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送高帽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百顶高帽的故事和送高帽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一)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应该不至于有什么麻烦。"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官吏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位呢?"官吏的话刚说完,恩师就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倒也是。"从恩师的家中出来,官吏对他的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二)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直接割下一块肉炒来吃。驴儿身上鲜血直流,就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就止住了。而驴活蹦乱跳,痛得死去活来。
清薛福成《庸斋笔记》记载了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的奢侈残暴食俗。书中道:总督家炒烧的里脊肉,比其他人家的都要鲜美得多,但众人都不知其原因。后筵席期间有一客人为解手而走到后院时,竟看见了有数十只死猪暴露于庭院中。经询问得知,总督家的里脊肉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其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其制法如下:选中猪后,就把猪关在室内,众仆人以竹竿打猪之背部,猪奔窜不已,直至其血液聚集在背脊上,于是杀猪得其里脊,其余部分丢弃不用。总督厨师说:才来数月,而杀猪数千。
又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为吃到所谓的鲜美绝伦之鹅掌,先把鹅关在一小铁笼里,鹅下堆炭火,旁放酱醋,鹅受热跳腾不已,自饮酱醋,至死时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于是吃其掌。也是这个总督,另有一残忍吃驼峰法:沸水浇其背,烫死骆驼,使全身精华集中到背部。然后割下驼峰,烹制成佳肴。
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三)
第一道银耳银耳,又称为白木耳,性味甘平,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养颜美容品。能够补肾强体,固精调血,润肺止咳,补气补脑,强心美肤,尤其是能够滋阴养颜,养肤润肤,对于女性的养颜美容,有特殊的疗效。
第二道泡手侍女用热手巾先把西太后的手包起来,侍水的宫女则端来银盆,盆内放满了热水。西太后包好的手就放在银盆的热水里浸泡,等热水变温渐凉,再换热水,再次浸泡,就这样换水三次,把手背、手指的关节都泡得温暖了,看上去白里透红、细嫩柔软,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道热敷这热敷美容保健妙法,是太后养颜秘方之一,也是她最津津乐道的永葆青春之妙方。当时宫里的侍女们称为洗脸,确切地说,就是用热气熏脸,也就是现代人美容的所谓热敷。用特制的银盆,装满洒了香料的热水,再以细腻柔软的纯棉毛巾,浸透热水之后,按照肌肤的纹理,细心地敷好。长年累月地热敷,脸上基本上没有任何皱纹,而且总是能够保持得光鲜滑润,白晰美丽,富有光泽。
第四道喝奶西太后一生不变的一个习惯,就是喝人奶,喝牛奶。这是她最习惯的一件事,也是她很痴迷的一件事。满清宫廷之中,早点通常保留着关外东北人的习惯,喝奶对茶,称为奶茶。太后喝的这奶茶,不是由御茶房供应,而是由储秀宫内的小茶炉供应。奶茶由太后调制浓淡,确定可口的味道,每天再由小茶炉专门为太后制作供应。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西太后还吩咐受过专门训练的侍女,每天用玉石按摩皮肤等等。但所有的一切,西太后发现,在养颜美容方面,能够保持青春长驻的最佳妙方,就是人的乳汁。西太后喜欢喝人乳,每天专门有三名奶妈提供充足健康的奶水。西太后每天总要喝大半碗。
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四)
清朝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庠的父亲早离人世,家里很穷,全靠寡母做针线活度日。陆润庠年轻有志,读书十分用功。他有一个癖好,喜欢喝绍兴黄酒。虽然家里穷,还是照喝不误。陆润庠住在阊门内荷叶街。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都林巷,巷口有一座酒店。陆润庠天天要到这家店里去喝黄酒。酒店老板见他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刻苦读书,满腹文章,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发迹,所以,情愿把酒赊给他喝。后来,陆润庠上京赶考,没有路费。酒店老板还借给他一大笔路费。
陆润庠中了状元以后奉旨衣锦还乡,在状元楼大摆宴席,宴请苏州的文人学士和官僚士绅。当然,也请了酒店老板。酒席上喝的仍然是绍兴黄酒。陆润庠不忘酒店老板的恩情,风趣地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我陆某能有今日,全凭这绍兴黄酒呀!"接着,陆状元站起来,说道:"陆某当时受益绍兴黄酒,多蒙这位店主老伯照应。今日,当众拜谢!"众人称赞不已。
在座的一班文人雅士,都晓得陆润庠喜欢喝绍兴黄酒。现在做了状元,名声显赫,红极一时。有人就拍马屁说:"状元公喝了黄酒中状元,这黄酒也红了,就叫做状元红吧。"
后来,苏州城里的一班读书人,秀才啦、举人啦,喝酒都要喝状元红,图吉利,以期在殿试中一举及第,走上仕途,飞黄腾达。
出身湖北监利的朱才哲,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清乾道光年间出任台湾府宜蓝县令时,深得民心,后曾任台湾道台,台湾百姓称他为"朱青天"。他在台湾度过了三十二个春秋,于同治二年72岁时告老返乡。离台启程那一天,百姓送来大箱小包的礼品,可清廉刚直的朱才哲一一谢绝,最后只留下三十二口空木箱。开船启程那天,百姓搭起供帐,洒泪相送。船出发以后,发现有几条小船尾随而来,原来是新任道台带人来追查。新任道台以小人之心,度忖箱内一定装有朱才哲三十多年来的私房积蓄,不然船何以如此沉重!追上之后,对朱才哲讥笑说:"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呀!"朱才哲明白他的来意,说道:"如果箱内不是金银怎么办?"新任道台回答说:"如不是金银,情愿开一箱赔两箱元宝。"于是朱才哲命人把箱子当众打开,原来不是什么金银财宝,竟然全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新道台满脸惭愧地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朱大人果然是两袖清风,名不虚传哪!但不知装这么多鹅卵石回乡有什么用?"朱才哲答道:"船行大海常遇风浪,若是空船,易被风浪掀翻,因而以石压船,船才稳当。此外这些鹅卵石运回家乡又可以分给儿孙及乡邻学生用作镇纸之用,让他们刻苦攻读,也算我在台湾三十多年的纪念。"新道台听后,脸越发烧得厉害,羞愧地说:"我开了的箱子,愿实行诺言,赠装元宝。"朱才哲答道:"大人不必破财,你出钱赔偿,还不是出自台湾的民脂民膏!"又说,"我看不是道台失礼,是我辞行不周,今天你带人前来送行,我倒要向你道歉。"说完即命家人把自己准备的鸡蛋煮肉送上,说这是家乡上等佳肴,名字叫元宝肉。新道台感动不已。从此"元宝肉"这一菜肴传遍台湾。台湾人民为怀念朱才哲的公德,还修建了一座朱公庙。
送高帽的故事 一百顶高帽的故事(五)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于当夜率千余名将士,护卫幼天王从太平门缺口处突围,在冲到城外后与大队人马走散。天明时分,人困马乏的李秀成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结果因随身所带财物而暴露身份,于23日被两个奸民缚送清营。
28日下午,曾国藩赶到南京,几小时后便亲自审讯李秀成。老谋深算的他对李秀成施展了攻心战。曾国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李秀成自愿书写供词。李秀成从7月30日开始动笔,历时9天,在囚笼中亲笔写下数万字的供词。与此前此后的表现判若两人的是,李秀成在供词中明显流露出乞降求抚之意。他对曾国藩和清王朝大加谀颂,说"早就听说曾中堂恩深量广,有拯救世人之心",表示"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心悔莫及",将天京沦陷喻作"我主无谋,清朝有福"。他自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从而"尽义对大清皇上,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
可怜李秀成终究还是被曾国藩算计了。此时的曾国藩心里清楚,一旦献俘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欺瞒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国荃洗劫天京中饱私囊的真相等,便都会曝光,难免会落个欺君之罪。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这个活口。8月3日晚,曾国藩垂询赵烈文的意见,表示打算不等朝廷降旨,便将李秀成从速"正法"。赵烈文回答说:"中堂已经录有供词,没什么不妥的,而且此贼非常狡猾,不宜把他押解进京。"两人不谋而合。
8月7日,仍在赶写供词的李秀成写下了"昨夜承老中堂叫至驾前讯问,施以恩惠,无以为报"等语。结果墨迹未干,曾国藩就派李鸿裔向李秀成摊牌,表示"国法难逃,不能开脱",并于当天傍晚将李秀成处死。
以上内容是关于送高帽的故事和一百顶高帽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