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一)
在我还上小学时,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每天都会与妈妈一起到菜地里劳动。虽然那时我们只有两小块菜地,而我也不过是帮忙浇浇水、摘摘菜,却也觉得颇有趣味。
有一回,我跟妈妈说好想吃玉米,没想到第二天,妈妈便给了我几颗玉米种子,让我尝试着种种看。我接到手中时,高兴坏了,看着这小小的种子,好像看到了希望,感觉它们是那么珍贵。于是,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松松土,再挖几个小洞,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进去,盖上土,最后浇上一些水。
种植了以后,每天下午放学,我总要跟着妈妈去瞧瞧,看到它们发出嫩嫩的新芽时,内心不知道有多么喜悦,心想那幼小的叶片,是怎么冲破种子外壳而迸发出来的呢?
一天天地浇水、看护,它们也慢慢长大,虽然只有三株,却成了我最爱的宝贝。其中,有一株似乎长不大,比另两株矮小许多,我想它大概病了吧,并不指望它能结出果实。另外那两株玉米,高高地挺立着,在一整片菜地里显得那么茁壮,生机勃勃。
待到它们结出玉米时,我更高兴了,虽然很小,却也觉得是种收获。就这样,我每天怀着喜悦的心,去看那玉米日渐长大,时而,也会去抚摸那一根根像胡须似的玉米须,软绵绵的,特别柔顺,让我的心也跟着柔和了下来。
期待着能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玉米,然而,还未等它成熟时,便被人偷走了。因为妈妈曾提醒过我,大概会被人偷走,所以到真正被偷走时,我便不觉得意外,也不生气,心里还想着,那些孩子们吃到我种的玉米时,是不是会很高兴啊?想必味道一定很好吧?内心还乐滋滋的。
再后来,我发现,我连一根玉米都没有办法尝到,总是在要结成时,就被人摘了去,眼看着那两株玉米结的也吃不上了,反倒是那棵长不大的在那时结出了玉米来。原来,它只是长得比较慢而已。为了能够尝到,我只得摘下那刚刚长出来的两三个很小的玉米棒子。看着它们,不免有些心疼,还没长成,瘦小瘦小的,有点发育不良,但在我眼中,依然是很宝贵的。
拿出锅,放上水,我开始煮了起来,在锅旁一直守候,不久,香喷喷的玉米味就散发出来了,吸一口气,真是清香无比。等到玉米熟了,我才用筷子夹出来,不忍心马上吃,先细细地将它们再打量一番,才开始慢慢品尝。
吃到嘴里时,是清甜的味道。妈妈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感到很奇怪,那么点儿的小玉米,三两下就可以吃完了,我还在那慢慢嚼、慢慢吮那汁液。妈妈不知道,我正在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很小,虽然没有长成,但在我吃起来,却是天下最美味的食品了,于是,我把它们吃得很干净,并不舍得丢弃。
那时心里也很感谢妈妈,让我尝试了种玉米,也让我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知道珍惜这劳动的成果。
而后,我发现农民伯伯也是这样,只要掉一颗小饭粒在地上,他们也都会拣起来吃掉,也许正因为劳动过,更能体会「来之不易」,里面包含着的汗水、爱心与期望,自己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当怀着一颗珍爱的心,将它们吃到肚子里时,那它们在自己看来,也是最有营养、最值得品味的,所以,一粒都不能丢弃!
还记得一位大学生,从来没有下地劳动过,本来在吃饭时并不感觉饭菜有多可贵,可当他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并且亲身到地里去播种、灌溉、收获后,坐下来剥着每一颗豆子,都觉得喜悦。那小青豆在他眼里,就像珍珠一样美丽、珍贵,当他不小心滑了一颗掉到地上时,不管这豆子滚得多远,掉到多偏的角落里,他都会追上去,把它捡回来,一颗都舍不得丢。
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爱惜!当我们能有这一份同样的爱惜之心,去珍爱他人的劳动成果时,相信,我们也会很好地珍惜,不轻易浪费、丢弃。
细细想想,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人重视,还被随意丢弃时,内心会多么难过,反之,当有人能珍惜,并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受用时,心里也会有莫大的鼓舞与安慰。
世界本是一体的,每个人,都在为这世界付出,不管是农民、工人、服务人员,或是老师、医生、司法人员等等,身份虽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劳动、付出,都值得感谢。当我们能够珍惜所吃的每一口食物,爱护所用的每一件物品,保护好环境卫生,认真学习工作,不仅是对天地赐予的感恩,也是对大家劳动成果的尊重,同样,也是在爱护着我们那颗知恩报恩的本善之心。
你说的很对,但别太在意了,当个游戏的了。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二)
成功来自谦逊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镇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回答者: sdzzzzc | 十一级 | 2009-6-14 12:45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2)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就一方伟业。
自信
1.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2.故事《自信——照耀我们成才的明灯》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自强
1.海伦-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三)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好奇心的。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 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喜欢玩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
还有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这也可以。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学生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讲出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二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局级干部)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
事出夸张。但这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后的结局吗?越学,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识里,思维越是萎缩,终于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被社会称誉为“成熟”。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四)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五)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以上内容是关于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名人小故事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事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