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蒋方舟平庸的生活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和蒋方舟平庸的生活的精彩内容哦。
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一)
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散文集,11岁成为畅销书作家,12岁在两家有影响的报纸开设专栏;她曾被誉为“神童作家”、“天才美少女作家”,是中国少年作家学会首任主席;她拥有青春靓丽的形象、机敏犀利的谈吐,近年来成了包括中央电视台、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著名时尚期刊等媒体竞相追捧的宠儿。面对这些,18岁的襄樊女孩蒋方舟神色淡定,她说:我不过是一只早熟的苹果……
邪童正史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下午三点就放学。方舟说:“我想再玩一会儿。”妈妈问:“那你今天写不写?”她答:“我保证写。一边玩一边写。”于是拿了圆珠笔和一个小便笺本走了。便笺本的特点是写一张掉一张,两三个小时后,方舟抓着一大把便笺纸回来了,写了近两千字。妈妈看了又感动又内疚,觉得自己对孩子太狠了。
方舟的妈妈原来也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一次有家杂志约她写篇网恋小说,她半开玩笑地对女儿说:“我对恋爱没感觉了,要不你帮我写吧?”当时,方舟正站在梯子上找书,接过妈妈递过的纸笔,坐在高高的梯子上就写起来,半小时完成了小小说《平庸的人》。妈妈暗自赞叹:“一般人肯定看不出这是四年级小朋友写的。”
从7岁到11岁,方舟写满了21个大大小孝厚厚薄薄的本子,最厚的写了5万字,最小的就是那个便笺本。这些文字都是信手拈来,在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全部手写。
小学三年级起,方舟没休过一个假期。她通常是暑假写新书,寒假修改。寒假时间短,她只是坐火车回老家吃年夜饭时休息一下,其余时间都在写作。上高中后的寒假,她连回老家吃年夜饭都不肯了,“寒假只有20天,坐火车来回两天,吃饭一天,回来要慢慢进入情节,酝酿感情,又是一天。我一共耽误了四天……”百般劝说无效,只得依了她。爸妈还是要回老家的,临走前在她身边摆满食物。方舟坐在床上连写了三天,除了上厕所,几乎没下过床,她笑称自己是“空巢老人”。
初中时,方舟在《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开设专栏“邪童正史”,以另类的眼光、锋芒毕露的才气以及大胆惊人的话语风格,歪解历史。尤其是每篇的结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插科打诨,调侃古人,往往令人绝倒。有时候,方舟要在一天内交出四篇稿子,每天翻阅的史书,堆起来有一人高。而她全天都要上课,还有晚自习。
早熟的苹果好卖
“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的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我找男朋友的标准,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正在发育》)11岁的蒋方舟毫不避讳“生猛”话题,一时舆论大哗。她被说成是一个“早熟”、“说大人话的小孩”,甚至有人预言:“早熟的苹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方舟则从容应对:早熟的苹果好卖。
蒋方舟的偶像张爱玲,曾以一篇《天才梦》惊世骇俗。蒋方舟亦坚信自己是天才,她说:“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天才。剩下的人,要想引起别人注意,就只有靠吆喝,靠谄媚,靠装病态……只有确立我的天才,才能满脸安详和傲慢,拒绝叫卖,拒绝装病,拒绝讨好……”只是,天才之花亦需要汗水浇灌。她说:“我很像一个小商贩,我贩卖的是稀奇古怪的小趣味。小商贩只有不停工作才不会被老婆骂,我只有不断写书才不会被人遗忘。”
在生活中,方舟也处处泼洒着锐利、俏皮和机智的珠玉。比如走在路上,一些男女说着话从身边经过,她说:“我发现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尽说些过去的事,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尽说些将来的事,那就是要结婚;如果尽说些别人的事,那就是结婚多年了。”《西游记》看完,她总结:“孙悟空的常用语是‘妖精/唐僧的常用语是‘悟空,你在哪里—’猪八戒的常用语是‘姐姐—’沙和尚的常用语是‘二哥,大哥说得对!大哥二哥,师傅说得对/—几句话就把人物个性全部概括了。”
最清醒的孩子
方舟刚刚参加了高考,她很理智:“对高考,我想打败它;我不想逃避,也没有地方逃。我是个女孩子,不能去干别的。高考对我是最有利的。”选择了走一条“名门正派”的路,但她“内心还是属于邪教的”,还有一些不磨灭的棱角。
方舟上的是武汉著名的高中—华中师大一附中。数学是她的弱项,最初只能考50多分,连年级前1000名都进不了。当了半年的拼命三郎,她奇迹般地提高到了143分,一下子考了全年级第8名。
学习语文,方舟更有一套。语文课本发下来,她会抢在老师讲课之前通读一遍,然后找人讨论。有的课文只是一首短诗,或者一句引用,如果她认为有价值,就会把这个作家的作品全部找来看过。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那个出题的人在想什么……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高考的压力本来就够大了,方舟却在高中接连推出了两部长篇小说《骑彩虹者》和《第一女生》。写的是学校生活,依旧是文思遄飞,语言幽默机智,情节妙趣横生。
方舟的自控能力超常,喜欢制定精确细致的工作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她天天都上网,却不上瘾,上网处理完事情,大约一小时,马上退出。宿舍的女孩大都恋爱了,只有她坚持独来独往。她说自己像学校里的训导主任,坚决反对“早恋”—“人心就像砚台一样,是有一个个眼儿的,活眼最好,泪眼混浊一些,次之。我讨厌禁闭在爱中的人,他们的心眼都被封堵住了,不是被口香糖,而是被拔丝封住了,看上去是透明清亮的,要闯进去却一身黏腥。”她还特意买了一个“百草堂”牛皮腕饰,样子十分粗犷,上面刻着一个“杀”字。她说是用来挡霉运,其实是用来挡桃花运的。
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二)
做人艺的演员,其实是挺幸运的。人艺的前辈都很真实、很平常,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出门不用戴眼镜遮上眼睛,不装着也不掖着。我想像他们一样,自在坦然地活着。
除了舞台上演戏,慢慢有了电影电视剧的角色,人们习惯将你的角色和生活中的你联系起来。而我觉得,要想演好下一个角色,就得从上一个角色中退出,回到自己。要做到艺术角色的归零。当然,要说角色对我不产生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演弘一法师在灵隐寺剃度那场戏,头发一点点落下时,我流了泪,不仅是在体会弘一的心境,也是在体会我自己。站在弘一大师出家的地方,我也曾问过自己:我会这样吗?现在,让我回答,我说不会。因为我始终是个演员。
广告与公益
作为演员,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是碰到好时候了。当年我们的父辈,专于一艺,只能做一件事情,而现在,我们能干八件事情。我也是在这样的机遇中,进入了商业层面,挣钱比父辈多多了。因为你是知名演员了,人家需要用你的形象来推广品牌,还有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你只要花点精力,出席活动,这事儿就成了,你有了舞台之外的社会功能。这是事情好的一面。
我第一次接广告,拍的是日本的NEC电器,他们看了电视剧《英雄无悔》,就选择了我。第一次去银行取十万元钱,我心里怦怦直跳,见钱眼开,又不禁心虚,怕有人打劫。
拍广告多了,也会激发你的艺术思维,我自己就常被创意精彩的广告感染。现在我还对我早期拍的红酒广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故事广告,通过一瓶红酒传达对爱的思念。
有段时间,很多人批评我也商业化了。有一个观众还把我的一个广告形象从报纸上剪贴下来寄给我,在旁边写上:不要脸,哈巴狗,人家让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我当然很震动,观众希望我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以后,我选广告就很谨慎,信息化时代,太多地方希望你做吆喝的形象,但我已经知道深浅了。一件事你参与进来,就要为它负责任。这责负不了,就别揽。
至于做公益活动,我坦白地说,做公益对演员来说,有名又有利。看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讲贾宝玉正邪二气,他说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有正邪二气。我想自己也如是,虽然现在外面对我的赞誉很多,爱心大使啦、好演员啦,那怎么解释我身上的邪气?那我只能说,我表现出来的是所谓的善良与美好,我隐藏着丑陋与罪恶。我能藏着不被人看见,那是我的修养。我不是不会骂人,也不是不会偷盗,我也会伤害人,可是我能控制祝我也有隐私,对作为一个人所面对的人生课题,包括人性丑恶的一面,我怎么能不知晓?
最后的告别
有一年我去南非,在野生动物园,车子遇到几十头象排着队在草原上走。又看到一头老象距离远远地跟在后面,在车道上迎面而来。一窗之隔,它的眼睛低垂着从车边走过了,四条腿着地,每踏一步我都有震感。我知道,老象在离去的时候,就是这样离开象群慢慢走,最后连遗骸都找不着。还有老子,骑着青牛,出关而逝。最后的告别都应是这样的,慢慢歇息—属于你的会议结束了,属于你的酒席也散了,该放弃的就放弃……
作为演员,我们离不开掌声,我们感恩于这些喝彩,让你还有动力继续吃苦受累,但是也绝不能只为喝彩做事。人生最终还是:“满船空载月明归。”不属于你的,希求不来;属于你的赞美,你退了,人家茶余饭后也许会聊聊你。戏剧艺术是我的月,名利是几颗星,不过如此。
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三)
1967年夏天某个黄昏,戴安娜安静地坐在冰冷的台阶上,紧紧抓着锻铁雕花的楼梯扶手,看父亲把沉重的皮箱扔进汽车后备箱,穿棉布长裙的母亲,她脚下的漆皮高跟鞋在石子路上踢踏出清脆的响声后,车门关上,她童年的所有美好快乐,就像气泡般,在母亲离开时的瞬间爆裂消散了。
戴安娜没有流泪,父母决定达成分居协议的这一年,她还只有6岁。被遗弃、背叛和漠视的耻辱和伤心,让幼小的戴安娜没齿难忘。母亲离开后,父亲变得喜怒无常,她害怕又厌倦,就常常偷偷带着弟弟去郊外的桑君汉墓地。从未谋面的哥哥约翰,他那刻着“爱心永志”的墓碑,似乎时刻在提醒戴安娜:对于斯宾赛家族,你这个女孩是多余的。如果你是一个男孩,母亲也就不会弃你而去。
她用沉默的孤独,来回应父亲孤独的沉默,她故意穿得跟假小子似的,故意用泥巴把脸蛋涂得脏兮兮的在父亲身边招遥但是每当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就会吩咐保姆,为戴安娜穿上洁白的公主裙和红色小皮靴,她不喜欢但是不反抗,还蹬着三轮车在过道上招遥
然后是戴安娜16岁那年,她被姐姐带着去见了一个王子,那个王子叫查尔斯,当时是姐姐的男友。戴安娜将格子衬衫扎在灯芯绒长裤里,外面罩着姐姐的皮衣,足登长靴。她这个不三不四的样子把查尔斯逗得大笑不止。
那一次经历让本来就自卑内向的戴安娜很是懊恼羞愧,这可能也是一年后她坚持去汉普郡一个富人家做保姆的主要原因。她负责照看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同样在这家做保姆的荷兰姑娘马里恩·丽霍斯特,成了戴安娜一生中最为真诚朴实的朋友。她向丽霍斯特敞开心扉,两人像亲姐妹一样,相互关心,当然常常也背着主人说他们的坏话。
戴安娜跟丽霍斯特说她阴郁的童年,她的许多年不曾相见的母亲,她的10个月大就夭折的哥哥。她总是郁郁寡欢,但是当她跟丽霍斯特提到16岁那年和查尔斯的见面时,却会羞涩地雀跃和兴奋,戴安娜说:“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约会。”
来自显赫家族却做一周拿16英镑工资的保姆,并没有让丽霍斯特觉得奇怪,这个比戴安娜大3岁的女人后来面对记者采访时总是说:“没有什么比让戴安娜做保姆更让她觉得幸福安稳。”戴安娜的理想是学烹饪,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为此她总是很早起床洗完一大盆的衣服,然后跑到丽霍斯特的厨房,嚷嚷着要跟她学烹饪,她想有朝一日,能为她威严的祖父、孤独的父亲还有最疼爱她的祖母做出最可口的食物。或者某一天,她的烹饪技艺能上报纸杂志,然后母亲就会闻讯而来探望她。
17岁的戴安娜,将她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理想说给了朋友丽霍斯特,尽管她们只相处了短短3个月,但是丽霍斯特却固执地认为:她眼前那个一头短发,总是将衬衫扎进牛仔裤,笑起来就会脸红的像男孩一样的姑娘,才是真正的戴安娜。
1981年7月30日,丽霍斯特在报纸上看到了那个笑容倾城、美丽绝伦的戴安娜王妃。依然还在汉普郡做保姆的她,一眼就认出了她的朋友。丽霍斯特泪流满面,她一点都不为戴安娜感到高兴骄傲。这个只会洗衣做饭的保姆,她根本就不能从王妃闪烁的眸子和珠宝里,看到她17岁那年的雀跃和快乐。
当这个万众敬仰的妃子为王室诞下两个男孩后,当她在那场著名的车祸中香消玉殒,当她离去整整10年后,举国上下依然都还在悲伤地悼念着她的今天,已经49岁,依然做着卑微的保姆的丽霍斯特总是会说:“如果时间真能轮回到17岁,我想戴安娜更愿意做一个沉静的保姆,或者是一个雀跃的厨师。”
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四)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882年。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家附近的欧塞河自尽,她走得平静而忧郁,这是她无法选择的结果。她给丈夫留下这样的遗言: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
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这是一个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最终自杀终了的女子,她怀着对丈夫最大的同情、内疚、深情,却选择以这样孑然的方式离开他。她写出了《黛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幕间》等表达生之热爱、困惑、挣扎的作品,并由此不朽。我不知道要过多久以后,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个名字将被淡忘,作品也不再被人阅读,可是背负苦难不屈前行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有灵魂者的内心,虽然那挣扎与求索以自杀告终。
这个女子,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她的母亲有3个孩子,继母有4个孩子,加上父母,她生活在九口之家,家里两个母亲的孩子互相对立,矛盾重重,她在一个永远充满战争的家庭中沉默着长大。1895年,在她13岁时,母亲过世,她第一次精神崩溃。1904年,她22岁时,她的父亲过世。
30岁时,弗吉尼亚·伍尔夫嫁给了雷纳德。雷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成为政治理论家。我们无法探知,他是爱上弗吉尼亚的美貌还是她天才的写作才华,我们只是知道他娶了她,并也开始他一生的传奇。由于年少时的阴郁经历,她对男人很冷淡,这让雷纳德心有不甘,但他很快认命,“她是个天才”,他这样评论弗吉尼亚,从此只与她清洁地相伴,再不向她寻求男女之情。他认命后,成为弗吉尼亚生命支撑的核心。弗吉尼亚说,没有雷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伍尔夫的书,全部由雷纳德出版,她从不需要与出版商讨价还价。
弗吉尼亚在1929年《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到,每一个女子,一个真正独立的女子,都应该用自己的能力与财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快80年过去了,我们中有哪些女子,不是凭父母的遗产、离婚的财产,或什么人的馈赠,而仅仅是凭自己智慧赚取的金钱,为自己买一间房子,在这个世上安置自己独立的灵魂?
这样一个敏感到易折的女子,一个极富才情却不能被世人所接受,并也不能容忍世人的女子,她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她的丈夫,雷纳德,为她铸起一道隔离世事的墙壁,让她在一个温暖的小天地里,与她热爱的写作进行生与死、魂与灵的对话与挣扎。我想,雷纳德对于弗吉尼亚爱意良深,弗吉尼亚对雷纳德感激厚重。可是即使他们这样无法分开,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对方,依恋着对方,弗吉尼业依然选择了让雷纳德心碎的自杀。
无论我们如何相爱,我如何爱你,生命依然是我自己的。我有权利生,也同样有权利死。
无论如何爱,我都将自己选择人生,生或死,爱或恨,都将是我自己的事,将是我一生必须独自去完成的事。无论你多爱我,也不能剥夺我的权利,不能替代我的人生,我们将只是同路陪伴,一起欣赏好风好景,悲伤绝望都将独饮。这才是真正活过的生命。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这样走了,她用她的死,完成她最不朽的作品,用死警诫活着的人,活得壮丽,死得甘愿。
蒋方舟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五)
18岁那年,他告别校园,离开生养自己的山区农场,接着又孤身一人到深圳闯荡。他修过摩托车、送过外卖、睡过地板,每天跑场在酒吧唱歌。2007年4月,他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大赛,3个月后从10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冠军。
在一边打工一边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他已走过了7年,而他说“如果生命够长,我还会坚持70年。”
平民之家走出的音乐少年
1981年农历6月24目,陈楚生出生在海南三亚立才农常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但大家都非常疼爱这个最小的孩子,陈楚生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上初中时,陈楚生迷上了足球,还组建了足球队。在他的带领下,球队开始代表立才中学参加校际比赛,他第一次体验到了众人瞩目的感觉。初中毕业,小伙伴们各奔东西,球队解散,也让他情绪好生低落了一阵子。
这时,一位在外地读书的同学放假回来,带来了一把吉他。低吟浅唱的拨弄,忧郁动情的抒发,一下子打动了这个青葱少年的心弦。陈楚生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吉他的痴恋。
暑假结束,同学开学了。失去吉他陪伴的陈楚生像掉了魂似的。一个月后,同学回来过国庆节,陈楚生又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吉他,还得到了几本关于吉他演奏的书,他如饥似渴地练起来。
陈楚生15岁生日那天,在三亚打工的哥哥省吃俭用,送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把红棉牌吉他。晚上,他郑重地为全家弹唱了生命中第一首歌曲。从此,除了睡觉和吃饭,他都会对着曲谱练习。
在农场默默干了一辈子的陈合池,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上大学。然而,高考前夕,陈楚生却瞒着父亲当了一次“逃兵”——退学!看着日益消沉的儿子,陈合池不忍过多责备:“你哥的摩托车修理店刚开张,人手不够,你就先过去帮帮忙吧。”
哥哥的店开在天涯镇上,一共只有5个人。晚上,陈楚生都睡在阁楼上看店。电风扇吱吱呀呀地摇晃着,却丝毫赶不走酷暑的热浪;精神抖擞的蚊子四处飞舞,得他无处可逃……生活苦不堪言,幸好还有吉他相伴。
每天晚饭过后,陈楚生就会坐在店门口的椅子上,面对周围渐渐围拢过来的路人,抱着吉他边弹边唱。有了音乐和朋友,陈楚生渐渐习惯了这种“充满了油污的生活”。
2000年春节后,好友纷纷外出打工,陈楚生也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向往摩天大楼、宽阔整齐的街道和新的生活方式。“最起码,我也应该去看看。”他寻思着。
一个人在外面确实有点儿难
2000年4月,陈合池把陈楚生托付给了深圳的老朋友伍叔。
伍叔在华强北开了一家小餐馆,十分简陋。每天早上6点,陈楚生就要去厨房择菜、洗菜、剖鱼、切肉……一个上午下来,累得腰酸腿疼,手指泡得发白起皱。接着,陈楚生还要送80多份快餐,差不多要奔走20多公里。一次,陈楚生跑了半天,才找到自己要送餐的摊位。离原定时间晚了十多分钟,客人很不高兴,把盒饭扔到了地上:“我不要了!”他当时就蒙了,最后还是旁边的好心人提醒他赶紧把盒饭拎回去。
半个月过去了,陈楚生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吉他的旋律。伍叔得知陈楚生吉他弹得不错,希望他不要在小店里荒废了音乐才华。第二天下班,陈楚生向伍叔借钱,准备去找一位姓郭的吉他老师学琴。
郭老师随手从屋里拿了一把旧吉他,让他在店里弹弹。歌声忧郁而苍凉,有一种被压抑的悸动,从这个平凡的小伙子口中唱出,一下子就打动了郭老师的心:“这是什么歌?我好像没有听过。”
“是我自己写的,叫《小镇心声》。”
“看不出来你还会写歌,弹得也不错!你跟谁学琴?”
“没有正式跟谁学过,周围的朋友都会弹一点,我就这儿学点那儿学点,有时候就看书练习。”
在琴行里,郭老师建议陈楚生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培养优美的坐姿,纠正不美观的动作和表情,为将来的登台演出打基矗
2000年6月,琴行举办招生音乐会,郭老师让陈楚生去表演。他从原创作品《小镇心声》,到齐秦、黄家驹等人的经典作品,一路信手拈来。有位服装店老板,连续7天默默关注着这个衣衫与音乐会极不协调的少年,还送了几件衣服给他:“在外面演出,台面还是要讲究一些,否则会被别人看不起。”陈楚生很感激。是音乐,让他获得了别人的认可。
郭老师见陈楚生在音乐会上表现不错,就试着带他参加商业演出。第一次商演,是为商场开业助兴。事后,陈楚生拿着刚挣到的50元钱,对伍叔说:“这是我弹吉他赚的钱,你拿去买烟抽吧。”
过了大约一个月,郭老师找陈楚生去酒吧试音,作驻场歌手。陈楚生的一曲《姑娘》,赢得了老板和客人的喝彩。起初有些犹豫的他也开始意识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随后,他正式向伍叔提出了辞工要求。
生活没有保障,只能住租金最便宜的城中村,吃最简单的饭。陈楚生在生活上很节省,对朋友却不吝啬,很仗义,口碑很好。人们往往不会记跑场歌手的名字,陈楚生却例外,大家亲切地唤他“小弟”。2001年,他参加亚洲新人大奖赛,获得了“亚洲最具潜质新人奖”。2003年,他参加全国Pub歌手大赛,一举夺冠,并与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为了共同的音乐理想,他还组建了Big Boy乐队,创作了《有没有人告诉你》、《寻找》、《一夜》等歌曲,在多个电台打榜。
不变的只有心境
得知湖南卫视将要举办快乐男声选拔赛,陈楚生思想斗争得非常激烈。当年与唱片公司签约,他以为自己出唱片的梦想马上就能实现。然而,唱片公司认为他没有明星相,也没有多少知名度,就这样被雪藏了3年。这次如果参赛,自己亲手拉扯起来的乐队就少了主唱和灵魂,剩下的乐队成员怎么办?如果不参赛,则有可能失去一次机会,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坚持,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以上内容是关于蒋方舟平庸的生活和蒋方舟认识自己的方式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