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香玉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和香玉的精彩内容哦。
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一)
崂山下清宫,美丽幽静。院内有耐冬树木高达两丈,大数十围;一株牡丹高达丈余,花开时节璀璨似锦。
胶州黄生在崂山下清宫读书。一天,黄生正在窗下读书,读得久了,有些疲惫,于是向窗外观看。忽然发现有一穿着素衣的年轻女郎,掩映在百花丛中。他心中疑惑:这深山古寺怎么会有这少女出现呢?于是开门出去,想看个究竟,又哪有女郎的影子?从此,黄生经常看见这素衣女郎,但每次都找不到她。于是黄生决定偷偷的隐身树丛之中等候着女郎的到来。不大一会,果然见那素衣女郎和一位红衣女郎来了,远远地望,具可谓艳丽双绝。她们二人慢慢地越走越近,忽然,那红衣女郎向后退了两步,说:“不好,这里有生人!”说着,就要离开。黄生怕错过这次见面良机,急忙从树丛中钻出来。两位女郎大惊,急忙往回奔跑,袖裙飘拂,香气洋溢,沁人肺腑。黄生追过一堵短墙,发现她们已踪影皆无。黄生对女郎的爱慕之情更加强烈,于是取来笔硕,在树下题短诗一首:
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窗。
恐归沙吒利,何处觅无双。
黄行回到房间,苦思冥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忽然,那素衣女郎推门进来,黄生又惊又喜,急忙站起身来迎接。她微微一笑,说道:“看你刚才简直象个气势汹汹的强盗;看了你的诗,才知你乃骚雅之士,不妨相见。”黄生受宠苦惊,急忙问女郎的生平。她说:“我名叫香玉,原是洛阳人氏。只中被宫中道士强迫来这里,其实并不是我的愿望。”黄生问:“那道士叫什么名字?我一定为你排忧解难。”女郎说:“不必了,其实道士也不敢强逼我什么。在这里若能够长期和你幽会,也好啊!”黄生又问那红衣女郎,她说:“她是我的干姐姐,名叫绛雪。”
二人越谈亲密,情意缠绵,不觉曙色已红。香玉急忙起身,临走说道:“我作了一诗,以酬君作,你不要笑我啊。”于是念道:
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
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黄生听说,情不自禁地握住香玉的手腕,说:“你真是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啊。想到你匆匆离去,真如千里之别。你有时间一定要来,与我相会。”香玉答应了他,从此,每天夜里必来与黄生相会。黄生多次请香玉邀绛雪同来,但绛雪总不来,黄生颇有怨恨。香玉说:“我姐姐性殊落落,不象我那么情痴。让我慢慢地劝她,你不要着急。”
一天晚上,黄生见香玉含泪而来,哭泣着说:“大祸临头了。今天我就要和你永别了。”说着,以袖试泪。黄生急忙追问究竟,香玉说:“此乃天间,难以给你说明白。”黄生再问,香玉只是呜咽,什么也不说。直到天明,香玉才恋恋不舍地走了。黄生感到非常奇怪。
第二天,即墨县一位姓蓝的人带人来下清宫游玩,见到院中有一株白牡丹,非常喜欢,就向寺里的人索求,于是说把棵白牡丹掘出来移走了。黄生这才悟到,香玉是牡丹仙子,于是非常惆怅惋惜。过了几天,他听说蓝氏把白牡丹移到家中,枯萎了。他伤心至极,作了《哭花》诗五十首,每天都要到牡丹穴处凭吊。
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二)
清朝光绪年间,曹州府赵楼时有位叫赵需俭的花农,人送外号“花仙”。由于连年兵荒马乱,“花仙”的亲人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下儿媳妇绿叶和小孙子秧孩了,一家三口靠卖花过日子。“花仙”栽花有一手绝活儿,培育了一种绝色牡丹,名叫“五彩祥云”。
“五彩祥云”每棵花开六朵,朵大如盘,妖艳欲滴,周围五朵,五色斑谰,红的艳若蒸霞,白的皓如冰雪,黄的清莹透明,兰的素洁淡雅,粉白娇媚,五朵花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间那朵五色花。这朵五色花格外逗人喜爱,它形似皇冠,立于众花之上,最妙的是花瓣偏向哪朵就和哪朵花的颜色一样。每当谷雨时节,“五彩祥云”展蕊怒放,五彩缤纷,远远望去,恰似五朵彩云落在碧波绿涛之间。
桌子有腿不会走,声名无脚传九州。曹州府开出了绝色牡丹“五彩祥云”的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京城帝王家。
光绪闻听大喜,修缮颐和园正需大批名花佳卉,立刻下了一道圣旨,宣“花仙”带上“五彩祥云”进京种花。“花仙”不敢怠慢,包好花根,一家三口,马不停蹄,奔了京城。
谁知,这一年北京的气候异常,刚过秋分,已寒流滚滚,冷风嗖嗖,地冻得象石头,没法破土栽种,便令人禀告皇上。光绪降旨,宣召“花仙”。“花仙”战战兢兢地走上金殿,光绪眼前猛地一亮,近日的忧愁,往昔的烦恼,不觉一扫而光。但见这位“花仙”童颜鹤发,胡须飘洒,目光炯炯,精神矍矍,颇有仙风道骨之气概。光绪大喜,心想:文有文星,武有武将,花有花仙,这岂不是理所当然!文星武将能入朝为官,“花仙”为何不能?对,光绪把手往大腿上一拍,道 :“老人家,啊,‘花仙’!朕要在朝中为你安上一席之地, 让你收徒授艺,著书立说,让‘五彩祥云’开满颐和园,开满大江南岸。”光绪说着站起身来,挥身朗声道,“就让美丽的‘五彩祥云’来美化胼的万里河山吧!”光绪坐下喝几口香茶,激动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不过,今年气候异常,天寒地冻无法载种,“花仙”你看昨办好呢?”“花佩”见问,忙葡匐在地答道:“北京若要载花,需等明天秋天。广州天暖,我先下广州,租田栽种,培育出更多的‘五彩祥云’明年秋天后再把育好的秧苗运回北京。请皇上派人在颐和园中选那向阳的良田,翻深耙匀,再掺上点沙土,待运回秧苗立即载下,经过一冬的培植,来春便能开花了!“好,就按你说的办。秋天朕派人去运花身就是。”
第二年,光绪亲自派车马送“花仙”一家出了京城。
“花仙”一家三口,到了广州,租下良田开始栽花。一家人全扑进地里去了。他面冲黄土背朝天,不分昼夜地干。因了,乏了,在地垄沟里眯一会儿,歇一气儿。饿了,渴了,在花地边啃口干馍,喝口山泉水。月儿变了又圆,圆了又弯,转眼间,“五彩祥云”出芽了,抽枝了,长叶了……秋天终于来临了。“花仙”立刻捎信到北京,奇怪的是,光绪皇帝没派人来运花身,只捎来几句简单的口谕,大意是让“花仙”就地栽花,卖了花回家,关于颐和园栽花一事,只字没提。“花仙”弄得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了。说得好好的事,怎么变卦啦?皇上金口玉言,能说话不算数,莫不是朝中出了什么事?唉,别瞎操心啦,还是栽花要紧。
栽呀,栽呀,栽花把“花仙”的腰都累弯啦;浇呀,浇呀,浇花把秧孩的脚都泡肿了;剪呀,剪呀,剪花把绿叶的手都煎破了……突然,在一个临近年关的傍晚,地里所有的花所有的花苞都同时开放了!哎呀呀,花儿真香啊,香飘十里外;花儿真大啊,朵儿大得象伞盖;花儿真艳啊,艳得如浓墨重彩。“花仙”喜得胡子翘,绿叶乐得眯眯笑,秧孩高兴得不知咋着好了,又翻筋斗又蹦高儿。
这一天,府尹大人坐着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打这儿路过。忽然一股奇香涌进轿内,直冲肺腑,昏昏欲睡的府尹顿时心旷神怡,精神大振。他伸手掀开竹帘探头一看,不禁失声惊呼:“咦?天上的彩云咋都落这儿啦?”他忙呼停轿,走过去,方知是牡丹花开啦。啊,真美啊!每株花都是五种颜色,想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彩祥云”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越看越眼馋,难怪皇帝老儿如此偏爱哩。
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三)
相传北宋,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扈三娘一丈青的丈夫战死,她只身来到曹州东北黄楼(即今牡丹乡何楼),隐性埋名,在黄楼黄员外家花园当工。她心灵手巧,成为一名艺花能手。
暮春三月,园中牡丹盛开,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赏。城里的官府老爷前来观花,见园内几个年轻姑娘十分俊俏,便情欲飞扬.挤眉弄眼,动手调戏。扈三娘见此情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将那个官府老爷打翻在地,打得他直喊“奶奶饶命。不久,那官府老爷随即带了官兵前来缉捕。扈三娘不由大怒,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扈三奶奶在此,准敢为非作歹,就让他脑袋搬家,看看我的厉害!”官兵一听她是一丈青扈三娘,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黄员外见扈三娘闯了大祸,又恐官府追究他窝藏义军头领之罪,遂与官府密谋.设计用药把扈三娘毒死; 扈三娘死后,那几个被扈三娘解救的姑娘,夜里愉愉地把她的尸体安葬在花园,坟顶插上一朵黑牡丹,这是扈三娘亲手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尚未命名。为了纪念解救她们的恩人,那几个姑娘便叫这黑牡丹为“一丈青”,后来,“一丈青”黑牡丹便在曹州牡丹园里繁衍开来。
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四)
郁金裙牡丹,据说,是因其花香特别浓郁,花瓣又金灿灿的象美女带皱折的裙子而得名。而在曹州牡丹乡,有许多人认为郁金裙是当地一位历史名人的化身。
相传,公元前二0六年,鸿门宴后,项羽以盟主的资格,分封十八个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己则称为西楚霸王。为了争夺天下,他们之间时常发生战斗,项羽常常战胜。公元前二0五年,项羽率兵北上,攻打齐王,刘邦则乘机一举攻占了项羽的临时都城(今徐州)。项羽闻讯大怒,亲率三万精兵排山倒海般猛扑回来,刘邦率兵奋力抵抗,无奈兵少将寡,最后只得弃城而逃。项羽不容刘邦有喘息之机,又亲自率兵追赶,直打得刘邦溃不成军,落花流水。当他单枪匹马逃到曹州东南二十余里的戚家村时,刘邦已是精疲力尽。几天几夜,担惊受怕,吃不好,睡不好,刘邦感到真是走投无路了。天色渐晚,刘邦下了战马,刚刚在村头一株古树下休息了一会,又听到马声,人声嘈杂成一片,追兵又追上来了。怎么办?难道说我刘邦命该丧于此地?他正紧张地思索 ,猛然瞥见一户人家的花园里面,有一位老翁和一个年轻女子,正在辛勤劳作,整修花枝。他来不及细想,连忙走上前去,说自己是汉王刘邦手下,被人追赶,希望老翁与姑娘鼎力相救。姑娘急中生智,用手指了指园中的一个枯井,老翁会意,领刘邦躲藏在里面。战马呢?还是那位姑娘,用一根木棒狠狠地打了战马几下,战马向村外一溜烟地跑 去。
追兵走远了,刘邦得救了。晚上,老翁叫女儿置办酒菜为刘邦压惊。这时候,刘邦才知道老翁姓戚,是戚家村的一位花农。有一女儿,就是救了刘邦的那个姑娘。姑娘年方十八,眉目俊秀,简直是天仙一般,刘邦遂生爱慕之心,又有感于戚老翁救命之恩,于是说明了他的真实身份是汉王。戚氏父女闻言,急忙双膝跪倒在地:“小民不知汉王在此,有眼不识泰山,招待不周,还望恕罪。”刘邦说道:“快快起身,我还要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呢。我如果得了天下,就封戚女为贵妃。”戚氏父女又一次叩头谢恩。戚女马上更衣,跳 起了折腰舞,陪刘邦欢饮。二人于当夜便成了亲,说如果有了孩子取名如意,就是后来的赵王如意。
后来,刘邦鉴于赵王如意聪明过人,准备废吕后生的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可是刘邦尚未办理此事就死了,戚姬和赵王如意都惨遭吕后的杀害。据说,戚姬在临死母了不得一见时写了一首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读后令人感伤不已。戚姬故乡的才能百姓对她们母子的遭遇非常同情,特修筑了一座寺庙,叫“戚姬寺”。又有好事者在寺内满植“郁金裙”牡丹,说是戚夫人的化身,无非是寄托纪念之情而已。
香玉 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五)
从前,曹州东北角离城八里赵家村,有一个姓赵的商人。他从十几岁就常到外地做生意,村里人送他个雅号:赵老商。
赵老商四十多岁才有了个独生子,起名叫春宝。他的者伴王氏,体弱多病,赵老商想早日为儿子娶个媳妇,帮助操持家务,就是没找到如意的姑娘。
有一次,他去东京城经商,投宿在城郊张家客店,因天色尚早,他闲来无事,便到客店的花园里去赏花。忽然,他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在花丛中熟练地修剪着花枝儿。赵老商一打听,原来,这姑娘名叫花姐,是个外出避难的女子。花姐的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做妾,这个大官比花姐大三十岁,花姐誓死不从,就偷着逃了出来。遇上张店东把她带回客店.叫她帮助管理花园。张店东的妻子见花姐聪明伶俐,便认她做了干女儿。
赵老商听完店小二的话,心里想:我何不把花姐带回家去做我的儿媳妇。于是,他买了好多礼物,又备了一桌丰盛的洒宴,请来张店东、店小二,还有两个和他一起经商的商人,举杯同饮起来。酒店宴上,赵老商和张店东攀起亲来。起初张店东不答应,后来,经在座的两个商人和店小二一撺掇,张店东也就应允了。赵老商忙献上厚礼,当即又立下了订亲文书,由店小二和两个商人保媒。
第二天一大早,赵老商就雇了一顶二人小轿,带着花姐还乡了。花姐坐在轿里,‘心里想:“只要不嫁给比我大三十多岁的男人,嫁给个商人的儿子我也乐意。”她在轿里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梦见商人的儿子是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子,虽然模样不太俊.倒也很憨厚。
花姐被一阵喊叫声吵醒,原来到赵家村了。乡亲们都来看赵老商从京城里带来的儿媳妇,这个说聪明,那个夸漂亮,婆婆王氏,更是喜得合不拢嘴。当花姐下轿拜花堂的时候,才知道她的丈夫春宝是个末满两岁的小娃娃!花姐哭了,哭得泪人一般。左邻右舍的大娘都来劝说她,赵老商夫妻用好言安慰她,待她象亲生的女儿一样亲,小春宝搂着花姐的脖子直喊姐姐。花姐心中的冷冰慢慢地融化了,唉!认命吧。
花姐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不管是织布、刺绣,还是养蚕、种花,样样活儿都超人之上。她一有空闲,就哄逗着小春宝玩,给他
绣花鞋缝花帽,做花衣裳。小春宝也最爱跟姐姐,常常正哭着的时候,一见到花姐就不哭了。赵老商夫妻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见人就夸他们的好儿媳。赵老商知道花姐是个种花能手,就建了一个花园叫花姐养花。这一下花姐有了用武之地,不出一年光景,她就栽培了许多名贵花卉,其中最多的是牡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年.王氏得了重病,花去很多钱也没把病治好,去世了。赵老商做生意又赔了本,整天忧烦,身体也远不如以前结实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花姐肩上。一天,花姐去花园锄草,小春宝哭闹着要跟去,花姐只好抱着他去园里干活。在路上,小春宝又说又笑,等来到花园,他已“呼呼”地睡着了。花姐把春宝放在一棵大柳树下,又脱下自己的外衣轻轻地给他盖上,然后,扛起花锄去锄草了。不一会儿,她热汗淋淋,感到四肢酸疼.就到大树下歇息。她来到树下一看,顿时惊呆了:小春宝不见了,花姐感到天旋地转,好似霹雷轰顶!她慌慌张张四处搜寻,口里不住地喊着;“春宝!春宝!你在哪儿呀!”
几天过去了,到外地寻找小春宝的邻居们都回来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春宝的下落。从此,花姐对赵老商更象亲父亲一样,缝衣、做饭、端汤、送药,风里、雨里、家里、地里她都抢着去干,全村人都夸她贤惠。
光阴似箭。一晃十七年过去了。花姐已是三十五岁的人,因过度操劳,脸生皱纹,头长白发,看上去倒象四十开外的人。赵老商更是白发银须,老迈年高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香玉和香玉金玉二人转正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