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修梦成仙围观:℉更新时间:08-01 09:4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和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的精彩内容哦。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一)

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孔融让梨》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故事通过哥哥们让孔融先挑梨子,孔融却把大梨让给自己哥哥吃。从而教育孩子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二)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莎莉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三)

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园田居》诗里,讲得十分明白。他说,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四)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

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李嘉诚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人不是仅仅为了爱而生存的;难道男人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控制某一个女子,而女子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左右某一个男子吗?从来不是!

------赫尔岑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五)

“推 敲”

贾(jiǎ)岛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诗的态度很认真。

传说有一次他访友归来,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即兴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sēng)推月下门”两句。写完后,他又觉得“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不如改为“敲”字,但到底用“推”还是用“敲”呢?他一时又拿不准。于是在一家门口一遍又一遍地做起推门和敲门的动作来了。恰巧这时大文学家韩(hán)愈骑马路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形,感到很奇怪,便下马来问明原因。他为贾岛这种认真刻苦作诗的精神所感动,就和贾岛一起研究起来。最后,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好。因为一个人深夜把别人的门一“推”就进去了,那是不够礼貌的;另外,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比“推”响亮。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zhēn)酌(zhuó)文字叫做“推敲”。

选自《名人趣闻录》和《写作趣闻集》,选入教科书文字有改动。

欧阳修改文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是个知识渊(yuān)博而又严肃认真的人。

有一天,钱惟演在洛(luò)阳修建了一座驿(yì)舍,特地请欧阳修、尹(yǐn)师鲁、谢希深三人各写一记。写成后,谢文700多字;欧文500多字;尹文只380余字,而且语言精炼,叙(xù)事完备,结构严谨(jǐn)。欧阳修既称赞尹文,又不甘落后,决心向尹师鲁学习,几次登门求教。后来重写了一篇,不但比尹文少20余字,而且更加完整精粹(cuì)了。尹师鲁佩服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啊!”

以后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先是写了滁州东面的山怎样,南面的山怎样,西面的山怎样,北面的山怎样,后来改成一句:“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的全是山),真是精炼极了。

欧阳修到了晚年,还拿出以前的文章,逐篇修改,达到废寝(qǐn)忘食的程度。妻子劝他说:“何必这样辛苦呢?又不是小学生,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我不是怕先生生气,是怕后生笑话啊!”

王安石撕稿

宋代有一个文人叫刘贡父,是《资治通鉴(jiàn)》的编写者之一。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吃饭。看门人把他领到书房里等候。刘贡父随手翻阅桌上王安石写的一篇论兵的草稿。刘贡父的记忆力很强,文章过目不忘。看后,他想:我是王安石的下级,擅自进入他的书房恐怕不合适,于是就移到了另一间屋里等候。

王安石吃完饭,把刘贡父请到书房,寒暄(xuān)一番后,就问他:“最近写了什么文章?”刘贡父随口回答说:“写了一篇《兵论》,还是个草稿。”王安石惊奇地说:“哦!主要内容是什么?”刘贡父就将刚才看到的文稿的意思说了一遍。王安石不知道刘贡父已经看过了自己的文稿,更没想到刘贡父是跟自己开玩笑,以为刘贡父真的也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他沉默了一会儿,便把桌上的那篇论兵的草稿拿起来撕掉了。

王安石平时写文章,总要求能有独到的见解。如果发现与别人有雷同的地方,就会对自己的文章很不满意,甚至撕掉重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里敲用敲还是用推,作者思考了很久

以上内容是关于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和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标题:古代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2-3分钟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