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一)
《中国民间传说》一书是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集中记述中国民间传说的唯一著作,生前亲自校订誊清,尘封半个多世纪首次出版。[中国鬼神精怪].吴康.扫描版.pdf
[中国神话传说].叶名.扫描版.pdf
[中国神话研究].吴天明.文字版.pdf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扫描版.pdf
[中国俗神].pdf
[中国图腾文化].何星亮.扫描版.pdf
[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张启成.扫描版.pdf
[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何新.扫描版.pdf
《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pdf
《中国巫术》.pdf
【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pdf
【中华民俗文丛】花巫术之谜 彭荣德.pdf
狐狸信仰之谜.pdf
吉祥民神(李英豪).pdf
妈祖文化研究 罗春荣着.pdf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pdf
潜明兹:中国神话学.pdf
三皇五帝时代.王大有.pdf
神话考古.pdf
太清神鉴.pdf
天地人鬼神图鉴.pdf
图解太清神鉴 中国传统相术学经典大成.pdf
完整版《神奇之门》(奇门遁甲入门首先书,此为完整版,word版无例子).pdf
阴阳宅大全.pdf
袁珂.中国神话史.pdf
袁柯:古神话选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2.pdf
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pdf
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pdf
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pdf
中国古代民间方术.pdf
你好!
山海经。够你看的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二)
岭南民间故事中著名的有:
人物故事:
《白沙贤人》(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105/article_950.html)
《画家罗雪菊》(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20/article_1049.html)
历史事件故事:
《张九龄智平安禄山》(http://www.gdwh.com.cn/lnwh/2008/1225/article_942.html)
《广东免解粮》(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107/article_956.html)
《林则徐禁烟》(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05/article_985.html);
地方风情故事:
《三娘树》(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19/article_1043.html)
《广东舞狮的传说》(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20/article_1046.html);
生活故事:
《摇钱树》(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19/article_1041.html)
《玉香》(http://www.gdwh.com.cn/lnwh/2009/0219/article_1039.html)
希望你满意,先预祝你的动画短片制作顺利!做好后如果发到网上,别忘了给我个链接,一睹为快!
额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三)
紐約街頭籃球傳奇:“山羊”Earl Manigault(1944-1998)
有一本這樣的書叫《Swee'pea and other playground legends》,“Swee'pea” 是 Daniels 的綽號,此書是以 Daniels 為出發點,介紹紐約街頭籃球傳奇人物,才翻開此書的前言,就讓我震攝住,而且非追根究底讀完不可。
前言是這樣寫著:“某天新澤西籃網球館內正有兩位老球迷在閒聊著,當客隊塞爾蒂克休息室走出已退休的明星控球後衛 Bob Cousy 時,其中一位老球迷扯開嗓門說:‘迎面而來的不是紐約 Andrew Jackson 高中史上第二偉大的籃球員 Cousy 嗎?’已獲選進入“名人堂”的 Cousy,既狐疑,又有點不悅的回頭問:‘第二偉大?那誰才是最偉大?’這位老球皮不屑的說:‘你一定聽過Lloyd Daniels的大名吧!’
如雷貫耳的前NBA球星 Cousy,竟然還不如 Daniels ?光前言就完全讓我傻眼了,Daniels 到底是何方神聖?
紐約街頭籃球到底還有那些牛鬼蛇神,連NBA球星都吃別?這本書讓我對紐約街頭籃球開始著迷,而且也立志有一天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到紐約,體會書中所描繪的街頭籃球故事。
出身紐約的前籃網中鋒 Jayson Willaims 曾說過一句話:“世上最被過分吹噓的球員就是那些所謂的‘街頭籃球傳奇人物,因為他們只在街坊鄰居打過球,又沒有比賽攻守統計,誰知道他們真正身手與表現如何?他們是過度被神話的一群。”
Williams 的話,我只同意一半,沒錯,他們的表現有時的確會被過度渲染,但是在市井小民眼中,誰會在乎遙不及的NBA球星,他們只相信親眼目睹到的街頭籃球英雄,而且這些街頭籃球英雄不乏將NBA球星打得落花流水的傳奇故事,這些人才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他們每天茶餘飯後樂此不疲的談論話題。
而我也深深被這些傳奇故事所吸引,每天NBA長,NBA短,也夠無聊的,好比看慣千篇一律、正經八百的新聞,偶爾也要換換口味看些八卦新聞;看多了考究嚴謹的正史,偶爾改看一些流傳在民間的野史與軼事,不也頂有趣的。
不過若要談紐約街頭籃球傳奇英人物,不管任何時空,皆要從1960、70 年代名震紐約街頭籃球的“山羊 (The Goat) ” Earl Manigault 談起,
之後在我初步規畫中才是談80年代紅極紐約街頭籃球的 Daniels,最後再談談 90 年代紐約街頭籃球最有代表性的公鹿 Rafer Alston。
NBA巨星“天鉤” Kareem Abdul-Jabbar 曾稱“山羊”是“未曾打過 NBA 的最偉大球員”,這句話對“山羊”是褒,也是惋惜,因為他的籃球天賦百年難得一見,不過由於誤入紐約“黑街”歧途,至始至終無法進入 NBA,甚至連大學籃球都沾不上邊,最後以悲劇結束他傳奇的籃球生涯。
熟悉 Jabbar 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位孤傲的巨人,而且籃球生涯一路走來所向無敵,為何會對一位街頭籃球員有如此溢美之詞,因為Jabbar曾被“山羊”打敗過,太清楚“山羊”的能耐。
想要打敗的7呎2吋 Jabbar,這位“巨人殺手”應該至少和Jabbar 一般高,好比是 Wilt Chamberlain,不然就是比Jabbar 壯,例如 Moses Malone,“山羊”既沒有 Jabbar 高,也沒 Jabbar 壯,他只有 6 呎 2 吋!紐約街頭籃球傳奇:“山羊”Earl Manigault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的籃球天賦,彈性與爆發力過人,可以輕鬆摘下放置在籃板頂上的25分錢硬幣;曾經跟人打賭60塊美元,立定連續倒灌36次,這些都還是小 case,他的招牌灌籃“一球雙灌”,迄今仍讓街坊鄰居津津樂道、回味無窮,他可以在空中先將球塞進籃框,另一手順勢承接,拉回來再灌一次。
如果不相信他在鬥牛場的神技,那麼1964年高中明星賽,山羊又露了一手罰球線雙手灌籃,夠嗆了吧!
當時山羊逮住快攻機會運前直奔前場,退防的球員一位6呎6吋,另一位6呎8吋,山羊盤算著腳步,這兩位長人也布下天羅地網嚴陣以待。山羊運球至罰球線後收球起跳,沒有人知道山羊罰球線起跳想幹麼,兩位長人同時間趕緊躍起封阻,只見山羊愈飛愈高,這兩位長人卻已開始落地,全場爆滿球迷緊盯山羊,刹時間,山羊高舉雙手超越兩名長人封阻,轟然將球灌進籃框,球迷先是鴉雀無聲、面面相覷,呆了好一會才會意過來這是什麼“死人骨頭”奇技,響起震耳欲聾的掌聲,如此驚人的彈性、滯空能力與續航力,不要說60年代,就是21世紀也是驚天地、泣鬼神。
山羊比 Jabbar 長兩歲,當時兩人在公立高中聯賽對決是全紐約最Hot的比賽,1962年山羊率領所屬的 Benjamin Franklin 高中,擊敗 Jabbar 所領軍的 Power Memorial 高中,拿下聯賽冠軍,Jabbar 雖年輕氣盛不服輸,卻對山羊佩服的五體投地,後來曾說:“他是紐約有史以來這般身材的最佳球員。”兩人一時瑜亮,也被紐約捧為未來籃壇兩顆新星。
Jabbar 的確是未來之星,高中畢業以後進入NCAA大學籃球強權UCLA,之後平步青雲進入NBA,成為NBA史上最偉大的中鋒之一。
NBA
http://www.our-sky.com/oubb/txt115734.html 你可以看到一段街头传奇。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四)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二者是有些共性的地方,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1、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2、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3、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即使主人公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确有的人物,某些古代文献上,还若有其事地记载过。虚构的故事多来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停流传,无论有多少异文,其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变。如:干将莫邪传说、韩凭夫妇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说等。
民间故事里是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和虚拟的内容,它们的主人公大多没有确定的名姓,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大姐、二姐、三姐;张三、李四、王五;老头子、老婆子。如生活故事里“长工、地主故事”、“巧女、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媒人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内容广泛,塑造人物上是多种多样的,而民间故事中则存在着人物类型化。在民间故事中储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杜老幺等。这是各民族、各地区机智人物的代表,几乎成了当地所有机智人物的通称。?
传说的讲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民间故事的开头一般会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句,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幻想性很大。 ?
4、民间传说是有着事实基础的;民间故事是幻想,幻想是民间故事的生命。
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是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抒发,传说中寄寓着人民群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鲜明地体现着民众的历史感情。传说所及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传说有时讲的生动会让人有种错觉,误认为是历史,所以传说一般都具有某种确定的历史性因素,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带有极强的个体感情色彩。如《杨家将》的传说,不清楚历史的就会把这个传说当成历史真实了。传说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宋史》记载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生活中我们拿后者来讲,会被大家笑话搞错了。杨家将被塑造成一门忠烈,表达的是民众的感情,但不能同历史等同。?
幻想,在民间故事中站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童话中有很浓厚的幻想自不必说,就是在寓言、笑话以及生活故事中,也同样存在着幻想的成分。如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 在社会意义上,民间传说的创作动因是百姓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这是传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它的产生和流传靠着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些传说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又在传承中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是同属于民间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
民间传说是一种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指民间长期留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它是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等有关的故事组成。人们通过民间传说,述说历史发展中的现象 、事件和人物,表达人民的观点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传说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民间故事是民间叙事散文作品的一种,也称“古话”、“说古”、“学古”、“瞎话”等等。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民间故事更加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
民间故事的 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有的则是创造者幻想出来的,其主人公或有名有姓,或者无名无姓,甚至还可以是被拟人化了的动植物,不一而足。这些人物和事件充分展示了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卖身节(泼水节)农历二月初二 每逢二月初二,数以万计的群众都聚集到东莞市东坑镇,游走十里长街,争相淋泼“仙水”,购物寻仙,观赏花车,场面盛大热闹,是当今东莞的第一大节。 据史料记载,卖身节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一卢姓大户在二月初二时张榜招工,为其他所效仿,逢二月二都张榜雇工,远近青壮年也都来东坑找雇主,这天逐渐成为“卖身节”。东坑有“小澳门”之称,数百年来粤港澳三地民风相融,商贸相集,每年“卖身节”期间,港澳和周边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赶来参加,使集市贸易、雇工订约与万民同乐成为“卖身节”的三个主要内容,延续几百年。后来衍生出许多卖身节遇仙降福的民间传说,如“卖身必寻物”、“购物必遇仙”、“买物必好运”等。 现在的卖身节已经不存在买卖雇工,但集市美食、仙人降水,购物遇仙的民风依然盛行,同时融入了花车巡游、万支水枪淋射仙水以及维寨、苗寨、侗寨、彝寨、傣寨、藏寨等中国民族风情舞表演等活动。 “石龙杯”龙舟竞赛(端午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 每年端午节期间,在东莞市石龙镇金沙湾都要举行为期2天的“石龙杯”龙舟竞赛,除有多支传统龙队和国际标准龙队参赛外,还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焰火表演、极限运动表演、书画大赛、明清家具及古玩展等一系列活动。 横沥红荔风情节每年6月末 每年6月末荔枝上市时,东莞市横沥镇都要举办为期一周的红荔风情节,开展龙舟巡游、“荔枝红”民族舞表演、“横沥风情”摄影大赛、体育嘉年华、大型文艺晚会、烟花汇演、生态果园品荔游、风情节电影周等精彩活动。 香港人旅游节7月17日~8月14日 樟木头镇地处东莞市东南部山区,当地人口不足3万,却聚居了约15万香港人,素有“小香港”之称,每年7月到8月中旬,这里都要举行香港人旅游节,以文化广场、观音山、滨河公园、汽博中心为主会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汽车展销会、花车彩灯大巡游、万人登山、泼水节、啤酒节等文艺娱乐活动。 七月七风情节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称“拜七姐”。其意即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坚贞的爱情,通过虔诚祭拜、花车巡游等活动祈祷平安,寄福未来。主要活动场地在东莞市望牛墩镇。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 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五)
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
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锛、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桢、章纶、高友玑等名人。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桢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佑七年的能仁大镬,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小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 十四岁起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 史,诗文名闻远近。三十三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三 十四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四十六岁时 ,秦桧死后,高宗皇帝。
主持殿试,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 特遣绍兴府签判。秩满,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因轮对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錡,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支持张浚北伐。符离挫败,主和派重新得势,自劾辞官还乡。后起知、夔、湖、泉四州,清廉勤政,政绩卓然。乾道七年 (1171)三月陈太子詹事,力疾赴朝,极论时事。奈何时已病重, 三上章求致仕,诏以龙图阁学土致仕,七月丙子卒于故里左原, 终年六十岁。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 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也只能找到这一些了,希望有用。
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潜在的优秀素质之一。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又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龙的历史极其古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已有了用蚌壳描绘的一两米长的龙、虎形象。1993年在湖北黄梅白湖乡又发现了约6000年前的“卵石摆塑龙”,长4.46米,高2.26术,鱼尾、兽爪、蛇身、鹿头,龙首高昂,长角后扬,张嘴曲颈,甚为生动。(《湖北日报》1993年7月20日)我们古老的祖先,在神话传说中多被说成是龙。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与中华各民族的关系都很密切。龙的形象渗透在世界各地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之中。
在最热闹的春节和元宵节,各地人民要要龙灯;在端午节,许多地方要划龙船。龙舞有多种多样,各地龙舞不下百余种。北方的龙灯多是5节到12节的,比较规整。而在南方,龙灯的式样与舞法就举不胜举了。只浙江一省,龙舞就有好几十种,如:百叶龙(长兴县)、九龙抢珠(武义县)、竹龙、香龙(龙泉县)、板龙(余杭县)、三节龙(衢县)、滚龙(黄岩县)等等。江西省的龙舞也有几十种,如:火龙(乐平县)、牛龙(大余县)、鱼龙灯(乐安县)、一龙九蛟(彭泽县)等等。湖南更多,有百节龙(衡阳)、星子龙(醴陵)、草龙(资兴县)、凤凰龙、鸡毛龙(耒阳县)、五色龙(邵阳县)、狗婆龙(桂阳县)、青蛙龙(常德市)、蛇龙(芷江县)等等。这些龙灯不仅造型各不相同,而且舞法也多种多样,就是在国外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龙舞也是颇为激动人心的。
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南方非常普遍。对于划龙舟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打救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古籍也有记载说是为了纪念被抛江中的伍子胥或纪念汉代的孝女曹娥的。但追溯划龙舟最早的起源,却与远古龙的图腾庆典有关。
我国还有专门的龙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传说有一年天旱,天河的玉龙偷偷下了一场雨,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说要等金豆开花才能上天。于是人们炒包谷粒炒开了花,使玉龙抬头上天了。陕西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炒包米花儿,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预祝全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还有许多地方在这一天炒黄豆,吃龙须面、龙鳞饼,相沿成俗。各兄弟民族龙的节日更多,几乎每月都有,有的月份还不止一个。如:
正月辰日是云南哈尼族的“祭龙节”、基诺族的“祭大龙”节。
正月初五是云南河口瑶族的“龙头节”。
正二月间是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搭成高高的龙塔在龙潭边祭龙。
三月为湘西苗族的“看龙场”,迎龙下界。谷雨这天山东渔民在海滩上祭海龙王,在龙王庙杀猪献祭。
三月十五是云南德昂族的“祭龙王节”、纳西族的“龙王庙会”。三月十八浙江农民过“白龙生日”,在龙母庙祭礼祀。
四月十五是云南中甸藏族的“祭龙王节”。
五月二十为分龙日,为古吴越节日,如今贵州清水江边苗族在五月下旬有“龙舟节”,几十个苗寨逐日举行龙舟大赛。
六月六为湘西土家族“晒龙袍日”。
七月二十是云南瑶族“龙母上天节”。
八月二十则是“龙公上天节”,送龙上天。
九月初十是湘西苗族“接龙”的节日,祭龙安龙,人人吃“龙粑”,寨寨唱“龙歌”。
云南贡山独龙族将一年分为12个节令,都以各种龙命名,所以每月都有龙。
龙是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被看成兴旺发达、平安幸福的保护神。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等都离不开龙。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但深山苗族不管这一套,他们照样穿“龙衣”。贵州苗族龙衣上的龙有上百种,有各种动物的合体形象,如龙的头有牛头、人头、猫头、猪头、兽头、蜈蚣头;身体有蛇身、虾身、鱼身、鸟身、叶身、蜈蚣身;尾巴则多为鱼尾、花尾。许多龙有牛角,多无脚爪,这些龙的形象是苗族特有的。在许多建筑物的屋脊两端有龙头雕塑,华表、龙柱也是高贵华美的建筑物的重要装饰。在昆明西山有险峻的龙门。在黄河上有大禹凿开的龙门,据说鲤鱼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龙成了高贵、神圣、健壮、有力的象征。
珍贵的植物有龙柏、龙竹、龙爪槐、龙须藤、龙舌草。天坛九龙柏有500年树龄,戒台寺九龙松更有千年历史。颐和园的仁寿殿前龙凤松别有情趣。此外还有各种龙江、龙河、龙山、龙泉、龙潭、龙洞……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各地多有,何止千万。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崇拜龙呢?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关系极大,而主管雨水的神则是龙,龙王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主神之一。当然,这一悠久传统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同龙的古老历史有很大关系。
现代龙王庙中的龙王已经具有人形,穿戴一如帝王。这种形象是中古时期从印度引进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龙神并不具人形,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这种动物的形象是神话思维幻想的产物,它集合了许多动物的特点,它的形成有好几千年的历史。
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意思是“亲属”。原始人分不清人和动物的界限,以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是自己氏族的祖先,这种动物和自己同族,有血缘关系,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对它崇拜。
华夏氏族是中原最强大的氏族,以龙为图腾。开始时,这龙可能是一种动物,后来随着氏族的兼并、融合而增加了其他图腾的因素,逐渐发展为一种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和标志了。这最初的动物一般认为是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鳄鱼或水牛,还有人认为是一种野马,都有一定道理。和整个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一样,龙的形象也是“多元一体”的。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可能是一种大蛇,随着别的氏族图腾的加入,在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鳄鱼和兽类的四只脚,马的头、鬣鬃毛和尾巴,牛的耳朵,老虎的鼻子,兔子的眼睛,鱼的鳞和须,狗的腿,鹰的爪子,鹿的角等等。这些说法有古书上的一些记录为根据,并且在出土文物和某些传统民俗的证明。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司马迁《史记》说:“轩辕,黄龙体,”(《天客书》)《山海经》则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又说:轩辕之邱有“四蛇相绕”(《海外西经》),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而生的龙体。
夏禹是伏羲的后代。《列子》曰:“庖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又传说鲧和禹死后都化为黄龙。
在民间神话传说和图腾庆典之中,龙逐渐被神化了。“云从龙”,龙飞上天和云雨雷电就发生了关系。人们看到龙卷风就以为是海上的“龙吸水”成草原的“黄龙”。下雨之前,往往有蛇出来,“燕子低飞蛇盘道,水缸穿裙山戴帽”都是下雨的预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乾斗九二)天旱时,人们要祭土龙,求龙下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介绍了诸多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华严经》)小说中后来又有了“四海龙王”、“洞庭龙君”、“泾河龙”。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向东海龙王借来的。龙王有了人形,住在龙宫,成了帝王。
历代帝王都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龙子龙孙”,使龙成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宫中到处是龙的形象,只太和殿龙雕龙画中就有龙一万多条。但在人民心目中,龙和龙王主要还是兴云布雨的神龙。过年过节舞龙灯、划龙船,天旱时到龙王庙祭龙王,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正因为龙神对人们的生活幸福关系很大,所以才始终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使龙的形象几千年来始终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龙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龙是许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协和性。几干年来,龙的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始终受到中华各族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欣欣向荣,如日方升,被誉为“东方巨龙”。龙更成了新中国的化身
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潜在的优秀素质之一。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又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龙的历史极其古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已有了用蚌壳描绘的一两米长的龙、虎形象。1993年在湖北黄梅白湖乡又发现了约6000年前的“卵石摆塑龙”,长4.46米,高2.26术,鱼尾、兽爪、蛇身、鹿头,龙首高昂,长角后扬,张嘴曲颈,甚为生动。(《湖北日报》1993年7月20日)我们古老的祖先,在神话传说中多被说成是龙。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与中华各民族的关系都很密切。龙的形象渗透在世界各地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之中。
在最热闹的春节和元宵节,各地人民要要龙灯;在端午节,许多地方要划龙船。龙舞有多种多样,各地龙舞不下百余种。北方的龙灯多是5节到12节的,比较规整。而在南方,龙灯的式样与舞法就举不胜举了。只浙江一省,龙舞就有好几十种,如:百叶龙(长兴县)、九龙抢珠(武义县)、竹龙、香龙(龙泉县)、板龙(余杭县)、三节龙(衢县)、滚龙(黄岩县)等等。江西省的龙舞也有几十种,如:火龙(乐平县)、牛龙(大余县)、鱼龙灯(乐安县)、一龙九蛟(彭泽县)等等。湖南更多,有百节龙(衡阳)、星子龙(醴陵)、草龙(资兴县)、凤凰龙、鸡毛龙(耒阳县)、五色龙(邵阳县)、狗婆龙(桂阳县)、青蛙龙(常德市)、蛇龙(芷江县)等等。这些龙灯不仅造型各不相同,而且舞法也多种多样,就是在国外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龙舞也是颇为激动人心的。
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南方非常普遍。对于划龙舟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打救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古籍也有记载说是为了纪念被抛江中的伍子胥或纪念汉代的孝女曹娥的。但追溯划龙舟最早的起源,却与远古龙的图腾庆典有关。
我国还有专门的龙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传说有一年天旱,天河的玉龙偷偷下了一场雨,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说要等金豆开花才能上天。于是人们炒包谷粒炒开了花,使玉龙抬头上天了。陕西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炒包米花儿,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预祝全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还有许多地方在这一天炒黄豆,吃龙须面、龙鳞饼,相沿成俗。各兄弟民族龙的节日更多,几乎每月都有,有的月份还不止一个。如:
正月辰日是云南哈尼族的“祭龙节”、基诺族的“祭大龙”节。
正月初五是云南河口瑶族的“龙头节”。
正二月间是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搭成高高的龙塔在龙潭边祭龙。
三月为湘西苗族的“看龙场”,迎龙下界。谷雨这天山东渔民在海滩上祭海龙王,在龙王庙杀猪献祭。
三月十五是云南德昂族的“祭龙王节”、纳西族的“龙王庙会”。三月十八浙江农民过“白龙生日”,在龙母庙祭礼祀。
四月十五是云南中甸藏族的“祭龙王节”。
五月二十为分龙日,为古吴越节日,如今贵州清水江边苗族在五月下旬有“龙舟节”,几十个苗寨逐日举行龙舟大赛。
六月六为湘西土家族“晒龙袍日”。
七月二十是云南瑶族“龙母上天节”。
八月二十则是“龙公上天节”,送龙上天。
九月初十是湘西苗族“接龙”的节日,祭龙安龙,人人吃“龙粑”,寨寨唱“龙歌”。
云南贡山独龙族将一年分为12个节令,都以各种龙命名,所以每月都有龙。
龙是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被看成兴旺发达、平安幸福的保护神。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等都离不开龙。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但深山苗族不管这一套,他们照样穿“龙衣”。贵州苗族龙衣上的龙有上百种,有各种动物的合体形象,如龙的头有牛头、人头、猫头、猪头、兽头、蜈蚣头;身体有蛇身、虾身、鱼身、鸟身、叶身、蜈蚣身;尾巴则多为鱼尾、花尾。许多龙有牛角,多无脚爪,这些龙的形象是苗族特有的。在许多建筑物的屋脊两端有龙头雕塑,华表、龙柱也是高贵华美的建筑物的重要装饰。在昆明西山有险峻的龙门。在黄河上有大禹凿开的龙门,据说鲤鱼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龙成了高贵、神圣、健壮、有力的象征。
珍贵的植物有龙柏、龙竹、龙爪槐、龙须藤、龙舌草。天坛九龙柏有500年树龄,戒台寺九龙松更有千年历史。颐和园的仁寿殿前龙凤松别有情趣。此外还有各种龙江、龙河、龙山、龙泉、龙潭、龙洞……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各地多有,何止千万。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崇拜龙呢?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关系极大,而主管雨水的神则是龙,龙王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主神之一。当然,这一悠久传统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同龙的古老历史有很大关系。
现代龙王庙中的龙王已经具有人形,穿戴一如帝王。这种形象是中古时期从印度引进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龙神并不具人形,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这种动物的形象是神话思维幻想的产物,它集合了许多动物的特点,它的形成有好几千年的历史。
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意思是“亲属”。原始人分不清人和动物的界限,以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是自己氏族的祖先,这种动物和自己同族,有血缘关系,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对它崇拜。
华夏氏族是中原最强大的氏族,以龙为图腾。开始时,这龙可能是一种动物,后来随着氏族的兼并、融合而增加了其他图腾的因素,逐渐发展为一种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和标志了。这最初的动物一般认为是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鳄鱼或水牛,还有人认为是一种野马,都有一定道理。和整个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一样,龙的形象也是“多元一体”的。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可能是一种大蛇,随着别的氏族图腾的加入,在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鳄鱼和兽类的四只脚,马的头、鬣鬃毛和尾巴,牛的耳朵,老虎的鼻子,兔子的眼睛,鱼的鳞和须,狗的腿,鹰的爪子,鹿的角等等。这些说法有古书上的一些记录为根据,并且在出土文物和某些传统民俗的证明。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司马迁《史记》说:“轩辕,黄龙体,”(《天客书》)《山海经》则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又说:轩辕之邱有“四蛇相绕”(《海外西经》),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而生的龙体。
夏禹是伏羲的后代。《列子》曰:“庖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又传说鲧和禹死后都化为黄龙。
在民间神话传说和图腾庆典之中,龙逐渐被神化了。“云从龙”,龙飞上天和云雨雷电就发生了关系。人们看到龙卷风就以为是海上的“龙吸水”成草原的“黄龙”。下雨之前,往往有蛇出来,“燕子低飞蛇盘道,水缸穿裙山戴帽”都是下雨的预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乾斗九二)天旱时,人们要祭土龙,求龙下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介绍了诸多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华严经》)小说中后来又有了“四海龙王”、“洞庭龙君”、“泾河龙”。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向东海龙王借来的。龙王有了人形,住在龙宫,成了帝王。
历代帝王都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龙子龙孙”,使龙成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宫中到处是龙的形象,只太和殿龙雕龙画中就有龙一万多条。但在人民心目中,龙和龙王主要还是兴云布雨的神龙。过年过节舞龙灯、划龙船,天旱时到龙王庙祭龙王,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正因为龙神对人们的生活幸福关系很大,所以才始终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使龙的形象几千年来始终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龙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龙是许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龙的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协和性。几干年来,龙的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始终受到中华各族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欣欣向荣,如日方升,被誉为“东方巨龙”。龙更成了新中国的化身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pdf和中国民间故事书电子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