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赵姓的名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赵姓名人及成就和赵姓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一)
赵衰(?-前622),春秋时晋国卿。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多得从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称首功。任原大夫,亦称原季。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败秦师于彭衙。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赵盾,春秋时晋国执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为晋国执政。襄公死,他开始拟立襄公弟雍,后太子母缪嬴不让,复立太子,即灵公。执政期间,数与秦战。前607年,其弟赵穿以兵杀灵公,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同年,使其弟赵穿迎立襄公弟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武(?-前541),春秋时晋国大夫、将领。即赵文子,亦称赵孟,赵朔子。晋景公讨灭赵氏,他随母庄姬(晋成公女)畜养于公宫。后被继立为赵氏后嗣,历任新军、上军之将,后执晋国政。晋平公十二年(前546)与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会。
赵鞅(?-前477),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又称赵孟。景叔之子。任晋卿,长期执掌国政。其时六卿强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诛灭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其后六卿内部互相兼并,以兵击败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围范氏、中行氏于朝歌,次年,在铁地誓师,击败护送粮饷给范氏、中行氏的郑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齐。赵氏封地进一步扩大,为此后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雍(?-前295),战国时赵国君主。即赵武灵王。肃侯子。前325年即位,以为应“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亲自提倡“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并先后助立燕公子职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为王(秦昭王)。后让位给少子何,自号“主父”,引起内乱,被困沙丘(河北平乡)宫,饿死。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别名马服子,马服君赵奢之子。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会指挥作战。把国王赏赐金帛,买进上好宅田。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万都被俘坑死。
赵胜(?-前251),即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云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军围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胜散尽家财,遣使、门客毛遂告援魏、楚,坚守三年,遂解围。
赵奢,战国时赵将。初任赵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前210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位昔阳县南),他奉命增援,先侦察敌情,继以急行军驰奔前线,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
赵高(?-前207),秦宦官。本赵国人。以母受刑为官奴婢,兄弟数人亦被宫刑。秦始皇以他通狱法,任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亲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与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权。后杀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所杀。一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即秦律的“隐官”,系在隐蔽处工作的工匠。
赵充国(前137-前52),西汉名将。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善骑射,好兵法,有谋略,知夷事。武帝时,以击匈奴功,拜中郎将。后与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营平侯。西羌叛,充国自请征之,至金城图上方略,旋即招降罕并,击破先零,复奏陈屯田十二,便为储粮制敌计。会帝别迁将破羌,后回里,卒谥壮。
赵佗(?-前137),南越国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称尉佗。秦时为南海龙川令、南海尉。秦亡,据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自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陆贾将其招抚,封南越王。吕后时,背汉自立为帝,攻掠长沙,与汉并立。文帝时,又遣陆贾将其招抚。景帝时,归汉称臣。
赵禹(?-约前100),西汉司法官。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时,任丞相史,称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笔吏积功迁御史,历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职。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请,家无食客,治狱严峻,而执法称平。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作有《朝律》。后卒于家。
赵过,西汉农学家。籍贯和生卒年不详。武帝末搜粟都尉。汉崔寔《政论》: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又《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大致当时由他主持或设计,创造了三脚耧,并改进其他耕耘工具,还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都起过一定作用。
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善歌舞,以体轻,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被废为庶人,自杀。
赵苞(?-177),东汉臣。甘陵
赵姓,宋朝国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国“百家大姓”排名第八。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赵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多个政权,包括战国七雄赵国,秦朝(与赵氏同宗),赵佗建立的南越国,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赵姓著名人物有:例如赵氏孤儿赵武,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赵政,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
部分赵姓名人和事迹简介
古代
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姓,宋朝国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国“百家大姓”排名第八。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赵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多个政权,包括战国七雄赵国,秦朝(与赵氏同宗),赵佗建立的南越国,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赵姓著名人物有:例如赵氏孤儿赵武,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赵政,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
部分赵姓名人和事迹简介
古代
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武 : 赵氏孤儿的原型,奸臣屠岸贾灭赵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婴儿,程婴抚养赵武长大,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复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政 : 即秦始皇,赢姓赵氏,名政,本名赵政。中国首位皇帝,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被誉为“千古一帝”。
赵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赵光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普: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谦,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二)
尊重的名人例子【篇一:尊重的名人例子】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重要的没美德。尊重一个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从古到今,关于尊重的有许许多多,在这里就列举一二。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启迪,尊重每一个身边的人!故事一、《买铅笔的商贩》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故事二、《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故事三、《纪晓岚的》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
1、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宋濂借书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1、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美国前总统哈里斯有一次和孙子一起乘坐马车。路上一个黑人奴隶看到后站在路边向他们脱帽致敬。哈里斯总统也向他脱帽还礼。孙子看到后大位不解,说爷爷你怎么能向一个奴隶致意?哈里斯笑着说,孩子,你怎么能让一个奴隶都比你有礼貌?
在街口开了十几年杂货店的周阿姨
1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2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3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4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
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
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5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6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7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廉价商店而设计的,对小药品杂货店没有好处。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从此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8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时髦的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着名企业“亚联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他们坐在一张长椅上,女人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一脸生气的样子。
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扫垃圾。小男孩终于不能忍受女人的大声责骂,他伤心地哭起来。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为男孩擦干眼泪,随手把纸丢在地上。老人瞅了中年女人一眼,她也满不在乎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来捡起那团纸扔进一旁的垃圾桶内。女人不停地责骂,男孩一直都没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女人又把擦眼泪的纸扔在地上。
老人再次走过来把那团纸捡走,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老人刚刚弯下腰准备清扫时,女人又丢下了第三团卫生纸就这样,女人最后扔了六七团纸,老人也不厌其烦地捡了六七次。女人突然指着老人对小男孩说:“你都看见了吧!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做这些既卑贱又肮脏的工作。”老人依旧没有动怒,他平静地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个花园是亚联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女人理直气壮地说道:“那是当然,我是‘亚联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上班!”边说边拿出一张名片丢在老人的身上。老人从地上捡起名片,扔进了垃圾桶。并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女人十分生气,正要理论时,发现有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亚联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老人说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温和地对他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说完后,就朝大厦走去。
中年女人由生气变成了惊呆,他认识这个男子,他是亚联集团所有分公司的总监。“你,你怎么会对一个清洁工毕恭毕敬呢?”她惊奇地问道。男子用同情的眼光对女人说道:“他不是什么清洁工,而是亚联集团的总裁。”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在这个故事中,中年女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老人一眼,她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三)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凭着勤学苦练,他终于画出了出色的油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徐悲鸿就更加刻苦学习,勤奋练画,也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徐悲鸿学画的故事》 徐悲鸿年轻时在法国巴黎学画。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加倍努力。他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当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的美术界,徐悲鸿决心跟他们比试比试扬眉吐气。从此以后。他还多次在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有许多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在最后时刻获取属于自己的胜利。一年后,更看不起他
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四)
静心例子:
1、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当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头上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以几十年的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2、现代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寞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绝浮躁,荷兰画家凡·高以一辈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中,最终锻铸成一位令人仰止的伟大艺术家。
烦躁例子:
1、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南下攻关,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题。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
2、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考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但考自成及其手下大将烦躁自满,争取夺利,很快就被吴三桂打败。
3、楚霸王相项羽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扩展资料
关于静心的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2、如果我们静心,唤醒内在的意识,我们会知道自己的伟大,知道自己和宇宙源头有沟通,而且是其中一分子,我们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因此我们会更有耐心、更坚强、更有智慧,可以做更多神奇的事。
3、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4、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反浮躁的名言:
1、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2、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丧失灵魂。
3、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4、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浮躁搜狗百科——静心
总是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宁静与自然。于是,瓦尔登湖渐渐演变为一种不被名利所诱惑的心境,一种始终让自己的心灵花园树木葱茏的绿色,始终告诫着自己拒绝浮躁。
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当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头上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以几十年的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卡梅隆的智慧是一种启迪,那些年轻的女作家,下班路上看见一个谈禅的乞人,便赶紧回家写散文,一周之内便匆匆投了稿。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忙忙碌碌申报课题又忙忙碌碌在结题报告上画下最后一个句号。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一天就能完成一副画作却一年也卖不出去。这时,请想想卡梅隆的智慧。
匆匆之间的灵感一现催生的作品,大多只会如细小蜉蝣,昙花一现。只有将心灵置于静湖之中,将浮躁拒之门外,心无杂念,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日渐丰满,最终绽放绚烂之花
总是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宁静与自然。于是,瓦尔登湖渐渐演变为一种不被名利所诱惑的心境,一种始终让自己的心灵花园树木葱茏的绿色,始终告诫着自己拒绝浮躁。
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当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头上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以几十年的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卡梅隆的智慧是一种启迪,那些年轻的女作家,下班路上看见一个谈禅的乞人,便赶紧回家写散文,一周之内便匆匆投了稿。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忙忙碌碌申报课题又忙忙碌碌在结题报告上画下最后一个句号。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一天就能完成一副画作却一年也卖不出去。这时,请想想卡梅隆的智慧。
匆匆之间的灵感一现催生的作品,大多只会如细小蜉蝣,昙花一现。只有将心灵置于静湖之中,将浮躁拒之门外,心无杂念,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日渐丰满,最终绽放绚烂之花。
拒绝浮躁,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观,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观。从“著名”的血癌村,到寸草不生的荒山,太多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催促着人们拒绝浮躁,拒绝急功近利,以一颗纯静的心灵构建美好社会。
拒绝浮躁,并不是剥夺人们的梦想,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一颗淡然平静的心面对梦想。拒绝浮躁,是一种自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追求瓦尔登湖那般宁静的心灵。
拒绝浮躁,现代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寞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绝浮躁,荷兰画家凡·高以一辈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中,最终锻铸成一位令人仰止的伟大艺术家。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草早的凡尘俗世中若能拒绝浮躁,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面对喧嚣的尘世,矜持者始终保持着一份高贵的疏离,那一份恬静怡人,始终拒绝浮躁,清明在心,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赵姓的名人故事 赵姓名人及成就(五)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以上内容是关于赵姓的名人故事和赵姓名人及成就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