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和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哦。
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一)
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雾》
内容梗概:
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雨》
内容梗概: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
此时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另一个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李佩珠。吴仁民对周冷嘲热讽,但自己很快也坠入情网。恋上他从前帮助过的女学生熊智君。但吴仁民很快发现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从前的恋人玉雯,她因为爱慕荣华富贵而抛弃过他,现在又因为孤独想与他重续旧好,吴仁民痛苦地拒绝了她。
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蔚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居。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他想不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的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的春天里少见的日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能够再见。
我也像发布里那样地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在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骚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住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留心街上的人和物,但是我没有被车撞伤,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脸上的眼睛看不见现实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了。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
《电》
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二)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店。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的《家春秋》搬上荧屏(11张)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0,开明书店 ;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谈契诃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随想录选集》,200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随想录》,2009,作家出版社 .
译文集汇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10卷),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选集》,200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河象》
《海上的日出》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
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三)
台湾作家李敖曾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提名为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李敖系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据称这是台湾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
新党十五日为李敖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暨新书发表会。
为李敖《北京法源寺》出版英文版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十五日也同步发行该书英文版。
李敖透露,《北京法源寺》是他六十年代在狱中所构思的历史长篇小说,整部小说以清末戊戌政变为主题,主要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知识分子,展现他们如何与腐败的时代对抗,发动维新与政变。李敖表示,全书十余万字是他个人思想的表达,同时更认为,小说放在今日来读,更有借古讽今之意。
李敖表示,《北京法源寺》描写的时代,和台湾今日腐败相去不远,他希望藉着此书让大家明白,台湾再这样搞下去,如果没有革命,没有改良,最后终将沦为一场空。
李敖表示,他过去在台湾被当局打压排挤,在文建会编列的台湾七百零三位作家中被遗忘,但是如今获列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表示他正大步向前,可走向世界。李敖透露这次入围,是由一群东吴大学的教授为他申请,并有专人翻译他的小说;他是在一月底被告知受理入围了。
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四)
1944年5月,巴老携女友萧珊路过贵州前往重庆,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宾馆完婚,一个两人世界的简朴婚礼。逗留期间,他开始着手写《憩园》,六天后他爱人只身前往重庆。随后,巴老犯鼻炎住进了省医外科第三病房,萌发了创作第四病室的想法。年末,巴金出院赶重庆与夫人会面,第二年在重庆动手写第四病室。这一个中篇,巴老写了一辈子,修改了一辈子,始终不满意。个中原由,我们来分析一下。
巴金一直喜欢俄国文学,也颇有研究。契科夫有一篇著名的《第六病室》,对他创作《第四病室》有很大的影响,仅从篇名,我们就能窥见一二。第六病室里的几个主要角色,都以神经性焦虑症为主要特征。差不多,他们脑子都有点毛病,尤其那个兼院领导的拉京医生,最后因同情第六病室的病号和奇怪地与一个叫德米特里奇的神经病人在心灵上有一种契合的沟通,而被人陷害赶进了神经病房。契科夫笔下的几个小人物,似乎属于既神经又不神经病的类型,他的寓意不言而喻,是在暗示那个社会对人的伤害。
从精神病学和小说描述人物的生活迹象看,他们中有些只属于神经性焦虑。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里也有详细的论述。不过,正常人也有焦虑,就看焦虑到何种程度而已。具体划分为病人还是正常人,其实从医学角度,对于轻度焦虑也还没一个截然的标准。
因此,这就有个大前提,或者说支撑人物存在的大舞台,简单列三类:一类是人字当头的人性。搜索关键词为,人性,道德,焦虑,精神病,灵魂;二类是社会。关键词,医院,救死扶伤,制度与规范,社会责任;三类是国家政治。关键词,国家,政治,法制。
我不知巴老是否借鉴了契科夫《第六病室》里的创作手法。因为看起来,这两篇文章在结构和情节以及人物安排上,貌似出入较大,实则很接近。都是力图从医院这么个地方,反映同一类型的社会现状。我们不妨摘录巴老在写作中的一段话以之佐证。他写道:我写得很顺,因为我在写真实。事实摆在那里,完全按照规律进行。我想这样尝试一次,不加修饰,不添枝加叶,尽可能写得朴实、真实。我只是把原来的第三病室同第四病室颠倒一下,连用床位号码称呼病人,我也保留下来了。(我有点奇怪,这不是有点像在监牢里吗?)那几个人
其中,巴老改头换面的三个病人和一个医生护士,实际都是跟他住在一个病室的病人。这些病人中,有好些因无医疗费和得不到医院很好治疗与看护,相继死去。时过境迁,每当巴金想起那些人和事,怎会不难受啊!我们注意到,巴老在括号里的奇怪感觉,病室像一个监牢(笔者妄自揣测,巴金极力回避与第六病室里的人物雷同,却又难以做到)。
如果能够确认巴金对那个时期医院的认识:病室像监牢。那么,他就无法摆脱契科夫的《第六病室》所要表达的寓意与意境对他的影响。笔者认为,契科夫已经把《第六病室》写通透了,这一题材上要想超越契科夫,大约很难。再过上百年,会不会有人拿出一本叫响的病室作品,我保持怀疑。问题的症结不在文章结构和文笔的运用上,而在蕴藏在病室背后的社会问题。如果就事论事,看病拿药,住院打针,穿插一点花边新闻,堆砌一点人性的东西,那就不用多说了,如今的文章多得很。
为此,巴老在小说里塑造一个好医生的形象,就是几次重生的杨木华医生。巴老认为杨医生在那样的环境下无法生存,安排她死掉。他是这样说的:但是,像这样一位医生在当时那个社会,当时那个医院里,怎么能生活下去,工作下去呢?
他安排医生在一次爆炸事故中死掉。后来,他又觉得一个人要被社会不良的大染缸染黑,也不容易,哪怕那个社会是多大的染缸,就又想着让杨医生复活。他对人物的把握上一直处于矛盾中。矛盾的症结,正是无论把杨木华医生安排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能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很好地展现一个社会和政体对人的关注与责任。
问题就出在这儿。要从中抽出内核加以提炼并转化为文字,通过文字和语气以及意境上的达意,对于病室类题材,一个负责人的有良知的作家,必得上升到与政治概念相关的体制。涉及到这类问题,要以严肃的态度付诸笔端,都将面临同一个问题:要不要说,怎么说;说得对不对。
文革期间,巴金爱人患病在上海某医院住院,他在病房里守护。再一次亲历了看病治病的过程。由此,他再一次无法理解,新旧社会在医院里生出的种种怪现状。他又想起了他的第四病室。恍然如梦,他不禁自问:难道我是在做梦?难道我没写过一本叫做第四病室的小说?难道我写的真实是假话?
巴金一直在修改他的第四病室,过世前还在惦记这一回事。解放后几十年,他一直都在领悟、参透这个人物。可以说,《第四病室》在他的小说系里是令他最不满意而又没法完成的一部作品。稍动一下脑子,我们不难明白,医院作为一个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载体,仅仅是救死扶伤那么简单?任何一个国家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一向十分谨慎。因而,要在一部小说里表现医院存在的固有的诸多现状,难免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因素。
巴金有顾虑,很有顾虑。从他对小说人物内心的探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含蓄的低调的回避态度。难怪,韩寒要说老作家们领悟文件!
如上所述,巴老想要表述和提升这些诸多怪现状的精神内核,却又不得不回避那些敏感问题、焦点问题,当然就难以对杨木华医生这个角色进行细分和准确定位,自然也就很难写好第四病室了。
有人说关于性事方面的东西最难写,我说病室类题材最难写。一个医院,一间房,一张床,反应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病治病,救死扶伤,也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与责任,还涉及到社会、政体、经济、人性、精神、死亡、灵魂,等等。其内容太复杂太丰富,而形式又较为简单。如此,构建了一个难以表述的平台。就好比说,一个女护士与一个男病号偷情,不像其它场景和工种所展现的内在那么单一。
一个作家在创作中刻意回避现实问题,难免让自己陷入一种痛苦的思维怪圈,文章就会呈现一定的局限性。我浏览了两三个作协会员的博客,他们不愿别人指出在他们身上存在这类问题。至于个别的,我看意在炒作自己,就不值一提了。
我读过此次获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两部作品《金鱼》和《乌拉尼亚》,他在揭示与回避现实问题的创作手法上,的确比中国作家高明许多,倒是乌有得可以。因此,我认为中国作家离诺贝尔文学大奖并不远,只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作家突破意念和反映问题的手法,诺贝尔奖伸手可得!
注:本文引言,均引自巴金《创作回忆录》和《巴金文集》,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人,现代作家。
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五)
《巴金最后32个春秋》详细记录巴金老人1973年至2005年间的晚年生活,以翔实的史料、平易率真的文字,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巴金和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巴金的心灵跋涉历程。本文选自书中第15章《质本洁来还洁去》。
2001年的冬天到了。
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大楼里,仍然保持着它那惯有的宁静。这里是巴金晚年生病住院的地方,老人静静躺卧在床榻上,他四周是一片柔和的白。白的四壁,白的吊灯,白的卧具和雪白的窗帘。巴金再不能像几年前那样,可以手拄藤杖在病房外走廊里散步了,记得他刚住进这所医院的时候,还仅仅是帕金森氏综合征的初期,老人那时完全能够自由地活动,有时他还可以在病室外的廊道里练习行走。他的散步活动,大多是在清晨和傍晚。
巴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活动肢体,增加必要的活动量。有时他一个人在病室里,还会写些篇幅不长的文章。即便1986年他用整整8年时间写完了《随想录》以后,巴金虽已宣称他从此不再写作,然而他只要还有一点气力,总是要写东西的。因为在巴金看来,没什么比以笔向读者倾吐心中所想更重要的了。
进入人生的迟暮,巴金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孱弱。
特别是这一年冬季,巴金的体质更差了。但他只要有精神,还希望读报纸上的消息,后来他本人不能读报了,就由身边的人代读。总之,巴金头脑中的思维始终很活跃。
11月17日,一张《北京青年报》摆在巴金的病榻前。上面刊载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巴金婉拒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文称: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文学界、也是中国文人心中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不久前李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之后,近日又传出巴金先生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半信半疑四处证实之后,也听到各界不一的种种反映,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值得中国文人奉若神明,中国文人是否一定要踏上诺贝尔之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离得奖到底有多远,不管承认与否,诺贝尔奖在中国文人甚至中国人心里都已经留有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期盼。
渴望诺贝尔奖实际就是渴望认可。
记者第一个前往求证的地方,是中国社科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接受采访的陆某某研究员闻知此事后反应平平:这件事一点也不稀奇,提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在谈到此次巴金被提名一事时,陆某某认为:在我看来,这种提名更多的是对90岁高龄的巴金先生的一种敬意。至于能否获奖,陆某某认为:这种评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获奖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其实中国的优秀作家辈出,有实力获奖的作家不止一个。
这是美国华裔文人的善意之举。
巴金静悄悄地睡着了。
他似乎对这些来自异国的兴奋信息,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不仅因为老人这时正在患病,没有精力去思考那些在别人看来可以为自己带来终身益处的荣耀。而是巴金实在太淡泊名利了。在他看来,无论诺贝尔文学奖有多少国家的作家在翘首以待,那些足以让一个人享受一辈子的丰厚金钱,都不会对他笔下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在巴金的潜意识中,他所有的作品,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读者能读懂它们。如果他用母语写成的小说或《随想录》,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喜欢它的读者,那么,就是获得再重要的奖励都是无益的。
李先生,既然我们在美国的朋友们,都准备为您做一点好事,可您为什么始终持这种漠然的态度呢?巴金清楚地记得,大约是前一年的秋天,也是在华东医院的病室里,有一位风尘仆仆的远方客人走近了他的病床边。他和他紧紧地握着手,彼此端详着对方那早已苍老的面庞。他们这才惊愕地发现,当年一起从祖国前往法国留学时的英俊潇洒容颜,早已经随着岁月的风尘消逝殆尽了。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名叫吴克刚。20年代巴金前往法国巴黎的时候,就与面前这位同样也是银发飘逸的老人同行。数十年后,他们这对留学时的好友,终于分手了,而今吴克刚竟走进华东医院的病室,巴金绝不会想到,两人久别重逢时开始的话题,竟然就是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
巴金脸上的笑容倏然不见了。他对吴克刚见面就谈此事不感兴趣,因为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经从北京一位友人的来信中,得知吴克刚正在海外为巴金如何获取诺贝尔文学奖努力的经过。
不,我们最好不谈这个。巴金发现吴克刚确是出于一种真诚之心,在关心他写作生涯最后是否能得到世界性的承认与肯定。一年前,当巴金在上海接到旧友后人马小弥写来的信时,已经对吴克刚的好心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原来,多年前生活在台湾,担任过台湾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的吴克刚,近几年又辞去了台湾的所有职务,前往美国纽约定居。在那里吴无时不在关心巴金在国内的状况,特别是对他的文学成就,更是老同学须臾不能忽视的事情。也许正出于老学友对巴金多年艺术成就的期望,他十分希望巴金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上一举夺冠。因为吴克刚发现在美国有许多华裔人士,都为像巴金这样著作等身的中国作家始终被拒绝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奖范畴之外而深感不平。
正是出于上述心态,吴克刚等人在美国主张聘请一些学者,设法把巴金的《选集》或者近年在国内出版的《全集》译成英文。吴克刚等人都非常清楚,凡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入围的作品,无论哪个国家的作家,首先他的作品必须要有英文译本。否则东方文学作品连诺贝尔文学奖的门槛也休想进去。
吴克刚那时还不能亲自到上海来和巴金当面谈这个问题,所以就在北京通过老同学的后人马小弥给巴金间接传递信息。吴克刚的用意是他们这些远在美国的友人们的好意,至少要得到巴金的首肯和支持才行。否则他们即便能把巴金的著作译成外国文字,也是于事无补的。
巴金把马小弥的这封信反复看了又看。最后老人漠然地摇了摇头,他唇边又出现了那种浅浅的笑意。这是一种看惯世间冷暖荣辱,对任何事情都泰然处之的哲人之笑。对于吴克刚和马小弥的善意,老人思考了多时,最后还是谢绝了。他在给马小弥的复信中这样说道,我不赞成什么奖金。因为,一、办不到,没有这样方便的奖金;二、我的小说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从来不想骗外国人的钱;三、我的作品译成外文出版的也已不少其实,巴金在写给马小弥的信中,已经对吴克刚的好意给予了全面谢绝。可是没想到,吴克刚来上海探望生病的巴金时,竟然又旧话重提,当然巴金会感到几分不解。他说: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连一点兴趣也没有,还是不要再操这个心了!
巴金之所以这样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在于这个奖项多年来始终疏远最早产生古代文明的中华泱泱大国,甚至有人在敌视中国的文学,又要把它们每年的文学奖毫无道理地投给那些与世界多数读者毫不相关的作者与作品。因此,巴金和吴克刚的谈话,很快就转向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去。
巴金特别欣赏吴克刚给他带到病室里的两本书。一本是法文版的赫尔岑所著的《往事与随想》,另一本则是专门研究如何医治帕金森氏症的医疗读本。当然这本书也是英文资料。巴金对吴克刚在阔别多年以后,给他送来这样的礼物感到振奋和欣慰,却再也不想多谈在老人眼里毫无意义的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莫非当真要光顾中国文坛上的宿将巴金吗?对此,巴金最终是以沉默作出了有力的回答:我不需要。
以上内容是关于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和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