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一)
普洛普(Vladimir Propp)于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形式主义在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胜利,普洛普的叙事研究在形式上指出了意义产生的过程,他象化学家分析化学元素一样把故事当成叙事元素的组合。普洛普的整个研究,就是试图抽出民间故事中的共性。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把他称为"功能"。他认为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三十一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他认为角色共有七个:反面角色、协助者、救援者、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而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二个基本元素。
普洛普的叙事研究已经形成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当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译介给西方时,对西方现代叙事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用角色和功能研究民间故事的方法也被电影学者搬到电影分析中,比如彼得·沃伦(Peter Wollen)对希区柯克《西北偏北》的分析,就完全照搬普洛普的理论来对好莱坞情节电影进行分析。
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二)
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是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的精选本,内容上基本忠实于原版图书,从中选取了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内容,按照22个民族结构成书:
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傈族、回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瑶族、藏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崩龙族、蒙古族、独龙族、基诺族。
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与历代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充满乐观主义的胜利信念。这些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各族人民的集体加工、千锤百炼,因而语言生动、结构严谨、想象奔放、气魄宏伟,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永远闪射着光辉,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学宝库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图书目录
彝族
淌来儿
九兄弟
宝扁担
还是匠人的本领好
罗牧阿智故事四则
普沙姑娘
红皮箱
火把节
阿霹刹、洪水和人的祖先
石林
臼族
雁池海
弓鱼洞
金刚岭
神笛
小黄龙和大黑龙
荨麻与艾蒿
两老友
五弟兄分二十四节气
哈尼族
野蔷薇
为什么鸡叫太阳就出来
三姊妹
吃米
阿罗找布谷鸟
阿扎
壮族
壮锦
穷人寨
九尾狗
水珠
傣族
小木匠
画神多兰嘎
九隆王
"多嘎达"兄弟
菩萨说话
有风度的慈善家
穷人聪明富人蠢
麻打西双郎
召波拉
糯乐多和赞哈
难夕河
泼水节
双角犀鸟
诏三路与南亚斑
苗族
连扎和吾扬妮磅
百鸟羽龙袍
僳傈族
鱼姑娘
绿斑鸠的故事
孤儿与小人国
回族
插龙牌
巧货
金雀
佤族
谁做天下万物之王
荞麦秆秆为什么是红的
我们是怎样生存到现在的
一只好胜的老虎
拉牯族
札努札别
纳布娄斯
独头娃娃
纳西族
玉龙山十二兄弟和金沙姑娘
龙女树
月其嘎儿
景颇族
有勇无谋的狮子
花裙子的故事
找酒药的故事
弯和直
腊必毛垂与羌退必波
瑶族
聪明的苏宝怒
隆斯与三公主
藏族
聪明的小白兔
奴隶的女儿
布朗族
布朗族少年
顾米亚
普米族
本分人和狡猾人
"给羊子"的来历
阿昌族
三兄弟打铁
亲妹子和晚妹子
陪郎撑伞
怒族
猎人与女猎神
聪明的九妹
星星姑娘
崩龙族
芦笙哀歌
笋叶伙子
叶开和她的两个丈夫
蒙古族
金猪
避石珠
独龙族
刨世神话六则
基诺族
敬献祖先的来历
庆"抛猜"的来历
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三)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药谷,生长着一种十分名贵的中草药,名叫七叶一枝花。此草药长得非常独特,七个叶子一个茎,茎顶一朵花,十分好看。据《中国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此药对医治毒蛇咬伤和跌打损伤有着特殊的疗效。 传说古时候太白山药谷鱼养泉旁有一村庄,住有十几户人家,以耕种、打柴、采集山果、草药为生,而山上毒蛇猛兽成群结队,经常伤人,吓得山民慌恐不安。其中有一条修炼近百年的毒蛇成妖,变化多端。蛇妖有时变成一妩媚的美女或标致后生,有时变成一年迈的老妇或老翁,迷惑人们上当受骗。 有一次,蛇妖变成一只受伤的梅花鹿,正好被一打柴的中年汉子发现。中年汉子立即扯下自己的衣服前襟为梅花鹿包扎伤口,就在他即将把伤口包扎完结的时刻,梅花鹿伸出它细而长的舌头添了中年汉子的手臂,中年汉子只觉得浑身发烧难忍,紧接着半个身子就麻木不能动弹了,两眼一黑便昏死了过去。随即梅花鹿化为一股青烟随风而飞了。一同打柴的人将此情景看得一清二楚,吓得赶快跑回村里向人们述说了此事。这件可怕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并迅速传到了本村一户姓叶的人家。 叶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们个个身强力壮、体格魁伟、心底善良、勤劳勇敢;女儿生得如仙女一般,心灵手巧,机智聪明。叶家儿女经过仔细研究,决心为民除害,首先由老大上药谷斩除蛇妖。一天,老大来到太白山药谷,发现一美丽女子身着花衣、手提花篮、哼着花歌,在药谷采花。老大心想,此时为初冬季节,哪有什么鲜花可采?一定是蛇妖变的。于是他趁蛇妖不备,迅速举起砍柴刀用力砍去。美女摇身一变露出蛇妖原形,迅速伸出舌头舔了一下老大的手臂。老大顿时昏死了过去,蛇妖便化成一股青烟逃跑了。 老大没有回来,老二老三老四便上药谷寻找哥哥。他们翻山越岭,跨峰涉涧,终于找到了哥哥,却发现哥哥已死。弟兄们悲痛万分,放声痛哭。这时,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妇人。只见那老妇人身穿蛇纹绫罗裙,张口说话声音低低的,舌头细长。老四便已明白八九分,就向二位哥哥一使眼,并飞起一脚踢倒了老妇人。老妇人顺势一滚,缩成一团,头一伸竟是一条大蛇妖。兄弟三人便与蛇妖展开了殊死搏斗,只战了五六个回合,叶家三兄弟便被蛇妖一个个咬伤后毒发身亡。 叶家剩下的老五老六和老七,见四个哥哥先后被蛇妖咬伤毒发身亡,心情无比悲痛。他们经过商量,作了充分的准备,便结伴上了药谷。他们隐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观察,不一会儿就看见一条水桶粗的大蟒蛇正摇头摆尾,一眨眼工夫竟变成了一个身背背篓手拿小锄的采药老头。弟兄三人便一齐上前厮杀。经过一番搏斗,老七的柴刀只斩断了蛇妖的一截尾巴梢。狡猾的蛇妖迅速伸出舌头分别舔了兄弟三人。只一会儿功夫,老五老六和老七也被蛇妖咬伤后毒发身亡了。 村里人得知叶家七个儿子先后被蛇妖咬伤毒死,吓得再也不敢上山了,还有几户迅速把家也搬离鱼养泉。叶家女儿十分伤悲,决心要继承七位哥哥的遗志,除妖蛇为兄报仇,为乡邻们除害。村里人们规劝她不要去,并说,“你一个年轻弱女子,怎能敌得过妖蛇?还是呆在家里吧。”可叶家女子是个有志气的姑娘,她说:“我决心已下,说到做到,决不反悔。” 当春暖花开之时,叶家女子穿着一身特制的针衣,带着宝剑只身一人离开了鱼养泉,独自上了药谷。正当她在七位哥哥们的尸骨前痛哭之时,身后有一漂亮小伙拉住她的衣襟说:“姑娘好美啊,跟画上的仙女一般,咱们还是结为夫妻,同享百年吧。”姑娘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二话未说便与小伙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姑娘手疾眼快,一剑刺伤了小伙的腹部,小伙大叫一声,立即变成一条大蟒蛇,咬伤了姑娘的手腕,姑娘终因精疲力竭被蛇妖吞吃了。这时,那条蟒蛇突然犹如万箭穿心,躁动不安,很快就呜呼哀哉了。 可是奇迹出现了,就在姑娘死去的地方,很快长出了一棵棵野草:一枝枝长茎中间长出七片叶,顶端一朵花,十分美丽。人们见它生得奇异,就试着用它贴毒蛇咬伤处,一贴就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叶家八兄妹为民除害,造福山民的恩德,就给此药起名叫七叶一枝花,以示永远的纪念。
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四)
汉明帝(28年十一月二十七—75年八月初一)刘庄,字子丽,庙号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
刘阳在当皇子和太子时就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资质,在10岁时就通晓了《春秋》。光武帝统一中国后,发现垦田亩数和人口不对,于是开始重新清查田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各个州郡的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光武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于是他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陈留吏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得到的。这时,帐幄后面只有12岁的东海王刘阳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他(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光武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刘阳又说,河南是帝乡,南阳是帝城,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光武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阳一样。光武也不得不对自己这个只有12岁的儿子另眼相看。
建武19年,妖人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劫持了该城的官吏。光武派臧宫率兵围剿。由于单臣、傅镇他们粮草充足,所以臧宫虽然把他们困在城里,又死伤了很多士兵,但就是攻不破城池。光武招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家多提议悬赏以攻城。只有东海王刘阳主张不要围城太紧、太急,让贼人可以突围,这样一个亭长就能对付了他们。结果真如刘阳所料,叛贼分散突围后都被平定、消灭。
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比如,明帝根据光武生前的意思,画28将于云台,但对自己的岳父马援却不予收入,这就给大臣们一个信号,就是自己要限制和约束外戚。而且,他在位时,他的舅舅们都位不过九卿。馆陶长公主想替他儿子求个郎官做,汉明帝宁可送给外甥一千万钱,也不答应。大臣阎章才学出众,工作突出,但因两个妹妹是后宫嫔妃,汉明帝为不破坏外戚不封侯参政的规矩,硬是不提拔阎章。
但同时,明帝又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同时对生母阴太后、异母郭太后都非常尊重、平等对待,赢得了外戚和臣下的好评。
汉显宗明皇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汉明帝对下面的官员非常严厉,因为父亲光武帝施政时对大臣比较宽松,是由于他的威望高,而明帝是没有他父亲那样的威信的,靠他的威望驾驭自己父亲那些老臣,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他对于官员是很苛刻的,这在两汉诸帝中是不多见的。
内朝小吏误记了西域属国贡献的供品,亲自查帐发现失误的刘庄派人把犯错的尚书郎招来,并亲自手持木杖责打惩罚。直到尚书台长官闻讯来说情,请求皇帝惩罚自己管教失职之罪,刘庄才平息愤怒。虽然刘庄对臣下的态度过于严厉、督责过度苛刻,却有效地保证了纲纪整肃、吏治谨严,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光武重建汉朝后,因为国力的不足,一改武帝时对匈奴的战略攻势,转为防御。后来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光武册封南匈奴,而且还和他们和亲。北匈奴看到东汉和南匈奴和亲,也要求和亲。光武于是和公卿们商量,一时难以决定。这时已是太子的刘庄说,北匈奴因为南匈奴内附、和亲所以害怕我们,如果我们不攻击北匈奴,又和他们和亲。北匈奴不怕我们,南匈奴也会对我们有二心的。光武于是决定不和北匈奴和亲。
光武帝去世后,刘庄即皇帝位,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治国方略。明帝在位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帝允北匈奴互市之请,但并未消弥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动摇了早已归附的南匈奴。只得改变光武时期息兵养民的策略,重新对匈奴开战。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班超以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诸国、耿恭守疏勒城力拒匈奴等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有一次,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地方政绩明显。
光武帝时,对同姓宗室王限制比较严格。自己的10个儿子虽然都封王,但不让他们就国,都集中到洛阳。而且封地都很小,较之西汉的同姓王差得很多。而且在郡国内,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光武死后,明帝即位,诸王才开始到自己的封地去。明帝的同母弟刘荆是光武诸位皇子中比较有才能的一个,他给废太子刘疆写信,说他无罪被废,应该从自己的封地东海起兵,象汉高祖那样取天下、即皇位。刘疆接到书信后吓坏了,马上把信交给明帝。明帝没有追究此事。后来羌人和东汉作战,刘荆又四处活动。明帝又让他去封地。去了封地,他问相士,我长得象先帝,先帝30岁当皇帝,我今年也30,可以起兵吗?吓得相士赶快告诉郡国的官员,刘荆害怕,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明帝又没有追究。后来刘荆又使巫祭祀祝诅,被郡国的官吏报告,惶恐之下自杀。
光武帝与许美人所生的楚王刘英,在明帝当太子时就和明帝关系不错。刘英结交宾客,又在封国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为符瑞,积极准备造反。被一个叫燕广的人告发,有司奏情要求诛杀他,明帝不忍,只是把他罢免流放。后来刘英自杀。明帝发现刘英结交士人官吏的名录,为此兴了大狱,株连了很多人。
郭皇后生的两个儿子刘康和刘延也在封国结交宾客,图谋不轨,但因为不象刘荆、刘英那么严重,所以只是被削减封地。
这些宗室王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掌握封地的兵权,所以不可能象前汉七国之乱那样成气候。另外,封地的国相和官吏都是受皇帝委托监督他们的。其实每个朝代的前几代皇位继承人之间,竞争都很激烈,到了后期就不明显了。
光武中兴后鉴于王莽篡位,所以对外戚还是有所限制,但同时他又利用外戚来防范宗室。在大司马吴汉死后,光武想让自己的小舅子阴兴接任大司马,因为大臣的反对才做罢,但死后仍然让自己的女婿梁松辅政。
明帝即位后,一改光武为政时的柔道,而大刀阔斧地代之以刚猛。明帝根据光武生前的意思,画28将于云台,但对自己的岳父马援却不予收入,这就给大臣们一个信号,就是自己要限制和约束外戚。而且,他在位时,他的三个大舅子、小舅子马廖,马光,马防都位不过九卿。
随后他就开始处理外戚和豪强们,32功臣之一、纳河西五郡给光武帝的窦融,为人不错但不善于约束自己的家人和子弟,结果子孙多不法。窦融从兄子窦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狱死。窦融的长子也是光武的附马窦穆因为封地离六安国比较近,就想占据六安,于是假传阴太后的旨意,让六安侯刘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儿。后来此事被明帝知道,窦穆被免官,窦氏人中,除了窦融留京,全被迁回故郡。窦融也被明帝斥责,吓得窦融也辞职回家养病。窦穆等后来被赦免,允许回京城居住,但明帝派人严格监视他们。窦穆心怀不满,口出怨言又贿赂官吏,结果他和两个儿子窦宣、窦勋都死在狱中。多说一点的就是,窦勋的儿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外戚窦宪。
太后阴丽华的弟弟阴就的儿子附马阴丰,杀了公主,虽然阴太后还在,但明帝也不徇私情,将阴丰杀死,阴就夫妇也自杀。
明帝又杀了河西功臣梁统的儿子,同时也是自己姐夫的梁松,原因后汉书上说的是,松坐怨望、县飞书诽谤。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梁松就是当年构陷明帝岳父马援的主凶,另外他还是光武遗命辅政的大臣。
东汉12帝,只有明帝朝对外戚和功臣的限制打击最严苛,向使东汉全是象明帝这样的皇帝,又岂有戚宦弄权。
光武帝刘秀在建武12年统一全国后,致力于内部建设。对匈奴转为战略防御,对西域各国要求重设都护和遣送质子入朝的要求予以拒绝。这在当时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经过光武20年和明帝10余年的休养生息,东汉的国力大为恢复。在明帝15年,刘庄去世的前3年,明帝决定重新对匈奴采取强硬措施。派耿秉(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窦固(东汉功臣窦融的侄子)率大军进攻北匈奴。耿,窦各率一路,窦军一直打到天山,耿军攻到三木楼山。大获全胜。两年后,耿,窦又率兵出西域,进攻车师国。车师国后王和前王相继投降。在击败北匈奴后,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个班超后人多认为他是一个名将,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个外交家。他带着36个人纵横于西域,著名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在鄯善国带着36人袭击北匈奴使团,全歼了北匈奴的使团。其实类似班超的这种强硬使者,在武帝时比比皆是,只不过都未留下名姓而已。班超在西域活动的结果是都护重建,班超动辄带着西域的多国部队,打击那些不肯听命的国家。明帝时对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为章帝、汉和帝时彻底消灭北匈奴,控制住西域打下了基础。
明帝实际上是继承了光武帝的事业,最主要的施政方针依然是打击兼并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人口渐渐恢复。对内,汉明帝十分注意吸取西汉的教训,严防勋戚跋扈。对外部,明帝的主要功绩乃是派遣窦固、班超等人出击匈奴联合西域,燕然勒铭,三十六国来归,恢复了西汉的一部分领土。
对他的评价,班固是这样说的: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以现在的史观来看,汉明帝也仍然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他在位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大的变化。
另外,明帝时正式引入了佛教,对日后的中国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非百度,完全手写。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后汉书中说明帝性褊察,就是脾气暴躁。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但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
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五)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如下:
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想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可见,郑板桥辞官后,贫困潦倒的生活.
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并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郑板桥(1693-1765年)清书画家、天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杨州府兴化人。1693年生,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1742年(乾隆七年)任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事。1746年调淮县知县,1753年罢官回家,1765年卒,寿73岁。板桥多才多艺,工诗词 ,善书画,时称“郑虔三绝”,尢擅画兰、竹、石,皆独具风格,后世把他和李鳝、金农等聚集扬州"领异标新"的八名画家称之为“杨州八怪”。史载,郑板桥“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觖咏,有忘其为长吏者。”现存在范县的诗作百余首诗,中多表现他对黑暗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也真实地刻划了当地的风俗民情。郑板桥对范县有深厚感情,他离任后,原在衙中的一个小吏去看望他,他在赠诗中写道:“范县民情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岁丰。”还表示“罢官后,当移家于范”。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形态学对叙事学的意义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