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山的传说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山的传说全文和关山的传说的精彩内容哦。
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一)
1111在张八岭镇和嘉山集乡之间,有一座山,现在山名叫"关山"。相传很久以前,这山叫"双门山",说是东门岭和西门岭本是同一座山,出地约几十米后,分成东西两岭,两岭相对处是悬崖峭壁,两壁之间形成一道几十丈宽的山门,由南向北望可看见老嘉山正对山门。后来两壁合拢,两岭合一,南山脚下再也看不到老嘉山了。因此人们就把此山改名"关山"了。双门山为什么两岭会关上了山门?这里有一段传说。
1111相传很久以前,在双门山的南门口住着一户人家。年轻的夫妇俩带着一个四岁多的儿子。男的姓单名叫单良,女的不知姓什么,远近认识她的人都叫她的乳名"山里红"。单良和山里红都是忠厚善良、老实巴交的山里人,就是靠种山口边几年来亩山岗地过日子。春种秋收,小日子勉强对付。有一年天逢大旱,百日无雨,水田龟裂,旱田生烟。好在南山门口有一眼两尺对方的山泉池,池水一次只够舀两桶。说来也怪,当你舀够两桶,不一会池水又自动渗出,将池子装得平平满满;如果一天不从池中舀水,泉水一滴也不会溢出。单良和山里红就靠这池水浇苗才保住了一亩多地的玉米。可就在这么大旱的天,单良家屋后菜地里竟长出了一个大冬瓜。开始没在意,可越长越大,直长到两尺对方粗,丈余长,立在地里特别招眼。单良从没听说话过冬瓜能长这么大,他到山下村里问老人,连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没听说过。人们好奇,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看稀奇。
1111消息传得很快,前来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日傍晚,单良和山里红正准备烧火做饭,屋外来了个黑衣道士。黑衣道士自称来自南方,已修道几十年,昨日到镇上听此处出了件怪事。世上怪事都有因,有因必有果。特前来看看能不能牵出因果。单良和山里红听道士"叽哩咕噜"说这一段,不知是何意,猜想他也是来看瓜的,便带到家后菜园让他看个够,省得再"叽哩咕噜"说些听不懂的话。
1111黑衣道士看到冬瓜,围着一连转了七、八圈,一惊一乍,看过后又找一高处四周看着,一看有一片玉米地一棵棵绿油油的又粗又壮,根本不像是受旱缺陷水。那道士又问是自私回事,单良告诉他是挑泉水浇灌的。道士要看那山泉,单良又不厌其烦地带黑衣道士来到山泉边。道士一看山泉,再看那几十丈宽的山门,惊呼道:"天助我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处我已寻找近30年了。"单良和山里红更是听不懂。黑衣道士说:"实不相瞒,此山是一座宝山,就在进山门的门坎处有一地下宝库,宝库里金银财宝无数。那口山泉就是开宝库的钥匙孔,你家那大冬瓜就是开宝库的钥匙,只要把冬瓜抬过来,立在山泉池里,宝库大门会自动打开。这样的机会五十年才有一次。上一个五十年因无人知道此法,无人在这山门口种冬瓜,所以错过了一次机会。这次再也不能错过良机。"单良和山里红像听故事似的,半信半疑问:"你怎么知道?"黑衣道士说:"我师傅临死前告诉了我,他是他师傅告诉的他,但师傅没找到这个地方。"山里红还是不相信:"那你为什么告诉我们?"黑衣道士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开此宝库必须是种瓜人,二是宝库里财宝无数,我一个人也拿不了,因为午夜北斗星正对山门时才是开宝库的时间,但必须在鸡叫前离开;否则此山门会关闭,两岭合为一山永远不会再开。"单良和山里红听黑衣道士讲得有声有色,信了大半。两口子留黑衣道士吃饭。饭后黑衣道士问:"你家有报晓的公鸡吗?"单良不解地说:"有!干什么?"道士说:"我想用绳子把公鸡嘴扎上,多拿点财宝。我寻找了三十年啦,光穿破的鞋子就有一挑子。再说你们也多拿点,到城里盖房、开铺,儿子大了给他捐官,不比你在这终日忙碌的好吗?"
1111单良和山里红早早地哄儿子上床睡觉了。他们准备了扁担绳子到屋后菜地摘下冬瓜。单良和黑衣道士抬,山里红用绳子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冬瓜抬到了山泉边。黑衣道士冲出门面朝北盘腿打坐,只等于午夜。心急时间慢,单良觉得过了很长时间了,可那北斗星就是偏离山门。又过了一段时间山里红急了,蚊了和小虫呆咬得她受不了。她说不等了,要回去看看孩子。黑衣道士安慰地说:"别急,就快到时辰了。"又等了一会,北斗星终于移过来了,黑衣道士像是被刺戳了屁股,从地上弹起说:"时辰已到,快!"三个人用尽全力将冬瓜插在山泉池里,只听"轰轰隆隆"一阵闷雷般响声,南山门的门坎处开启了一个一根扁担宽的地门,定库的门打一节,门里闪出耀眼的金光。黑衣道士首先进了宝库,他从里掏出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大布口袋,在宝库里挑来选去尽找些稀世珍宝。单良和山里红像是七魂出了窍,打娘胎里出来就没看到过这么多金银珠宝。一时愣住了,不知所措。山里红以为是在梦里,她使劲掐了一下耳朵,感觉痛,不是做梦。拿吧!山里人不识货尽捡大的摸,她顺手拿了几锭最大的,每锭足有50两的金子,揣在怀里。两口子像是偷人家东西似的,心"咚咚"直跳。单良又拿了两锭攥在手进而。山里红拉了单良一把说:"够了!够了!拿那么多怎么花呢?"单良也不好意思地就坡下驴说:"是呀!是呀!咱们出去吧,这门要是关上了出不去,金银财宝都是我们的也没用。"单良又喊黑衣道士:"师傅,够了吧,出去吧。"那黑衣道士拖着大半口袋珍宝说:"天还早,我再拿点。"黑衣道士看单良两口子只拿了几锭金子,嘲笑说:"真是乡里人不识货。"说着捏起一颗鸡蛋大小闪着绿光的东西说:"这叫夜明珠,一颗能买一座城。"山里红说:"我们就要金子,要买城干什么?你看那县官大老爷整天累的。"黑衣道士"嘿嘿"笑笑,只顾选他的珍宝,不再理会单良两口子了。山里红拉着丈夫说:"咱们走,这钱足够用几辈子了。"单良和山里红出了宝库。
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二)
1111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里,远远看去,形似"山"字,气势雄伟,林木茂盛,草场广阔,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1111传说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后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避阳山"。山上盛产一种叫"紫柴胡"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叫它"紫阳山",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叫开了。
1111这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1111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粪铲和往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忽然,看见紫阳山半山腰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朱老汉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走去。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豆。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袍一角掖在腰带上。那女子继续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1111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相信,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不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开始就没把黄豆当一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妈呀,是金豆子!"这一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是金豆子。"于是都弯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儿子问老汉:"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朱老汉说:"给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起来:"快回去找。"
1111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看见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确实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1111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十乡八镇。从那时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阳山上跑,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昼夜看守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还常常亲自在山上看守。
1111一天,正当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忽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圆睁睁注视着周围,忽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范老财顿时来了精神,不顾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这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口。从此,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三)
1111津浦铁路从明光南下过金张小站后,一路向西南方拐去,过了谢岭后才开始渐渐取直通向滁州。铁路怎么会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子、绕了七、八里路?相传这与晚清头品顶戴封疆大臣吴棠紧密相关。怎么说?且听从头道来。
1111古时候,一对凤凰从凤落集向南飞,落于一个叫吴郢的小山村。这村早年只有十几户人家,后不断扩大为集镇,到了元末已发展成为200余户的大镇,因地处滁县、定远、盱眙三县交界处,元末开始在这里设镇,取名"三界市"。清同治初年,三界人、封疆大臣吴棠,附片奏准,建有土城,逐渐繁荣。清末设有芝生书院,六合举人汪达钧称三界为"万山丛中小桃园"。这就是老三界。民国21年(1932年)设置嘉山县后,老三界为县治所在地。1937年底,日军侵占县城老三界,焚烧房屋,街市逐渐凋敝荒凉。
1111三言两语说完了老三界千年变迁史,言归正传。话说清光绪34年由吕海为暂办大臣,修筑津浦铁路,后改由邮政部尚书徐世昌兼任。在修筑明光至滁州段时,原计划路以老三界。三界吴氏家族知道后极力阻止,因铁路正好从吴家祖坟地经过。封疆大臣吴棠的"勤惠公祠"建于此,祠里还有慈禧太后亲自撰写的祭文匾一块。吴家人说破了吴家风水是小事,动了祠堂里的匾额于大清江山不利才是大事,迫使工程停了下来。修路清官将此事向上反映,徐世昌得报后下分生气,一个亡故大臣的祠堂和坟地就能阻止国家修铁路吗?但一打听后,方知此已故大臣非一般人可比,他生前是皇太后慈禧心中的大红人。道光年间,慈禧的父亲惠徵携雏挈眷,在徽州候缺,就受过吴棠的赠济,后来吴棠出任清河县知县,惠徵过世。运灵柩的丧船到了清河县,吴棠家人因粗心错把300两银子送给了慈禧,慈禧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时就发誓,有朝一日得势一定厚报吴棠恩德。到了咸丰时,慈禧果然得宠,仇家告御状欲整吴棠,不但没有告倒,因有皇太后护着,反而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一个七品县令,逐步升到头品总督。
1111徐世昌知道了吴棠这些底细,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了。一日上朝,徐世昌把修铁路三界受阻之事禀于慈禧太后。开始慈禧欲大发雷霆,有谁这么胆大,拿祖坟风水阻止修路。但一细听是"勤惠公祠",便没了脾气,因朝臣禀报其他事,惹得慈禧心烦,她打断了徐世昌的话说:这些小事也来烦我,绕过吴家祠堂不就行了吗?徐世昌一听不敢多言,退朝后他派人详细测算了绕过吴家祖坟地需多出多少路程,多花多少银两,然后写成奏章呈报慈禧。慈禧看了奏章提笔写了一个大字"绕"。后徐世昌听慈禧身边人传出话说,当时慈禧很不高兴地说:"绕一点路,多花一点钱算什么?若不是当年吴棠救了叶赫那拉一把,哪有我的今天。"
1111慈禧这一个"绕"字,铁路在此拐了个大弯子,多绕了七八里,使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原名施郢的小山村发展成了今天有二万多人口,工农业总产值二千多万元的山区重镇-新三界。
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四)
1111明光市石坝水库东南角有个村庄叫"钟落村"。相传钟落村是由天上落下一口大钟而得名。这钟谁也说不清有多大、有多重,但村前那口钟落塘还在,老人们曾说:"听老祖宗的老祖宗说,这口钟落塘三根丈把长的竹竿绑接在一起都没打到底。"可现在没那么深了,逢大旱时就能见着底。
1111相传,很久以前就在钟落塘的位置上有一座庙,庙不大,只有两间房子,一间有个神台供奉着观音菩萨;另一间住着一个叫洪能的和尚,庙在村头,村子很小,叫小庙村。因村子太小,又贫,周围的村落也不多,庙里香火不旺,小庙名不见经传。和尚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好心村民劝他搬到镇上去,洪能和尚每次都摇摇头说:"这里是块宝地,到时小庙定能发扬光大。"洪能是个有法数的和尚,大凡庙寺都是钟声悠扬,香火旺盛,这小庙无声无响,当然香火不旺。可是洪能和尚每日宁可不吃饭也不能让观音菩萨断了香火。洪能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莲花座前的一头玉麒麟。一日玉麒麟托梦给洪能和尚,要在六月初六晚上给小庙送一口大钏来。但要洪能和尚在六月初六晚上不要关闭庙门。一觉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但梦中所说的事情和交待的时间洪能和尚确信无疑。
1111六月初六晚,洪能挑亮油灯,庙门大开,专等玉麝麟前来。大半夜过去了,没有动静。洪能打起了瞌睡。忽然一阵狂风骤起,庙外飞沙走石,黑云遮住了满天的星月。大风把庙门刮得"啪哒"响,洪能一看快下雨了,大概玉麒麟今晚不会来了,于是洪能起身把庙门闩上,准备睡觉。突然"卟嗵"一声巨响,震的小庙直晃,响声过去后风平浪静。洪能打开庙门想看个究竟,就听远远传来怨声:"叫你别关大庙门,你不听,你费三不找找费四(事)。"洪能一看门口落下一口巨大铜钟,铜钟已半截砸入地下。洪能顿时捶胸,后悔不已。
1111第二天天亮,人们都跑到庙前观看。半截在外的铜钟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十分耀眼,有孩子好奇地用手拍钟,铜钟发出"嗡嗡"的声音,十分悦耳。可是怎么把大钟抬进庙呢?洪能猛然想起昨晚空中传来"费三不找找费四(事)"的话来,心想"找费四(事)"是否暗示我找"费四"呢?于是问围观百姓周围村镇是否有姓费人家,是否有个叫费四的人?围观中有个说镇西有家姓费的,是有个小儿子叫费四,大力无比,可找他干事,至少要带十个钱去。
洪能沿镇化缘,讨得十个钱,来到镇西费家。说明来意后,有一后生腰圆膀粗,接下十个钱后交于母亲,然后跟洪能前往小庙。这时小庙前看热闹的人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洪能分开众人带费家小子来到钟前。费家小子捋捋袖子,抓住大钟吊耳前后晃了晃,大钟四周土地已经松动。费家小子在掌心吐了口唾沫,两掌搓了搓后抓住两只吊耳,两腿蹬成马步,两手一用力大钟被缓缓提起,可一要被拔出地面时,围观人群中有个好心的孩子在一这鼓劲的喊:"费三哥,加油!"这一声喊,只听"啪"地一声响,费家小子裤腰带挣断了,一松劲,那钟"嗖"地一声又栽入地下,这一栽连钟顶也看不见了。就在刚才那孩子喊"费三哥加油"时洪能两腿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后悔末及。原来这费三和费四是一对孪生兄弟,二人都力大无比,只是费三有个毛病,用力时憋不住好放屁,被那孩子认出了。因费四外出不在家,费三见到手的钱不能不挣,于是冒充费四前来拔钟,谁知玉麒麟提醒过洪能"费三不找,找费四"。
1111大钟深入地下,留下一个大坑,不一会积满了水,水越来越多,坑不断向两边扩大。围观的人目瞪口呆,感觉惊奇之时,洪能悄悄钻出人群走了。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洪能和尚。小庙无僧,日久失修后来也塌了,庙前那口大坑成了一个塘,人们叫它"钟落塘",小庙村因庙塌了,后来就改叫"钟落村"直到现在。
关山的传说 关山的传说全文(五)
1111明光女山湖西南部有一个渡口,南岸是邵岗山北村,北岸是丰收圩大堤,是女山湖及淮河北商贾赴六合、浦口要津。这个渡口从古到今十分有名气,人称"王摆渡"。这"王摆渡"是因人得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111相传,公元906年,山东发大水,一个名叫王彦的章的年轻人流落到此,要过渡往南寻求谋生。湖面上摆渡的是一孤苦老人,时年六十有八,人称魏摆渡。这天王彦章来到渡口,因没人往来,魏摆渡已靠在船舱打盹。王彦章礼貌地叫了声:"大爷,我要过渡。"魏摆渡起身扶篙,送王彦章过渡。当船行至湖心时,魏摆渡一阵剧烈咳嗽,接着口吐鲜血。王彦章慌忙过去扶住魏摆渡道:"老人家,怎么啦?"魏摆渡脸色蜡黄,有气无力地说:"小哥,我已病半年有余,郎中抓过几次药也不见好转,看来这摆渡的买卖我是干不了多久了,可惜我无后,没人接替我。嗨!我这小船一停,两岸过往人儿不知要绕多少路……"还没说完,又一阵剧咳,吐出几口鲜血。王彦章忙扶着老人到船仓靠下,问道:"老人家是住在南岸还是北岸?"魏摆渡说:"住北岸魏渡村。"王彦章说:"老人家,我送你回家休息养病,这摆渡我暂替些日子,等你病好了,我再离开,你看如何?"魏摆渡一听喜出望外,看一眼面前的年轻人,见王彦章身高马大腰圆膀粗,甚是高兴,但不知此人识水性否?王彦章介绍说:"我乃山东省梁山县人,自小长在湖边,识得水性,会摆弄篙桨,且自幼习武,十八般兵器大都能使上几招。因家乡水灾父母兄弟遭难,听说我师兄弟在金陵开有武馆,想往那去投奔,找个容身之处。"魏摆渡一听更是欢喜,就在船舱说好,王彦章暂留下接替摆渡。
1111第二天魏摆渡就卧床不起,王彦章请郎中抓药,邻居大嫂帮助煎药。王彦章正式接替了摆渡的活儿。这一接就三月有余。魏摆渡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了,几天后魏摆渡病故。因魏摆渡家无积蓄,王彦章向村邻借了些钱将魏摆渡安葬下地。从此,这魏摆渡就成了王摆渡。
1111一天,一个牛贩子在湖南岸贩了一条半大黄牛要过渡。上船时这牛来了犟脾气,任你怎样拖、拽、撵它就是不愿上船。牛贩子急出满头大汗。王彦章放下篙一边捋袖子,一边说:"我来试试。"只见他左手搂住黄牛前胯,右手搂住黄牛的后胯,双臂一用力,那半大黄牛四蹄悬空被王彦章抱了起来。俗话说:"宁举千斤石,不抱二百畜"。说来也怪,那黄牛像是愿意配合王彦章,服服帖帖被抱上了船。牛贩子和几名过渡客看得目瞪口呆。从此,王摆渡力大无比,抱牛上船的事儿被传开了,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1111王彦章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的传说被传到了几百里外的徐州。当时后梁王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全忠为巩固政权,到处招兵买马,广纳贤能。公元908年,朱全忠听说徐州有个隐居的半仙,能知前后五百年大事。朱全忠亲自带人从北方来到徐州,连住几日未打听到半仙的踪影。在寻找半仙过程中却听人说起了王彦章的传闻,朱全忠求贤心切,便带四五个随从日夜兼程赶往王摆渡。
1111这日,后梁王朱全忠来到渡口。当时正是潘村逢大集,过往人很多。朱全忠和几个随从并不忙上渡船,而是坐在渡口一棵大树下细看王彦章的一举一动。王彦章也看到了树下的几个人。船在湖上来回过了几趟,这几人仍坐在树下不上船。王彦章有些纳闷,但过往人多,忙得不可开交,一时也没放在心上。渐渐天中了,过往行人稀少了,岸边树下几人开始上船过渡。因朱全忠观察王彦章好一会了,看他扶老人、抱孩子、搬货物,心中越看越喜欢,心想:此人为人厚道,心地善良,若真像传说中那样力大无比,武艺超群的话,给他施展天地,其作为定在众将之上。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山的传说和关山的传说全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