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和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一)
网上很多 主人死了 狗中心守护的 新闻 狗的天性不比人差 随便看看总结总结就行
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二)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只有13岁,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机灵鬼透,野气逼人……
当画面定格在这里时,现在20、30岁以上的“小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他就是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系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张嘎”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
●“‘张嘎’应该是雁翎队队员的化身。像‘张嘎’这样的人和事在抗战时期有很多”
在民间,“张嘎”有不少传说中的“原型”。
传说一: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就流传了几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赵波一直担任雁翎队的侦察员,他经历的抗敌故事也曾被报刊报道。当年《小兵张嘎》在白洋淀拍外景时,摄制组还请他到场,就服装、武器、作战等方面向他咨询。
——他是“嘎子”的原型吗?
传说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发现”了。他确是冀中(任丘)抗日根据地轰动一时的英雄人物:作家魏巍当年曾根据他的事迹,在自己的散文集中专门写了一篇《燕嘎子的故事》。很快,大小报刊都将他许为“张嘎”的原型。
——他们是“嘎子”的原型吗?
为了找到“张嘎”的原型,记者走访了北京、天津以及“张嘎”的故乡白洋淀等地几位仍健在的当年雁翎队的领导及队员。所幸的是,几位老人都健在。但是,我们却没有找到肯定的答案。
在白洋淀,我们走访了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后任雁翎队副队长的孙革老人,孙老谈了一个名叫“张沉底”的小鬼,认为他最接近“张嘎”原型,但后来参加八路军跟部队走了,再也杳无音信。
在天津,我们走访了原白洋淀区委书记徐健。徐老今年已经94岁高龄,听力不好,但思维相当清晰。徐老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说:“‘张嘎’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从报刊的宣传来看,河北人(承)认赵波,天津人(承)认燕秀峰。但就我所知,当时的抗战英雄里没有‘张嘎’这么一个人。这个形象是综合起来的,没有特定的原型。” 同在天津的原雁翎队队员杜仲奎老人,也赞同徐老的看法。
徐健的继任、原白洋淀区委书记兼雁翎队政委马仲秋(抗战时期化名刘刚)现居北京,老人耳聪目明,全然不象一个已86岁高龄的人。马老在谈及‘张嘎’的原型时,非常认真地说道:“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小兵‘张嘎’。‘张嘎’应该是雁翎队队员的化身。像‘张嘎’这样的人和事在抗战时期有很多。”
那么,“嘎子”到底有没有原型?有的话,是谁?上述几位民间流传的人物,是不是“嘎子”的原型?
解铃还须系铃人。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小说及电影剧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
■“瞪眼虎”和“希特勒”的传说
●提起“张嘎”原型问题,徐老谈起两个小人物: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
2005年5月6日,小病初愈的徐老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像母亲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今年已80高龄的徐老对于这个问题略带兴奋地娓娓道来:
关于“张嘎”原型的问题,我很想谈两个小人物,他们也是抗战中最先引起我激奋和感佩的,他们是赵县县大队的两个小侦察员,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
那是1942年—1944年的事,那时我在宁晋县大队。宁晋县和赵县是邻县,我们两个县的部队经常在作战中有一些军事配合,平常也有一些交往。我们宁晋县大队也有一些12、13岁的小侦察员,但他们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邻县赵县的两个小侦察员“瞪眼虎”和“希特勒”就不一样了。他俩不仅在赵县很有名,而且在邻近的几个县也声名远扬,是当时已经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
大家对他们的传说很多,我也听到了很多。那时,冀中地区经过了1942年的“5?1”大扫荡以后,“变质”成为敌占区,县大队一般白天都在村里隐蔽,晚上才能出来活动。
这样,白天的时候,大队就派一些侦察员到村子外或路口设一些暗哨,监视敌人的活动。例如,当时我听到过关于他俩的这样两个故事:
一次,“瞪眼虎”和“希特勒”被派出去监视敌情。两个小侦察员都是12、13岁的孩子,呆久了他俩就开始玩起来了,忘了执行任务的事儿。没想到,敌人突然出现在村口,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回县大队报告情况了。这时如果往回跑,会让敌人起疑心。怎么办呢?这两个小侦察员就假装打架,一个被另一个打哭了,撒腿就往回跑,另一个在后面追。就这样跑回去报告了情报。
还有一次,两个小侦察员化装成要饭的,背了一个粪筐,到敌人的据点去。结果,他俩不仅带回来了敌人的数量、装备等情报,还把敌人的枪和手榴弹也偷回来了。他俩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但我们那个县大队没有。
那个时候我也才17岁,也可以说是个大孩子。而且我这个人天性就有孩子气,喜欢文学,喜欢听故事,所以对“瞪眼虎”和“希特勒”的传说印象深刻。
在现实中,我也只见过“瞪眼虎”一面,没有见过“希特勒”。那次,宁晋县和赵县的县大队配合围攻敌人的一个岗楼。由于“瞪眼虎”和“希特勒”当时很有名,我就很留心观察谁是“瞪眼虎”,谁是“希特勒”。
当时我在战壕上看见一个小战士,他倒背着一条马枪,枪口朝下,穿的是便衣,头上却歪戴着一顶八路军的军帽,英气逼人,当时他也就13、14岁的样子。尤其是他的帽子一歪,就有一股野气、一股嘎气。别人告诉我,他就是“瞪眼虎”。但那时候我尚无写作愿望,所以没有上前去和他搭话,对他俩的事迹也没有搜集。
后来,在我19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小鬼“瞪眼虎”,出场时曾是挺活跃的,可后来被主角挤到一边去,没啥事可干,最后只得蔫不唧地结束。一位我的老战友看了批评说:“你怎么把个挺可爱的孩子写丢了呢?”为此,我自己也挺遗憾。但这却为以后的“嘎子”,埋下了一株嫩芽。
到了1958年我酝酿“张嘎”时,第一颗在心中萌发的种子,就是他们。当时我还以私人的名义给赵县武装部去过一封信,询问有关“瞪眼虎”和“希特勒”的情况,但没有得到回音。
现在想来,如果说我的“张嘎”有原型,就是他们俩。因为当我这个写作愿望产生时,他俩就蹦了出来。但也可以说他俩不是原型,因为我并没有采访过他们,也并非根据他俩的事迹创作了“张嘎”。
有些人曾传说:“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因他也是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与‘张嘎’同岁。”
■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非也!
●徐老说:“形成“张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储存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徐老郑重而谦虚地说:非也!“我虽然是13岁当的八路,但我这个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规矩,全无灵动之气,也没有创立过可以名垂史册的功勋。”
尽管如此,正是徐老的这一段生涯,才最终成就了小说及电影《小兵张嘎》。
我13岁当八路军战士,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仅在宁晋县大队呆的三年时间,就打了几十次仗。我一生打的仗就100仗左右。我记得1944年的一天,我在日记本上统计时,就已经打了72仗了。因此,我对在敌人眼皮下进行军事斗争的环境和斗争方式都非常熟悉,生活储存非常丰富。我所写的东西,不是靠采访、访问来完成的,而是我亲身经历的时代,我对那种斗争环境和斗争方式太熟悉了。
徐老说:“形成‘张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储存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因为我这个人也很孩子气,所以我很注意我周围的嘎人、嘎事。我搜集的这些事,并不一定是小孩干的,也可能是大人干的;不一定全是部队的事,也有老百姓干的事。写“嘎子”的时候,抓个性成了我方法上的头等大事,即:凡符合“嘎子”个性的,就拼命强化、突出;凡与“嘎子”个性无关的,戏再好,也予割弃,即或“冲犯”了什么,也在所不惜。
那么,什么是“嘎”呢?徐老说,在他的故乡——河北省雄县,“嘎”就是调皮捣蛋、干点儿无伤大雅的小坏事儿,而且还有点儿可爱。凡带有这个特点的人和事,就称之为“嘎”。
在徐老的故乡,如果形容一个人聪明、善于出招,称为“故点儿”。这个词的发音很特别,后两个字要连起来读,否则就不是那个意思了。当初徐老在创作《小兵张嘎》时,曾想取名《小兵张故点儿》,但后来转念一想:这个词太偏了,读者也念不出当地的味儿来,就索性把名字改成了“张嘎”。至于他为什么要姓“张”,徐老说:“‘张’姓很普遍,正好代表了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张’字的口音很响亮。”
对于民间流传的各种“张嘎”原型,徐老说,他实际接触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白洋淀的赵波,一个是原保定武装部的干部,由于在战斗中失去了左胳膊,人们都叫他“董胳膊”,真名反倒记不起来了。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在小说及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完成之后才接触的。
徐老第一次和赵波见面是在1962年秋,作为保定文联的工作者前去采访雁翎队的故事。那时,创作于1958年的小说《小兵张嘎》已于1961年发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也已经交付剧组了。至于燕秀峰,徐老并不认识。在燕秀峰刚被发现并见诸报道时,徐老曾很高兴地撰文:毕竟又多了一个佳话流传中的“张嘎”,英雄的发现总是让人高兴的。但要论起“张嘎”的原型,显然上述几位都不是。 所以,对于一些自称“张嘎”原型的人、媒体宣传的所谓“张嘎”原型,以及有媒体称“徐光耀要据某原型的事迹再写《张嘎新传》”等等,徐老非常反感。
徐光耀解读经典“嘎事”
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三)
长武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北临宁庆,与子午岭相望,南依岐凤,与陇塬、关山余脉相接,成为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海拔在847-1274米,自然地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境内泾河绕于北,南河穿于南,黑河贯于中,黑河蜿蜒东流,汇于泾河,归渭入黄。全县地势西南稍高,东北略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境内河水年径流量15.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855千瓦。属西北内陆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日照2226.5小时,气温9.1℃,积温2994℃,无霜期171天,降水量587.8毫米。境内黄土母质肥沃熟化,土壤团粒细,保墒性能好,宜于大量垦耕。光、热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季,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力度,建设安装了卫星地面单收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开通了省、市、县区域网,为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服务。
长武概况>>自然地理
长武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北临宁庆,与子午岭相望,南依岐凤,与陇塬、关山余脉相接,成为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海拔在847-1274米,自然地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境内泾河绕于北,南河穿于南,黑河贯于中,黑河蜿蜒东流,汇于泾河,归渭入黄。全县地势西南稍高,东北略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境内河水年径流量15.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855千瓦。属西北内陆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日照2226.5小时,气温9.1℃,积温2994℃,无霜期171天,降水量587.8毫米。境内黄土母质肥沃熟化,土壤团粒细,保墒性能好,宜于大量垦耕。光、热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季,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力度,建设安装了卫星地面单收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开通了省、市、县区域网,为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服务。
历史沿革
长武,古为西戎之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鹑觚县,隶属北地郡领辖;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改属新平郡;南北朝元钦元年(552年),改称设置宜禄县,属泾川赵平郡;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禄县改称长武县,隶属泾州保定郡,归彰化军节度;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废长武县,辖地并入庆元路泾州泾川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复设长武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至此,长武县境域规模趋于定型,相因沿袭。建国以来,长武县先后隶属彬县、宝鸡、咸阳专区,1983年起归属咸阳市管辖。
矿产资源
长武县境内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彬长煤田是陕西省第二大煤田,矿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0亿吨,其中长武境内约占60%,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0.64米,最高煤层达43.87米,煤质优良,结构简单,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为良好的动力、气化及生活用煤。
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四)
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看主要有如下三种:
1.语言上充满象征和寓意:用谐音和寓意、象征的方法表达吉祥含义,是民间艺术常见的手法,如金玉满堂,就绘金鱼满缸,以金鱼谐音金玉。形容长寿富贵则用猫、蝶和牡丹,猫和蝶谐音耄耋,即八九十岁的老者,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三羊开泰,画面是三只羊,以羊象征吉祥。诸如此类的做法十分常见。
2.造型上简单淳朴、夸张变形:民间艺术的造型是不求精细,不求复杂而是强调单纯和质朴,不按客观现实来表现事物,而以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表现为主,突出人物、动物的形态和体貌特征,常以夸张、变形来处理所表现的对象,如武将门神的形体,常作横向夸张;民间的狮子的造型就有「十斤狮子九斤头,还有一斤在后头(尾巴)」的说法,这里注意的是头、尾的表现,为突出气势省略了身段部分。
3.色彩上以主观和象征性表现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吉祥和避害的功能。民间艺术多用火红热烈的暖色调,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如脸谱中固定的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和朱砂色的打鬼钟馗形象,都是主观化的色彩表现手段。
除此外,还有取材于生活、以固定下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来表现约定俗成的含义的做法,也是民间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民间艺术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因它的发售对象为广大城乡里的劳动大众。所以取材都是农民市民喜爱的内容,例如神话故事、传奇小说、戏曲和历史故事、新闻时事、福祥喜庆之象征,或是日常的行业诸事、农耕生活等,很少有哭丧凶杀之类的不祥内容。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例,表现农耕生活的常见题材有:庄稼忙、女十忙(纺织)、渔家乐、耕读图、荷亭采莲、春牛图等;表现节庆习俗的常见题材有:庆赏元宵(元宵节)、十女放风筝(清明节)、龙舟竞渡(端午节)、中秋赏月(中秋节)、重阳登高(重阳节)、大过新年等;表现人生礼仪的常见题材有:贺生贵子、祝贺新婚、祝福拜寿等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常见题材有:闹学堂、山海关大战、京城百姓抢当铺、上海火车站、女子学堂、美女骑车、三百六十行、打拳卖艺登坛跑马等等。这些题材作品对世俗生活的描述,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写真,更多的是表现教子成名、状元及第、共乐升平、戏出故事、吉祥如意等求吉纳祥题材的作品。一些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新生事物的作品,也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这在文人画和宫廷艺术中是难得一见的。
民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它不采用西方绘画的条件色和中国传统的固有色,而多用原色。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中间色也是民间艺术总的赋彩法则。其特点是对比鲜明、强烈、主观、随意、概括、象征性强,能够打破客观的物体的原有色,按照作者的主观心理和情绪来表现色彩。以下以年画为例来说明之。 民间年画的色彩继承了传统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宗教壁画的绘色方法,又吸收了传统的其他民间美术品好尚原色、艳色,明快清新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年画画面呈现的效果,一般说来,与旧历新年期间的喜庆、欢乐气氛相适宜:火红、热烈,庄重、新鲜、活泼,注重装饰趣味,不求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花草、鸟兽、鱼虫的本色吻合,而遵从「年画要新鲜,才能中人意」的原则。红色自古象征喜庆吉祥,年画多呈红色为主的暖色调。后来,色彩逐渐丰富,但运用得最多的仍为红、绿、黄、蓝、紫、黑等几大主色。随着地区、风俗、生活环境、风景地貌、审美观念等的差异,年画的色彩又出现不同的地方风格。
杨柳青年画多用间色,色调柔和、典雅、清丽,最多时达到十几个颜色。「开脸」法的采用,使仕女、娃娃的形象粉嫩鲜酥。武强、山东、陕西等地农民自己制作的年画,色板少,色块整,色彩强烈,对比效果更为鲜明。各地根据本地区出产颜料的条件,在年画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色系,使地方特色更加明显。福建漳州盛产漳丹,画面多以红色打底;广东盛产银株,画中多用「铜衬」、「纸写」等剪纸手法,有金裹银嵌的效果。还有的地方用苏木红、藤黄等植物颜料,和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种种不同的风格皆源自地方生产习俗之需要,以及为取色之方便。
民间对色彩的运用,颇为讲究,画诀中有大量关于色彩的口诀,如「软靠硬,色不楞」,「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精青绿、人品细,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等,同是妇女,也要随年龄的变化,改换衣服颜色,「女红、妇黄、寡青、老祸」。年画色彩不法自然色,不尚固有色,随心所欲,「新鲜就中」的随意赋彩特点,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象性。它与年画的造型实质相契合,形色相生,具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民间艺术不是单纯描绘现实的,更主要地是寄托未来的。所以对未来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使民间艺术作品中充满了迎祥纳福、趋利避害的题材。我们常见的吉祥内容主要有:麒麟降瑞、天赐黄金、财神叫门、五子登科、丰年吉庆、连中三元、马上封侯、富贵荣华、五谷丰登、蟾宫折桂、状元游街、发福生财、年年有余、龙凤呈祥、四季平安、吹箫引凤、万象回春、福寿双全、福寿康宁、人财两旺、金玉满堂等等。
这些内容的表现在手法上往往是借助一些同音或谐音的字或符号、动植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等来表达其中的吉祥寓意,如「金玉满堂」的表现,常画多条金鱼,代表富裕。同时,鱼还是多子的象征,是爱情的象征。又如凤穿牡丹,预示富贵和吉祥,凤是鸟中之王,是仁德的化身,也是王权的象征。牡丹是富贵花,代表财富和高贵。寿桃则是长寿的象征,猴子骑在马上,则表示马上就要封王侯了。蝴蝶和猫在一个画面则象征长寿(猫蝶谐音耄耋,古代80岁称为耄耋),等等。这类充满寓意的表现手法俯拾即是。 变形夸张是民间艺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带有极强的主观意识,不是按自然物象的结构、比例,而是依从主观知觉进行描绘。以传统年画中的武将门神为例,其造型在人体结构、比例关系上没有解剖、透视可言,人物造型是横扩短缩的变形,面部五官也是传神写意的夸张。这种变形夸张不是依据自然实体,而是服从于驱邪避鬼、镇宅撤凶功能和对于神祗的崇拜心理需要,唯其面目狰狞,形象凶悍,方能拒鬼祟于门外,才能与其传说中的功能和人们对它的认知形象相吻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这种概括夸张,取意传神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于「门神」所具有的驱邪逐魔之功能使然。画诀中就有「将无项,女无肩」、「武人一张弓」的说法。这种夸张的描绘固然是长期经验的总结,但更是长久以来积淀的对「武将」的认知结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意象的夸张变形打破了比例透视关系,呈现出「原始造型法」的意趣,使人物造型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夸张变形表现鲜明的还有黔东南苗族刺绣,其图案中大量造型古朴、形象奇特的人兽合体、人与植物合体、动物合体的形象,给人以原始神秘的感觉,其中蕴涵着苗族远古文化的底韵,也是人类远古文化特征的表证,这种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直活在苗族的服饰刺绣中,并继续延续着神话时代的文化内涵。
其他如民间剪纸、粗瓷、木偶、面具艺术等也充满了变形和夸张的艺术表现。 民间艺术终归是以表现人物为主的,其造型等形式因素亦是指人物而言。它的造型手段采用的是传统绘画的线条形式,如「十八描」中的兰叶描、钉头鼠尾描、流云描、铁线描、游丝描等。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是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它不同于西方绘画之在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用线条来表现两个体面的相交会处的视觉状态,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去掉了细节和繁复,而重视筋骨和要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写意」。如年画,它的人物造型不同于西方的体面表现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亦有所不同,它属于主观意象派,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概括综合、写意传神特点,同时又兼有「原始造型法」的遗韵。如求整求全,单摆浮搁,互不遮挡。年画中人物的造型,对主要部位,如脸部,力求作全正面的描绘,人物的表现手法也是单纯的线条。在立体的塑作类造型中,民间艺术多以团块感的结构出现,不繁复,不修饰,甚至有的只在上面略微勾勒,就完成了人物或动物等造型。这种单纯简朴的手法,与民间艺术天真率性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 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五)
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
从此,美妙的马头琴声传遍了大草原。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手抄报5年级模板精美和中国民间故事的手抄报简单漂亮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