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滩民间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张凤滩民间故事

封印之地围观:℉更新时间:08-18 22:04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张凤滩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张凤滩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张凤滩民间故事

张凤滩民间故事(一)

1111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文革"期间,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

1111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有数间店铺,乡下有千顷良田。严老爷除夫人外还有两房姨太太,可除了夫人生了一女外,其余再也没翻泡。看过名医都说是严老爷寻花问柳得了花柳病,后治愈,但永无生育能力。这严家是一妈两娘关一女,岂不是掌上明珠,整天是含在嘴里。刚在六、七岁,光请先生教她琴棋书画、吟诗作文的就有三四人;十几岁时,请妈子教女工的也有三五人。

1111花开花落,转眼间小姐已是二八之女,如花似玉、娇小玲珑。一日小姐在一群丫环陪同下到湖边游玩,正在兴头上随口吟道:"平湖倒影万山摇,柳花烟影渔歌老…"随从掌声雷鸣齐赞:"好!好!"突然水底涌起巨大水花,一条身粗如桶、血口如盆、双眼如铃的巨蟒从水底窜出,探出半个身子,近在咫尺。严小姐"哇"的一声惊叫倒在后面昏死过去,随从丫环一个个也都吓得惊叫起来,赶忙扶住小姐。

1111严小姐被抬回家,严老爷和夫人及姨太太们一见小姐面无血色,两眼紧闭,千呼万唤毫无反应,夫人们以为小姐死了,一个个站在一旁嚎啕大哭。严老爷伸手摸摸小姐还有脉博,大声吼道:"别嚎丧了,小姐只是昏过去了,快去请最好的大夫来。"不一会城里几个有名的大夫都被请来了,一切脉后一个个又摇摇头,自称无能,离严家而去。这可怎么办?病急乱投医了,管家提议:大夫不行,请道士做法不知可行否?因为小姐是突然吓昏死过去的,严老爷和夫人一听言之有理,令管家快去请道士来。这管家不知从哪里请来了一个自称是峨嵋道长师兄弟的黄道长,烧纸符、喷火酒,挥舞桃木剑,折腾了老半天,又丢下两道纸符说明天小姐就能恢复如初,讨了锭银子溜了。十天过去了,严小姐还是那样,只靠撬开嘴灌一点米汤下肚。这可怎么办?管家一对老鼠眼一眨巴又出了个点子:"张榜求医"。严老爷见没别的好办法,只得点头同意了。

1111第二天严家贴出一榜,榜文为:"严小姐,芳龄二八,如花似玉,其父严伍信家财万贯,十日前小姐在洪泽湖边游玩被一巨蟒吓昏,至今未苏醒,若有能人救小姐,年长者,嶂与黄金千两,绸缎千匹,良田千亩;年少未婚男子,不论贫富,可将小姐许配为妻。"招榜贴出三天了,每天围观者上千,可无人揭榜,严老爷一家如热锅上的蚂蚁。直到第四天下午,一个年轻后生揭下榜文,家人一看有人揭榜,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连抢带拽拥进严家。

1111年轻后生被带进小姐的闺房,从腰间取出一个小药葫芦,倒出一粒粉红丹丸,轻轻撬开小姐的朱唇,放入口中,然后要求凉开水,用瓷勺灌下几口水,等了一个时辰,只听小姐微微叹了一口气,严家上下震惊万分。这时才有人注意这位年轻的后生。一身粗布衣衫,中等身材,脸膛黝黑,普通的鼻子眼,没什么惊人之处。来到客堂,严老爷令沏上一杯茶,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下来,严老爷对面前的这位后生情况了解的十分清楚。

1111这年轻后生姓张,名叫张玉凤,世代在洪泽湖上以打鱼为生。到了他这一代上,是庙门旗杆独一根-单传。今年十八岁,尚未婚配,父母早亡,现家中有一老人是自小认的干爹,此次敢前来揭榜,是一个过路的白发老人赠一药葫芦瓶并详细告知医治方法,还说小姐有沉鱼落雁之容,联盟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医好小姐拒收金银良田,只娶为妻。

1111

张凤滩民间故事(二)

1111明光女山湖西南部有一个渡口,南岸是邵岗山北村,北岸是丰收圩大堤,是女山湖及淮河北商贾赴六合、浦口要津。这个渡口从古到今十分有名气,人称"王摆渡"。这"王摆渡"是因人得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111相传,公元906年,山东发大水,一个名叫王彦的章的年轻人流落到此,要过渡往南寻求谋生。湖面上摆渡的是一孤苦老人,时年六十有八,人称魏摆渡。这天王彦章来到渡口,因没人往来,魏摆渡已靠在船舱打盹。王彦章礼貌地叫了声:"大爷,我要过渡。"魏摆渡起身扶篙,送王彦章过渡。当船行至湖心时,魏摆渡一阵剧烈咳嗽,接着口吐鲜血。王彦章慌忙过去扶住魏摆渡道:"老人家,怎么啦?"魏摆渡脸色蜡黄,有气无力地说:"小哥,我已病半年有余,郎中抓过几次药也不见好转,看来这摆渡的买卖我是干不了多久了,可惜我无后,没人接替我。嗨!我这小船一停,两岸过往人儿不知要绕多少路……"还没说完,又一阵剧咳,吐出几口鲜血。王彦章忙扶着老人到船仓靠下,问道:"老人家是住在南岸还是北岸?"魏摆渡说:"住北岸魏渡村。"王彦章说:"老人家,我送你回家休息养病,这摆渡我暂替些日子,等你病好了,我再离开,你看如何?"魏摆渡一听喜出望外,看一眼面前的年轻人,见王彦章身高马大腰圆膀粗,甚是高兴,但不知此人识水性否?王彦章介绍说:"我乃山东省梁山县人,自小长在湖边,识得水性,会摆弄篙桨,且自幼习武,十八般兵器大都能使上几招。因家乡水灾父母兄弟遭难,听说我师兄弟在金陵开有武馆,想往那去投奔,找个容身之处。"魏摆渡一听更是欢喜,就在船舱说好,王彦章暂留下接替摆渡。

1111第二天魏摆渡就卧床不起,王彦章请郎中抓药,邻居大嫂帮助煎药。王彦章正式接替了摆渡的活儿。这一接就三月有余。魏摆渡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了,几天后魏摆渡病故。因魏摆渡家无积蓄,王彦章向村邻借了些钱将魏摆渡安葬下地。从此,这魏摆渡就成了王摆渡。

1111一天,一个牛贩子在湖南岸贩了一条半大黄牛要过渡。上船时这牛来了犟脾气,任你怎样拖、拽、撵它就是不愿上船。牛贩子急出满头大汗。王彦章放下篙一边捋袖子,一边说:"我来试试。"只见他左手搂住黄牛前胯,右手搂住黄牛的后胯,双臂一用力,那半大黄牛四蹄悬空被王彦章抱了起来。俗话说:"宁举千斤石,不抱二百畜"。说来也怪,那黄牛像是愿意配合王彦章,服服帖帖被抱上了船。牛贩子和几名过渡客看得目瞪口呆。从此,王摆渡力大无比,抱牛上船的事儿被传开了,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1111王彦章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的传说被传到了几百里外的徐州。当时后梁王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全忠为巩固政权,到处招兵买马,广纳贤能。公元908年,朱全忠听说徐州有个隐居的半仙,能知前后五百年大事。朱全忠亲自带人从北方来到徐州,连住几日未打听到半仙的踪影。在寻找半仙过程中却听人说起了王彦章的传闻,朱全忠求贤心切,便带四五个随从日夜兼程赶往王摆渡。

1111这日,后梁王朱全忠来到渡口。当时正是潘村逢大集,过往人很多。朱全忠和几个随从并不忙上渡船,而是坐在渡口一棵大树下细看王彦章的一举一动。王彦章也看到了树下的几个人。船在湖上来回过了几趟,这几人仍坐在树下不上船。王彦章有些纳闷,但过往人多,忙得不可开交,一时也没放在心上。渐渐天中了,过往行人稀少了,岸边树下几人开始上船过渡。因朱全忠观察王彦章好一会了,看他扶老人、抱孩子、搬货物,心中越看越喜欢,心想:此人为人厚道,心地善良,若真像传说中那样力大无比,武艺超群的话,给他施展天地,其作为定在众将之上。

张凤滩民间故事(三)

1111在石门山有口石井,井口有两尺见方,无人知道井深。井水又清又凉,甘甜解渴,但谁也说不清楚井的具体方位。曾有人上山去找此井,从早晨到傍晚也没找到,但放牛娃、砍柴人、挖药人常在口干舌燥时发现此井,当你喝饱后转了一圈再回来找时,井又找不到了,当地百姓把此井叫"无意井"。

1111相传很久以前,在石门山东山脚下住着一个靠采药为生的老汉,叫周声。据说周老汉年轻时是个种田的庄稼汉子,娶个媳妇,既漂亮又能干,可结婚刚一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孩子也得了百日咳病死了。从那他再没有娶妻,跟人学了挖药。几十年中他识得上千种药,但大多数不知药的用途与用法,可常见的小病却也难不到他。他采的药送给镇上的药铺,一年中只要够吃饱肚子就满足,余下的钱全替贫苦的人垫付药钱,特别生病的孩子。

1111有一天,周声在山涧采药,发现一条满身红黑斑有酒杯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浑身青白相间的青蛙对峙。青蛙的一条前腿已被咬伤,裂开的伤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断地吐出黑色的信子,探测猎物的距离,准备发起猛攻。那青蛙吸足了气,把身体鼓得像只球,来显示自己的体壮,可毒蛇买青蛙的账,眼看青蛙就要成为毒蛇的美食,周声挥起手中药铲,三两下将毒蛇打死,掏出随身带小刀将毒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 装入小罐中。正准备走,一看那青蛙还爬在石头上,抬起头看着周声。周声弯腰捧起青蛙,说:"差点忘了,你被毒蛇咬伤了,我来帮你治病。"周声用针把青蛙裂开的皮小心缝合起来,然后从药篓中,找出一种消炎止痛的草药用嘴嚼成糊状,敷在青蛙的伤口处,又从衣角撕下一条布将伤口轻轻包上,这才把青蛙放下,说:"你有伤,要小心点。"青蛙感激地点了点头。

1111当年夏的一天,周声又到山上采药,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周声带的水早就喝完,他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周声只见老汉口唇干裂,猜想他是又饿又渴昏了过去。周声掏出一块吃剩下的玉米饼子,这么干怎么吃呢?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周声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井水是那么的清,还不时从井底冒出一串串气泡,周声慌忙取下随身带的装水葫芦头装满了水,周声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他将老汉的头枕在自己的胳膊弯上一口一口地喂着老汉,不一会老汉醒了过来,周声又将剩下的玉米饼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对老汉说:"我就剩下这块饼了,我家就住东山脚下,你再喝点水,今晚就住我家吧,晚上我给你多弄点吃的。"老汉接过水葫芦"咕噜噜"又喝了几大口,周声接过水葫芦把剩下水喝了,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刚才那口井却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1111从那以后,周声上山挖药,只要觉得口渴身边就会出现一口水井。无论在东坡还是在西坡,不管是在山下还是山上都是如此。村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无意中遇到此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称它为"无意井"。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周声成了周老汉。有一天,又遇到此井,他灌了一葫芦水,坐在那里两眼直盯着那口井,想看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跳走了。周老汉终于明白了,那口无意井原来就是他救过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

1111至今山上打柴的、放牛的、挖药的人在无意中还会遇到那口无意井,但从周老汉以后谁也没有再看到那只青蛙。在人们的心里早已把那口无意井看成是知恩报恩的青蛙。

张凤滩民间故事(四)

1111明光桥头镇东二里有个村子叫蒲子岗,在蒲子岗东头有座桥叫"王妈妈桥"。开始只是座无名木桥,后来桥坏了,桥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捐资在原地建造了一座单孔石桥。石桥建成后,村民为纪念原来在桥头摆茶摊的王妈妈,就将此桥起名叫"王妈妈桥"。至今古桥迹尚在。

1111相传,很久以前蒲子岗东头住着一户人家,就老夫妇俩人,老汉姓王,人称王大爷,老伴人称王妈妈,老俩口都是六十大几的人,膝下无一男半女。蒲子岗边有一条小溪隔住了两岸去路,夏季往来人们脱鞋卷裤涉水而过,春寒秋冬,需绕很远的路。王老汉夫妇看在眼里,决定把多年积蓄拿出在门前溪面较窄的地方修一座桥。王老汉每天从山脚背石头,垒桥基,整整一个秋冬桥基砌好了。王老汉又跑遍周围的村子,花钱买大碗口粗细的槐树,一共买了四十八棵,请来了几个木匠,连砍带刨干了三天,座宽一丈二,长四丈的三墩木桥架起来了。王老汉又担土铺路干了一个多月,木桥可以通车了。桥架了,路通了,往来行人方便了,人们感激王老汉夫妇,要捐钱给他,王老汉死活不肯收,后来有个先生建议说:"蒲子岗离镇上有二里多地,离附近的村子也有三四里地,赶街口、上下集的路过这里正好歇个脚,王妈妈不如在此摆个茶摊,给推车的、挑担的提供些茶水解个渴,大家按理给个茶钱,您二老也好添个油盐酱醋什么的。"大家都说有理,王老汉也觉得可行。于是,王妈妈就在桥头摆了个茶摊。一般人王妈妈只收一个钱,有些年老体弱的分文不收。王老汉除了担土修路,还种着一块约2亩的八角形冲田。说也怪,只要种上就定有好收成,田里不长一棵草,老俩口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111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清晨王老汉丢了饭碗,担付筐要去修路,出门时被门坎绊了一跤,竟人事不知,床上躺了两天就一命呜呼了。王妈妈哭得死去活来,整日滴水不进。眼看也不行了。村邻也同时在为王妈妈准备后事。这晚王老汉托梦给王妈妈说,说他的寿辰已到,现已升天,在天上还是修桥铺路,他告诉老伴还有十年阳寿,要好生摆好茶摊。王妈妈一觉醒来,止住哭,觉得饿得慌,叫人给做了两碗面条,一口气吃得精光,当天又摆起了茶摊。

1111这日一大早,王妈妈刚起床,前村一老汉捂着肚子"哼哼叽叽"路过桥头,王妈妈一见上前打招呼:"这一大早的赶得这么急,有事吗?"这老汉经王妈妈一招呼,觉得走累了,口干舌燥,额头有烧,就拖了条凳子坐下歇个脚,叫王妈妈泡壶茶。王妈妈说:"这一大早,我刚起床,还没烧水,你先坐会。"老汉说:"不用烧了,我赶着去镇上看大夫"。王妈妈忙问:"怎么了?"老汉说:说"不知怎么回事,两天前脖子被一小虫咬了口,我没当回事儿,可两天来越肿越大,还鼓出脓头了。"王妈妈看了看:"哎唷,看来是毒虫咬的。"老汉说:"嗨!真倒霉。"他问王妈妈有无昨晚剩茶,若有随便喝点,就走路。王妈妈晃了晃茶壶还有小半壶剩茶说:"那你先喝点快去看大夫,等回来,再泡壶。"老汉喝完谢了声往镇上去了。

1111王妈妈吃完早饭,烧了锅水,把茶壶、茶碗端来清洗。这一洗她吓了个死,"麻烦了,麻烦了,这下害死那老汉了。"原来那壶里倒出一条二寸多长,筷子粗,黑得发亮的大蜈蚣。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开箱取钱准备找那老汉。

1111再说那老汉喝了有蜈蚣的水,刚到镇上就觉得脖子肿块消失了很多,疼痛也减轻了。他找到镇上的郎中,切过脉,看了看肿块问:"你来之前看过郎中没有?"老汉摇摇头。郎中有些吃惊:"不对呀,这分明是用过药的。"再次切脉后又问:"来之前你吃过什么没有?"老汉想想说:"没吃什么,只是在王妈妈茶摊喝了半壶水。"郎中道:"这就对了,走!我和你去王妈妈茶摊看看,"老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怎么啦?与王妈妈何干?"郎中说:"你体内的毒已化解了,我想去看那茶壶里有什么蹊跷,再遇有被毒虫咬伤的好下药。"

张凤滩民间故事(五)

1111在老嘉山里有一座废弃的城池,说是城确实有些夸大了,因为它南北占地1里多,东西拉跨也不到2里,仅是大的村庄而已。但在北宋时期山里有这样一个村庄的确不算小了。村里有200多户人家,大多都姓孟,周围的小庄子的人都把这里叫作孟良城。因为孟家在北宋时出过一员大将叫孟良,孟良为人忠厚、武功高强,是忠臣杨延昭身边最得力的大将之一。

1111这孟良未投军前是名猎户,力大无比,拉弓、投叉百发百中。据说有一天两条牯牛抵角斗红了眼要争个你死我活,两条牯牛的放牛娃都怕自己的牛出问题,回去交不了差,急得直哭。正巧遇上孟良打猎回来,这孟良放下猎物和猎器,挽起袖子,两手分别抓住两条牯牛的角,下蹬马步,双手一用力,两条牛被分开了。再看那两条斗红眼的牯牛,放过对手同时用力向孟良抵去,围观的人不由发出惊呼。再看那孟良死死抓住牛角"哇嘿"一声大叫,两牯牛又被推开,始终控制在一臂之距,两个放牛娃此时拼命拽绳子,这牛也无奈,都自找台阶,喘着粗气,扭过身各自跟放牛娃去了。从那以后孟良神力分牛的事被传开了。

1111孟良城的东南有个小村子叫焦郢,村里也有一个大汉,和孟良身材、年龄都差不多,也是一个豪爽、力大过人的硬汉子,此人叫焦赞,也是个猎户。

1111孟良与焦赞互相对对方情况略知一二,心里总有 不服,但没有机会比武。一日焦赞在城里卖完猎物,见天色还早,有意绕道从孟良城穿过。见有人在麦场上打场,焦赞走过去,没话找话地和打场人闲拉。这孟良城里的人仗着村大人多平时不把小村子上的人看在眼里,说起话来也趾高气扬。焦赞问:"听说你们村孟良力能分牛是真的吗?"打场人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道:"是孟良城,不是什么村,你不知孟良的神力,那你就不是本地人。"说完有意比鸡骂狗扬鞭打了一下牛屁股道:"快走畜牲,不打完这场麦,不给你卸套。"焦赞心里有数没在乎,走到场边在一个柳树荫下坐了下来。一边用褂襟扇着风,一边说:"该歇歇啦,太阳那么毒,小心晒脱了畜牲的皮。"打场的一听不对味,歇住牛,一边卷袖子,一边恶狠狠地说:"你来找事的吧?"焦赞迎上去伸手轻轻一推,打场的人一连后退了十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那焦赞伸手卷起袖子,走到打场的石磙跟前,两手抠住石磙的两个脐,双手一用力嘴中喊声"起",将一个四五百斤重的大石磙子抱了起来,走到柳树下又是一声"上",那石磙被举起放在柳树桠上。打场人惊呆了,倒吸一口凉气自言自语道:"我的老天爷,这是人还是神?"焦赞一边放下卷起的袖子,一边说:"是人,焦郢的焦赞,特来会会孟良。"打场人一听,撒腿就跑,边跑边回过头来说:"有种的别跑,我去喊孟良来。"

1111不一会村里来了一批人,走在前头的就是孟良,在他身边是那个打场人,冲焦赞指指点点。这孟良看那柳树下的汉子,中等个子,上身一件麻布衫,下身一条大腰裤,麻布衫没扣钮子,露出了和那张脸一样黑的健壮的胸脯,浓眉大眼,高鼻阔腮。这边柳树下的焦赞见村里来了一群人,走在前头那位一副虎背熊腰的身板,个头偏高,穿一件白土布马夹,敞着怀大步流星走来。到了柳树下双方抱拳施礼,通报了姓名后,孟良客气道:"若焦英雄若不嫌弃请到寒舍饮上几杯。"焦赞见那孟良一表人材,英雄豪杰气概,不像那欺弱逞强之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孟英雄客气。"说着指导那打场人又道:"刚才和这位爷们斗气,失礼了。"说完伸手要搬树桠上的石磙。孟良忙上前一步挡住焦赞说:"不荣焦英雄,刚才定是这孟俊得罪了英雄,这人平时就好耍贫嘴。"焦赞一见孟良那架式是要搬那树上的石磙,心里想:也好,我正想看看你究竟力气如何呢?焦赞退后一步让出了地方。这孟良也没当回事,没拉架式,没搓手,屏住气双后抠住石磙的双脐,一推一顺一缩手,石磙从树桠上被搬了下来。石磙没沾地,孟良就手把它抱到麦场上。围观者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焦赞一旁看得真切,心想:这孟良神力分牛千真万确,力气在我之上。孟良、焦赞再互相抱掌施礼,互相谦让着进村饮酒去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张凤滩民间故事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题:张凤滩民间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