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

三爷围观:℉更新时间:07-30 12:0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屈辱历史典型事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和屈辱历史典型事例的精彩内容哦。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一)

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侵华战争的刚刚开始,紧接着就出现了更多让中国人气愤的事情。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3000万东北人民过这亡国奴的生活,时间长达14年之久。“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上海。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还做出了种种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家,而且还有英,美,法,俄等国家的侵略,并且让我们签下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政府代表于8月29日在长江面上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还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看是对中国的侵略。

在签定了这些条约的后几年里帝国主义侵略者又对我们中国作出了几件骇人听闻的残案,我来说几个例子:“海兰泡残案”是1900年7月,正当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的京津地区之时,沙皇俄国乘机出动军机,侵入中国的东北地区,制造了这一起残案。帝国主义侵略把中国居民7000多人赶到海兰泡警察局,第二天又以送回国为名,把中国人分批赶到黑龙江边,许多老弱病残人被杀,沙俄军警用鞭抽,用刀砍,用枪击,甚至残无人道的把中国人的发辫绑在一起,连成一串,往江里推,残遭杀害的中国同胞有6、7千人之多,还有一个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南京大屠杀”这是震惊世界的残案,他是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侵占中国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后进行的,在这些时间中,日本灭绝人性的 烧杀抢掠“大竞赛”和“杀人竞赛”以此取乐。日本军大本营认为这是“耀扬国威”的“光荣”举动,日本在为期6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中,共杀害中国人民30万人,可想而知, 我们中国再当时的社会中被帝国主义侵略者踩在马蹄下,而不敢反抗。

不过几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帝国主义侵略抗争到底与1945年8月八年的抗争,中国人在抗争上面取得了很多的胜利。还发生了许多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1925年5月15日在上海的“五洲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五、六千人发动的“一二?九运动”,再抗战中的 战役中有1938年的台儿庄会战,1940年8月20日的百团大战,着就是中国人民的 精神和动力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强对抗战更加坚定,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壮举——长征。红军从1934年10月向湘江以西转移,历经一年有余,历经十多个省,共二万五千里,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的经历是很漫长也是很艰苦的,但是我国的人民不怕任何的挫折。把帝国主义侵略者从我国禁里驱赶出去,不管是什么时候中国的人民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的荣誉着想,今天的中国,经历过40多年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建设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人人吃不饱,人人穿不暖,热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忘记历史,是过去的人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二)

做事态度决定成就高度

过去的生活,不管如何辉煌或暗淡,都随着时光如流水般远去。但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整日哀叹过去的痛苦或者满足于曾经的辉煌,似乎生活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过去式。羁绊于过去之中,是很难洒脱地走向美好的明天的,不应让昨天的伤感,腐蚀今天的情绪,羁绊今天的步伐。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特殊班级,他们都是一些曾经失足的孩子,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家长、老师及学校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想放弃他们。一位叫菲拉的女教师主动要求接手了这个班。菲拉的第一节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而是在黑板上给大家出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有3个候选人: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大家都选择了C。但是菲拉公布答案:A是弗兰克林-罗斯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恶魔。大家都惊呆了。

“孩子们,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作为。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这一番话改变了这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其中就有今天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罗伯特·哈里森!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三)

宋庆龄一生热爱阅读。书,书,到处都是书,证明了宋庆龄对知识的渴求。无论你参观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的故居,还是孙中山死后宋庆龄在北京和上海的私人住宅,人们都会惊讶地看到这个事实。他们的藏书显示了他们的现代化和广泛的兴趣。

宋庆龄养鸽不仅因为他喜欢这些优雅的鸟,还因为他记得孙中山——他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和平。她喜欢鸽子,每天喂它们,看它们。

她听到鸽子的声音,它们一听到就飞了回来。她死后,这群鸽子留在了花园里,总共有100多只鸽子,它们经常在过道里吃东西,在天空中以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形态飞来飞去。

扩展资料:

宋庆龄喜爱音乐,尤其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在上海和北京的宋庆龄故居中,同一些新的爱国革命歌曲放在一起的有她父亲留下来的不少歌曲书。

其中有《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身圣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歌》(1907年印制、上有“C.J.Soong,Shanghai.”[宋查理,上海]的签名)、《合唱及独唱歌曲集》(福音传教士艾拉·桑基作)。宋庆龄对烹饪情有独钟,宋庆龄的妈妈(倪桂珍)把做美国饭的窍门和乐趣都传给了她。在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

宋庆龄有时系上围裙,照着国外朋友寄来的新食谱试制;在北京时她会问来访的外国朋友喜欢吃什么,然后是出人预料地是自己下厨去做些“家常菜”来款待它们。

在北京的故居书架上至今仍然放着《纽约时报》出版的百科全书式的食谱以及其他各种风味的食谱。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6239甚至有犹太食谱和在美国被称作“宾西法尼亚州荷兰菜”的食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庆龄


没有50字的,这个是最短的。

宋庆龄小时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门时,宋庆龄突然停下脚步。“怎么了,孩子?”爸爸奇怪地问。“我不能去了。我已经答应过小珍,今天上午教她叠花篮。”宋庆龄答道。小珍是宋庆龄的同学。“哦,是这样。”父亲松了口气。

“以后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吗?”“不行不行,我跟她约好的。”宋庆龄忙说。“不要紧,明天再向她解释一下,要不,道个歉也可以嘛。”爸爸继续劝说着。“不,你说过,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记了约会,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并没有忘记呀,我不能言而无信。”宋庆龄坚定地说。

宋庆龄送家里人出门后,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起来。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

宋庆龄信守诺言,宁可不去伯伯家看鸽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这是守信用的表现。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

“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著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四)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另外,历史中的三国、隋朝时期,以及现代都有与张衡同名的人物

丘吉尔,军事家、文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画家、社会活动家。亚里士多德 ,人物、科学家、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国最重要的自然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出自他之口,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军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外。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2

龚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3在那些为发展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名师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传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4唐朝书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5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词作】

苏幕遮(燎沉香)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兰陵王·柳 少年游(并刀如水)


东汉的张衡、北宋的沈括也是多才多艺的,在多方面都有造诣,只是一般人只记得其突出贡献。


蔡伦、毕升、孔子、华佗。爱因斯坦、阿基米德、奥斯特、诺贝尔、达尔文、爱迪生、


李白啊,能作诗能舞剑,能歌咏,他不是全才是什么?


贝多芬,梵高,肖邦。莎士比亚。

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五)

“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是卡耐基提出的,其实就是人要先有型,有思想,才能做明白事情。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发展,人们总结出该先做事,后做人,很多例子,比如这次四川地震,众名人纷纷捐款,可咱们这些平常百姓只能尽微薄之力,并且无人知晓,但是咱们的人性品德比那些名人差吗,不是,甚至要好,就是咱们事没先做明白,导致没有能力,这是时代,能力和金钱代表一切,善人未必就能有好报,但是那些名人呢,在捐完款之后又得到社会大众的好评,从而得到了人性和品德的进步,难道这不是先做事后做人的典型例子吗?还有很多,最近刚刚辞去微软总裁的比尔盖茨,我们不能否认,盖茨从前就比较关注公益,但他最后能把所有钱成立基金,人们不大理解,其实这就是先做事后做人的典型,他事已全部做完,没有什么可以再为之努力的了,金钱,权利都有人,但是他还要让别人记住他,不是记他是首富,是微软总裁,而是一个善人,一个流芳千古的人,所以他把做事赚来的钱都捐掉,这样就是做人的开始。类似的情况与事情很多,总之现今社会已不再适合先做人后做事这个道理存在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屈辱历史典型事例和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

标题:屈辱历史典型事例 中国受屈辱的历史的经典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