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罗京生平简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罗京生平和罗京生平简介的精彩内容哦。
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一)
人物简介
罗京(1961~2009.6.5)生于196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重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中共十七大代表。
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8年9月,罗京被确诊患有淋巴瘤,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2009年6月5日早晨7点05分罗京同志病情突然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个人履历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2004年以后,罗京的事业更上新台阶:先当上了播音组副组长,后被提拔为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部副科长,同时,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并享受央视特殊津贴。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成长经历
罗京的父母都是四川人,他们50年代才来到北京,罗京是家中的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1979年当罗京还是北京酒仙桥二中高二理科班的学生时,他对未来的想法十分简单,只要今后能考大学有书念就挺好,可是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罗京的人生。
1985年罗京在播音就在这一年的初夏,一位同学跑来找罗京一同去考北京广播学院。有趣的是招生老师相中了罗京清秀端庄的形象和清爽悦耳的嗓音,罗京的同学却落选了。由于罗京始终认为自己的真正较量是在为之准备了多年的全国理科高考上,因此在考试时没有任何负担,而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反而使罗京顺利地考取了“广院”。
罗京所学的是新闻系播音专业,他们班30个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新闻战线工作过的,身为小弟弟的罗京却是一张白纸。入学考试时罗京的专业分数刚刚60分,但到了毕业考试时他的专业分数已名列前茅。他十分感谢自己身处一个学风良好的环境,更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倾心栽培他的老师。在当时,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众所周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人们依然习惯于从“话匣子”里聆听政府的声音。因此罗京也萌发了一个梦想,他精心准备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电视播音方面的。然而罗京的才华同时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青睐,他又一次被命运之手引领着跨进了一个正在起飞的新兴领域,开始了他的电视新闻播音生涯。
家庭生活
罗京1985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刘继红,是他“广院”的学妹。罗京的婚姻生活罗京的名字同《新闻联播》一起,走进千家万户;罗京的荧屏形象就像一张画,端庄肃穆。有人问:“罗京,你会笑吗?”罗京真的笑了,他幽默地说:“是摄像机它不让我笑。”生活中的罗京喜欢穿牛仔裤、夹克衫,他有说有笑,极为随和。他有一个中国人标准的三口之家。夫人刘继红,儿子罗疏桐。他每天往返于中央电视台及电视台后面的宿舍楼,忙忙碌碌,有时还要出差、出国,没得空闲。每当提起这些,罗京总是露出满意的微笑,他感激自己有一位理解支持他的贤慧的妻子。1985年,坐在《新闻联播》这把椅子上的罗京在全国已小有名气。但他忘不了培育过他的老师们,在播音系,与罗京最投缘的是李钢教授。罗京毕业后经常到李教授家作客。在李教授夫妇多次开导下,罗京接受了在百忙之中的一次“相亲”。那是一天下午,就在广电部的大门口,罗京见到了一位留着披肩直发的姑娘。就在那四目相遇的一瞬间,罗京脑海中急剧反应出的第一印象是她文静而大方。在这之前,罗京也曾设想过恋人的定位。他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张张扬扬的人,他喜欢是实实在在的,恋人当然也不可能是那种过于“热情奔放”的人。而就在眼前,他找到了感觉,那就是文静而大方的气质。姑娘名叫刘继红,她比罗京小5岁。在广院上学后,留校工作。由于共同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他们聊得很投缘,好像有说不完的话。1985年到1988年,罗京事业大发展的3年,它带给刘继红的是罗京极不规律的播音员的作息时间以及频繁出差的电话。经常是本来约好晚上见面,罗京却突然改上晚班。再次约好见面,罗京又要出差,留给刘继红更多的是等待。她等到了罗京的来信,而信只是报告行程或谈些见闻体会。刘继红能理解,这就是罗京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这特有的方式真切、实在。3年后事情自然地发展到了结婚这一步。1988年6月的一天,罗京与刘继红来到街道办事处登记结婚。罗京的两人世界长达6年,他认为养育子女是需要条件的。无疑,时间和住房是他的实际问题。1995年,儿子罗疏桐出世。当时刘继红29岁,罗京当时34岁。
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二)
我叫雷楚年,是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中心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课间休息,当时我在教学楼二楼走廊上,忽然感觉脚下在抖,头顶传来“嗡嗡”的声音。起初都没意识到是地震,物理老师陈冬从教室窗户里伸出头来,问道:“什么飞机呀?飞得这么低!”我往天上看了看,说:“没有飞机啊!”话音还没落,陈老师已经从教室里冲了出来,大喊:“不对,对面的楼都垮了!地震了!快跑!”我撒开腿就往楼下跑,几步就跨过了十几级的楼梯,跑到操场上。那会儿,操场上已经站了很多同学和老师。我在人群中仔细辨认着。咦?陈老师呢?我们班同学呢?糟了!是不是困在楼上了?不行,我得上去!去救他们!
我急冲冲地往教室跑,看到陈老师正站在楼梯上指挥同学们往下撤。不断掉落的碎石块打在他身上,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只顾用身体护着同学,大声喊着:“危险!快跑!”这时我的心一紧,不行,我得再快点。三步并作两步,刚刚冲上二楼走廊,身后一块讲台大小的楼板砸了下来,将楼梯斩断。陈老师和楼梯上的同学,突然一下都不见了。看到这一情景,我们班正准备下楼的5名女生吓得缩到教室门边抱头尖叫。我也害怕起来,但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我得活着,大家一定要活着出去。我猛然想起影视剧里的逃生画面,急中生智,想出两种逃生的办法:等到震动小一点,从教学楼另一头还未垮的楼道下去;如果头上的楼板开始裂了,楼可能很快就会垮,那就直接跳上走廊外一米开外那棵碗口粗的树,抱着滑下去。这时,震动似乎小了一些,我向那几个女生吼道:“别怕,听我指挥,向那边楼梯跑。”她们慢慢安静下来,扶住墙壁,试着站起来。我冲到她们身边,又向教室里看了看。发现张庚和欧静还蹲在教室的角落里。我拽起张庚的手就往外拖,同时喊道:“欧静!跟上!”就这样,我带着大家,战战兢兢地往楼下走。
大家都下楼后,我忽然发现,欧静怎么没跟上?我马上掉头回去找欧静,她居然还全身发抖地躲在教室门背后。我心里一急,抱起她就跑。当跑到楼梯口时,欧静终于回过神来,让我放下她,快步跑下楼。我跟在后面正想下楼,但大地又剧烈晃动起来,眼前的楼道瞬间被一块塌下来的楼板砸断了。情况危急,只能执行第二套方案了。我立即翻过走廊的栏杆,纵身一跃,张开双臂扑到树上,顺着滑下来,没命地跑向操场中间。这时,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教学楼坍塌下来,扬起漫天尘土,几乎让我窒息。
几分钟后,老师们都已经在废墟上搜救被埋的人。我看见一名受伤的男同学被挖了出来,急忙抱起他往卫生院跑。就在从卫生院回学校的路上,我经过磁峰汽车站,一群村民正在议论:“跃进煤矿垮完了!死了好多人!”跃进煤矿!那可是爸妈上班的地方啊!我的身体一下子僵硬了,心悬到了嗓子眼儿。我发疯似地跑回学校,到处借电话,但怎么打也不通,心里不禁更加慌乱起来,对爸爸妈妈的牵挂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我抓住来到学校的每个人,焦急地打听爸妈的消息。直到遇见刚从矿上下来接儿子的蔡阿姨,她告诉我爸爸妈妈没事,正在矿上救灾。我长舒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5月13日中午,疲惫的我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但才过了几小时,余震就把我从沙发上震到了地上。我想,看来家里也不安全了,还不如出去做点事。我来到彭州市行政中心临时救灾点,各地赶来的志愿者正在整理救灾物资。我也想加入进去,哪知报名点的阿姨说我还不满16岁,不够条件。怎么办呢?我正在发愁,忽然发现安排工作的人员中有爸爸以前的同事吴阿姨,急忙跑过去缠住她。吴阿姨问:“从成都过来的救援队伍要去龙门山,你知道路吗?”我高兴地使劲点头:“路我都很熟,我来当向导!”吴阿姨将一条红丝带绑在我的左臂上。就这样,我成了志愿者。
我带着一支由民兵组成的救援队出发了。通往龙门山的小渔洞大桥震断了,我们只能蹚水过河。河水又冷又急,我一开始很害怕,但看到民兵叔叔们为争取救援时间,二话不说就下了河,他们的勇气感染了我,恐惧一时间没有了。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卷起裤管,换上雨靴,在他们的搀扶下,深一脚浅一脚蹚过了河。更大的艰险还在后面。前方的道路已被山体滑坡落下的巨石砸断。民兵叔叔们仍不肯放弃,于是我带着他们绕到早已废弃的老路上,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继续前行。这条路年久失修,满地碎石,崎岖难行,到龙门山镇平时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这次竟然走了4个小时。就这样,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我分别带着两支救援队先后把救灾物资送到了蒙阳、跃进煤矿、磁峰等几个地方。
5月14日凌晨5点半,当我把救援队伍带到跃进煤矿后,见到了正在分发救灾物资的妈妈。妈一见我就哭了出来:“你跑哪儿去了,怎么不和家里联系?”其实我这时心里也很难受,但为了不让她担心,便笑嘻嘻地安慰她:“您不是总是教育我要做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吗?我这几天可没到处玩,我去做志愿者了!”没想到,当天下午,妈妈回家换衣服时,塞给我一个新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说:“以前不给你买,是怕影响你学习。现在你懂事了,又当上了志愿者,我们支持你!只是千万要注意安全,保持联系,让我们放心。”我双手接过手机,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有了手机,我一直跟老师和同学们保持着联系,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不久前,远在宁波疗伤的陈老师打来电话说,咱们初三(3)班还差几张奖状就能把教室后面的板报墙贴满了。现在,虽然地震把墙震塌了,但你们用团结和勇敢赢得了更珍贵的奖状。听了老师的话,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那几天的情景。那些天,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磨练。对友情的力量、亲情的宝贵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责任感,我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发现,我长大了。
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三)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曲目。莫扎特有如此成就,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四)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
贵族地主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非常气愤,但会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是莎士比亚的剧本。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后来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罗京生平简介 罗京生平(五)
20世纪50年代末,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亲属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鼓励自己的子女说,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以上内容是关于罗京生平简介和罗京生平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