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和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一)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同时也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二)
拿了冠军之后
所有人都叫她天才
那是他们没有看到
背后几十万次的跳跃
起跳、翻腾、入水
14岁的全红婵像一道优美利落的弧线,以极强的爆发力划破长空,在空中柔软地舒展。进入水面时,又归于不可思议的轻盈,几乎没有泛起一丝水花。
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的决赛上,她的每一跳都近乎完美,五跳中有三跳拿到了满分,最终以总分466.20的绝对优势一举夺金,创造了世界纪录。
饶是中国跳水队素有“梦之队”之称,这样的场面也难得一见,足以载入史册。
郭晶晶在现场不停鼓掌,吴敏霞在电视机前欢呼尖叫。大家都在猜测,全红婵或许会成为新一代“跳水女皇”。
很难想象,这位在奥运赛场力压群雄的小运动员,入选国家队还不满1年,参加的正式赛事不到10场。由于此前一直寂寂无名,连解说员都在比赛中多次口误,把她叫成了“全金婵”。
事实上,如果不是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全红婵将因未满14岁,没有资格参加这届比赛,那么她的奥运首秀只能推迟到2024年。到那时,17岁的她恐怕已经失去了体重轻、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优势,未必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
一切都像命中注定,人们用“天降紫微星”来形容这个传奇少女,她符合中国人对天才的所有想象:出身寒门,天赋异禀,因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巧合,一举成名天下闻。
而光环背后,她的人生并非一篇开挂的爽文,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想改变命运,又正好被命运选中的故事。
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女
全红婵仿佛专为跳水而生。
启蒙教练陈华明第一次见到全红婵时,她才七八岁,正在跳房子,明显比别的孩子都要轻盈、有爆发力。
陈华明一眼相中了这个跳水的好苗子,将她选入体校,又送去省队。
省队教练何威仪也称赞全红婵的身体条件:身形修长,柔韧性好,甚至连手的形状都“很适合压水花”。
去年的奥运选拔赛,是全红婵首次亮相全国大赛。
赛前三周,她刚刚学齐全套5个动作。想不到第一站就跳了个第一,击敗了上届奥运冠军任茜、世界杯冠军张家齐,获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入场门票,成为本届奥运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
传奇程度,恐怕只有武侠小说中张无忌现学太极拳的桥段可以比拟。
除了拥有绝佳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全红婵的心理素质也是制胜的关键。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奥运比赛,全红婵的心态却一直很稳。
赛前被问到是否紧张,她说奥运会也就只是跳5个动作,“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好每一个动作,把自己的动作跳好就行了”。
决赛场上,她以超乎年龄的沉着冷静,完成了零失误的五跳,动作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就像一条本就该回到水中的鱼。
全红婵的表现惊艳了全网,初代跳水女皇高敏激动地发文:“天才是埋没不住的。虽然,小姑娘没参加过多少国际比赛,但她一出现,就断了好几个运动员的奥运金牌梦。她就是天才,她是老天给我们的礼物。”
古灵精怪的小妹妹
作为人们眼中的天才少女,全红婵对自己的天赋并不自知,“我感觉自己好像是被‘骗去(跳水)的一样,主要也是我读书成绩比较差”。像这样实在又稚气的言论,全红婵说过不少。赛场外的她古灵精怪,讲话奶声奶气,带着她这个年纪特有的逻辑。
有记者问她“觉得自己性格怎么样”,她一脸疑惑:“杏哥?杏哥是谁?”预赛结束后,队友陈芋汐还在和教练沟通,全红婵已经在一旁迫不及待地催促:“走啊,回去吃饭!回去吃饭!”像极了学生时代的我。
在体校训练时,教练员曾问全红婵想不想当冠军,全红婵说:“不想!(去别的地方当冠军)不好玩,在这里好玩!”
至于这位小将真正的梦想,竟是“开一个小卖部”,这样就能一直有辣条吃,5毛一包的那种。
随着全红婵的出名,这些采访片段再次走红。听着她的童言稚语,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她的不易:说到底,这位奥运冠军,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关心的东西无外乎游戏和零食,却已经在运动员这条无比艰辛的路上走了这么久。
她值得她的成绩
全红婵夺冠后,她的家乡湛江沸腾了,人们手举红旗、敲锣打鼓舞狮庆祝。就是从这里,全红婵开启了她的跳水之路。破旧的跳台、狭小的训练房,“全省最差”的设施条件,就是这个“天才少女”的起点。
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对女儿的事不太操心,教练选她去跳水,父亲全文茂没多想就同意了:“选上就去喽,反正有书读。”
全文茂也很少观看女儿的比赛,女儿参加奥运会的消息,他还是从新闻上得知的。
全红婵虽然年幼,却很懂事,她知道妈妈生过病、出过交通事故,家里需要用钱,因此训练起来格外努力:“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挣钱,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在同一批运动员里,全红婵对待训练的态度是最投入的,也是最能吃苦的,每天陆上跳的次数就在200至300,水上一般都是跳120个左右。为了训练方便,全红婵一直留短发,在水中泡久了,头发变得枯黄、炸开,像一只小刺猬,经常被认为是男孩子。
训练日程紧密,连休息的机会都很少。采访中,记者问她比赛结束后最想去哪里,全红婵说想玩游戏、抓娃娃,眼神中难掩失落:“我连游乐园都没有去过,动物园也没有去过。”
全红婵付出的努力,教练都看在眼里,因此不太喜欢“天才”这个称呼,“不管天才还是黑马,都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得到(成绩),她值得她的成绩”。
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全红婵终于拼出了一个可期的未来,拿到金牌后,她的很多梦想都在一一实现。
全红婵与跳水,是一段互相成就的奇遇。在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三)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急性脑充血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四)
林一中国在美国的打工仔回国参加前女友周小栀婚礼,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小栀是他的初中同学,高三时小栀说他们考上同一所大学就恋爱,小栀想去斯坦福,考上北大后为了林一,去了厦大。大学期间他们恋爱了,经历了堕胎,非典。林一为了能和小栀一起去美国,开发了社交网站。林一先去了美国,一直等待着小栀的到来,小栀却因为签证问题被拒签几次,又怕林一爱上美国舍不得回来。黯然分手。十年后,林一有了房子和车子还有未婚妻,带着失望与期望参加了新娘的婚礼。
再来说说电影,电影拍得很清新,但是情节真的硬伤太多。首先就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就由此分手,分手以后十年莫名其妙就结婚了,还有一个周小栀有着理性和感性的人,会随便找一个不爱他的人结婚,堕胎以后林一没有去看他,周小栀就那么简单的原谅了他?在北京人考北大比其他地方都低不少分数,外地人考厦大的分数线一般比较高,既然林一能考上厦大问什么不能考上北大这是一大硬伤,在一个演员问题,不是改变一下发型就是成熟,这时候人的年龄在30多岁了,却还用20多岁的语气,说着十几岁孩子才说的稚语?还有就是导演在结尾林一幻想过后神父问小栀是否愿意时,就应该直接结束留下悬念。总结而言,这就是美丽清新的ppt。
小学同桌 放弃好机会到了厦门大学找曾经对她好的一个男孩恋爱四年
不能一起去美国
最后女孩要嫁人了 男孩回来抢婚或者也没抢
不过拍的不行 故事也一般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五)
2005年的春节联欢会上,一支舞蹈感动了所有人,而这个让所有人感动的节目的后面又有一个让所有人——邰丽华。
聋哑艺术家邰丽华创造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舞蹈对于她来说,是儿时的嬉戏,是精神的寄托,是感受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码。她将自己变成一直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舞蹈。音乐是舞蹈的天然催化剂,正是靠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对于处于无声无息世界的邰丽华来说,要让舞蹈和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在记忆、再重复。她要用心去伴奏,她用生命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办了被称为世界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邰丽华作为唯一的残疾人参加了演出。
邰丽华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她凭着自己对艺术的主桌追求,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登上世界两大著名“艺术圣殿”的艺术家。。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爱迪生蓄电池
一旦确定了目标,爱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头脑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爱迪生在家里吃饭时,突然举着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惯了他的这类事,知道他正考虑蓄电池的问题,便关切地问:“蓄电池‘短命’的原因在哪里?”
“毛病出在内脏。要治好它的根,看来要给他开个刀,换器官。”
“不是大家都认为,只能用铅和硫酸吗?”夫人脱口而出。她想了想,对她的丈夫——爱迪生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他不是在许多“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奇迹吗?于是,夫人连忙纠正道:“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对吗?”
爱迪生被夫人的这番话逗乐了。“是啊,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爱迪生暗暗地下定决心。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比较、分析,爱迪生确认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与原来设想的一样:用一种碱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后找一种金属代替铅。当然这种金属应该会与选用的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并能产生电流。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只要选定一种碱性溶液,再找一种合适的金属就行了。然而,做起来却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一个春天过去了,又一个春天过去了,苦战了3年,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4万多次的实验,可依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向他袭来,可爱迪生并不理会。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向他问道:
“请问尊敬的发明家,您花了3年时间,做了4万多次实验,有些什么收获?”
爱迪生笑了笑说:“收获嘛,比较大,我们已经知道有好几千种材料不能用来做蓄电池。”
爱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场的人一片喝彩声。那位记者也被爱迪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红着脸为他鼓掌。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爱迪生将他的试验继续下去。
1904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爱迪生终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代替硫酸,用镍、铁代替铅,制成世界上第一台镍铁碱电池。它的供电时间相当长,在当时可以算是“老寿星”了。
正当助手们欢呼试验成功的时候,爱迪生十分冷静。他觉得,试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对新型蓄电池的性能做进一步的验证。因此,他没有急着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为了试验新蓄电池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他用新电池装配6电动车,并叫司机每天将车开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将蓄电池从四楼高处往下摔来做机械强度实验。
经过严格的考验,不断地改进,1909年,爱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镍铁碱电池。
为了纪念爱迪生付出的辛勤劳动,人们管镍铁碱电池叫“爱迪生蓄电池”。
孙康囊萤,车胤映雪,朱买臣负薪,李密挂角,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范仲淹断齑画粥,司马光圆木警枕,孔子韦编三绝,宋濂借书抄录。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买臣负薪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 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悬梁
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太平御览》卷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宋代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范仲淹,一生大起大落,十分有成就,可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司马光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送东阳马升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O(∩_∩)O哈哈哈~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和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00字大全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