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

魔娶天香围观:℉更新时间:08-02 06:1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林语堂的词汇量和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的精彩内容哦。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一)

一种语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无论走得多远,容颜可以改变,但只要最初接受了某种语言,也就会如影相随,所以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如果乡愁是游子的行囊,那么乡音就是游子的标签,时刻提示家处何方。闽南话于林语堂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 林语堂对闽南话爱到极致。尽管他普通话很好,英语更是水平高超,成为为数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但林语堂时刻忘不了的是乡音,是闽南话。

当年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长,以致后来到厦门的就读,闽南话作为最初的母语深入他生命深处,和血液一起流淌。于是听到乡音是他的一大快事,为此,他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不仅把听乡音的快乐列在其中,而且还摆在第二和第三位。

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 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以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应该是很烦这样的隔壁熟睡之后妇人骂小孩的粗鄙行为和被吵醒后的不快,更别说看电影之时居然有人在耳边喋喋不休,之所以能够容忍,并且不亦快哉,只是因为她们的乡音,乡音抚平了所有的不快,产生了美感。

所以他会在《说乡情》动情地说我来台湾,不期然而然听见乡音,自是快活。电影戏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说出闽南话。坐既定,隔座观客,又不期然说吾闽土音。既出院,两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装白衣红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听她们用闽南话互相揶揄,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把听乡音上升成为修来的福分,颇有感激涕零的感恩心理。

林语堂对闽南话的痴迷没有随着岁月的远去而冲淡,甚至更上层楼。有回在台湾,林语堂到一家小饭馆吃猪脚,老板用闽南话说户林博士等哈久,真歹细,织盖请你吃烟呷(和)吃茶。猪脚饭好气味真好吃又便宜,请林博士吃看迈(看看)。大郎做生日,囝仔长尾溜,来买猪脚面线添福寿。对此,林语堂高兴得不得了,他合不拢嘴,也就跟着用闽南话答道真好呷(吃),真好呷(吃)!不仅仅是机缘巧合的顺便之举,还有刻意为之的时刻,林语堂有回在香港上街,买回了一大堆用不着的铁线、铁钉,原因就是那个店老板是讲闽南话的,为了多跟他说闽南话又担心影响他做生意不高兴,只好隔会就买一点东西,结果就买了一堆东西过了一回闽南话的嘴瘾。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二)

把humor译为幽默

大多数人认为幽默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对此,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张继平认为并不确切,张继平向记者介绍说,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时间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的译法早18年。

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书中普议及humor一词,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并未展开论述,以后也未再议。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定幽默为humor的汉译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humor一词的中文翻译第一人应该是王国维,humor进入中国已整整103年。

幽默大师林语堂

据了解,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此处的幽默意为幽默无声。然而,幽默一词作为音译的外来词,与古汉语词语幽默并无关系。只是随着幽默一词新义的淬,幽默作为古汉语词语的本义逐渐被新义所取代。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林语堂把humor 译为幽默,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也持有异议。鲁迅曾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而觉该译法不妥。翻译家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 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含义。语言学家陈望道拟将其译成油滑,又觉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语言学家唐栩侯又将其译作谐穆,认为一谐 一穆构成humor整体。最终,林语堂的翻译方法被世人所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次,林语堂参加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讲话之前,上台讲话的人都是长篇大论。在大多数与会者期待中,林先生走上主席台,时间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林语堂面对台下的听众,眼神有些令人捉摸不透。他缓缓开口,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话音刚落,他立即转身,置无数眼球的注视于不顾,径直回到自己的座位。台下的人还没反应过来,都在发愣,全场鸦雀无声,短暂的静寂过后,随即是满场的掌声和笑声。早就声名远扬的林氏幽默在校园再一次大放异彩。[2]

用幽默手法反帝反封

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三)

林语堂有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说法。

第一次是1944年,林语堂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国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第二次是1972年;第三次是1973年;第四次是1975年被国际笔会举荐为诺奖候选人。但媒体报道常慨叹出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仍无缘入选,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费解,因为即便获提名,也只是200多候选人中一个,最终要从这里选出一个人来,落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林语堂先生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此外,他提倡幽默,提倡闲适、性灵的小品文,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一生办过三本杂志,《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也是我们媒体人的前辈了。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替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四)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五)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沈从文及其作品(5张)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其中《端午日》选入江苏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章,第十三章选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级教材,第3~6节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长河》

散文集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文赏玉》

相关传记

沈从文,《从文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

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社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老师,《沈从文图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以上内容是关于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和林语堂的词汇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林语堂的词汇量

标题:闽南话读林语堂我的愿望 林语堂的词汇量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0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