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和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的精彩内容哦。
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一)
一位原本整天忙碌的名人,病中闲暇,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他就感叹对方家里的桂花很香,主人说,以前庭院的桂花也是这样。“你家不是刚装修 吗?”他问道。主人一脸疑惑: “没有啊,你来过我家好多次,怎么会这样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每次来去匆匆,脑子里都是工作,只是因为现在闲了下来,他才能在朋友家中第一次闻到 桂花香。
中国天眼之父,放弃美国300倍的年薪,优渥的科研条件,回到祖国工作几十年未有片刻闲心,二十年专心做一件事(研制天眼),举世皆惊
丘吉尔,在战争中仍然保持玩纸牌和写作的爱好
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二)
我收集了两个故事:《陈毅孝敬父母》和《孔融让梨》
1.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2.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
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
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廿四孝中的几个故事:一、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虽为明朝第一奸臣却孝敬父母的严嵩,周知他是一个奸臣,他在人生即将飞黄腾达之时父母去世,他毅然辞官,回家守孝,也值得弘扬
我们老师说孔融让你不是孝敬父母的故事
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 「啊 !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三)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好奇心的。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 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喜欢玩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
还有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这也可以。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学生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讲出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二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局级干部)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
事出夸张。但这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后的结局吗?越学,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识里,思维越是萎缩,终于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被社会称誉为“成熟”。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布鲁诺的专业不是天文学也不是数学,但他却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及世界》这本书当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在太阳系以外还有无以数计的天体世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无限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
布鲁诺进而指出,千千万万颗恒星都是如同太阳那样巨大而炽热的星辰,这些星辰都以巨大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驰不息。它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行星周围又有许多卫星。生命不仅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也可能存在于那些人们看不到的遥远的行星上……
布鲁诺以勇敢的一击,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捣得粉碎。布鲁诺的卓越思想使与他同时代的人感到茫然,为之惊愕!一般人认为布鲁诺的思想简直是“骇人听闻”。甚至连那个时代被尊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无法接受,开普勒在阅读布鲁诺的著作时感到一阵阵头目眩晕!
布鲁诺在天主教会的眼里,是极端有害的“异端”和十恶不赦的敌人。他们施展狡诈的阴谋诡计,以收买布鲁诺的朋友,将布鲁诺诱骗回国,并于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裁判所的监狱里,接连不断地审讯和折磨竟达8年之久!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以使他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甫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回归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高升罗马的教廷。他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似乎早已料到,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胁,于是公元1619年罗马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不准宣传哥白尼的学说。
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了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布鲁诺后被人们称为“继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不仅如此,布鲁诺越发受人尊敬,教会也为当时的行为感到可悲……
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四)
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
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 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五)
吴运铎,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吴运铎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7岁。凯勒小姐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以上内容是关于忙碌中有闲暇名人事例和闲暇中忙碌的名人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