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和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的精彩内容哦。
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一)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曾连任美国总统。江斯顿是美国总统林肯继母的儿子,他来信向林肯借钱,林肯以此信回复了他。
亲爱的江斯顿:
你向我借80块钱。我觉得目前最好不要借给你。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你那浪费时间的恶习,改掉这种习惯对你来说很重要,而对你的儿女则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在没有养成闲散的习惯之前,尚可加以制止。我建议你去工作,去找个雇人的老板,为他“卖力地”工作。为了使你的劳动获得好的酬金,我现在可以答应你,从今天起,只要你工作挣到一块钱或是偿还了一块钱的债,我就再给你一块钱。
这样的话,如果你每月挣10块钱,你可以从我这里再得到10块钱,那么你一个月就可赚20块钱。我不是说让你到圣路易或加利福尼亚州的铅矿、金矿去,而是让你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最挣钱的工作——就在柯尔斯县境内。
如果你愿意这样做,很快就能还清债务。更重要的是你会养成不再欠债的好习惯。但如果我现在帮你还了债,明年你又会负债累累。照我说的做,保证你工作4、5个月后就能挣到那80元钱。你说,如果我借给你钱,你愿意把田产抵押给我,若是将来还不清钱,田地就归我所有——
胡说八道!假如你现在有田地都无法生存,将来没有了田地又怎么能存活呢?你一向对我 很好,我现在也不是对你无情无义,如果你肯采纳我的建议,你会发现,对你来说, 这比8个80块钱还值!
挚爱你的哥哥:亚·林肯
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二)
格林尼亚生于法国西北的瑟堡,父亲是一家造船厂的老板,整天忙于发财,对子女溺爱有余,管教不足。格林尼亚从小游手好闲,整天浪迹街头,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子哥。由于长相英俊,花钱出手大方,格林尼亚在情场上春风得意,总能讨得异性的欢心,把一个个漂亮的姑娘吸引到身边。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拥有金钱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一切,相貌堂堂也未必就能赢得尊重。在一次午宴上,格林尼亚走到出众的美女波多丽面前逗情。与以往每次都获得美人心相反的是,他不但没有赢得波多丽的欢心,反而遭到了一番奚落:“请你走远一点,我就讨厌像你这样的公子哥在眼前晃荡!”
一句充满蔑视的话,如同一把匕首捅在心头。他长期以来呈休眠状的羞耻心一下子惊醒过来。格林尼亚陡然意识到:家庭的富有并非个人的荣耀,要赢得真正的尊重,有赖于用努力去争取。排遣着无边的懊恼和悔恨,他甩掉一身自以为潇洒的轻浮,打起精神走上一条有追求的路。
这年格林尼亚21岁,为了摆脱家庭溺爱带来的松懈,他决定换一个生活的环境,遂留下一封书信表明心迹说:“请不要打听我的下落,相信通过刻苦学习,我一定会干出些成就来的。”
格林尼亚由瑟堡来到里昂,两年修完耽误的全部课程,取得里昂大学插班就读的资格。投入校园的生活,他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机会,引起了化学权威巴尔的注意。在名师的指点下,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很快就发明了格氏试剂,被学校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一消息轰动了法国,也让格林尼亚的父亲备觉欣慰。
又付出四年的辛劳,格林尼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12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波多丽得知这一喜讯,在病榻上提笔给他写了一封贺信:“我永远敬爱你!”就这么一句话,让格林尼亚激动万分。他永远感激这位美女当初对他近乎侮辱的训斥。
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三)
他的父亲只是一名贫穷的油漆工,仅仅靠着微薄的打工收入供他念完高中。这一年,他有幸被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录取,但是,他却因为缴纳不起大学昂贵的学费,而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于是,他决定利用假期,像父亲一样外出做油漆工,以期挣够学费。他到处揽活,终于让他接到了一栋大房子的油漆任务。尽管主人是个很挑剔的人,不过他给的价钱不低,不但能够缴清这一学期的学费,甚至连生活费也都有了着落。
这天,眼看着即将完工了。他将拆下来的橱门板,最后再刷一遍油漆。橱门板刷好后,再支起来晾干即可。但就在这时,门铃突然响了,他赶忙去开门,不想却被一把扫帚给绊倒了,绊倒了的扫帚又碰倒了一块橱门板,而这块橱门板又正好倒在了昨天刚刚粉刷好的一面雪白的墙壁上,墙上立即有了一道清晰可见的漆印。他立即动手把这条漆印用切刀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等一切被风吹干后,他左看右看,总觉得新补上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墙壁不一样。想到那个挑剔的主人,为了那即将得到的酬劳,他觉得应该将这面墙再重新粉刷一遍。
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四)
杰克·伦敦在他生命的晚年为自己修建了一所住宅。
耗费了好几年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克服了层出不穷的困难,大厦终于修好了。而就在落成的那天晚上,一个对他心怀嫉妒的人放了一把火。
惊惶、痛心、焦急的杰克·伦敦久久地望着在烈火中的大楼。
他喃喃地说:
“我宁愿是这被烧毁的房子的主人,而不愿做那个放火烧房的人!”
是的,常常可以遇到这种情况:宁愿是一个无辜的被损害者,而不愿做那带着私心损害人的人!
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 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五)
话说某甲做官远游,在家乡的妻子耐不住寂寞,与人有了私情。当某甲调动工作即将回乡的时候,奸夫眼见“好事”不再,乃郁郁不乐,奸妇却劝他“勿忧”,说:“吾已作药酒待之矣”(“药酒”即毒酒)。某甲归来,奸妇办了一桌酒菜,款待老公,并命甲之妾敬酒。其妾早已察觉主母的阴谋,她端起这杯毒酒,做了权衡:明说这是毒酒吧,良人必将驱逐主母;不说吧,则良人将丧了性命。面对两难之局,她用行动做了解答,“于是乎,佯僵而弃酒”(假装摔倒,顺便将酒泼掉)。某甲大怒,赏了她一顿鞭子。
这个故事是苏秦说给燕王听的。君臣之间不谈国家大事,竟谈风月,为何?原来,苏秦担心燕王怀疑他的忠信,借这个故事来陈明心迹。小妾“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苏秦就是这个地位尴尬的小妾。若依譬喻,故事里的“妾”是苏秦,“主父”指燕王,“主母”则是何人呢?这与战国形势有关,此处略作说明。
概乎大势而言,战国中后期是“两极世界”,一极在东,为齐国,一极在西,为秦国。另有楚、魏、赵、韩、燕五国,实力超乎其他诸侯,此即所谓“战国七雄”。凡以齐国为首联合五国抗击秦国的外交计划,称为“纵”;秦国率领他国去攻打齐国,其名为“横”。为前者而奔走的政治家,称“纵人”,为后者而计虑的,则是“横人”。苏秦正是“纵人”的代表。《史记》说他取得六位国君的信任(“六国大封相”),率众抵抗虎狼之秦,便是称赞他对“合纵”的贡献。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史记》所说有误,其实,苏秦仅担任过齐、赵、燕三国的宰相。但是,在这三国中,苏秦为之殚精竭虑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是燕国,齐与赵不过是苏秦的棋子。他与燕王商定,自己去齐国当“卧底”,以达到削弱齐国保存燕国的目的。正是在此期间,燕王流露了不信任苏秦的意思,怕他在齐国待久了,忘了燕国。苏秦一时激动,便讲了前面那个故事,并慨叹:谁说忠信之人无罪呢?看这忠信的小妾,就因忠信换来一顿鞭子。我因忠信而获罪,不正像这可怜的小妾吗!燕王听他一番话,感慨良久,自此坚定了对苏秦的信心。
燕国并非苏秦的祖国(他是洛阳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内),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国家。初出道时,他先后向周天子、赵王和秦王自荐,遗憾的是,周、赵、秦皆“不用其言”。最终,他放弃了为强力诸侯(秦与赵皆是强国)服务的志愿,转投实力最弱的燕国。这就好似一个有野心而又志气绝人的女子,若不能嫁与王子,那就选一个合适的男子,助他成为国王。西谚所谓Everything or nothing,或即苏秦的写照;换作中文,就含蓄多了,曰:士为知己者死。而且,燕王一贯信任苏秦(偶有狐疑,一语则消,如前述),委以大任。他遂立志,拼死也要保住燕国的名号不在地图上被人抹去。
然而,形势诡谲。历史上的苏秦被定位为“纵人”,本应指挥燕国跟随齐国去抗拒秦国,但是,他的初衷乃至遗愿,却是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哪怕由秦国带头也在所不惜。一般来说,人与人,国与国,在斗争哲学上都遵循同样的道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在秦国自荐不获受,遭到羞辱,从人性来说,杀个回马枪,对秦国还以颜色才是正解,为何他不用此计,反去祸害秦国的大敌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苏秦不以敌人(个人层面)为敌,反以敌人的敌人(国家层面)为敌,乃是公义战胜私情的抉择。
如此抉择,也有战略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当时,“七雄”中以燕国最弱。而燕国的切肤之害是齐国,时刻担心被齐国吞并。对燕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不如齐国大。因为,就算因为削弱乃至灭亡齐国,为秦国扩张铺平了道路,但是,到时秦国发动东征,或将威胁甚至灭亡燕国,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当务之急,须遏制齐国的吞并。这便是苏秦表面合纵抗秦、暗里连横灭齐之策的根本动机。
以上内容是关于为什么别人不借钱给你和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你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