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

绝尘双修围观:℉更新时间:08-02 21:1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纪晓岚对对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和纪晓岚对对联的精彩内容哦。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一)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二)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好友徐悲鸿(1895一1953年)与赵望云都擅长 画马,而徐比赵的名声大,赵很不服气。一天,赵见徐不在,就问大千说:人家都说悲鸿画马比我画得好,你说说到底是谁的好?

当然是他的好。大千直话直说。

赵听了,大失所望,追问道:为什么?

他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你画的是耕田的马。

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鬃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公立于云端, 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消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胡扯胡子的事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家生设宴为他饯行,邀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众宾客也莫名其妙。张大千含笑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演堂大笑不已。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三)

明朝时,有一次,文臣解缙伴皇帝朱元璋在御花园游览。上一座拱桥时,皇帝问解缙:看我现在走路的情形,有个说法吗?解缙忙说:这是一步比一步高。

从拱桥上走下时,皇帝又问:现在又是怎么个说法呢?解缙趋前答道:这叫后边比前边高。周围群臣都忍俊不禁。

又一回,皇帝与臣下一同钓鱼。大臣们都钓了不少,惟独皇帝那里却始终没有动静。一时龙颜不悦,有些尴尬。

解缙看在眼里,随口吟出四句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子只钓龙。

面对着文臣的高级马屁,皇帝自然一笑解颐。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四)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更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五)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以上内容是关于纪晓岚对对联和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

标题:纪晓岚对对联 纪晓岚对对联难倒秀才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0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