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和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一)
1、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奋进,使“两弹一星”成为上世纪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伟业之一。
2、老一代中国女排队员们团结拼搏,上世纪八十年代荣获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五连冠”。郎平、孙晋芳、张蓉芳、梁艳、杨锡兰等已成为当时中国体育的标志性人物。
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大解放军、武警官兵与医疗救护人员及无数志愿者团结一心,全力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而抗震小英雄陈浩的事迹更令国人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团结的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
4.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显著。
5.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 、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
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二)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 原来高斯已经算 出来了,高斯告诉大家他算出的答案: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4.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6.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8.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9.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
10.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华罗庚的故事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 “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三)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鲁迅先生,您是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巨人。
在学校,我们学习了几篇关于先生的文章,读完后,我深受感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先生关心下一代、忧国忧民、关爱他人的品质令我感动;《一面》中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与信赖以及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奉献令我震撼。先生关爱人民,人民也敬重他,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先生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形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它出自鲁迅先生《自嘲》文中,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先生对敌人的愤恨和蔑视、对人民的鞠躬尽瘁。据说先生在逝世前几天还在不停地工作,这让我吃惊不已。先生对人民,对祖国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用肝胆,用生命去抗争的那份热血和勇气,铸就的,是“中国的脊梁”,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骨髓,千年屹立不倒。
他敢怒。三十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入侵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先生屹立在阵场前沿,怀着无比仇恨的心情与反动派作斗争。他敢言。新文化运动突起,先生站在运动的前沿,并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文章表现国人精神的痛苦和病态,旨在通过唤醒国人麻木的神经,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他着重刻画封建专制统治及礼教对被压迫群众的深入骨髓的思想腐蚀与毒害。
我眼中,先生,是一个时代留下的一个精神符号,是硬邦邦的腰杆,是冷静锐利的目光。他冷峻、孤傲、敢怒、敢言,读先生,可以读得酣畅淋漓。先生的文章照耀了近一个世纪。他不懈地战斗着,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地思索着,焦急地呼告着,用一滴滴心血哺育着麻木的中国人。正如长江、正如黄河,汩汩千年,不变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长城,屹立千年,不变的是巍峨的雄姿。
先生是五千年凝聚的国魂,国魂是先生至今昂扬的生命。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四)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 秋瑾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 契诃夫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
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 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五)
1、郎朗
郎朗9岁时,郎朗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10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郎朗每天要完成8个小时的训练,渐渐地,他可以熟练地弹奏难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后来就连著名指挥家马泽尔都感到惊讶:“郎朗的钢琴基础在哪里打下的?”
13岁的郎朗获得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一名后,郎朗每天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上午到校学习文化课,下午在教师赵屏国的指导下练琴。上完一天的课到家后,郎朗要在那台星海牌钢琴上继续练琴。最终郎朗成了优秀钢琴家。
2、王亚南
王亚男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
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3、邰丽华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时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她练习《雀之灵》的半个月,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
一曲《雀之灵》有节拍七百个左右,对于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七百多个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她最终成功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里悬挂的惟一的中国剧照,是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4、苏步青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天晚上,苏步青彻夜难眠。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最终成了着名数学家。
5、云鹤
云鹤出身贫穷,8岁的时候去有钱人家作佣人,16岁的时候在一所免费的学堂读书。云鹤入学晚,但是勤奋好学的她始终是班级的第一名,为了能报考高等学校,她在学校她在学校里找了一个堆放杂物的破仓库,让学友把她反锁其间。
她说:“你们就当我坐了监狱,把饭给我从窗口递进来。不把功课复习好,我就不出去!”她在里面找了一条大板凳,白天当书桌,晚上当床。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终于以山东第一名的成绩考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二年,她又考取留学生,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习,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个女化学傅士。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
以上内容是关于邻里和睦的经典故事和邻里团结的历史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