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陶公洞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山中陶公洞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山中陶公洞的精彩内容哦。
山中陶公洞(一)
不知是哪年哪月,王母蟠桃会以后,她派遣洞仙降落凡间,选择一个洞天福地的地方。洞仙在云端看见六螺山中的北螺山,千仞悬崖峭壁,滑溜溜、没斑纹,是造洞府的好地方。于是派手下的神鸟去开凿洞府。一个深秋的夜晚,满天星斗,月色皎洁,一只羽毛秀丽的大鸟,从彩云中飞出,慢慢地向大若岩的六螺山飞来。它停在峭壁间,用那乌黑黑的尖嘴,这里啄啄,那里敲敲。光滑平整的悬崖峭壁,即刻是一圈圈秀丽的斑纹,大小不一的小洞,高低不平、奇形怪状的各种图像。一夜工夫,已啄成一个很大的洞。凑巧,篁潭村一位樵夫,起五更去砍柴,路过北螺山的涧谷,听着啄岩石的声音,石壁隐约出现一个巨大的岩洞,觉得很奇怪,又很害怕。为了壮壮自己的胆量,高喊一声,只听见天崩地裂,万涧千山,一齐共鸣,一只大鸟从石洞中飞出,向天空翱翔而去。那樵夫吓得魂飞魄散,昏倒地上。半晌醒来,前面豁然出现一个十余丈高、二十余丈阔的石洞。
大鸟用铁嘴啄凿石洞以后,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某日有一位衣着纯黑、头梳发髻的道人,飘然来此,住在这石洞里。他不喜欢说话,常常独自静坐,疲倦了,仰卧在洞内的石板上闭目养神。一天傍晚,道人正在“三狮同眠”山下赏玩景色,看见一班人抬着一口棺材,后面人都穿着素服,哭哭啼啼的向他这边走来。那棺材抬过的路上,滴下斑斑点点的血迹。道人看见,感到奇怪,连忙叫住他们,经盘问,是一位中年妇人,因产后血崩突然死去。道人听后,认为这妇人可能是假死症,还有救活的希望,于是要求开棺检验。送丧的亲人听说还有救,连忙停下棺木,启开棺盖,请道人观看。道人看后,即回洞取来回阳汤药给产妇灌服。一会儿,产妇慢慢苏醒,得救了。从此以后,周围穷人常来求医,道人施其医术,精心护理,有求必应。道人神医治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打听他的身世,才知这道人姓陶,名弘景,在京城中和皇帝老子有来往,因他不愿作官,隐迹深山,弃儒习医,为劳苦人民解除疾病痛苦。因此人们很尊敬他,叫他陶公。这石洞,后人就称陶公洞。
陶公深居洞中,静心修养,不问世事,专心研读医学。不日,传到梁武帝耳中,朝廷特派使臣来陶公洞慰问,并询问朝廷应行兴革利弊的事项。陶公对答如流,直言不讳。第二天,使臣要回京缴旨,询陶公有何礼物回敬天子,陶公笑而挥笔书写“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五言绝句一首,交使臣带去复旨,因此,后人称他是“山中宰相”,称陶公洞旁的岩岭为白云岭。
山中陶公洞(二)
自古品茗讲究好茶配好水,而且以好茶产地之好水尤佳。拿西湖来讲,《龙井茶叶虎跑泉水》号称《西湖双绝》,向为人所津津乐道。
尽管虎跑泉水质甘洌异常居西湖山泉之最,但它跻身全国名泉之列被人品评却是迟至清代的事。清乾隆帝曾特制一种银斗,专门用来精量水之《轻重》(比重)而定水质之高下。经过多次精量,评定北京海淀镇西的玉泉水质第一镇江中泠泉次之,无锡惠山泉与杭州西湖虎跑泉并列位居第三。这样,虎跑泉才获享《天下第三泉》的殊荣。
《天下第三泉》美名的姗姗来迟,与龙井茶的大器晚成有关。唐代,西湖天竺、灵隐一带虽已产茶,但档次不高,陆羽《茶经》仅列为下品。宋代,杭州饮茶之风大盛,但当时普遍饮用的是蒸制而成的《龙团凤饼》,须经碾碎后入水烹煮方可品饮,当时福建所产的建州贡茶最受推崇,西湖所产茶沿属无名之辈。直到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直取茗芽,投以沦水即饮》,也就是现在通行的干茶撮泡饮法,炒表制茶工艺得到普及,龙井茶这才崭露头角,进面《龙》腾《虎》跃,西湖这一品好茶,这一泓好水,相得益彰,驰名天下了。
山中陶公洞(三)
北宋后期,永嘉港头苍坡的第六代世祖,有两个儿,老大叫李秋山,老二叫李嘉木。兄弟两个在家种田,又勤力又省径。后来两兄弟都成了家。大哥秋山搬到方巷去住,阿弟嘉木仍旧住在苍坡老屋。分居是分居了,两个人的心还是山上扁豆藤缠藤,分不开扯不断,有一日见勿着,就连吃饭也 味道。他们日里干完农活,黄昏呢总要相聚在一起,话家常、讲农话、论诗文,勿管刮风落雨,日日照样。
一日,李秋山吃了晚饭,走到苍坡阿弟屋里谈天,一直谈到下半夜,还是舍勿得离开,直到天快光了,阿哥才起身要走归。从苍坡到方巷,路不过一里多,只是路上十分冷清,嘉木不放心阿哥一个人走回去,就送他到方巷。嘉木转身回苍坡时,秋山更不放心阿弟一个人去,也送他到苍坡来。两个人送来送去,一直送到天大光。后来,他们觉得恁相送,白白误了光阴,就商量好在自个地方造一座亭阁。嘉木在苍坡东面建造了望兄亭,秋山在方巷村北面建造了送弟阁。夜里分别时,各自站在亭阁里,用明灯划了三圈,表示一路平安。
八百多年过去了,楠溪江边的望兄亭和送弟阁还是好的,李家兄弟相亲相爱的故事一直流传着。
山中陶公洞(四)
早年,楠溪江边,蛇山脚下,住着一个张秀才。一年秋里,他带着书僮上京去应考。
那日,走到一个山嘴岔路,张秀才勿晓得朝哪个方向走,就叫书僮去村里问路,自己在溪边路亭里等候。这时节,他看见路亭梁上倒挂着一只团鱼,头一伸一缩地挣扎着。他一时好奇,伸手捏牢穿在团鱼甲缘上的草藤,拿下团鱼,哪哓得一松手,那团鱼逃到溪里勿见了。
书僮去村里问路转来了。秀才将刚才团鱼的事情告诉了书僮,书僮说:“这是山里种田人捉来挂在梁上的,等做完农话要带回家杀了吃,他们若晓得是你把它弄逃走,一定会要你赔。”秀才听了,慌里慌张打开书箱,拿出一尾准备在路上当肴配的黄鱼鲞,挂在原来那根梁上,当作赔偿。随即催书僮担起行李赶快上路,免得人来了纠缠个勿歇。
黄昏边,山里人歇活回家,走到路亭里,见梁上团鱼换成黄鱼鲞,觉得奇怪,就把鱼鲞带回屋里去。邻居都晓得了,那些信神的人就讲,这尾鱼鲞一定是神化起来的,动勿得,要马上送转去。得罪神明,会招来祸水的!只恁一讲,这尾黄鱼鲞又被送回路亭挂起来。
第二日,这尾黄鱼鲞不晓得哪里去了,村里更加沸反盈天。有人讲:“我早就料到有缘故,还好送得快,免去许多麻烦!”事情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那日夜里,挂鱼鲞的稻草绳凑巧被老鼠咬断。掉下来被野狗吃了。
神变鱼鲞的消息一传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不多久,远近的人都晓得了,嗬,来这路亭烧香许愿的人多哩!早先的荒山冷岙一下儿热闹起来。几个财主牵头募来一大笔钱,拆去路亭,造起一座“鱼鲞神庙”,大殿正中塑了一尊鱼头人身,全身描金的鱼鲞爷神像。
再讲张秀才上京应试,得中头名状元。三年后,他回永嘉探望爹娘,路经那山口时,看勿到当年供人躲雨歇脚的路亭,只见一座新造的殿,匾额题着“鱼鲞神庙”四个大字。他奇怪了,一问,才晓得该庙兴建的缘由。状元哈哈大笑起来,就把三年前团鱼怎么逃和挂鱼鲞的经过向大家讲了。这些话是状元嘴里讲出来的,还有谁勿相信!从此再也无人来烧香点烛了。山里人索性把这座神庙重新改成路亭,取名“状元亭”。
山中陶公洞(五)
古时候,碧莲郑山地方,有一个名叫郑梅儿的人。他身体魁梧,体强力壮,为人忠直,性格豪放。又拜芦山洞主许真君为师父,练得一身好武艺,且兼神通广大,会降龙伏虎, 喜为人民做好事。 有一年,天气干旱,田里的禾苗被晒枯焦了, 农夫心中如油煎一般。人们到处求龙赐雨,始终无效。
郑梅儿心想:龙不为民行雨,我要它行雨。他想了个办法:准备了很亮的菜油灯,夜里拿到高山顶头,点亮后,用斗罩住,时时一开一罩,使灯光忽明忽暗,真如闪电一般。龙见光闪,憋不住了,便探出头看,非同小可,真龙的电光闪了出来了。郑梅儿看得清清楚楚,原来龙竟变得象虫儿一样小,躲在平顶毛竹上面的竹节里。 第二天,郑梅儿就到龙躲的竹顶上去捉,龙见郑梅儿来得凶猛,只好逃回到它的老家外宕周山的水口──红岩水 的龙潭里。又过了一天,郑梅儿叫村里的人一起去捉龙,郑梅儿说自己有捉龙的本领,能把龙捉住,系上绳子,叫龙象水牛耕田一样,服服贴贴地给我们行云下雨。并吩咐村里的人准备锣鼓、火炮、刀枪,等我到龙潭里把龙捆好,听到我的神剑响三声,你们便把锣鼓齐鸣,火炮放响,龙就会让我牵出来了,驯服了,随时都可以为我们行云下雨。
不入龙潭,焉能牵龙?郑梅儿带领村上的人勇敢地赶到红岩水 。他就冲龙潭中去。众人专在等待神剑声响。郑梅儿到了龙潭之中,捉住龙,骑在龙的背上,准备把龙系上绳索。但是,身子一转,神剑在龙潭边的石头上碰响了,众人听得声响,便锣鼓齐鸣、火炮齐放,声震天地,龙被吓慌了,就飞了出来。郑梅儿骑在龙背上,被带到西溪中游,此时龙把头颈伸了一伸,把口张一张。尔后,龙就冲进瓯江,重入东海龙宫。郑梅儿也一起被带到东海龙宫去了。
本来,瓯江的潮水涨到西溪的上吴桥头(即吴宅),因为这次龙从龙潭中被郑梅儿骑出来,紧接着,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特大洪水,山沙随水俱下,把西溪中段,潮涨到的溪床填高了,变成了一片沙滩和平原。所以,现在的潮水只涨到西溪下的韩埠一带,涨不到上吴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山中陶公洞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