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

弑仙奇谭围观:℉更新时间:07-31 18: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和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的精彩内容哦。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一)

无奈父亲异乡弃子

故事要从23年前说起。

那年,在浙江温州鹤溪镇一个普通农家里,一对年轻夫妻的孩子哇哇坠地。丈夫陈叔国欣喜若狂地从接生婆手里接过孩子,抱到妻子余丽辉面前说:“亲爱的,是个儿子,就取名叫陈艺吧!”

在余丽辉的精心照料下,陈艺从小就乖巧听话,也特别聪明,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当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嘴里断断续续地喊出“爸爸”、“妈妈”时,余丽辉忍不住和丈夫商量,将来不管吃多少苦也一定要将孩子培养成才,让他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就在陈叔国和妻子幸福的憧憬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一天晚上,余丽辉发现原本安静可人的陈艺突然哭闹不停。余丽辉一摸孩子的身体顿时吓呆了,陈艺全身发烫,像火炉般异常炽热。她赶忙将儿子抱到村卫生所。医生经过简单检查后告诉余丽辉,孩子只是感冒了,随后给陈艺打了一针青霉素,便叮嘱她回家注意给孩子保暖。

几天过去了,儿子的病情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手足无措的余丽辉和丈夫只得带孩子去镇上的医院进行检查。

镇医院的医生检查后,表示情况不乐观,建议他们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查检。

医生的话让陈叔国夫妇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孩子该不会是得了什么大病吧?要知道,这个脆弱的家庭此时还根本没有多大的经济承受能力啊!

陈叔国和妻子抱着陈艺往温州市儿童医院赶去。诊断结果让陈叔国夫妻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艺患了小儿麻痹症,而治愈的可能性又微乎其微。

很快,借来的钱快用光了,可陈艺的病没有丝毫好转。陈叔国只好将儿子带回了老家。陈叔国和妻子每当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就急得直掉泪。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俩又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可是孩子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不久病灶就侵袭到陈艺的双腿,原本正在学步期的陈艺开始连站也站不稳了。

陈叔国和妻子打听到杭州市的一家医院医疗设备先进,也许能治疗好儿子的病。几天后,陈叔国和妻子便马不停蹄地抱着儿子赶往杭州市。然而,仅一番查检就要700元费用,而此时陈叔国的口袋里只剩下了最后的500元钱。无奈,他只好商量着让妻子回家筹钱,自己和儿子则留在杭州等她送来救命钱。

陈叔国抱着儿子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到一个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大龄患者都趴在亲人的背上,无法独立行走,陈叔国绝望了,自从孩子生病以来,自己和妻子已经心力憔悴,如果债台高筑后依然治不好孩子,那就个家不就彻底垮了吗?他顿时觉得不知道何去何从。

绝望的陈叔国抱着儿子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返回温州,孩子的病不治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不甘心,毕竟是因为经济能力差拖累了孩子,如果自己富有也许孩子还有救。突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孩子如果遇上一户好人家,也许能改变儿子的命运。

第二天一早,陈叔国分外珍惜和儿子分别前的分分秒秒。他带着儿子在火车站附近逛了一圈,希望能留下一些父子间的回忆。陈叔国望着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就这样让亲情“断线”有些残酷,为了给以后制造重逢的机会,他随后在街头买了一块棉布,用毛笔在棉布上故意留下模糊的线索: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孩子患小儿麻痹症,做父母的实在走投无路,没钱治疗,眼看孩子终身留下病残,我们于心不忍,故将孩子委托国家或慈善的人抚养,将来使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若能给孩子解除一点病苦,我们来世再报恩德。

之所以要写在棉布上,是因为陈叔国考虑到这封特别的家书也许要伴随着儿子的一生,这样才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毁坏。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二)

众所周知,F1赛车是世界上最贵、科技含量最高的车种。这种连许多专业汽车厂都难以制造的赛车,他为何能在一没技术、二没设备、三没资金的情况下造出来?他坚守梦想40年,在许多人都放弃梦想的时候,他何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他疯狂造车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灵魂震撼呢?

7岁埋下造车梦40岁的下岗工人要造F1赛车

赵秀国是一个追梦狂人!这个河北省唐山市的农民,他一波三折的命运,都缘于他那个神奇的造车梦。

赵秀国今年47岁,父亲是开滦煤矿的一名司机。在他7岁那年,他就对父亲驾驶的那辆大货车充满了好奇。每当父亲驾车回来,他就会左摸右看,缠着父亲东问西问,一心想搞懂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飞驶起来的。看得多了,父亲就呵斥他:“看什么看啊!有本事长大后你去造一辆车!”就因为这句话,从此他在心中就埋下了一个造车梦。

赵秀国成为孤儿后,被送往石家庄育红(孤儿)学校。1981年,他初中毕业,进入唐山市橡胶厂轮胎生产车间工作。后来,他下岗了,就和做过汽车修理工的哥哥赵秀顺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1987年,赵秀国结婚。婚后第二年,他有了一个女儿。这时,他压抑在心底的造车梦日益膨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决定先造一辆微型卡丁车试试。

然而,造车不是修理摩托车,由于没钱又没经验,造车时,他参阅了大量资料才画出了图纸,然后他照猫画虎地开始了制造。首先,他将暖气管加工成汽车大梁,然后将摩托车的发动机作为汽车发动机,又将快餐店的旧座椅改制成驾驶椅,并用铝制饭盒改制成灯罩,以摩托车链条代替汽车传动带……做完一系列工作后,他焊接好汽车底盘,安装好传动部分和车轮,经过打磨喷漆……终于完成了卡丁车的组装。

本来,赵秀国以为造车只要装上4个车轮,安上发动机和方向盘,车就能跑了。谁知,试车后他才发现,这辆卡丁车因为没安装减震器和方向机,他在上面被颠得浑身乱颤。而打方向盘时,他向左边打,车往右边跑,他向右边打,车往左边跑。更好笑的是,车刚跑起来,他就发现只有一个车轮能转动,结果一转弯车就翻了,车轴也断了,自己也被摔得浑身是伤。

赵秀国首次造车失败后,吸取了教训的他买来一大堆有关汽车制造的书籍,下大功夫进行研究,这才逐渐搞明白了汽车动力、挂档、刹车和减震系统等原理。之后,他一边摸索,一边制作了减震器和差速器。经过组装、调整和不断修改,他终于造出了一辆看起来有些卡通的汽车。当天,为了炫耀自己亲手打造的这辆汽车,他驾车上了路,并边开车、边按着喇叭,兴奋地狂喊:“都来看啊!这是我造的车!我终于能造车了!”可他正高兴时,一名交警以他没有驾照和车牌照扣留了此车。事后经过解释,交警虽然将车还给了他,但警告说:“这种汽车因为不具备上路条件,不能行驶!”

好不容易造出一辆车,却不能上路行驶,亢奋的赵秀国顿时跌入了冰窖。此后,几个村民见他造的车不能用,就打趣说:“我以为造出辆什么车呢!原来造的是一个玩具车啊!”赵秀国深受刺激,不禁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造一辆真正的汽车,让笑话我的人闭嘴。

2004年9月,国际一级方程式赛车落户上海。当时,主办方为了配合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一级方程式大奖赛,特意举行了F1赛车展。F1赛车号称“车中之王”,普通老百姓别说体验,就是摸一下或与车合张影都是奢望。因此,该展览一推出就吸引了上万人观看。赵秀国从电视中看到这幕盛况后,也疯狂地爱上了F1赛车。以后,他在电视里观看F1方程式大奖赛多了,更是被这种以速度著称的赛车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这时,他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疯狂想法——自己动手制造一辆F1赛车,然后利用此车去参加汽车展览,通过这种方式挣钱彻底改变贫穷命运!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三)

孔令博是孔子的第76代传人,也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而且还是北大的团干部,在他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竟然提出了退学去创业。经过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的努力,他竟然成功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孔令博创业的成功路径居然是靠卖菜谱这样一个小点子。

在大学里孔令博虽然是学计算机的,但是与同学们平常聊天时谈得最多的是关于创业问题,甚至兴致高时会谈到通宵达旦。2006年临近年底的一天,孔令博与3位同学凑在宿舍喝酒时,借助酒兴又大谈了一番关于创业的事情。最后,4个人谈定了要把创业付诸实施,由每个人出资8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创业方向选定了以IT业为主,因为他们4个人都是学计算机的。当时4个人都热情极高,没多久,便在北大科技园注册成立了奥琦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虽然成立了,但是却是一个无项目、无固定场地、无资金的空壳公司,当时注册时需要的10万钱还从各自的朋友处东借西凑的。公司的舞台是搭起来,那怕是个空壳公司,但是必须要有人去做才行。当时4个合伙人都还是学生,有学业在身,抽不开身。为了实现创业的梦想,孔令博自告奋勇站出来说,让他一人先退学,为公司作铺路石,等公司全面发展起来后,其余3人再跟进。

孔令博退学时,受到亲朋好友以及学校老师和同窗的好心劝阻,但是,已经一心要创业的他横下了一条心。事后,孔令博自己也承认,自己当时确实是有些盲目的,因为创业的路子全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思路都没有想好。但是,如果没有当时的盲目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公司成立后,就要找业务来做,不然这个业就创不起来。孔令博在苦苦寻找业务时发现,大学老师们授课时已开始使用投影仪放PPT讲义,这就需要具有鼠标功能的演示笔。赶紧搞一批演示笔过来,到大学老师中去推销,这肯定能够赚钱。于是孔令博跑到深圳订购了一批演示笔。这种产品颇受老师们欢迎,销路很不错。当产品卖出去后,孔令博想如果是自己研发生产的话,利润肯定要高得多。在演示笔销售处于高峰的时候,孔令博自己开始了研发生产。然而,好景不长,当别的厂家都知道了演示笔好销后,都纷纷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孔令博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自然斗不过人家专业厂家。没多久,孔令博便在竞争中被人家淘汰了。此后,孔令博又搞了数码相框、智能闹钟等等小产品。然而,都是开始火了一下,没多久便熄火了。

经过一年来的折腾,公司亏倒是没有亏,还略有点赢利,但是非常小。如何找准一个长期的产品,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展方向,成为了四个合伙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公司生意清淡的时候,4个合作伙伴们便会坐在一起小酌一番。一天,当他们在一起吃饭点菜时,孔令博忽然想到了一个点子,他觉得,把点菜机和纸质菜单结合起来,变成一种多媒体的点菜终端,就能让顾客看到餐厅内所有的菜品并直接点餐,还可以显示出菜品的价格。这应该是个好点子,当孔令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几个合作伙伴都高兴地认为,这是个好点子可以让传统的手工点菜环节全部信息化。

看准了电子点菜单这一商机后,孔令博便跑了北京800多家餐厅进行实地调查。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电子菜单不仅能够帮助餐厅减轻服务人员点菜的繁锁,降低菜单不断更换带来的成本,还可以将餐厅的作业流程标准化,反馈服务质量,统计原材料消耗等。很多餐馆老板对孔令博所提出的电子点菜单都很感兴趣。为了确保电子点菜单能够尽快研制出来,孔令博停止了公司所有的业务,一心一意来研制电子点菜单的程序。

孔令博和他的团队,经过一番夜以继日的研发,终于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电子菜单。这套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终端,客人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看到餐馆的全部菜品照片、原料、价格等,然后点餐者通过终端自主点餐,随后点餐信息通过餐厅的无线WIFI网络进入后台服务器以及厨房的电脑中。

第一代电子菜单研制成功后,孔令博把它命名为“餐行键”,并首先拿到北大的怡园餐厅进行试用。没料到试用效果非常不错,完全达到预想的目的。试用效果虽然很好,但并不代表市场就能够接受,要想把这套系统向所有的餐馆推销,还得去各大餐馆接受市场检验。孔令博选择的第一个餐馆是家日本料理店。孔令博的运气还真不错,这家料理店的老板是从海外回来的,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这家店子本身的自动化程度就很高。等孔令博把他的项目一详说,这家店子的老板就欣然接受了,仅仅是经过几番演示,老板就和孔令博把单子给签了。其实这个老板并不傻,他从演示中看到了电子菜单可以优化人力成本,缩短了服务员耗时最多的协助点菜,还可以任意发布新菜和删除过时的菜,甚至对于餐馆饮食流程管理、财务分析、库存管理等提供数据帮助。由于孔令博的电子菜单确实具备许多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故一些餐馆开始陆续接受孔令博的电子菜单。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四)

顺子是家里的老二,钢琴家妈妈在计程车上生下了她,前后只用了20分钟,特别顺利,于是爷爷便给她起了个乳名叫“小顺”。顺子说,自己是被“吓大的”,4岁起就被逼着学琴。“在幼儿园,大家都在睡午觉,我还在练钢琴。”

6岁时,妈妈带着两个女儿踏上美国的土地。初到美国的日子异常艰苦。顺子说,那时候妈妈口袋里只有十几美元。在美国时,她们住在姥姥家,妈妈一边读书,一边努力地工作。“虽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妈妈从没让我们姐妹饿过肚子。”儿时的顺子常常觉得委屈和不公平。因为有黄色皮肤和黑色眼睛,因为经济窘迫,初到美国的她常常会被同龄的美国孩子欺负。“而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亲戚们却总是认为我们很阔,因为那个时代能够出国是件稀罕事。”

在旧金山,顺子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期。虽然不会说英文,但听电台学唱英文歌却是她的最爱。即便听不懂歌词的意思,她也可以按发音全部学下来,并且记下旋律。那几年里,顺子接触了大量的黑人音乐,她身边的大多数美国朋友也都喜欢黑人音乐,只是,同样的旋律,在来自东方的顺子心里,却涤荡起东西文化和种族差异的冲击。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一个人成年后的发展总是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顺子,异国他乡度过的艰苦童年,可曾给她带来阴影,对长大后的她有着怎样的影响?顺子一脸坦然,表情里没有怨恨,“童年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有东西可以写歌。那些在优越的环境下,被大人们的宠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们,生命里不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于是,因了这样的童年,顺子的歌里充满了感恩,和对故乡的思念。

17岁,独闯欧洲学音乐

顺子17岁离开了妈妈一个人远赴欧洲。先后在许多国家呆过,顺子说,最喜欢的还是瑞士。在那里读书、打工、演唱,前后呆了六年。那个在地图上很小的国家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讲四五种语言。

在瑞士的日子,很辛苦,“那里的生活费超贵,比如你在美国看一场电影只要花5元,到了瑞士就要花15元。”为了应付昂贵的生活费和学费,顺子必须出去打工、去一些酒吧唱歌。“有一次我在酒吧里和一个乐队合作,当主唱。那一晚,吧台的服务人员比酒吧里的客人多。”这样的日子,顺子觉得很难过,她给妈妈打电话说,情愿去端盘子也不要去酒吧唱歌了。可妈妈对顺子说,这就是经历啊。

20世纪90年代,欧洲人对东方面孔还有点陌生。而顺子又与一般的东方人不同——“我有着黄皮肤黑眼睛,拿的是美国护照,唱的又是黑人歌曲,欧洲人简直不知道该把我当成哪国人好。”

在瑞士读书,学爵士音乐时,顺子是勤奋而优秀的,本来要5年读完的课程,她只用了2年就读完了。之后,她就开始做老师,教音乐。在瑞士呆了6年,让顺子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法语。除了喜欢瑞士丰富的语言环境,顺子还特别喜欢瑞士的山。“我是个特别爱海和山的人,我希望我退休之后,找到一个又有山又有海的地方。”

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五)

张越很少接受平面媒体的采访,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变成文字后会被改头换面成什么模样。所以,此前的多次采访预约都被她拒绝,她说她跟别的主持人不一样,没有那些婚姻家庭的事儿说给我听。

我继续争取:“那,就说说你的不健康生活吧?”

于是,2008年8月初的一个晚上,我来到了张越家中。

人生几何、对肉当吃,朋友们都说我是在用肚子思考而不是用脑子。

我天生就胖,实实在在的肥胖,刚刚十来岁,走在街上,就有人窃窃私语:“嘿,那姑娘真够胖的呀!”受这样的刺激多了,我就开始对别人充满戒心,并学会随时反击这种不期而至的“来犯之敌”。

但我发现,哪怕浑身长刺,也挡不住别人的眼光。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看不见我,我专门穿黑色和灰色的衣服,想把自己彻底隐藏起来。

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做了中学老师。几年下来,我还是住在单身宿舍里。有老大姐恨铁不成钢地劝我:“你该减肥了,要不都成老姑娘了。”姑娘前面加上“老”字的确很让人悲哀,我于是决定好好减肥。

我的减肥是一场闹剧。我特贪吃,当了六年老师,我几乎没存下什么钱,别人的钱是存银行,我的钱,全存进了肠胃。对于吃,我不仅仅是贪,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我一直认为人生几何、对肉当吃。为了吃一碗北京城最地道的臊子面,我可以凌晨5点去排队等头汤;我也不惜扔出半个月的工资去吃一碗张生记的鱼翅捞饭——朋友们都说我疯了,骂我是在用肚子思考而不是用脑子。

我这样一个视吃如命的女人要减肥——我觉得比让我去登珠峰还难。所以,我的减肥过程很不堪:该吃的我一顿不落,当然我也买回了很多减肥茶减肥药,一杯接一杯喝茶,大把大把吞药,也不知道减肥产品遇上美食后发生了何种化学变化,过了一个月,我胖了两斤。

减肥产品无效,我决定去试偏方—— 据说烟民多半胖不了,我连咳嗽带喷嚏地学会了抽烟,抽了一个月,又胖了三斤—— 我的月开支又多出了几百块——我学会了抽烟,而且上瘾了。

又听说喝红酒有助减肥,别人喝红酒是品,我喝红酒是干,一杯红酒只要一口。一个月10瓶都打不住。

我紧急叫停了减肥计划,再这样下去,我不知道还会多出什么高“贵”的爱好——老天给了我这么个胖身板儿,认命吧!

以前那么自卑的一个女人,突然间得意了,所以晕了。

虽然减肥停止了,但那些爱好却愈发严重,我必须想办法应付这些额外的账单。电视台的朋友让我写点小品本子试试。这一试,试出了名堂。我的第一个小品是在《艺苑风景线》里播出的。导演制片一瞧觉得还行,于是春节晚会的小品也试着让我干起来。

一次跟朋友去歌厅小坐,听见一个女歌手在唱一首叫《雪域光芒》的歌,很美妙的歌喉。可是看看她的人,比我还胖。朋友说那个歌手叫韩红,因为肥胖没有歌舞团要,只好在歌厅唱歌。那一刻我觉得什么东西触动了某根神经。她唱完了,我点了个花篮送给她——一个花篮100块钱,歌手可以拿到50块。不一会儿,韩红拿着一瓶啤酒过来谢我,说这是她唱歌以来收到的第一个花篮,我说:“我们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在万众瞩目之下面对面……”

回家后,我觉得自己不能在学校里面混吃等死了,胖怎么了?我的斗志第一次熊熊燃烧……

那时《半边天》栏目有个小板块叫《梦想成真》,拍摄一些女性在一天内实现梦想的过程。那时,她们找的人不是想成为演员就是想成为模特,导演觉得没创意。有人推荐说,有个叫张越的胖女人想当厨子,这下乐坏了导演,与我一拍即合。我那种对于美食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热爱让我的表演出尽风头,导演问我是否愿意转行做主持人。愿意!当然愿意!

以上内容是关于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和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

标题: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 残奥冠军被亲生父母抛弃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