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百家讲坛酒文化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和百家讲坛酒文化的精彩内容哦。
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一)
· 7月30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易中天 (07月18日 17:34)
· 7月24日 《实话实说纪连海》 纪连海 (07月18日 17:31)
· 7月23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易中天 (07月12日 16:56)
· 7月16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临危受命》 易中天 (07月06日 10:35)
· 7月10日 《揭秘刘心武》 刘心武 (07月06日 10:30)
· 7月9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兵临城下》 易中天 (06月28日 13:53)
· 7月4日 《唐伯虎点秋香》 孙丹林 (06月28日 13:44)
· 7月3日 《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吗》 孙丹林(06月28日 13:42)
· 7月2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必争之地》 易中天 (06月19日 14:03)
· 7月1日 《唐伯虎的牢狱之灾》 孙丹林(06月19日 14:02)
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二)
· 7月30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易中天 (07月18日 17:34)
· 7月24日 《实话实说纪连海》 纪连海 (07月18日 17:31)
· 7月23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易中天 (07月12日 16:56)
· 7月16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临危受命》 易中天 (07月06日 10:35)
· 7月10日 《揭秘刘心武》 刘心武 (07月06日 10:30)
· 7月9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兵临城下》 易中天 (06月28日 13:53)
· 7月4日 《唐伯虎点秋香》 孙丹林 (06月28日 13:44)
· 7月3日 《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吗》 孙丹林(06月28日 13:42)
· 7月2日 易中天品三国之《必争之地》 易中天 (06月19日 14:03)
· 7月1日 《唐伯虎的牢狱之灾》 孙丹林(06月19日 14:02)
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三)
一、司马光勤学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
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二、牛顿痴心实验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
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三、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四、屈原读书
《屈原洞中苦读》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五、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1、张海迪: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2、林肯: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林肯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是贫困总是阻挡不住他对书籍的热爱,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林肯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是贫困总是阻挡不住他对书籍的热爱,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坚持看书的习惯使林肯养成良好的品德,不管干什么,他都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周围的人都非常的喜欢他。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很多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每次都会仔细听客户的陈述,了解具体情况,如果是诬陷好人,林肯是从来没有接过。他争议、诚实、谦虚,的品德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3、古代: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从这文章里可以看到两个故事。1、烛之武:身负使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大无畏的大勇大智。2、郑伯:在危难之际,善纳忠言,认识错误,难能可贵的君主精神。
4、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5、达·芬奇画鸡蛋故事
达芬奇是名闻世界的大画家,小时候画画并不是很好,再一次画鸡蛋中总是画不好,后来在家里从不同的角度,练习画鸡蛋,画了很多,后来化的比较好。再后来就是在画画方面很努力刻苦,很多年后,终于成为了大画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事情都要有耐心,都要努力,只有不断坚持,最后才会成功。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就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环球考察,他环游海外,研究生物遗骸、记录了50万字的珍贵资料,最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进化论。
△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十分注意积累生活素材,随时把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一些事情记在一个本子上,称之为“生活手册”。有一次,契诃夫听一位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他笑出了眼泪。他一边笑着,一边拿出“生活手册”,恳求说:“你再讲一遍吧,让我把它记下来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故事: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四)
感悟生命
天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吹,只听见狂风刮着树枝呜呜直响,顿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站在家里的窗户边,看见屋外草坪上的小草正在接受着风雨的洗礼。无情的水滴成群结队的落下来,给柔弱的小草带来了一次重大的灾难,并摧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身躯,小草弱小的身躯在风雨中摇曳,但小草并不服输,它们在风雨中拼命地挣扎着。雨,把小草的身子压弯了,小草依然不肯屈服,跌倒了,又爬起来,跌倒了,又爬起来……。可风雨的力量太强了,小草们只好无奈地垂下了头,东倒西歪地铺满了大地。风止了,雨停了,次日,草坪上的小草又抬起了它高昂的头,立起它敖人的身躯,经过昨夜的风雨洗礼,她更绿、更新,更精神了。我不禁感叹这弱小生命的顽强。
这使我想起曾经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患上了绝症。一位家庭很富裕,一位家中很贫困。当病魔无情地袭向他们的时候,两人对待病魔的态度截然不同。家庭富裕的人想,我的家庭那么好,少我一个也不要紧,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人世。而家中贫困的人却想,不行,我不能退缩,不能倒下!我的孩子和妻子都需要我。就这样,病魔好像退缩了,他活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他如小草般顽强,正是这样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不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变幻无常的,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生命那不平凡的真谛吧!
生命之爱
突然断电了,周围陷入了一片黑暗,我不知所措地慌了神,忽然想起自己过生日时买的一个杯子形的小香烛。于是我拿出来,将它点着。
盯着它那微弱的光,我突然想到,在这样一个灯光明亮的年代,它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我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蜡烛,只是在过生日时将它拿出当作心愿的寄托,而现在,这被我忽略已久的东西却又重新显得重要起来,蜡烛这微不足道的光,也在此时此刻,将我不安的心情转为平静。
桌上的百合花被蜡烛将影子投在墙上,是如此清晰,一下子,我看见蜡烛流泪了,不晶莹,却很有光泽。蜡一点点成油滴下来,整个蜡烛在一点点减少,而在这秋季中,周围的一切似乎被温暖起来,我意识到,这蜡烛竟也是一个生命,也有着生命所具有的特性——爱。
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一样让你甜到心底,也不会像轻爽的歌让你忘却痛苦,更不会像蓝蓝的天让你开心得笑出声来,它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点温暖。光明和温暖,在有些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但我知道,它是在用它的整个生命去奉献,去爱每一个哪怕并不在乎它的生灵。蜡烛有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可是你却不能忘,当蜡烛把整个生命的爱都献给你时,它什么也没有索取,什么也没有抱怨。是的,它流泪了,但那并不是悔恨的泪,含笑的泪,即是它曾给予过别人,爱过别人的痕迹。
烛光依然摇拽着,墙上百合花的影子似乎更加清晰了,百合花的香气弥漫着温馨。
来电了,灯亮了,我却不忍将蜡烛熄灭,于是将灯关上,又只剩下烛光了,我又看到了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爱,真正的美丽。
天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吹,只听见狂风刮着树枝呜呜直响,顿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站在家里的窗户边,看见屋外草坪上的小草正在接受着风雨的洗礼。无情的水滴成群结队的落下来,给柔弱的小草带来了一次重大的灾难,并摧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身躯,小草弱小的身躯在风雨中摇曳,但小草并不服输,它们在风雨中拼命地挣扎着。雨,把小草的身子压弯了,小草依然不肯屈服,跌倒了,又爬起来,跌倒了,又爬起来……。可风雨的力量太强了,小草们只好无奈地垂下了头,东倒西歪地铺满了大地。风止了,雨停了,次日,草坪上的小草又抬起了它高昂的头,立起它敖人的身躯,经过昨夜的风雨洗礼,她更绿、更新,更精神了。我不禁感叹这弱小生命的顽强。
这使我想起曾经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患上了绝症。一位家庭很富裕,一位家中很贫困。当病魔无情地袭向他们的时候,两人对待病魔的态度截然不同。家庭富裕的人想,我的家庭那么好,少我一个也不要紧,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人世。而家中贫困的人却想,不行,我不能退缩,不能倒下!我的孩子和妻子都需要我。就这样,病魔好像退缩了,他活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他如小草般顽强,正是这样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不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变幻无常的,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生命那不平凡的真谛吧!
感悟生命 天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吹,只听见狂风刮着树枝呜呜直响,顿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站在家里的窗户边,看见屋外草坪上的小草正在接受着风雨的洗礼。无情的水滴成群结队的落下来,给柔弱的小草带来了一次重大的灾难,并摧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身躯,小草弱小的身躯在风雨中摇曳,但小草并不服输,它们在风雨中拼命地挣扎着。雨,把小草的身子压弯了,小草依然不肯屈服,跌倒了,又爬起来,跌倒了,又爬起来……。可风雨的力量太强了,小草们只好无奈地垂下了头,东倒西歪地铺满了大地。风止了,雨停了,次日,草坪上的小草又抬起了它高昂的头,立起它敖人的身躯,经过昨夜的风雨洗礼,她更绿、更新,更精神了。我不禁感叹这弱小生命的顽强。 这使我想起曾经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患上了绝症。一位家庭很富裕,一位家中很贫困。当病魔无情地袭向他们的时候,两人对待病魔的态度截然不同。家庭富裕的人想,我的家庭那么好,少我一个也不要紧,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人世。而家中贫困的人却想,不行,我不能退缩,不能倒下!我的孩子和妻子都需要我。就这样,病魔好像退缩了,他活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他如小草般顽强,正是这样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不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变幻无常的,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生命那不平凡的真谛吧! 生命之爱 突然断电了,周围陷入了一片黑暗,我不知所措地慌了神,忽然想起自己过生日时买的一个杯子形的小香烛。于是我拿出来,将它点着。 盯着它那微弱的光,我突然想到,在这样一个灯光明亮的年代,它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我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蜡烛,只是在过生日时将它拿出当作心愿的寄托,而现在,这被我忽略已久的东西却又重新显得重要起来,蜡烛这微不足道的光,也在此时此刻,将我不安的心情转为平静。 桌上的百合花被蜡烛将影子投在墙上,是如此清晰,一下子,我看见蜡烛流泪了,不晶莹,却很有光泽。蜡一点点成油滴下来,整个蜡烛在一点点减少,而在这秋季中,周围的一切似乎被温暖起来,我意识到,这蜡烛竟也是一个生命,也有着生命所具有的特性——爱。 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一样让你甜到心底,也不会像轻爽的歌让你忘却痛苦,更不会像蓝蓝的天让你开心得笑出声来,它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点温暖。光明和温暖,在有些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但我知道,它是在用它的整个生命去奉献,去爱每一个哪怕并不在乎它的生灵。蜡烛有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可是你却不能忘,当蜡烛把整个生命的爱都献给你时,它什么也没有索取,什么也没有抱怨。是的,它流泪了,但那并不是悔恨的泪,含笑的泪,即是它曾给予过别人,爱过别人的痕迹。 烛光依然摇拽着,墙上百合花的影子似乎更加清晰了,百合花的香气弥漫着温馨。 来电了,灯亮了,我却不忍将蜡烛熄灭,于是将灯关上,又只剩下烛光了,我又看到了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爱,真正的美丽。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可贵的,一片树叶离开了枝干,获得了自由也失去了生命,一只鸟划过天穹,无痕。一群鸟后依旧是光滑的碧空。遥望之后还是一无所有。生命到底是什么?对于人生,我们会留下些什么呢?成为一个可以留在史册上的象形文字,不枉此生?生命于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百余年以后我们会在哪儿?另一个世界,一个魂魄?也许到时我们不过是一缕轻烟,什么也不是。于是我们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时间,努力为我们这个短暂的生命之旅留下一些美好的难忘的记忆。 就读的学校身处闹市区,车来车往,虽然很怕过人行道,而那人行道却是从公寓通往教室的必经之路。于是我总小心翼翼的穿梭其中,常常在午夜被窗外刺耳的刹车声惊醒,常常听说一些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感慨良多,活着真好。当扶着惊魂未定的室友,看着与她擦肩而过的那辆转弯车,心是颤抖的,虽然我们还在互相安慰着说不会有事的,其实我们都在怕着。如果刚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唉,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感受到生命之轻!所以让自己快乐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引起别人的不快乐就好。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只能笑着过好每一天。 于是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的冲过人行道,而站在人行道边等红灯变成绿灯又成了一件苦差事,因为总幻想自己已经冲过人行道,总在幻想着它的消失,幻想着世界在瞬间停留。常常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选择是命运给我的一份考卷。而我,也许只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永远交不出一份合适的答案。徘徊,感悟生命,走过了就不会回到过去,我怕着,正如怕过人行道,每一次走过,总不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在知道害怕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时,学着坚强,即使心里害怕,也要装着坚强,试着微笑,生命是脆弱的,看过那次交通事故的残骸,那辆还依稀可以看出是自行车的它似乎在述说着它主人的不幸。以为自己不会掉泪,然而还是掉了,站在一旁,默哀了一阵,没有因为红灯变成绿灯而走人,静静的在那儿感受生命的脆弱。也不知道它的主人到底有没有生命危险,站在这儿祝福它的主人平安无事! 虽然害怕,然而我依然会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看着四季的轮回,看着花开花谢。握着命运的手,我未干的泪痕里依然闪烁着微笑。坚强,也许我们可以躲避内心的脆弱,可以让自己不必感受生命的脆弱。也许我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粒微尘,可是对于我来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既然生命如此脆弱,既然悲伤不能改变什么,那么我只能选择坚强。和命运说一声你好!然后坚定地跨入那一道门槛。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幸福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天地之间充满灵气,草露清清,云霓浅浅,碎风点点。生命在简简单单地延续着。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在我,已不只是一种繁茂与艳丽。活过了这么多时光,我想,我已没有理由为自己找一些莫须有的借口逃避。面对人行道,也该有种坦然,有种坚强。 时间有时却像一朵落在我掌心的雪花,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她的棱角她就融化了,就像荒漠里的一滴水一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 于是我开始细心的品位大自然的清新,努力让自己在短暂的时间留下一个梦。不让时间再象落入掌心的雪花了。 详细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579497.html
百家讲坛酒文化 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五)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你好\(^o^)/~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 ̄#)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如果对我的回答满意 (づ??????)づ
记得采纳哦(~ ̄▽ ̄~)
O(∩_∩)O谢谢
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 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
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
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
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
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以上内容是关于百家讲坛酒文化和百家讲坛名人与酒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