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极恶之龙围观:℉更新时间:08-16 17:10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和李时珍上山采药的精彩内容哦。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一)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二)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小学作文:http://www.dxzw.com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三)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权力大得不得了,无论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忠贤出门的时候,排场跟皇帝一模一样,大家也把他当皇帝看待。封建时代把皇帝称做“万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叫他“万岁”。有个官员把魏忠贤称作“九千岁”,魏忠贤听了很高兴,重赏了那官员。打那以后,魏忠贤就成了“九千岁”了。还有个浙江的巡抚,为了讨好魏忠贤,给魏忠贤造了个祠堂。一般祠堂都是为纪念死去的人造的,魏忠贤还活着,就造起祠堂来,所以叫做“生祠”。这样的怪事一出来,就有人反对,魏忠贤把反对的人革了职。各个地方官怕得罪他,纷纷造起魏忠贤的“生祠”来。

那个时候,朝廷上下都是阉党和迎合阉党的官员,稍微有点正义感的人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都辞了职。有个官员周顺昌,看不惯阉党横行,请了长假回苏州闲居。公元1626年,魏忠贤又一次大捕东林党,兵士押解了一个东林党官员路过苏州,周顺昌替他摆酒席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押送的兵士回去,报告了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东厂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

东厂到苏州抓人的消息一传开,轰动了苏州市民。二十多年前,苏州市民在葛贤的领导下,曾经跟税监斗争过。现在魏忠贤的特务又到苏州来抓人,怎么不激起大家的气愤。再说,周顺昌为反对阉党遭到迫害,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到了东厂兵士到苏州的那天,苏州成千上万市民拥上街头,声援周顺昌。

大家拦住毛一鹭的轿子,推了几名秀才向毛一鹭请愿,要求取消逮捕周顺昌的命令。毛一鹭见群众声势浩大,吓得满头大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旁边的兵士着急了,他们把手里的铁镣往地下一扔,厉声吓唬说:“我们是东厂来的,谁敢阻挡!”

铁镣发出“当啷”的声音,市民们被激怒了。有人站出来责问兵士说:“你们不是说奉皇上的圣旨抓人吗?原来是东厂搞的鬼!”

兵士还来不及回答,群众都高叫起来:“原来是东厂来的奸贼!”大伙一面叫,一面向毛毛一鹭和兵士冲过去,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这些平日仗势欺人的兵士吓得东奔西窜,想逃出群众的包围。愤怒的群众赶上去,把他们揪住,劈头盖脑地痛打。一个兵士被击中了心窝,倒在地上滚了滚,就断了气。其余的兵士也被打得头破血流,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市民们痛打了兵士,一不做,二不休,要找毛一鹭算账。毛一鹭还算乖巧,早钻出轿子,趁人群乱轰轰的时候,脱了官服,从一条小巷里溜出去,正见到前面有一个粪坑,也顾不得体面,钻到臭气熏天的粪坑角落里。直到市民群众散去,随从们才从粪坑边把吓昏了的巡抚拖了出来。

东厂特务逃回去后,立刻向魏忠贤哭诉。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暴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当五个人被押到刑场就义的时候,他们神色自若,还指着魏忠贤、毛一鹭的名字大骂哩!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这次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打那以后,东厂的特务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再不敢窜到各地乱抓人了。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四)

南斯拉夫刚解放不久,临海的海鸥岛上有座半坍的小屋,里面住着十二岁的男孩伊沃。他的母亲生下他就死了。他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为了帮岛上的渔民摆脱贫困,他劝大家集资让他去买汽船。但不久他跑回来说,钱丢失了,渔民们不相信,将他痛打一顿,从此他便失踪了。小伊沃成了孤儿.幸亏老渔民尤斯特的照顾,他才长大成人。

一天夜晚,一个衰弱的老人驾驶一条小帆船靠了岸。他摇摇晃晃走进小屋,就倒在木床上。原来,他就是伊沃失踪多年的父亲。父亲告诉前来看望他的渔民说,多年来,他为了能攒够丢失的那笔钱,一直在外干重活,但到现在还不能如愿以偿。他买了条名叫“蓝鸥号”的小船捕鱼,但病魔毁了他的健康,他只能驾着“蓝鸥号”回来,请大家原谅。父亲来不及向伊沃说些什么就死了。好心的渔民们给他下葬,把码头上的“蓝鸥号”交给了伊沃。

小伊沃有六个好朋友:米莱娃、佩特雷、尤列、米埃伊尔、佩罗、弗拉尼奥,他们决定修补好“蓝鸥号”出海捕鱼。伊沃被选为船长。他们刮掉模糊的旧漆,堵塞船缝,用马口铁包好旧的舵舱,紧固绞盘,织补渔网。但如果要把“蓝鸥号”刷新,还得花不少钱。孩子们就到采石场帮忙,挣钱买油漆。

一天,采石场塌方,一块巨石悬在干活的人们头上,谁都不敢呆在它下面。工头拿出一百块钱喊道:“谁去炸掉它,就奖给谁!”

谁也没动。生命远比一百块钱宝贵呀!但是,伊沃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去!”寓言故事。

“工人们见小男孩也想干这件大事,都笑了起来。伊沃可没笑,他接过五个甘油炸药管和导火索,灵巧地爬到山崖凸出的部分,把炸药装进石缝里。

一声巨响过后,危险的巨石不存在了,伊沃被气浪掀了个跟斗,脸也划破了。但他终于挣够了刷新“蓝鸥号”的钱,成了小船员们心目中的英雄。

“蓝鸥号”被漆刷一新,桅杆顶上还栓上一面蓝色的旗帜。但是,一天早晨,大家发现它被用铁链锁了起来。原来,有些渔民还在为早年丢失的钱不平,想卖掉“蓝鸥号”,均分卖得的钱。

这天夜里,孩子们悄悄靠近锁住的“蓝鸥号”,锯开了铁链,除了米莱娃,六个孩子都上了船。他们安装桅杆,配上帆,打了满满一桶淡水,各人还从家里带来了面粉、面包、肉、奶酪……这些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伊沃还把信号灯、斧头、刀子也带上船。准备停当,他们摸黑扯起帆、风很快吹鼓帆,把“蓝鸥号”推向了大海。

“蓝鸥号”在大海上顺利地航行了半夜,黎明前,风越刮越大,竟一下子扯断了船头上的三角帆,把它卷进海里。伊沃拼命掌稳舵,但不久劈雷和闪电就包围了他们,巨浪又抓住小船戏耍,把它抛掷得高高的,在空中飞行,又“轰隆”一声摔下来。伊沃始终睁大着眼睛,在小船第四次被巨浪卷得飞起来时,他看见尤列和佩罗被颠翻出去,海浪一卷,他们就不见了。他正想大声喊叫,又一个巨浪打来,小船倾斜着朝上飞,他和另外三个孩子也被抛了出来。

几分钟后,伊沃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幸运地被海浪冲到一个多石的小岛边。他爬起来,叫上佩特雷,把还没醒过来的米埃伊尔和弗拉尼奥拖到安全地带,又急忙走近被冲上岸的“蓝鸥号”,把能拿的东西都搬上小岛。

太阳终于出来了。四个孩子开始寻找被海浪卷走的尤列和佩罗,但哪儿也不见他们的踪影。孩子们忍住悲痛,准备把搁浅的“蓝鸥号”重新推进海里。这时,他们发现峡谷里有个山洞,山洞里堆着一箱箱茶叶、咖啡、烟草、英国糖酒、丝绸,甚至还有甘油炸药和猎枪。

伊沃拿了些甘油炸药,仔细看了看说:“这里肯定是走私犯的秘密仓库,咱们用这些炸药,把挡住‘蓝鸥号,的岩石炸掉,开进峡谷,把箱子装上船,运到城里去交给政府!”他的话受到三个伙伴的支持,大家一直干到天黑。

半夜时分,伊沃突然听见轻微的马达声,他悄悄叫醒三个伙伴,大家手握石块,紧张地伏在岩石后面。不一会儿,马达关闭了,一条汽船停在山洞口,有四个人乘着舢板,划着桨小心穿过暗礁,把一些箱子运进山洞。他们没有发觉孩子们已来过,不一会儿,汽船又开走了。

第二天,孩子们先在“蓝鸥号”附近用砂子培上一个小丘,免得它在爆炸时彼掀翻,然后,伊沃点燃浸上油的绳子,眨眼间,轰隆一声,炸药把岩石炸成碎片,“蓝鸥号”终于又被推进海水里。

小船在中午时分驶进峡谷,孩子们正准备装上箱子,负责放哨的米埃伊尔气急败坏地跑来,喊道:“不好了,有艘双桅帆船开来了!”

原来,有条名叫“流星号”的汽船靠近小岛了。船上的四个走私犯都站在甲板上,他们也发现了“蓝鸥号”,立即用枪对准了小船。

一个脸带伤疤的人看清小船上都是孩子,得意地说:“他们和那两个捞上来的孩子是一伙的,快,逮住他们!”

手无寸铁的四个孩子马上被他们抓住了。

伤疤脸问:“你们鼻涕未干,到小岛上来做什么?!”

伊沃知道他们是走私犯,就故意地说:“我们是被暴风雨冲上岛的,想找些淡水,不料发现了这个峡谷,我想这里大概是海军的仓库。”

伤疤脸和同伙们交换了一下眼色,立即把孩子们推进大船。刚进船舱,伊沃就一眼看见了尤列和佩罗,他又惊奇又高兴。原来,他俩彼海浪抛出“蓝鸥号”后,抱住桅杆的碎片飘了半夜,天亮时才被“流星号”救了起来。

这时,走私犯们正在商量如何处置六个孩子。伤疤脸是头头,叫洛伦佐,没留胡须的叫安捷。洛伦佐说:“顶好把他们沉到海底去!”

安捷说:“杀了两个还不够,还想杀六个?别当恶魔吧!”

洛伦佐怒冲冲地说:“不要再提那两个!谁发现咱们的仓库,谁就必须死!那小家伙在骗我们!他知识这是我们的仓库!”

安捷不作声了、洛伦佐和另外两个走私犯乘上舢板去运货,吩咐安捷看住孩子和船。

伊沃听见三个人离开了“流星号”,估计他们要过一会儿才能回来,就悄悄告诉大家一个夺船计划。不一会儿,伊沃和米埃伊尔各拿一根木棍,踩着佩特雷的背,爬上舱口。

舵手安捷没听见动静,枪搁在桅杆旁,望远镜也扔在一边。伊沃爬到甲板上,向他猛击一棍,安捷应声倒下。孩子们立即冲上甲板,捆住他的手脚。

伊沃狠命拉动引擎绳,把马达发动了起来。

三个走私犯听见机器的突突声,喊叫着从山洞里跑出来,只见伊沃和米埃伊尔在“流星号”的船舷上向他们挥着手。洛伦佐气坏了,抓起枪连连射击,但子弹自白从枪口飞出来,什么也打不中。小舢板装满了货物,想追也追不上。洛伦佐气得一屁股坐下去,溅得一身是水。

孩子们把打昏过去的安捷抬到舱里,放上床,还给他敷上一块湿布,想尽量让他早点恢复知觉。但他竟像死了一般,一直不醒。

伊沃操纵着舵把,让船在海上行驶了半天,直到傍晚,汽油用完,马达不响了,只好让汽船随波浪漂流。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海鸥岛在西北部,船向正北行驶了这么长时间,比原来离家更远了。

他们在船舱里找到些精美的食品,吃完后又去看俘虏安捷。安捷在发着高烧,嘴里重复地说着:“不要杀死孩子……六个孩子,不能伤害他们!”

伊沃对同伴们说:“这个人看上去有点良心,咱们要救活他。”

半夜里,安捷的高烧终于退掉了。米埃伊尔给他拿了杯葡萄酒,他也弄清自己当了孩子们的俘虏,但一点也不想反抗。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五)

1941 年,德寇向苏联进攻,战线已渐渐逼近列宁格勒。难民纷纷逃进城来,不少特务间谍也趁这个机会混进了城。

列宁格勒的城里有一个名叫米沙的十五岁少年,他的爸爸 上前线去了,妈妈被炸弹炸死,还有一个四岁的妹妹。他把妹妹送进了保育院,自己则同瓦夏和斯捷潘一起爬到一座高楼的阁楼上去,当起义务观察员来。这天,突然来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他问这问那,米沙不怎么睬他,正这时,警报响了,德国飞机大批飞来,马上,探照灯光拄在天空交叉搜索,爆炸的红色闪光不时地照亮着地平线,高射炮和大炮随即怒吼起来。突然,迎着机群,从下面腾起几颗信号弹。白的,红的,黄的,构成一道道的弧形线,慢慢儿在空中熄灭,这是德国间谍在为德国飞行员指示目标。飞机的吼声更近了,有一些重家伙呼啸着从高空坠落,有一个正落在他们的屋顶上,这是一颗燃烧弹,它穿过屋了顶,不知为什么没有爆炸。米沙冲过去,喊着:“瞧,我捡到了一个。这是我找到的。”那个陌生人一把推开米沙,从炸弹上拧下了一个零件,这样,它就不会爆炸了。他的动作利索熟练,这使孩子们都很佩服。但是,不一会,他不见了,也不知上哪里去了。

警报解除了,米沙回到了家里。家里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米沙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只好跑到街上去碰碰运气,想弄点吃的。街上有个只有一条胳膊的独臂人引起了他的注意。眼下,他正站在那里,脚边放着一只小手提箱。一个身穿军服没戴领章的人走来了。他走到独臂人眼前,说:“现在几点了?”独臂人掏出一块黑壳金圈的怀表递过去,让他自己看。这个军人又说:“能给支烟吗?”独臂人微微一笑,露出一排金牙齿来,反问他:“您抽什么烟?马合烟、卷烟还是纸烟?”那军人道:“纸烟。”“请。”独臂人边说边打开烟盒。那人点上烟抽了一口,然后弯下身去,提起独臂人的小提箱,转身走了。米沙眼看他偷走了独臂人的小提箱,他原想叫起来的,但是那独臂人却满不在乎,也就忍住不叫了。他肚子越来越饿了,心里不由盘算起来:“我要是也能这样捞到一只小箱子就好了,多少总能换几个钱来买东西吃……”他正在这样想,蓦地,警报声大作,大伙拼命朝防空洞拥去。

米沙看见人群中有一个女人手里提着一只提包,他手肘并用推开众人,三下两下挤到了那女人身边,死命一拽,夺下了女人的提包,赶紧往人群中挤去。

谁知那个女人大声叫了起来:“快,快,抓小偷!抓小偷!”米沙拔腿就跑。

但他跑不了几步,就被人绊了一跤,倒在地上,接着发生的事就像做梦一般,喊叫声,拳打脚踢声,乱成一团。等他清醒过来,他发现自己已被人抓到民警局里来了。

谁又能料到,民警局里见到的是他的老熟人——帮助他拧过燃烧弹引信的人,原来他是一个安全局的少校。米沙躁得头也抬不起来。他嘟哝着说:“我这可是头一回……”少校笑了笑,说:“你呀,真遗憾……好吧,你先吃点东西,过后咱们再谈谈。”说着,就领他去吃了一顿热菜饭。米沙已有多天没有东西下肚了,这一顿,他狼吞虎咽地吃得香极了。就在米沙吃饭的当儿,少校看见米沙老是盯着桌边的一只小提箱看,就问他:“你见过这种小箱子?”米沙点点头。少校又拿出一块黑底金圈的怀表来。问:“这表你也见过?”米沙说:“见过。”于是,他将他在市场上看到的独臂人的事一五一十讲了一遍,少校听完,说:“你很善于观察。这样吧,我托你办件事,”他要米沙组织他的几个小伙伴,帮助查明放信号弹的坏蛋,然后盯住他们,查明他们的住址、行踪和接头人。米沙满口答应。他为自己能为国家于这样的事而自豪。

回家以后,米沙马上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轮流值班,米沙做当他们的头儿。有一天,警报又拉响了,瓦夏发现一个瘦瘦的高个年轻人,鬼鬼祟祟地潜入一所学校,才不一会儿,打二楼的窗台上飞出几颗信号弹来。这些信号弹嘶嘶作响,爆燃成一串鲜绿色的火花,一眼望去,活像空中挂了一长串弧光灯。瓦夏沉住气,包抄过去,在门口等着他出来。不多一会,脚步声响,这家伙出来了。瓦夏跳起身来,用足力气,只一拳打在这个瘦个青年的脸上,然后脚下又巧妙地使了一个绊子,让他一跤摔倒在地。这时,斯捷潘赶来,两个对一,终于将这歹徒抓住。

以上内容是关于李时珍上山采药和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标题: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2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