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苗族芦笙的传说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和苗族芦笙的传说的精彩内容哦。
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一)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二)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贫苦的撒尼青年夫妇,丈夫叫戈热,妻子叫迦丽。一天晚上,他们分别做了同一个梦,都梦见一个白发红颜的老人来告诉他们,说只要他们不怕困难,就可以在一处石洞中寻找到金银财宝,那时就不愁吃穿了。夫妻两人醒来后互相一说,都以为这是神仙同情他们的处境,指引他们脱离贫困的苦海,于是夫妻俩经过商量,准备了简单的行装,带上打猎的工具,便出门去寻找藏有金银财宝的石洞。 戈热和迦丽夫妇俩,白天跑山打猎,钻洞找宝;晚上歇息在深山老林的洞穴之中,烧煮猎物充饥,烤火取暖过夜。就这样,他们跑了很多很多的地方,猎获了不少的马鹿、虎子和野鸡,钻了不少明洞、暗洞和地下溶洞,什么宝物也没有发现。夫妻俩失望了,责怪自己穷疯了,竟然连梦也相信起来,感到自己的行为实在是荒唐可笑。 这天,夫妻俩收拾了野味、行装和猎具,正准备回家,一位白发红颜的老人突然出现在他们跟前,笑眯眯地问道:"两位好心肠的年轻人,你们不打算寻找宝洞取宝了吗?"戈热既兴奋又惊异地间道:"老阿公,找洞取宝的梦是你托给我们的吗?”老人笑笑说:"是的,你们和你们周围的百姓太苦了,我托梦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夫妻俩心肠好,你们找到宝洞取到宝会分给你们周围的百姓,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迦丽说:"老阿公,你把我们的心看透了,这几天我和戈热都商量过了,要是真的找到了宝物,就要像过"密枝节"分羊肉那样,一家一份分给我们周围所有贫苦人,让大伙都过上甜蜜的日子。可是,我们找了这么多天,都没有找到宝洞,不知老阿公能不能给我们指点明白!"老人说:"我是石洞仙翁,三山五岳的石窟洞府我都知道,凡是那些藏有宝物的石洞都有神鬼兽物看守,要我到有宝物的洞不容易,要取到宝更难,所以我托梦时告诉你们要不怕困难,要是遇到困难和艰险就退缩,那就别想找宝洞取宝了。"戈热诚恳地说:"老阿公,要是真有石洞藏着宝物,我们什么困难也不怕,什么艰险也能战胜,恳求仙翁指点明白。"石洞仙翁见夫妻俩确实有决心、便告诉他们说:"离这里最近的藏宝洞,是异石山紫云洞,那里藏的金银珠宝很多,但拿到宝物,你们要过异石山,山里阴森恐怖,有各种各样凄厉悲惨的叫声,你们不管听到什么叫声都不要回头,要一往直前地走。过了异石山,要经过无法涉渡的大海子,那海子恶浪滔天,汹涌咆哮,只有杀掉那条十分凶恶的大蜂蛇才能过去,过了大海,到了紫云洞,那洞内洞外妖雾弥漫,会使你们难以 找到洞门。找到了洞门,还要念口诀,洞门才会打开。进到洞里,有两条巨大的恶龙在看守着宝物,你们要战胜恶龙才能得到财宝。你们想想能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吗?” 戈热和迹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能,我们一定能战胜这些艰难险阻!"石洞仙翁再三提醒夫妻俩多加考虑,并告诉他们,有不少人为找宝,在异石山胆怯回头变成了青石,也有的斗不过大蟒而丧生,还有的中妖气窒息死亡,或进人洞申被恶龙吃掉……但戈热和逝丽毫不畏俱,决心找到宝物,让撒尼人过上好日子,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石洞仙翁祝愿戈热和迦丽说:"你们的善良、勇敢和坚强,定会使你们赢得胜利,你们为着众多的撒尼人,纵有千难万险,也会化险为夷的,愿你们找宝成功!"说罢,送给夫妻俩一只带路的鹦哥和一面驱除妖雾用的铜镜,让他俩即刻启程。戈热和逝丽对石洞仙翁万分感激,跪地拜谢,辞别仙翁,踏上了去异石山的路。 异石山方圆几十里,怪石垒垒,林海茫茫,吞种野兽出没不定。戈热和迦丽由鹦哥引路,来到异石山密林中。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夫妻俩互相搀扶着往前走。他们两脚酸软,浑身无力,多么想坐下来休息片刻,但是不能,他们不能停步,再苦,再累,再困,也得往前走。当他们走进一处怪石丛生的地方时,忽然来了一群野兽,瞪着绿色大眼晴,吼叫着跟在戈热和迦丽的身前身后。走着走着,身后有人发出凄厉的叫声和痛苦的呻吟,还有直接呼叫戈热和迦丽救命的声音,听了让人毛骨悚然,但是,戈热和迦丽毫不畏惧,不回头,一往直前,走到天明,终于走出了可怕的异石山大森林。 异石山下是茫茫的大海。大海彼岸,灰濛濛的,山峰隐约可见。戈热和迦丽由鹦哥引到海边,面对这茫茫大海而无渡船,一筹莫展。忽然,一阵海啸惊天动地,海中巨浪翻滚。顷刻 间,一条红色巨蟒游出海面,渐渐朝岸边游来。戈热和迦丽还没来得及躲避,巨蟒已经吐着红 信子向他们扑来,夫妻俩就地一滚,闪过巨蟒, 双双挥起利剑,向巨蟒砍去。鹦哥也瞅准时机, 飞去猛啄巨蟒的双眼,巨蟒低头躲避鹦哥。就在这时,戈热一跃骑到巨蟒身上,用刀猛砍巨蟒 的七寸。巨蟒翻滚着逃人大海,不多一会儿就死去了。巨蟒死后,僵硬地漂浮在海面上,头尾正好与大海两岸相接,成了一座浮桥。鹦哥急忙招呼戈热和迦丽,从蟒蛇脊梁上走到了彼岸。后来,有人说这海变成了小河,而那巨蟒化成了石桥,人称天生桥,一直叫到今天。 戈热和迦丽过海之后,在鹦哥带领下来到一座林木繁茂的高山前面。鹦哥告诉戈热和迦丽,紫云洞就在这座高山上,要加倍小心。这里,灰雾笼罩,时而浓烟滚滚,由黑变紫,缭绕于高山之上,让人感到迷离恐怖。再往前走,便进了雾障,鹦哥的双眼已经不辨东西,戈热和迦丽也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鹦哥站在戈热的肩上提醒说:"大哥,大嫂,赶快拿出石洞仙翁送给你们的铜镜来驱散迷雾,寻我洞门。"迦丽高兴地说:"对呀对呀,我们带的宝镜正该用了!"说着拿出铜镜,往前一照,金光直射,顷刻间雾散烟消,一切又看得清清楚楚了,终于找到了紫云洞的石门。然而,洞门虽在眼前,却不知开门的口诀。夫妻俩正在发愁,鹦哥突然从空中飞下来喊道:"大哥,大嫂,恶龙从外边回来了,我们快躲起来,听它怎么念开门的口诀。"戈热和迦丽急忙跟随鹦哥躲到一旁。 一条巨大的恶龙,大摇大摆地来到紫云洞石门前,对着大门喃喃念道:"天灵灵,地灵灵,紫云公公来开门!"只听"轰隆隆"一阵响,石门启动启开,洞闪亮堂堂光闪闪,就像有神灯万盏,照得宝洞五光十色。恶龙进了洞,洞门又自动缓缓关闭。戈热、迦丽和鹦哥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戈热照恶龙念的口诀念了一遍,洞门又缓缓打开,夫妻俩准备好与恶龙搏斗的武器,便同鹦哥一起进了紫云洞。他们进洞不远,雌雄两条恶龙发现了他们,凶猛地向他们扑来。夫妻俩挥起利剑与恶龙搏斗,鹦哥也飞上飞下,瞅准机会啄恶龙的眼睛。戈热受到鹦哥啄眼的启发,用力朝雄恶龙的眼睛刺去。雄恶龙两眼负伤,一头撞在岩石上,脑浆喷出,身躯滚到地上立即死去。迦丽仍在和雌恶龙搏斗,已把雌恶龙砍得浑身血染。这时,戈热和鹦哥一齐过去助战,把雌恶龙追到了洞底。雌恶龙眼见无路可逃,便大吼一声,用买猛然撞开洞顶,蹿了出去。迦丽取下鸳箭,朝恶龙射去,恶龙惨叫一声,腾空逃去。 戈热和迦丽在鹦哥的协助下战胜了恶龙,夫妻俩却都负了伤。他们互相包扎好伤口,擦净身上的血迹,便在洞中寻找宝物。在一个宽敞的地方,找到了4个盛放钥匙的匣子,高兴地把匣盖打开,只见匣内装满黄灿灿的金子,亮闪闪的银子,以及五颜六色的珍珠、翡翠和玛瑙。夫妻俩将这些宝物搬回撒尼寨子,分送给山寨里的穷苦百姓,使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鹦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辞别了戈热和迹丽,向石洞仙翁复命去了。那被打死在紫云洞里的恶龙,后来变成了石头,永留洞中,供人观赏。 |
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三)
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山林里,在大树上搭窝栖息,以猎狩小型动物为生。一日,先民们在山林里寻找猎物的时候,与一群猛虎不期而遇,短暂的相峙之后,先民们开始逃跑。他们逃到了山的最高处,虎群也追到了最高处,他们爬上了最高的树,虎群就在树下停了下来,围着大树,不住地咆哮,仿佛打定主意,非以先民们为食不可。三天三夜过去了,虎群仍旧围困着先民们,眼看树上的人们就要坚持不住了。这时,天空中飘来一朵彩云,东海的金角老龙王站在云端,他是受天庭调派,在此方布云行雨的。他搭手一看,便发现了相峙的人和虎。他想,地界上人本来就少,让他们成了虎的食物,岂不可怜,让我救他们一救。于是,龙王倾东海之水,倾泻而下,渐渐的,水漫上了山顶,淹没了虎群。
先民们得救了,他们十分感谢金角老龙王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们对洪水也产生了敬畏之情,给后人们留下了描述这次洪水的八字真言:“洪水朝天,淹(读an)死老鹰”。后来,仡佬人为感族龙王的救命之恩,把他们奔走山林间,脚上必须穿着的鞋叫做“八块金龙”。八块是鞋由八块兽皮缝制而成,金龙是指金角老龙王,意在祈望仡佬人穿上“八块金龙”走在山野间,有金角老龙王的眷顾,能够平安顺利。为了感谢他们的大树,自此以后,他们每年都要祭树,把山林中的大树作为神灵来供奉,让有灵的大树永祐仡佬人的平安。(这个传说在贵州省务川县的长脚、蕉坝和贵州六枝的居都仡佬村至今仍然流传,居都村的仡佬人每年的三月还要过祭树节。)
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四)
1111宋代,招信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有个县令姓陈,是山西太原人,年近50了,家有一女叫陈兰兰,长得面如冠玉,亭亭玉立,天仙一般。自幼读书识字,琴棋书画,样样皆精,陈知县视如掌上明珠。
1111这招信县城是户不足千,口不过万的小县城,是个商铺不旺、市井萧条的穷县城。陈知县的掌上明珠轻易不肯许配人家,高不成,低不就,一晃几年,兰兰今年正好二十了。这年秋,一天兰兰和丫环在后花园消遣,忽见小厮枣子举竹竿在园中打枣,满树紫红色的枣子纷纷落地。枣子丢下竹竿捡起一个个又大又紫的枣,一边吃着一边往怀里揣着,兰兰见景生情,脱口而出:"枣子打枣子,枣子落、枣子乐。"兰兰脱口说出上联,自觉很满意,还想对下联,可想了很一会,也没想出来,气得闷闷不乐。晚上吃饭时,陈知县一眼看出女儿有心思,连忙问起,一连问了几遍,最后丫环说出小姐是为下午后花园脱口说出上联,一时想不出下联而不悦。陈知县知道女儿是个争强好胜的姑娘,没敢打茬。岂料一连几天小姐都是闷闷不乐,竟然苦思成疾,卧床不起了。这时陈知县是佛面长草-荒(慌)了神,和夫人商量着如何是好。还是夫人出了个主意说:"女儿也老大不小了,不如趁这机会贴出榜文,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治好小姐心病,年长者赐金赏银,年轻者,招为佳婿。"陈县令也觉得此方法可行,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在招信县大街十字路口处贴出榜文,一时间围观者络绎不绝。这招信县确实能人不多,过来看榜者不少,可没一个敢揭此榜文的。陈知县看小姐病情一天天加重,心急如焚,整天也是唉声叹气,如热锅上蚂蚁,急得团团转。
1111直到第五天傍晚,有个打鱼摸虾的孩子,姓王叫王小,今年十五岁,家里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娘,家里很穷。但王小天生聪明,就靠每天上城里卖鱼摸虾,叭在学堂的窗台口偷听偷学,竟也识得许多字,还能背得许多诗文。王小卖完鱼,见许多人几天来一直围着看什么,还议论着,便也挤进人群,见是张榜招人续联还要赐金赏银,但那招为佳婿的"婿"字不认得。他看完上联后,略一思索伸手揭下榜文。这看守的衙役一见有人揭榜,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带回衙门再说。小姐身边的丫环一听有人揭了榜文,忙跑到小姐闺房禀报。小姐在病中听说揭榜文是个年轻人,想一睹少年雄资,无奈卧床多日,一时还下不了床,只得派丫环去打听详细,并吩咐不能遗漏每个细节。
1111县大堂里里外外围满了人,陈知县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要试这揭榜人的才学。岂料衙役带上堂的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陈知县问:"是你揭了榜文的吗?"王小从怀里掏出榜说:"是我。"陈知县看这孩子在威严的大堂上毫无惧色,心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啪"地一拍惊堂木厉声道:"姓啥名谁,何方人氏一一报来。"王小从没上过大堂,也不知深浅,他见老爷拍板子认为是大堂程序,于是说:"姓王名小,东湖村打鱼摸虾的,今年十五岁,家里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母。"陈知县见这毛头孩子满不在乎,本正经地答道,真是哭笑不得,又问:"你有何能耐敢来揭榜?"王小见老爷瞧不起他,把头一昂乜斜大堂一眼,双手朝怀里一抱:"不就是对下联吗?小菜一碟。"陈知县道:"榜文上写着年长者赐金赏银,年轻者招为佳婿,你既不算年长,也不算年轻,一个毛头孩子,你应算哪档?"王小一听年轻的要招为佳婿,倒吸一口凉气,心想:是啊,我算不上年老,但应算上年轻,可县大老爷的千金那可是金枝玉叶,而且听说有二十了,能嫁给我吗?王小后悔了,后悔当初为什么不问一下那认不得的"婿"字,要知道是招婿,打死我也不敢。但又一想:这榜他揭了,登上台的角儿不唱也得唱了,要是掉屁股走人,这大老爷不说我是来捣蛋的吗?算了,滑倒跌倒都是倒,往前趟趟再说。于是把胸脯一挺说:"那当然算年轻一档喽!不过要招我为婿,我得问问我娘同意不同意。"王小这么一说,顿时逗得哄堂大笑。陈知县一见这小子胆子贼大,也有股子犟劲,倒也有三分喜欢,心想比那些咬文嚼字的酸秀才强多,但怎么能把如花似玉的小姐嫁给这毛头孩子呢?又想:贫了半天嘴还没见着真本事呢!不如用真本难住他,让他不打自退。于是陈知县说:"闲话少叙,你把下联对来。"王小不慌忙,有板眼道:"小牛放小牛,小牛蹦、小牛欢。"
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五)
1111明初,潘村街(今明光市潘村镇)来了一户逃荒人家,男的推着一辆独车,车上有一床铺被、几个陶制坛罐和黑粗瓷碗,女人肚子挺得高高的,看样子又有了六、七个月的身子。小车上还坐着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都是男孩,男的姓华,叫华良,女的姓梁,叫梁花,他们是打山东逃荒过来的。夫妇俩在街东的一个财神庙里安了家。这财神庙只是一间丈把长宽无让无窗的破庙,一尊半人高的木雕财神像,长年无人侍奉已歪倒在一边,厚厚的浮灰已糊住了这菩萨的鼻子眼。
1111华良和梁花一连两天,扫的扫,洗的洗,将小小破庙的地下、墙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山墙头还垒了口露天灶生火做饭,大人叫、小孩闹,嗨!这就成了一个家了。女人家的心细,她修补了神台,洗净上神像,将财神立在台上,扶摆端正,还买了两炷香,一边拱手作揖,一边祈祷着。一家人和财神爷作了伴。
1111这华良是个庄稼人,耕耙收种、叉把扫帚扬场锨,样样拿得起,还有一身使不完的劲,没几天就被街上潘老保险金家雇为伙计。这梁花虽是个小脚女人,但做得一手好面食,发出的馒头能当球拍,擀出的面条厚薄长宽一刷齐。今晚切的面,明早也不会粘在一块儿。只在潘老爷家露了一手,一个潘村街从南到北已无人不晓了。开始时谁家想吃梁花的手擀面,就上门去请。面擀好了,东家大都送她一碗半碗面粉做工钱,小日子也就凑和着过了。可这梁花是个带身子的女人,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东走西颠的也不太方便。潘太太给出了个点子,她借梁花十斤面粉,让梁花每天在家擀面条,门口摆个摊子,谁家要吃面条就上门来买。就这样,潘村街头从此有了家面点店。那财神庙自从住进了他们家,神台上开始隔三岔五地有人来上香,后来渐渐地香火不断了。
1111一天夜里,华良睡夜突然醒了,再也睡不着。他爬了起来,推醒了正在熟睡的梁花,说:"快醒醒。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在耕田时耕出个大瓦盆,还没等我拾起,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说这是个宝盆,若往盆里放粒米,不一会就能变成一盆。用得好,会给人带来幸福;用得不当,会让人家破人亡。还没等我说话,老头就化作一阵烟飘走了。这梦不知是凶是吉?"梁花累了一天,本来睡得正香,被丈夫推醒,有点烦,说:"管他哩。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说完翻个身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天亮后,东家叫华良套牛耕田。老牛一趟没到头,铁犁翻出了个大瓦盆。华良忙捡起瓦盆,揩去泥,看了看,普通的一个瓦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歇歇后,华良把瓦盆抱回有,交给梁花,高兴地说:"昨晚的梦应验了,我耕地还真的耕出了个宝盆。"梁花看到丈夫抱回一个盆,翻了个白眼道:"你是打着不走牵着倒退。我前两就跟你商量着买个盆回来,你还说家里的盆只有个裂口子,用绳箍一下还能用。今天谁让你买了?是捡着便宜了吧?"华良说:"昨晚我跟你说梦里的事,你忘了?真是耕田耕出来的,说不定真是个宝盆。"梁花接过瓦盆,翻来调去没看出什么特别,以为是丈夫编故事哄人,顺手往桌上一撂,就听"当啷"一声,发出金属的撞击声。俩口子同时一惊:"哎呀!真和普通的盆不一般。"华良顺手抓了一把黄豆撂在盆里,只见盆里顿时起了层雾气,不一刻成了满满一盆黄豆。华良高兴得蹦了起来。他把黄豆倒进一只口袋,又抓了一把黄豆放在盆里,不一会又是满一盆;又把盆里的黄豆倒进口袋,仍抓了一把放在盆里,又是满满一盆。就这样一连三盆,华良还要变。梁花冷静下来,阻止住华良说:"你把昨晚的梦再细说一遍。"华良把昨晚的梦详细重复了一遍以后,盯着梁花问:"怎么啦?"梁花说:"这盆应当用来和面用,咱要靠辛苦持家,不能靠取巧生财,不劳而获。否则这个家会有灾祸。"梁花立了条规矩,这盆里除每天和面外,不能往盆里放其他物件。华良向来都是听老婆的,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以上内容是关于苗族芦笙的传说和苗族芦笙传说完整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