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壮族故事民间传说和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的精彩内容哦。
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一)
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族民间还有神话传说《洪水潮天》、《九顶山的来历》、《人的由来》(《雅呷确呷·丹巴协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白石神》(与《猎人海力布》情节很相似)、《粮食的来历和丢失》、《山沟和平坝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人物传说《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错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传说《萝卜寨的传说》、《禹背岭》等,动植物传说《豹子出世》、《若摆求婚》等,民间工艺传说《口弦的传说》、《羌笛的来历》等,风俗传说《尕尔补洞》、《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宗教传说《端公戏道士》、《释比成仙》等,民间降妖故事《牟和热》等,此外,羌族还有诸如《萨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经足”和“眼睛足”》、《后悔的火鸡》等民间传说故事。
希望能帮助到你
吃草鞋 黑虎羌寨的黑虎将军不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善于调兵遣将,而且十分好胜幽默,爱开玩笑。据说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在黑虎羌寨的群众中。 说的是黑虎将军有一次进城,去馆子里吃饭,馆子里的“吆师”(跑堂官儿兼厨师)见他是一个从高山上下来的羌民,以为老实,可以取取乐,便玩笑着:“老弟,你今天来迟了,老大没得了,只有老二(剩饭剩菜)陪客!” 黑虎将军听见只有陈饭菜,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随便弄一点就可以了!管他老大老二?” “吆师”故意跟他开玩笑,没有给他热陈饭菜,而是把肩膀上的抹布用刀切碎,装在碗里,给他端来,并且大声吆喝着:“随便来了!” 黑虎将军看见“吆师”端来的东西黑糊糊,看不清楚真面目,不知道是什么?仔细一看,傻了眼,净是布巾巾,哪里是能够吃的东西呢?本来想发火,但是看见吆师笑吟吟的样子。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的人,”于是黑虎将军忍着火说:“哎呀,我是请师傅给热一点吃的就可以了。你咋把这个给端来了?” “吆师”笑着说:“你不是说要随便吗?只有这个东西一天到晚跟随着我,使用起来很方便。不知是你说错了,还是我听错了?对不起,对不起,我马上弄,马上弄。” 黑虎将军回到寨里后,想起曾经被吆师玩笑过,便决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同样跟他开个玩笑。 黑虎将军让聪明贤惠的妻子用高山上的六棱葱(一尺左右长,六个棱子,有家葱的气味,是可以吃的野葱。)晒干后打一双草鞋,然后同样用马莲草打几双草鞋。 有一天,黑虎将军肩膀上搭着几双草鞋来到那个馆子。 同样是那个吆师接待他,吆师一看见他的来到,非常高兴地吆喝着:“来了!老弟,今天吃点啥子?老大老二都有!” 黑虎将军笑着说:“哎呀!我今天没有带钱,吃不起馆子,请你帮我把这双草鞋切了炒熟来吃。” “吆师”觉得非常奇怪,他从来没有见过草鞋可以炒着吃,不相信地走到黑虎将军面前,仔仔细细的看他肩膀上的那些草鞋,他看来看去,一点也没有看出什么破绽,它们与平常的草鞋没什么两样。他想:“既然遇着了怪人,就不妨开开玩笑。炒就炒,看你怎么把草鞋吞下去?吃不下去,看你怎样交代?”于是笑嘻嘻地说:“我保证炒熟,但是,老弟,你必须把它吃下去哦!” 黑虎将军高兴的点头说:“保证吃完,麻烦你给多放一点油盐。”于是把六棱葱草鞋递给了“吆师”。 “吆师”乐呵呵的非常麻利地就把那双草鞋炒熟端到黑虎将军面前。 黑虎将军要了二两酒,慢慢品着,并且吃得津津有味。 “吆师”见黑虎将军吃得津津有味,看得目瞪口呆不相信的说:“真的那么香?” 黑虎将军非常认真地说:“来来来,拿双筷子来,亲自尝一口,看是不是很香?保证你吃了头口,想吃二口。” “吆师”想弄个明白,便拿了筷子,夹了一根碗里快要吃完的六棱葱送到嘴里,一尝,果然清香爽口,非常好吃。 黑虎将军望着他高兴地说:“怎么样,我没有哄你吧?好吃不?” “吆师”眉开眼笑地说:“硬是好吃,你这草鞋是啥子草做的?嗨!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说过草鞋还可以吃,这回硬是大开眼界,一饱口福。”他本来想再吃一筷子,但是碗里早已没有了。 黑虎将军见“吆师”终于上当,骗他说:“我们寨子里的这种草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如果脚上没有鞋穿,可以当鞋,如果肚子饿了,还可以当饭菜。” “吆师”听见后不时地盯着黑虎将军肩膀上另外几双草鞋,一是想再看个究竟,二是希望能够再尝尝这草鞋的味道。 黑虎将军见火候到了说:“这样吧,我今天身上没的钱了,干脆我把这些草鞋便宜点卖给你。” “吆师”有些高兴,但是又怕价钱太高犹豫着说:“便宜,那你说多少呢?” 黑虎将军本来只希望跟他开开玩笑于是笑着爽快地说:“既然我们是朋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熟人了。你说,随便你给多少都行。” “吆师”想:既然这么香、这么好吃,如果炒熟拿来卖钱肯定有客人爱吃。也非常爽快地拿出一些钱买下了黑虎将军肩膀上的草鞋。 等黑虎将军离开后,“吆师”迫不及待地弄了一双草鞋洗净、切碎、炒熟,结果马莲草草鞋哪里能够吃?不但嚼不动,而且有些苦涩味儿。 “吆师”端出来交给别人尝,别人看了后笑话他说:“变牛了,怎么会吃草?” “吆师”才知道上了当,同时明白黑虎将军暗中不但骂他是牛,而且暗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从此以后,“吆师”再也不敢耍弄黑虎将军,同时也不敢任意捉弄人。因为“吆师”更加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神话包括了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自然及其变化神话、动植物神话、洪水和干旱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神性英雄神话等内容,著名的有《开天辟地》、《夏禹王治水》、《蒙格瑟送火》、《黑虎将军》、《苏蟒达》、《汪特的故事》等。羌族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反帝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反抗、斗争争取自由、和平、幸福等故事。主要有《仙女下凡配孝子》、《咩咩格兜吉》、《撂官岩》、《金砖岩》、《金鸭子》、《等鬼的涉古》、《毒药王》、《小号兵》、《参加红军》、《找红军》、《比黄连还苦的药夫子》、《羌寨怒火》等。羌族长篇叙事诗大多是“释比”诵唱的经典,有120多部,1000多种类。最著名的有《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哪吒闹海、西游记、精卫填海。
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二)
徐母育弯枣树
小时候,有一天晚上刚吃完晚饭就钻进被窝里帮外婆焐小脚,外婆给我讲了一个"徐母育弯枣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淮河边上有个叫泊岗的村子,村上住着一对姓徐的中年夫妇,两口年近四十岁了,膝下仍无一个尿炕的,每天吃完饭老两口就大眼瞪小眼的,十分冷清。一天村里来了个跑买卖的小商人,告诉这对夫妻,说是太平集(今明光市)东约40里处的鲶鱼洼(今明光市分水岭水库)西岩有一棵九丫树,不生的媳妇带上黄布条系在朝向你家方向的枝桠上烧香求子,十分灵验。徐姓夫妻听后迫不及待地于第二天就起程前往求拜。老天爷还真的发了慈悲,就在当年徐家夫妇有了身孕,第二年春生了个大胖小子,老两口欢天喜地,给儿子取名叫徐四十,小名叫"拴住"。
老来得子,生活得更滋润了。老两口把儿子当成了"龙蛋",整天捧着。徐四十一天天长大了,能到邻居家串门子啦。一天徐四十在水塘边上拾了个鸭蛋回家,徐母抱过儿子又是亲又是称赞,夸儿子能干。又过几日徐四十又拾了只鸭子回来,徐母又是一阵亲吻和夸赞,然后把鸭子杀了,炖了一锅汤,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徐四十心想:这样多好,父母亲又是夸奖,还有鸭子吃。从那以后,徐四十每次出门玩回家时准能带点什么回来。很多次都是故意到虽人家的鸡窝里、鸭圈里、菜地里去"拾"东西。一次邻居家少了一只老母鸡,找到了徐家,刚好看见徐母正在杀鸡,邻居气得吵了起来,徐母说:"我家拴住才十一岁,能偷你家的鸡吗?再说那鸡能跑会飞的,一个小孩子能捉住吗?我家那有只红公鸡你捉捉看,要是捉住了,我赔你十只。"邻居被堵得哑口无言心里闷气走了。徐四十高兴得直蹦。
春去秋来,光阴似箭,一晃又几年过去。徐四十长到了十六、七岁时,从外面"拾"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值钱,而徐四十也"拾"上瘾,每天出门不"拾"点东西回来,手就痒痒。一天他竟"拾"回了一头大牯牛,这次老俩口有点怕了,"拾"回了一头大牯牛,牛的主人肯定会找上门来。果然不错,第二天邻村就有人找上门来。开始一家三口伸头暴筋和人争辩,谁知那人到县衙将徐家告了。在大堂上那人把大牯牛的特征一一写在纸上,而徐四十却写不出来,最后只得说是"拾"的。县太爷赶到现场,查出现场还留有徐四十的脚印,这下徐四十哑巴了。县老爷依照当朝律法把徐四十判了个充军边关。
徐家老俩口子这时后悔莫及,但为时已晚。儿子徐四十被五花大绑带走了,徐父又急,又气,又心痛,病卧在床,不久就死了。徐母孤独一人,整日以泪洗面,沿村乞讨,度日如年。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徐母已是满头银发面容憔悴,眼也不好使了,腰也挺不直了,才六十多岁,看上去仿佛有80岁了。一天她讨饭路上遇到一个骑大马的军官,后面还跟着两名跟班军士。那骑马军官一看讨饭婆子,先没在意。当讨饭婆子过去后,脑中一闪"哎呀,这难道是…"可能是母子心连心的原故,骑马之人猛然喊了声:"是徐母吗?是拴住的娘吗?"讨饭婆子正走着,忽听有人喊停住脚,慢慢转过头来:"是喊我吗?我是拴住的娘。"
骑马人不是别人,正是八年前被捉充军边关的徐四十。因徐四十犯的罪不重,且机警过人,聪明勇敢,在一次作战中舍身救元帅,后被提拔起来,几年后升到了统领。边关太平后徐四十又被调回任了泗 州驻军统领。此次回来就是要接父母进城享福的。谁知在他被绑起后父亲病故,母亲成了讨饭婆,徐四十眼泪夺眶而出,但他强忍着,平静地说:"老人家,我想找个佣人,你可愿随我去吗?"徐母一听,一百个同意。可心里又纳闷,心想:我一个老眼昏花的老婆子能干什么?这人怎么雇佣我?想不通,干脆就不想了,反正跟这人走不会吃亏。
徐四十找了辆独轮车,将母亲扶上车来到了泗州城,住进了统领的官邸。
徐四十安排人替母亲洗了澡,里外的衣服全换成新的。一日三餐端吃捧喝,还有两个丫头立在门边听唤。一连几天徐母心里不安,不知是怎回事儿。问丫头,丫头说:"听听大人说找来个'佣人',要我们精心服侍'佣人',其他的我们也不知道。"徐母心里有事,吃不香,睡不沉。一天徐四十又来看望母亲。徐母实在忍不住了道:"大人,我已来多日,不见你安排事给我做,每天还端吃捧喝的,实在担待不起。"徐四十说:"今天我不来给你安排事做。从明天起,你每天到院里去育那棵弯枣树,直到育直止。"徐母来到院中摸那弯枣树,有小碗那么粗,心想:我的老天爷,这么粗的弯枣树怎么能育直呢?
徐母也真够尽力的,每天围着弯枣树又是推,又是扳,一个月过去,树没一变变化,半年过去,树还是没变化,一年过去了,枣树仍然弯着。这天徐母收拾了东西要走,丫头慌忙去找来大人。徐母见大人来了,很惭愧地说:"大人,我还是去讨饭吧,这一年来我在你这是白吃白喝了。我知道那弯枣树我育不直,要是从小育那不难,这么粗了,没人能把育直了。"
徐四十"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娘!饶恕孩儿吧,我是你的拴住啊!"说完"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开始时把徐母吓了一跳,一听说是拴住,她忙将手指放在嘴里咬自言自语道:"我不是在做梦吧?"感觉疼痛,方知不是做梦,一把搂过儿子,痛哭流涕,一五一十叙述着分离后的苦难经历,徐四十也把被绑后的经过一一说与母亲听。母亲哭罢,猛地醒悟:"儿呀,育树要打从小育,育人也如此啊。"
你有病吧
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三)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二者是有些共性的地方,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1、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2、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3、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即使主人公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确有的人物,某些古代文献上,还若有其事地记载过。虚构的故事多来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停流传,无论有多少异文,其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变。如:干将莫邪传说、韩凭夫妇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说等。
民间故事里是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和虚拟的内容,它们的主人公大多没有确定的名姓,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大姐、二姐、三姐;张三、李四、王五;老头子、老婆子。如生活故事里“长工、地主故事”、“巧女、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媒人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内容广泛,塑造人物上是多种多样的,而民间故事中则存在着人物类型化。在民间故事中储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杜老幺等。这是各民族、各地区机智人物的代表,几乎成了当地所有机智人物的通称。?
传说的讲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民间故事的开头一般会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句,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幻想性很大。 ?
4、民间传说是有着事实基础的;民间故事是幻想,幻想是民间故事的生命。
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是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抒发,传说中寄寓着人民群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鲜明地体现着民众的历史感情。传说所及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传说有时讲的生动会让人有种错觉,误认为是历史,所以传说一般都具有某种确定的历史性因素,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带有极强的个体感情色彩。如《杨家将》的传说,不清楚历史的就会把这个传说当成历史真实了。传说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宋史》记载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生活中我们拿后者来讲,会被大家笑话搞错了。杨家将被塑造成一门忠烈,表达的是民众的感情,但不能同历史等同。?
幻想,在民间故事中站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童话中有很浓厚的幻想自不必说,就是在寓言、笑话以及生活故事中,也同样存在着幻想的成分。如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 在社会意义上,民间传说的创作动因是百姓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这是传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它的产生和流传靠着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些传说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又在传承中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是同属于民间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
民间传说是一种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指民间长期留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它是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等有关的故事组成。人们通过民间传说,述说历史发展中的现象 、事件和人物,表达人民的观点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传说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民间故事是民间叙事散文作品的一种,也称“古话”、“说古”、“学古”、“瞎话”等等。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民间故事更加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
民间故事的 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有的则是创造者幻想出来的,其主人公或有名有姓,或者无名无姓,甚至还可以是被拟人化了的动植物,不一而足。这些人物和事件充分展示了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卖身节(泼水节)农历二月初二 每逢二月初二,数以万计的群众都聚集到东莞市东坑镇,游走十里长街,争相淋泼“仙水”,购物寻仙,观赏花车,场面盛大热闹,是当今东莞的第一大节。 据史料记载,卖身节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一卢姓大户在二月初二时张榜招工,为其他所效仿,逢二月二都张榜雇工,远近青壮年也都来东坑找雇主,这天逐渐成为“卖身节”。东坑有“小澳门”之称,数百年来粤港澳三地民风相融,商贸相集,每年“卖身节”期间,港澳和周边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赶来参加,使集市贸易、雇工订约与万民同乐成为“卖身节”的三个主要内容,延续几百年。后来衍生出许多卖身节遇仙降福的民间传说,如“卖身必寻物”、“购物必遇仙”、“买物必好运”等。 现在的卖身节已经不存在买卖雇工,但集市美食、仙人降水,购物遇仙的民风依然盛行,同时融入了花车巡游、万支水枪淋射仙水以及维寨、苗寨、侗寨、彝寨、傣寨、藏寨等中国民族风情舞表演等活动。 “石龙杯”龙舟竞赛(端午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 每年端午节期间,在东莞市石龙镇金沙湾都要举行为期2天的“石龙杯”龙舟竞赛,除有多支传统龙队和国际标准龙队参赛外,还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焰火表演、极限运动表演、书画大赛、明清家具及古玩展等一系列活动。 横沥红荔风情节每年6月末 每年6月末荔枝上市时,东莞市横沥镇都要举办为期一周的红荔风情节,开展龙舟巡游、“荔枝红”民族舞表演、“横沥风情”摄影大赛、体育嘉年华、大型文艺晚会、烟花汇演、生态果园品荔游、风情节电影周等精彩活动。 香港人旅游节7月17日~8月14日 樟木头镇地处东莞市东南部山区,当地人口不足3万,却聚居了约15万香港人,素有“小香港”之称,每年7月到8月中旬,这里都要举行香港人旅游节,以文化广场、观音山、滨河公园、汽博中心为主会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汽车展销会、花车彩灯大巡游、万人登山、泼水节、啤酒节等文艺娱乐活动。 七月七风情节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称“拜七姐”。其意即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坚贞的爱情,通过虔诚祭拜、花车巡游等活动祈祷平安,寄福未来。主要活动场地在东莞市望牛墩镇。
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四)
《太阳山的故事》
从前在太阳山跟前,住着哥俩,老大尖懒馋滑,老二勤劳能干,每天以打柴为主,日子还算过得不错。
有一天,老二正坐在树下歇息,忽然飞来一只鸟落在树上,说道:“樵夫,你这样贪黑、起早地砍柴,太辛苦了,我带你到太阳山上去吧,那里有好多好多的金子,你可以随便拿,你愿意去吗?”
“当然愿意,那可太谢谢你了。”老二说。
“那么,明天早晨,天亮之前你带个布口袋来这里吧。”
第二天,天没亮,老二起来了。大鸟让他骑在自己背上,飞了起来。边飞大鸟边嘱咐他:“到了那里,千万不要贪多,听天鸡一叫,马上飞回,不然,太阳一出,我们就会被晒死。”
大鸟驮着老二翻山越岭,来到了太阳山。太阳山到处都是金块、金条,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樵夫高兴极了,他拎着口袋捡了起来,他刚捡半口袋就要回去,大鸟劝他再捡点,他不干。没等天鸡叫唤就离开了太阳山。从此,老二发了财。
老大知道了这个信儿也用同样方法让大鸟驮到了太阳山上,大鸟象嘱咐老二那样嘱咐了老大,老大看到满山亮闪闪的金子时,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捡不过来地捡,一袋捡满了,又捡一袋,大鸟催促道:“快走吧!天鸡要叫了。”老大不听,老大象没听见一样,继续捡。天鸡叫二遍了,他还要捡几块。大鸟说:“鸡叫三遍太阳就要出来了。”老大仍不顾一切地捡着。天鸡第三次一声长鸣,大鸟腾地飞了,火红的太阳照上了太阳山,满山象着了火一样,贪财的老大被活活地烤死在太阳山上了。
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 壮族故事民间传说(五)
是个典故
出处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释义 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 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因而常带有贬意色彩,也成为一些教师用来作为讥讽学生的口头禅。其实不然,当我们考察这个成语的由来,语出典故“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琴家,其演奏技艺高超,很受人赞颂。有一天,他携琴出门访友,经过一个山青水秀,花草遍野的地方,不禁心旷神怡,可巧看到不远处有条牛在吃草,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音,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牛前,抚弦弄琴,倾心演奏了一首清旷之曲。可惜的是,牛只顾埋头大嚼青草,曲毕,牛仍没一点反应。公明仪大为扫兴,转念一想,牛不解音,大概是自已选错了曲子吧。于是,他又接着弹起来,这时的琴声一会儿象蚊子嗡嗡,一会儿象牛犊哞哞,只见牛停止了吃草,抬起头专注地望着公明仪。”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原意并非骂人的,反而应该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寓言故事
用比较正规的说法来说 其实是一个成语典故
最早出自汉代牟融的《理惑论》:“公明仪为六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
白话的故事如下: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寓言
对牛弹琴
公明仪很会弹琴。一天,他对着院中的大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大黄牛依然低头吃草,好象没听到一样。公明仪:这不是我弹得不好,是它听不懂。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他模仿蚊子和牛虻的嗡嗡声,以及小牛犊找母亲的叫声来弹,这下子大黄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细心地听了起来。
http://www.happy15.com/teachinfo/list/287.html
应该是寓言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释义: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
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 法表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 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於白讲了吗?” 接著,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 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 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 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於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著。
牟融讲完故事,接著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 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 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以上内容是关于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和壮族故事民间传说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