大哭起来。这事惊动了老人公,老人赶来洞房一看,气得把儿子大骂一顿,说:“混帐东西!你娃娃懂个屁!陪嫁这麻和棉花,是叫你堂客绩麻纺线,操持家务;陪嫁这锄头和四书,是叫你娃娃以耕读为本。哼!这些字画,世人万金难求。你娃娃有眼无珠!这才是你老丈人送给你两口子的衣禄。”马上叫人抬来一个大棕箱,喊新娘把字画装在箱子里,说:“女子!这东西你要好好收藏,不要忘了你父亲的恩情,更不要让我那个败家子把这东西给败了。”
龚晴皋的姑娘知书识礼,见公公十分理解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也就收住眼泪,把字画收藏起来。由于她丈夫根本没把这些东西打上眼,从此不曾过间,这些字画才被保留了下来。
没过几年,龚晴皋的亲家过世了。女婿当家,家境一年不如一年。才过几年光景,那百把石租谷的田产,遭他女婿出卖个精光,弄得一家人舀水不上锅。此时,龚晴皋也过世了。他女婿已到借贷无门的地步,一天到晚,唉声叹气地说:“这拿来嘟个办罗?”
龚晴皋的姑娘说:“办法我倒有一个,你卖的田产也可以帮你买回来,只是有个条件,这个家要由我来当。”她男人当家,本来就是癫疙宝穿套裤--蹬打不开。眼下一家正揭不开锅,他是巴心不得有个人来当这个家。他便依了妻子的条件。问她有啥子办法能把卖了的田产买回来?她叫他上楼去把那口棕箱子搬下楼来。打开一看,原来是老丈人给堂客陪嫁来的字画。他叹道:“唉!老家公当年要是陪嫁你一些金银,现在拿出来还能有些用处,现在老家公死了,这么些年了,他这些东西还有啥子用啊!”“哼!当年要真陪嫁金银,恐怕早被你花光了,难道你忘了公公在世时说过,这才是老家公送给我们的衣禄吗?”龚晴皋的姑娘拿出一幅画,交给她男人说:“你拿到重庆城去卖,价钱要喊高点,卖了银子先让一家人吃饱肚子再说。”她男人半信半疑地走了。第四天,却欢天喜地地带着银子回来了。
原来,龚晴皋去世后,他的字画更为稀贵,就那一幅画就卖了五十两银子。行家们还说他卖便宜了。从此,龚晴皋的姑娘当家,只卖了几幅字画,便把女婿卖的田产买回来了。
剩下的字画,她再也没卖了,留作传与后人。于是,便叫男人做庄稼,她自己绩麻纺线,教娃儿读书。一家人本本分分,仅遵父命,过着耕读为本的生活。
以上内容是关于道士和聚宝盆和道士和聚宝盆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