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和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一)
1、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3、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1、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3、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着名的思想家。
5、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6、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7、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8、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9、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0、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1、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二)
达芬奇学画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在学画时,曾随老师安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
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三)
1、抗英名将陈连升
1841年1月15日,我国广东海域暴发了―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卫国战争。英国侵略军司令麦伯,率领大小舰船20多艘、宫兵3O00多人,.袭击号称虎门“第―隘”的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清军将领三江协副将陈连升为恩施鹤峰县人,他指挥将600余人英勇抗击,终因力量悬殊,在毙敌近千名后,弹尽箭绝,与英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2、关天培血溅虎门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国人的志气、大灭敌人的威风。但懦弱的清政府慑于英国人的淫威,撤了林则徐的职,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接替林则徐的职务。
琦善到了广州后,极力讨好英人,反而是侵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不久,英军进攻虎门,镇守虎门的清军水师将领关天培率众御敌,壮烈牺牲。
3、马神甫事件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
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1857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4、虎门硝烟林则徐
1839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英国对中国所走私的鸦片危害之大,于是道光下今林则徐,林到关东虎门销烟,这激起英国的不满,于是用武力进攻中国,清战败林被撤职查办,发配新疆。
5、以身殉国葛云飞
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进攻广东失败,北犯浙东,侵占定海、镇海、宁波。葛云飞奉命率将士重建定海防务。二十一年九月下旬,英军再犯定海,葛云飞奋起抗敌,组织炮火还击,击伤击沉英舰二艘。
苦战4天,葛在前后无援,腹背受敌,粮尽弹缺之中,率兵士二百余人与敌人肉搏。拼杀中,葛云飞手握战刀,转战二里许,格杀无数,气贯长虹。终因多处中弹,依崖身亡,壮烈殉国。
1、虎门硝烟,1839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英国对中国所走私的鸦片危害之大,于是道光下今林则徐,林到关东虎门销烟!这激起英国的不满,于是用武力进攻中国,清战败林被撤职查办,发配新疆!
2、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军在林则徐销烟后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延光东而下到达三元里,侵略者一路烧杀抢虐无恶不做这激起三元里人民的反抗村民们用农具抵抗洋枪伤亡残重但英军被击退,这是中国人民第1次武装反抗外来侵略!
3、虎门销烟后英军进攻广州受阻后转攻靖江琦善率兵死守!用刀矛抵御敌人的洋枪洋炮死伤惨重,琦善手中大刀满是血滑不可握仍大呼杀贼!
许珏(1843—1916),江苏无锡人,字静山,号复庵。其生平事业,除策划于幕府,出使至泰西之外,主要倾注于禁烟,有《复庵遗集》、《复庵先生集》行世。研究许珏,对探讨晚清禁烟运动,资鉴当代中国的禁毒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许珏的社会活动主要集中在游幕与出使两项。作为幕僚,其1876年入山东巡抚丁宝桢幕,旋因丁升四川总督改入山西学使朱酉山幕;1878年入川再主丁幕;甲午战争后,曾一度入张之洞幕;戊戌维新时,在山西巡抚胡聘之幕。作为使臣,其1885年随张荫桓出使美、西、秘;1890年再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3年又随杨儒出使美、西、秘;1902年以候选道赏四品卿衔任出使意大利大臣。许珏一生入四家官幕,四度出使西方,这种阅历使他对国内外的烟毒与禁烟形势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清醒的认识。 尽管西方列强用战争的硝烟和鸦片的毒烟迫使清王朝打开了闭锁的国门,但即便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鸦片贸易、公开买卖与吸食鸦片,以及鸦片种植,也都是非法的。1858年,清政府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在与英国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海关税则》中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1]翌年,民人买食鸦片亦得允准。从此,鸦片的贩卖与吸食合法化。既如此,则鸦片种植势必风行,加之种烟比种粮利丰,故烟农趋之若鹜,以致良田沃土毒卉丛生。自咸丰末年鸦片弛禁之后,贩烟、吸烟、种烟的现象日恶一日,已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的国计民生。光绪初年,许珏初到山西时,就为那里的罂粟种植之害所触动,至1898年春再到山西时,“亲见连畦接畛,遍种罂粟,视光绪初年增多且将十倍”,[2]更是哀叹不已。并且他还了解到,“今内地自山陕陇蜀以至滇黔,遍种土药”。[3]对于种烟日多的原因,许珏认为有三条:一是种烟比种粮利厚,“晋民谨愿不敢亏国赋,而自昔年大 之后,人民凋落,雇人种田率不足偿佣值,恃有罂粟始可酌盈剂虚,以致愈种愈繁”。[4]二是当时社会上流行“以土药抵制洋药”的说法,“议者妄谓藉此可以抵制洋药,乃外洋贩运如故,而内地种植益繁”。[5]三是地方官吏贪图土药税厘而鼓励种烟,在山西“自大同南至省城,沿路所见膏腴之地,遍栽此毒人之物。讯之土人,皆云官吏许民种植,但令少种路旁,多种僻地而已”。[6]可以说,许珏通过实地考察,对种烟泛滥源出唯利是图,“以土抵洋”与地方保护主义三种情况的揭露,是切中时弊的。许珏对山西的统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如在上者罔恤民隐,不思变计,再阅十年,恐全省遍栽妖卉,无麦禾矣!”[7] 种烟日繁,必致吸烟日盛。在戊戌年间,许珏发现吸烟已成山西社会公害,“每询诸人,不曰山西吸鸦片烟者十室而九,即曰山西吸鸦片烟者十人而五。以予度之,当不至若是众也,意者十户中必有二三,十人中必有一二欤。或曰山西吸烟有‘留人不留户’之谚,谓间有不吸之人,断无一家全不吸者”。[8]据保守的统计,山西省吸烟者竟如此之多,以至“妇孺遍受其毒,为各省所未有”。[9]被动吸烟或因吸烟而耗赀,已危及到了广大妇女儿童。不惟山西如此,内地各省率皆如此,只是程度略有差异。事实上,据总税务司奏,在1897年,除奉天、黑龙江、热河、新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之外,仅内地各省就年产土药三十三万四千担,土药泛滥于内地,并未起到“以土抵洋”的作用,而洋药依然贩运如故,许珏留心到:“查近年海关贸易册,洋药进口每年尚五万余担。”[10] 鸦片的广泛种植与普遍吸食,再加上大宗的洋药进口,这对清朝的国计民生与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也令爱国志士许珏忧心忡忡。他认为鸦片烟毒之害,首先是耗银甚巨,洋药进口每年五万余担,“价值银三千余万两,而民间完纳税厘,加以贩运水脚,及至煎膏吸食,视原来之价约加一倍,是洋药一项每年民间已耗银六千万两矣。……土药价值虽较洋药仅及其半,然出产之数视洋药多至六倍有余,则其价值之银计尚不止三倍。虽税厘较轻,贩运水脚较少,然至煎食之时亦必视原价加十之五,是土药一项每年民间耗银一万四五千万两矣。总计洋药土药两项,民间所耗之银,每年当在二万万两以外”。[11]其次是毒人身心,败坏风俗,“士大夫一经耽此,则志趣卑污,习为苟且,而人才日坏;小民一经嗜此,则身家倾荡,流为匪僻,而风化愈漓”。[12]再者是病民贫家,“今则一朝耽好,终身废弃;一夫成瘾,八口皆饥。种植愈广,受祸之人愈多”。[13]“向之力能作工者,既种则无有不吸,未几而不任作工矣;向之有田可种者,既吸则所入无余,未几而并鬻其田矣”。[14]许珏已深刻认识到:“中国数十年来致今日贫弱之弊者,其咎安在?盖在民间吸食鸦片烟而已。”[15] 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西方列强对殖民地侵略手段也有所转化,再加上西方正义人士对鸦片罪恶的控诉和指责,欧美各国也不得不考虑改变对华侵略方式。许珏多次出使西方,对此动向有所察觉,并及时向国内反馈,以便引为呼吁禁烟的国际契机。作为第一代走出国门出使泰西的人,许珏在禁烟问题上表现出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态度,他在表示支持朝廷学习西方,择善而从,振兴兵农工商诸务之时,强调“西法之最善者,莫如禁吸鸦片一事”。[16]据许珏记载,19世纪后期,在伦敦由议员
你自己看着摘要吧
鸦片战争时期,首先是林则徐在广州积极备战,随后广州提督关天培,定海总兵葛云飞,吴淞口守将陈化成力战殉国,其中还有三元里人民抗英,但这些运动,都应中外巨大实力差距,宣告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四)
名人名言:
1, 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言
3,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
4,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梁启超
5,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歌德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事例:
1,有一次,数学家陈景润走路时撞到树上,非但没察觉到自己走错了路,反倒以为是撞着别人了,一连说了几声:“对不起,对不起!”后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大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原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数学问题。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研究效率高,取得巨大成功,与他出色的注意品质紧密相关。
2,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4,唐朝诗人贾岛在创作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时,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推”还是“敲”好。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我此刻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不复管是在指挥交响乐团或剥桔子。 ——托斯凯宁尼 人会认识宇宙,然而却不制认识自我。自己比任何星球都来得遥远。
做人要正直无欺,真实无伪,又要温厚和平,勿太梭角峭厉。 ——陆陇其
世界上最大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给自己。 ——佚名
在获得胜利之后而能克制自己的人,获得了双重的胜利。——培根
每人都看自己的前面,但我看自己的内部,对于我,只有自己是对象,我经常研究自己,检查自己,仔细探付自己。 ——蒙田
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嗣难,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 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五)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1.爱迪生为了科学发明,紧紧抓住每个“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除
了吃饭、睡觉、活动,几乎没有闲过。每天延长工作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因此, 当地79岁生日时,便称自己是135岁的人了。爱迪生生活了85岁,仅在美国专利局登 记的发明专利就有1328项,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2.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外,从不间断。85岁那
年,一天他一连作画四幅后,又特为昨天补画一幅,并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 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3.“不教一日闲过”,所有业有所成者莫不为此。请看鲁迅最后一年(1936
年)的生命历程,从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个月,还写杂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译《死魂灵》第二部残稿三章并作附记两则,复信270多封,并给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坚持写日记。病逝前三天,还给一翻译小说写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时间,鲁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从他的住地到公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却 从没去公园玩过。这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以上内容是关于把握青春的名人故事和关于青春的名人事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