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

魔幻星际围观:℉更新时间:08-02 16: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老舍笔名的来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和老舍笔名的来历的精彩内容哦。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一)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二)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三)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一个亚洲人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

传说的可靠性

但是,关于老舍和诺贝尔奖的传说,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英文资料。作为左翼作家的文章风格,并不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观点。而老舍描写走卒贩夫的故事,也不见得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和瑞典皇家评委评审的标准更是大相庭径。因此关于老舍是否真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从逻辑和资料来看,可信度较低。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传说都是建立在老舍儿子的口述,作为资料来说,孤证难立。因此这个说话只能在北京酒后茶余作为笑谈尔,如果有领导同志真要拿出去说的话,建议翻译同志斟酌,免得搞出笑话。

另一方面,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真正的获奖者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如「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山音」「沉睡的美女」「古都」等作品,以细腻的手笔,深度剖析了人性,成功地表现了亚洲东方特有的美学。 诺贝尔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 for his narrative mastery, which with great sensibility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相比之下老舍笔下的走卒贩夫,显得幼稚单一,缺乏艺术震撼力,而且老舍作为左翼作家,在作品中多的是发泄对国民政府的不满,而对人性的认识和刻画,在文学艺术角度评价的话,比川端康成的作品明显单纯肤浅。[1]

至于诺贝尔奖是否发给死去的人物,老舍未能获奖的理由变成了幼稚的笑话,许多诺贝尔奖都是发给生后的杰出人物,同时期(1961)的和平奖获得者Dag Hammarskjold,就是死后获得的,老舍的儿子舒乙所述,几乎是一派胡言。如果评审真的是将第一名给老舍的话,1968年的老舍根本无需开先例。至于秘密投票和提名云云的传说,根据诺贝尔评审的规定,需要保密50年,也就是2022年才可以公布,因此综合来看,在中国关于老舍获得1968年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说,其真实可靠性极低。[2]

不过,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文学奖,对于一个真正的文豪来说,并不重要;对于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民族来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文学真正的意义。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四)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五)

小说

《瞬息京华》(Moment in Peking),又名《京华烟云》,郁飞译,1991年,湖南文学艺术出版社

《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和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

《欧风美语》,1933年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

《我的话》(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话》(第2卷,又名《拙荆集》),1936年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新生的中国》,1939年,林氏出版社《俚语集》,1940年,上海朔风书店

《锦秀集》,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圣人》,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语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讽颂集》蒋旗译,1941年,国华编译社

《拨荆集》,1941年,香港光华出版社

《爱与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有不为斋文集》,1941年,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书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年,上海金屋书店

《无所不谈》(1一2集,1969年,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年,开明出版社),又名《无所不读》

《道家是个幽默派》 出自《道家二十讲》作者梁启超 出版日期:2008 之第五讲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评论集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2005年,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武则天传》(Lady Wu)

译著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创办刊物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以上内容是关于老舍笔名的来历和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

标题:老舍笔名的来历 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0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