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

奉系江山围观:℉更新时间:07-31 01:0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和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一)

故事一: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位被公认的美男子,别人都叫他徐公。和徐公家离的不远,有一户人家,那家人的主人叫邹忌。邹忌也是一个长得还算魁伟漂亮的男子。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他的妻子说:“你看我比那个徐公哪个漂亮些?”

妻子答道:“当然是我相公漂亮了,他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所以又去问他的小妾:“你看,我和徐公比,哪个漂亮些?”妾也回答:“徐公虽然漂亮,但他离您还差的远呢!他怎么能和您比呢?”

邹忌听到妻妾都这样说,感到很得意,心想:连妻妾都这样说我,那肯定就是我最美了。过了一天,有个客人来邹忌家拜访他,邹忌就摆下了酒席去招待他,席间,邹忌又顺便问了问客人:“你认为我和徐公比美,哪个更漂亮一点呢?”

客人的回答也同样是:“徐公没有您漂亮。”这句话使得邹忌更加得意了,他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了。又过一天,徐公来到了邹忌家里,邹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态等各方面都仔细打量了一番,又暗中和自己相比,始终看不出他什么地方比徐公漂亮。

徐公走了以后,他又去照了一回镜子,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大有逊色。邹忌为这事夜晚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妻子对我有偏爱,当然要说我漂亮;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说我漂亮;至于客人的当面捧我,那还不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吗?”

自知之明很重要,在古代可以保官,保全家,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故事二: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扩展资料: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

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

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

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庄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邹忌见到大家公认的美男子徐公后,尽管在一片赞扬中,但他仍对照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体现了邹忌的自知之明。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二)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

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的总裁杰夫-贝索斯小时候,经常在暑假随祖父母一起开车外出旅游。

10岁那年,贝索斯又随祖父母外出旅游。旅游途中,他看到一条反对吸烟的广告上说,吸烟者每吸一口烟,他的寿命便缩短两分钟。正好贝索斯的祖母也吸烟,而且有着30年的烟龄。于是,贝索斯便自作聪明地开始计算祖母吸烟的次数。计算的结果是:祖母的寿命将因吸烟而缩短16年。当他得意地把这个结果告诉祖母时,祖母伤心地放声大哭起来。

祖父见状,便把贝索斯叫下车,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祖父的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9个字,却令贝索斯终生难忘。从那以后,他一直都按照祖父的教诲做人。

“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4岁的时候,她家从外地搬到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居住。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活泼好动的希拉里急于交上新朋友,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并非易事。每当她到外面去玩耍时,邻居的孩子们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负她,有时还将她推来推去或将她打倒在地。每当这时她都会哭着跑回家去,再也不出家门了。

希拉里的母亲静静地观察了几周后,终于有一天,当希拉里又一次哭着跑回家时,母亲站在门口挡住了她的去路。母亲大声对她说:“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希拉里只得又硬着头皮走出家门,这让那些欺负她的孩子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这个小丫头会这么快又回来。最后,希拉里终于以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希拉里都会鼓起勇气,大胆地迎接挑战。

“你可以失去你的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

原美国布朗大学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将他带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经常教导他说:“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这句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14岁的时候,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小记者。

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

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于是克朗凯特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有问他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有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克朗凯特,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克朗凯特始终牢记着弗雷德先生的训导,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三)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 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 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 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 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 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 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 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 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 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 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 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 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 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 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 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 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 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 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又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早春斗柄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 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 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 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 么样的 "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 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他凡鸟为群,是 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 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 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 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 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 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 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 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 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 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 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 传诵的诗篇.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12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30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3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8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 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四)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可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要想高成,不妨低就。海之所以能装那么多水,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位置最低!原来大海是以其最低成就其伟大的!

低调做人而成功的名人事例很多。三国时的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连关羽和张飞都看不惯他这样做,寄人篱下,隐忍发奋,最终成就大业。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子牙垂钓渭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做了那么大的慈善,自己却连司机也没有。


我喜欢的是居里夫人,你看过她是事迹你就知道了. 她是伟大的女性哦

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五)

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不要人家的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应该!”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糜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生前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由昆)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三条:一是要培养孩子的个性。他主张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二是支持孩子的求知欲。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三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还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现在他儿子在学校不仅学习成绩好,品行也优良。陈景润曾对由昆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

傅雷育子成才

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傅雷的大儿子傅聪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傅雷很早就发现在儿子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正如傅雷在对已、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很少看见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有靠在桌边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地练习弹琴,在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似乎有些“残酷”。傅雷后来也经常为自己早年的严格而向儿子忏悔,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傅聪后来远赴重洋,仍然潜心艺术,不为外界分心,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这与傅雷幼时对他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隋文帝依法惩子

秦孝王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倚仗父亲的权势,目无法纪,经常违反国家规定的制度,还放债取息,使得一般官吏和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官大气壮,又有一个皇帝父亲,因此谁也不敢得罪他。

杨俊在外胡作非为,他的妃子崔氏非常生气,恼怒之下把毒药放在瓜中,让杨俊吃。杨俊吃瓜中毒得了病,事情闹大了,引起轰动。隋文帝听说了此事,立即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撤消了他的一切官职,并责罚他只许待在京城自己的府中,不准跨出府门一步。

左武卫将军刘升替皇子杨俊求情说:“秦王除了利用官物营建宫室而外,没有其他的过错,我认为可以原谅他。“隋文帝说:“谁也不许触犯法律!皇子也不能例外。“左将军还想再为杨俊求情,但是看到隋文帝很生气的样子,便不敢再罗嗦,停止了求情。

大将军杨素出来打圆场说:“秦王所犯的过错,不应该受到这样严厉的处分。请陛下宽宏大量,原谅他一次吧!“隋文帝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更是一国之主!如果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办,是不是要另外为皇子们制定一个特别的法律?周公当年能不顾情面,杀掉发动叛乱的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我虽然远远不如周公,但我也不能做出违背法律的事情呀!

隋文王没有同意刘升和杨素的一再请求,依法惩处了儿子杨俊,为臣民做出了榜样。


孟母教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和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

标题:名人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有自知之明的名人例子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