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

法相仙途围观:℉更新时间:08-18 19:4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牡丹传说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牡丹传说故事和牡丹传说的精彩内容哦。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一)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金黄牡丹”的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丽的山,名叫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放出风来,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期限一过性命难保。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土匪们见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备?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阿青救出了父亲,两人下山不题。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紫斑牡丹”的传说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在寺院中除日勤于佛事外,闲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他尤善画牡丹,所作之画,细腻逼真,宛若天成。凡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竞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簇拥一位富贵之相的“胖子“。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走到近处,方看清是当地有名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其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画撕烂,将毛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至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称其为“紫斑牡丹”。

"枯枝牡丹"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部途经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己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圆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并将此牡丹呼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供奉其中。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二)

生活在滇红之乡的西南部、万明山脚下有一个少数民族村-风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距政府驻地15公里,国土面积 5.4平方公里,全村辖 15个村民小组 529户农户 2154人,其中俐 侎 族 427户 1704人,涉及 14个村民小组,纯 俐 侎 小组 11个,与汉族杂居小组 1个,占全村人口的 79.6%。 全村山高地陡,属山区、半山区,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属中亚热带温凉气候。地理条件恶劣,生存条件极为困难,大多数 俐 侎 人仍处在温饱线以下。距团山村委会3公里处,有一座绿绿葱葱的高山,名为万明山,海拔2905米,山顶冬季积雪,登临其巅,可纵览群山,山上有一古寺遗址,至今香客不断。境内居住着的彝族俐 侎 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传统的村寨建筑,传统节日有赶庙会(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三)

《杨妃外传》: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黎园弟子。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援笔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干。 龟年捧词进,上命黎园弟子约略词调抚丝竹,遂捉龟年以歌。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

《摭异记》:太和开成中,有程修已者,以善画得进,谒会暮春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修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已对曰:"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上闻之嗟赏,移时笑谓贤妃曰:"汝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

《杜阳杂编》: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上每观芳盛,叹曰:"人间未有。"自是,宫中每夜即有黄白蝴蝶数万,飞集于花间,辉光照跃,达晓方去。上令张罗于宫中,遂得数百于殿内,纵嫔御追捉以为娱乐。迟明视之,则皆金玉也。其状工巧,无心为比。而内人争用绛缕绊其脚,以为首饰,夜则光起妆奁中。其后开宝厨,睹金钱玉屑之内,有蠕蠕者,有为蝶者,宫中方觉焉。 文宗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俯首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辞,不觉叹息。

《云溪友议》:白乐天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阑围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矣。会徐凝自富春来,不知,而先题诗云: 此花南地知难种, 惭愧僧间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幞在, 含芳只待舍人来。 白寻到寺,看花命酒,同醉而归。

《事物纪原》: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面,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

《花史》:陈郡谢翱举进士,能七字诗,寓居长安升道里,庭中多植牡丹。一日,有美人,年十六七,色绝代,乘车,来谓翱曰:闻此地有名花,故来与君一醉耳,即设馔同翱食,复请翱赋诗。曰: 阳台后会已无期, 碧树烟深玉漏迟。 半夜香风满庭月, 花前竟发楚王悲。 美人亦和,云: 相思无路莫相思, 风里花开只片时。 惆怅金闺却归处, 晓莺啼断绿杨枝。 遂挥泪别去,不复见。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四)

相传,董其昌任南京礼部尚书时,一次回松江祭祖,应超果寺当家之请,为新建的一览楼写一匾额。览楼二字写得很好,那个“一”字总是写不好。

当时,围观人群中有个瘸腿乞丐挤了进来,冷笑说:“这事何难?”只见他脱下草鞋,蘸上墨,一挥而就,那“一"字气势雄伟,实属好字,董其昌正想和他交谈,霎眼乞丐已不知去向了。

过几天,董其昌在无锡又遇见那个乞丐,就相邀他到松江,两人同登方塔,眺望府城风光。

那乞丐说自己便是铁拐李,董就跪拜要求学仙。

铁拐李说:“相爷洪福齐天,可惜没有清福。”

董愿抛弃荣华富贵,必欲学道。铁拐李要董其昌一起跨向西林塔,董正在踌躇时,铁拐李已一跃而过,在西林塔顶上笑着招手呢。

又过几天,董其昌去一古庙,拜访熟悉的老方丈。刚巧方丈请客,邀董一起就餐。稍停,来了八个衣衫槛楼的人,其中一个是女的。大家拱手问讯后安座入席。席间,只见盘盘菜肴都是些孩子手、脚、头等烹煮。董其昌不敢动筷,只见八人狼吞虎咽,一会儿早已吃得盆底朝天。

这时,殿后跑出一个跛足和尚,一边收拾碗盏,一边将盆中汤汁舔个精光。董其昌的一个随从家人,因腹中饥饿,看见有半碗汤剩着,他端起碗就喝,等到主人喝止时,那汤早已咕嘟嘟下肚了。

等到老方丈送客回来,董其昌责问他胆敢在朝廷命官前吃人肉,可知犯法?老方丈笑呼呼他说,“这是乌首何,长成人形的千年难得,吃了能长生不老。”董其昌叹无福享受,但总是心不死,立即派家人去追回那帮人。家人骑快马一路追去,每逢岔路口必有人指点,最后总算追上那跛足的,可总不肯回去。家人拉住他手中铁杖爬上一座山的半腰。李仙在家人背上击了一掌,家人便张口呕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双足凌空,一头栽下山来幸亏双手紧抓拐杖,着地时用那棒支撑,不致受伤。但一问当地人,原来已落在广东地界了。

那个家人吃尽千辛万苦。当他回到松江时,正逢着“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府已被上万农民烧成一片瓦砾场。那个家人回到叶榭水月禅院出家为僧。

讲述者:张蕴其 男 六十四岁 高小

叶榭乡铁塔村农民

采录音:朱松筠 男 七十岁 高中

叶榭乡志办公室

流传地区:叶榭乡

采录日期: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五)

层峦叠嶂的马鞍山有一垅特别长的山脉蜿蜒而下,横亘好溪直插石壁潭中,活像一个大龙头正在潭中喝水呢。可惜龙的颈项已被一条似被斧劈、断裂到底的深壑所截断,龙身和龙头彻底的分了开来。深壑深约 20 多米,而最阔处似不足两米,上阔下窄,半腰还夹着一块石头,据说是神仙用扁担把龙头截断时从上面滚落下来嵌在那里的。这里就是仙都风景名胜区中俗称截脉岭的地方。说到此,人们不禁要问:那神仙为什么要把这个龙头截断呢?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玉皇大帝派赤脚大仙巡视凡间,除暴安良。大仙脚架彩云,仙帚一挥,云游三山五岳。一日来到仙都上空,见一小小村庄——特别是村中那座大四合院的上空祥云朵朵,瑞气腾腾。忙按住彩云一看,这个小村后有苍龙(即马鞍山直插好溪中的山垅)入水,来龙绝佳;前方旌旗林立,兵马齐备(即铁城林立的奇峰怪石)。大仙惊叹:“真命天子将出于斯地矣!”。赞叹之余,他细细一想:“自己担当巡视凡间的重任,绝不能让无德无能的昏君当朝而鱼肉百姓,我得下去察看察看这户人家的心地是否善良。”于是按落云头,口中念念有词,说一声“变!”,鹤发童颜的老神仙顿时变成了一个披头散发、满脸乌垢、衣衫褴褛的臭乞丐,只见他一手端个破碗,一手拄根打狗棒,一瘸一拐地向村庄走去。

顺脚来到村中那座家大四合院的东门,正待敲门,恰好一个穿戴时髦的少妇,一手牵一个儿童,一手挎着一只花篮开出门来,欲到野外采摘山花。大仙马上乞求说:“好嫂子,行行好吧,我已两天没吃饭了,给点剩饭吃吧,我快饿死了。”“哼,老骨头,你败我采花雅兴,早就该死了。我没剩饭,你滚开!”少妇说。“那……那给碗粥汤也行啊!求求你了。”大仙苦苦地哀求着。“粥汤也轮不到你吃,快滚远些。”少妇边说边牵着儿童退回门内,“叭”地一声,狠狠关上了大门。大仙心想:象这样吝啬的少妇,怕也是极个别的……。

以上内容是关于牡丹传说和牡丹传说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牡丹传说故事

标题: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