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

大娱乐家围观:℉更新时间:08-03 16:3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和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的精彩内容哦。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一)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二)

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杰明·富兰克林(1706.1-1790.4),美国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科学家。他是美国十八世纪仅列于华盛顿之后的最著名人物。 1723年,富兰克林17岁,他因与兄长的不合而离开家庭,独自来到费城谋生。在这里,他从印刷工人开始,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办报纸,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谋生之路,最后获得人们的承认,成为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成才的行吗?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1·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2.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3.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4.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5.自信的生命最美丽!

6.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7.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8.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9.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10.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1.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12.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13.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14.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9.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20.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抱怨,因为没有用!人总是在反省中进步的!

21.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22.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23.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24.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25.待人对事不要太计较,如果太计较就会有悔恨!

26. 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27.前有阻碍,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哈哈,你找个贝多芬的演讲稿就可以了 说他对生命的那种执着 执意要呃住命运的咽喉 做人要自强不息 要敢于奋斗 小刚给你写好了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三)

齐白石是怎样成名的?

1957年9月10日齐白石逝世。齐白石(1863—1957)是20世纪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从一个湖南湘潭出生的农民的儿子——乡间雕花谋生的木匠,到举世闻名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创造。1953年,为庆祝他93岁寿辰,有关部门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仪式。1955年,齐白石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57年,齐白石以95岁高龄在北京逝世后,国家又为其组织了盛大的公祭仪式,为他一生的荣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9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林木的文章《谁是识白石之伯乐》。文中说:齐白石是怎样成名的?那位提携他的人是谁?全中国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徐悲鸿。但事实上,齐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而且提携他的不是徐悲鸿,而是陈师曾。

据齐璜(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等书都对陈师曾提携齐白石有明确的记载。 1917年,当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时,就受到当时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的赏识。陈师曾的循迹造访,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陈师曾的劝告下,品格不错但画法太似太拘谨的齐白石准备“衰年变法”。齐白石自称,“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

真正变法是从1917年底回湖南而1919年初再返北京后开始的。变法的确是受陈师曾的启发而进行的。也时时受到陈师曾的帮助。胡佩衡这位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齐的朋友就说过,陈师曾曾对他讲,齐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经过3年的变法,到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在日本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名声大震于东瀛,画价亦爆增。对此,齐在自传中不无欣慰地写道:“2尺长的纸,卖到250银币……还听说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我做了一首诗,作为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

1923年陈师曾病故,齐白石十分伤心,他对张次溪说:“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的确,1922年以后,齐白石国际国内名声鹊起。外国人都涌至齐白石家里买画,琉璃厂的老板也热情起来。有齐白石自己之诗为证:“一身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晚岁破除年少懒,谁教姓字世都知。”且自注云:“因外客索画,一日未得休息,倦极自嘲。”林琴南对齐白石画亦极佩服,至有“南吴(昌硕)北齐(白石)”之称。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四)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五)

贝多芬小故事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从此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3.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4.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5.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绘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这几个够吗?


文森特·凡高:只卖出一幅画的巨匠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 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

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走入了这片他曾多次以色彩浓重和随意的手法幻景般地展现在画布上的麦田,然后用一把手枪向自己的胸膛射出一发子弹。他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抱之中,时年37岁。凡高生前一直在贫困、疾病、孤独和不时发作的癫狂精神状态中挣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经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

童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格鲁特辛德尔特,他一头红发,脸上长满雀斑,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

小时候,凡高是名有才华的但与众不同的学生。11岁时,他被送进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果在那里深感孤独。凡高在学校学习语言并开始练习素描,他的画显示出熟练的技巧,以至于多年后美术史家为它们的真伪而起了纷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画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过凡高却在1868年 3月,他15岁生日到来之前离开了该校。凡高开始厌倦学校生活。他后来又把比他小4岁的西奥也带离了学校。

谋生——文森特·凡高

幸好凡高的这个大家庭笃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术品经销商,帮助他在一家颇具声誉的、名叫古比尔的美术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凡高开始为许多画家销售他们创作的各种版画。

同时,凡高在爱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疯狂地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伊格妮·罗伊尔并向她求婚。当她告诉凡高她已秘密与人订婚时他却更加热烈地追求她。而罗伊尔的冷淡使凡高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他甚至告诉西奥自己对作画的热爱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恋——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

凡高在随后的四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研究和宣讲福音的教义上。由于未能进入极具声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学会,他转而上了比利时的一所学校,但在3个月后又辍学了。此时的凡高成了一位非职业福音传教士,他开始为一群贫困的矿工服务。他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麦秸上睡觉,以土豆为食,穿破烂的衣服。许多人都视他为精神错乱者。父亲告试他不要坠入狂热的境地,弟弟也劝他学门手艺,而凡高却以断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达一年之久作为回应(虽然他仍接受弟弟通过父亲悄悄汇给他的生活费用)。

各种渠道的救助纷纷涌向处于困境的凡高。“我常常目睹故乡的图画而思念万千。”他在给西奥的信中写道。随着宗教信仰被置之一旁,凡高决心成为一位画家。

画家——文森特·凡高

不久,凡高的创作就从铅笔画进入到水彩画,又进入到油画。不过他的进展多次被心灵的磨难所干扰。他先是迷恋上他的表姐,这位女子刚刚丧夫。然而她却告诉凡高她决不会接受他的爱情。凡高于是执着地追随她回到阿姆斯特丹并闯入她的屋子,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舌上,声称她如果不出现就不把手移开。

随后出现在凡高心目中的是一位名叫茜恩的妓女。这名风尘女子常酗酒,患有梅毒,并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当凡高告诉西奥他想娶茜恩时,深感震惊的家人觉得应考虑给凡高指定一个法定监护人来约束他疯狂的念头。然而茜恩很快就重新成了站街女郎,这个令人难堪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凡高的下一个罗曼史发生在他父母所住的城镇纽恩,对象是邻居家的一个相貌平平,智力迟钝,叫玛戈特的纺纱女子。凡高对她颇有怜悯心,向她求婚。这位女子的家人顾及到未来的生活前景,以她的名义拒绝了凡高。伤心的玛戈特服毒自杀,抢救过来后被送进了精神病治疗所。

以上内容是关于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和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

标题:名人传的故事读后感 名人传第一章读后感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0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