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和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的精彩内容哦。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一)
1916年,郭沫若还在日本冈山一所高等专科学校读书。8月的一天,前往东京圣路加医院替朋友拿X光片的郭沫若第一次遇见那个叫佐藤富子的日本姑娘。那时,朋友刚刚去世,郭沫若还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
一周后,郭沫若收到从东京寄来的X光片,还有一封英文长信。信里,姑娘用基督教徒的博爱精神安慰郭沫若。在挥笔给她的回信中,郭沫若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情。她也喜欢上了郭沫若那些热烈奔放的情书。在此后的4个月时间里,他们连续通信40多次。他热烈地叫她安娜,她温柔地叫他哥哥。
1916年12月的一天,郭沫若再次出现在东京圣路医院里,那一次,他大胆地向安娜求婚并要求她辞掉医院的工作与自己住在一起。安娜没有立即答复郭沫若,却把那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谁料此事一出口,就遭到父亲及家人的强烈反对。
安娜最终选择了爱情,与家人决裂。正如她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说的那样:“我把父亲丢了,母亲丢了,国家也丢了……这是怎样悲惨的恋爱,怎样悲惨的缘分哟!”在郭沫若离开东京不久后,安娜就辞掉了医院的工作与他住到了一起。那一年,郭沫若24岁,安娜21岁。
在一间窄小的屋子里,他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那时,他们的生活开支只能靠郭沫若的留学官费来支付,每个月也就三十多块钱,其拮据程度可想而知。有了爱情的滋润,有了安娜的悉心照料,那一段时间,郭沫若诗情蓬勃,曾写下一首又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那些诗歌,后来都收入他的诗集中。
他们在日本过了4年贫穷却幸福的日子。1921年春,郭沫若回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那是他们相守4年以来第一次分别。1923年,安娜随郭沫若来到中国,却由于经济拮据,语言不通等种种原因,不到一年时间,她又匆匆返回日本。直到1928年,他们全家再次回到日本,在一起度过了较为安定的10年生活。
1937年夏天,“七七”抗战爆发。经过十几天的苦虑和秘密筹划,郭沫若决定回国。但这时全家离开日本已不可能,他只能只身出走。7月25日清晨,郭沫若早早起床,在安娜额上轻轻吻了一下,作为诀别之礼。几天之后,日本政府当局接到谍报,立即将安娜拘留,对她进行了十来天的毒打与拷问。半个月后,浑身伤痛的安娜回到家,一个人勇敢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安娜独自维持她和5个儿女的生计。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像一个小商人一样跑单帮,做生意,四处叫卖。她不间断地做着“下人”的活。又因为他们那段跨国婚姻,安娜曾不止一次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迫害,他们逼迫她让她的孩子们加入日本国籍,一次次的毒打威胁,安娜都不为所动。她坚信自己总有与爱人团聚的那一天。
然而那一天,却离她越来越遥远。两国的交战使他们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彼此都没消息。安娜不停地通过朋友打听,但最终却等到一个让她差点儿晕倒的消息:郭沫若结婚了。想来中国问个确切,可叹那时她连一张船票的钱也拿不出了。那时,她和孩子们的生活极度窘迫,穿破烂的衣服,天天食不果腹。那样的日子持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她终于等到了郭沫若的消息。却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福音,那次,郭沫若托朋友捎给安娜一封信并数百美元。信中,他向她介绍了自己在国内的情况,他已在国内成家并育有四个子女。
安娜与郭沫若的再度相见,已是分别11年后。几经周折,他们才于1948年在香港匆匆见了一面。却是物是人非,两两相对,除了伤感,竟至无言。这次见面后,安娜回到大连,与被中央安排在这里工作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两个人就很少联系。直到1978年春,郭沫若病危。安娜以85岁高龄去北京探望,但仅仅待了片刻就出来。六十几载沧桑岁月走过,曾经亲密无间的爱人已无话可谈。这是郭沫若和安娜最后一次见面。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1994年8月,安娜在上海病逝,享年101岁。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二)
与巴菲特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中国人赵丹阳愿意出211万美元,并于2009年6月24日“正式吃成”。2022年巴菲特某顿午餐也拍卖出去了,有人愿意出168万美元。
不过,当初巴菲特大学毕业的时候,和你我一样,可落魄了。话说19岁的高中毕业生巴菲特立志要到哈佛商学院深造,出乎意料,面试官拒绝了信心十足的巴菲特。太丢人了,他当时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跟父亲交代呢”。
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深受打击,作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巴菲特求职第一份工作时,也受到重重一击。
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首次给出A+的成绩就被这位得意门生摘得。为了毕业后能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不要薪水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结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当年犹太人被华尔街拒之门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将老师奉为神明的巴菲特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格雷厄姆不认为与他存在个人交情。一朋友说,这对巴菲特打击很大,对他而言是“一种耐受力的考验”。
还好,巴菲特有一个不算混得太糟的老爸,他来到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纪公司工作。
别以为巴菲特从此一飞冲天。巴菲特嘴巴很笨,要做股票推销员可是件苦差事。他只能怯生生地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开口,他开始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姑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喜欢的股票。要命的是,他还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亏了钱。
那些大客户们并不把他当回事。都是先从巴菲特那里得到股票推荐,再拿着这样的信息向更资深人士验证,并在其他经纪人那购买股票。
巴菲特开始憎恨像“开药方”一样的工作,他要寻找方法让自己对这个工作少点儿依靠。他一直都喜欢做生意,于是和一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加油站。
在这段职场不适应期,他还弥补了自己不善言辞的缺陷。
《巴菲特传》作者认为,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取得的最大进展并不在投资上,而是去听了戴尔•卡内基的公众演讲课。上完卡内基的演讲课以后,巴菲特来到在奥马哈大学,讲授“投资学原理”的课程。一学一用,巴菲特的“演讲技巧”进步神速。
毕业的3~4年间,巴菲特一直与本杰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来,还定期从奥马哈到纽约走访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传》中记述道:“像他一样执著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学生并不多见。”
巴菲特最终被聘用了,他激动万分,当即飞往纽约,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报到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这算得上他真正的职业起步,他学到了寻找“烟蒂”公司的投资哲学。
两年后,巴菲特已经感觉导师的池子太小了,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的公司已经无法给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到1956年春天,巴菲特不再为父亲或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打工挣钱了,而是为他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倾尽全力。
一个细节能证明巴菲特已学有所成:当时,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位投资者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人们常常关心的问题:“谁将继承你的衣钵?”格雷厄姆提到了沃伦•巴菲特。
这位叫霍默•道奇的投资者,到西部度假时途经奥马哈,他和巴菲特简短地谈了几句,就向巴菲特的公司注资12万美元。
从此,巴菲特第一份工作历程结束,事业真正起步。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三)
这一天的明媚阳光里,他像往常一样和妻子告别,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生命的诀别。
那天,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今朝去,明朝就赶回来。”
她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他穿上最喜欢的米灰色休闲西服、牛仔裤和运动型皮鞋,看着他在镜子前照了照,然后起身出门。
10月17日的上海,虽然入了秋,但仍然天气晴好,艳阳高照。
已年过八旬的他,是回上虞的老家,参加母校建校100周年的庆典。内心里,她本不想让他去,刚刚做完心脏手术的她,今天才出院回家。但阻拦的话,她还是没有说出口,一是知道他对母校的感情,二也是希望他出去散散心。
就在两个月前,他们刚刚又失去了一个儿子,是肝癌晚期。多年前,智障的小三就已先行而去,而这个儿子,是他们最喜欢最得意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四天四夜没合眼,愣愣地坐在家里沙发上,脸色木然,一点精神都没有,和以往的神采奕奕相比判若两人。
柔弱的她却语气坚定地对旁人说:“儿子走了,他撑不住了,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顶住,否则家就垮了。”然而,在儿子的骨灰安葬现场,她却心脏病突发,被送进了医院。没错,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无比坚强,可身体却更知晓自己的底线。
她静静地躺在医院洁白的世界里,ICU病房外,老泪纵横的他,不断地敲打着玻璃喃喃自语,所有目睹者无不悲痛欲绝。
她本是长江岸边江安城里小户人家的独养闺女,江安产橘,而她生得也像橘一样明艳动人,是江安女中最漂亮的校花。18岁时,他从上虞考来宜宾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与江安女中仅有一墙之隔。她爱演戏,他们常常在一起排演进步话剧。
年轻的他长得高大魁梧,喜欢抱打不平,看到有人欺侮女同学,不管对方身份,冲上去就打架,谁也劝不住。自古美女爱英雄,他这一身正义之气恰恰赢得了她的好感。
过20岁生日的时候,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在茶楼庆祝,也邀请了她。然而,上世纪40年代,这样的聚会在那座封闭的小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女中的教务主任闻风而来,要求她立即回校,理由是“女中学生不许谈恋爱”。倔强的她,却坚决不走。
第二天,女中就做出决定,将她开除。一个女学生被学校开除,在当时来说简直是破天荒,从此,她成了小城里出了名的坏女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戳脊梁骨。
而他的日子也不好过。警察局里一个垂涎她美色的官员,多次找茬儿扬言要把他抓起来。于是尚未毕业的他也因为爱情而辍学,从江安到重庆,投奔青年剧社,跟着大导演洪深学习导演艺术。
这场严峻的考验成就了一出现代版的“爱情私奔”,也让两个少男少女原本蒙胧的爱情更进了一步。1947年,他终于在上海正大光明地迎娶了她。1949年,她生下一女,一年后,又得一子。
至此,这段浪漫而坎坷的爱情终于回归幸福而凡俗的轨道,日子似乎可以永远这样平淡地走下去了。
然而,命运却再次对他露出狰狞的面孔。
1953年和1956年,他们相继生下的两个儿子,由于种种原因,都成了弱智。夫妻俩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们互相鼓励一路相携着走来。
一个大男人,用粗大的手学会了推头,推子“咔嚓咔嚓”响,他会一一亲自为孩子们理发。晚上,为孩子们洗脸洗澡,睡觉前为他们脱衣服、铺被子……他是一个心细如发的好父亲。当然,也是一个体贴的好丈夫,他知道当自己忙工作的时候,妻子操持家务有多难。
更严峻的苦难还在后面。
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电影成了大毒草,他本人也成了武斗的对象,甚至父母也不得善终:“我的父亲服安眠药自杀时,我正在厂里‘隔离’,赶回家看到的是父亲的尸体。我很快又被带进‘牛棚’,连父亲尸体火化都没能参加。后来母亲跳楼自杀,我把母亲的尸体抱上楼,我的两个傻孩子不明白怎么回事,还在笑……”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四)
文坛上辉煌得意的金庸,在情场上却曾是悲苦失意的。他曾无奈嗟叹:“即使‘流水有情’也毕竟东流去……”他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苦情?
为夏梦加盟长城影片公司
1957年,33岁的金庸加盟新组建的以大明星夏梦为当家花旦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名满香江的大才子,为什么要屈就当编剧呢?“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为了接近夏梦而去的。
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取了个艺名叫做“林欢”。为博得夏梦的欢心,他在工作上极其卖力。短短3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等电影剧本,不久又与人合作导演了多部影片。他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绩,得到了夏梦的称赞。
爱,可望而不可即
夏梦原名杨蒙,因容貌清丽,体态线条优美,艳光熠熠照人,17岁就进入长城影片公司当了演员。由于文化素质高,人聪颖灵慧,扮相又极俏丽,所以夏梦在银幕上极有光彩,是国语片十分罕见的全能演员,不愧为第一流明星。
正因如此,才使金庸对夏梦爱慕不已,倾心拜倒,但使金庸苦恼的是:他对夏梦的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夏梦早已名花有主。早在3年前夏梦21岁时,她就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林葆诚先生结婚了。
仅有的一次幽会
但金庸此时对夏梦已是极难“慧剑断情丝”了,但也不能显山露水地去表示什么。夏梦心里明白,但她不可能接受他的爱,就采取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对待他,这已经给了金庸极大的安慰。
金庸与夏梦最难忘的一幕也许是一个夜晚在咖啡店的幽会。在咖啡店幽幽的烛光和柔柔的音乐中,俩人四目相对,不时频频举杯,那种诗意的氛围及浪漫的情调,实在令人陶醉销魂。金庸再也抑制不住激情,趁着几分酒意,倾吐出了深藏多年的爱慕之情。夏梦听了极为感动,她含泪对金庸说她非常敬重他的人品、欣赏他的才华,只可惜他的“爱使”迟到了一步,只能感叹“恨不相逢未嫁时”了,并说以她的为人,是绝不愿去伤害夫君的,请求他能格外原谅她。最后她深情地说:“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
从此之后,金庸只好幽闭心曲,把夏梦当作苦心依恋的“梦中情人”。
小说中有她的倩影
1959年,金庸带着情感的失意和无奈离开了长城影片公司,去创办《明报》,并致力于写作他的武侠小说了。
就在金庸创办《明报》不久,夏梦曾有过一次长时间的国外旅游。他就在《明报》上系列报道夏梦的游踪行迹,而且还开辟了一个专栏——《夏梦游记》,一连十多天登载夏梦写的旅游散文和小说。
金庸对夏梦的“藕断丝连”还表现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他在那里深深寄托着对夏梦的爱。台湾已故女作家三毛说过:“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写出了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1976年,夏梦告别了26年的银幕生涯。她告别了香港,告别了热爱她的影迷们,移民去了加拿大。在梦中情人远去异国之际,金庸情心依依,破例把这一件本是很平常的事,一连几天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位置上,用了很大篇幅作了详细报道。不仅如此,金庸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向夏梦这个“真善美女人”祝福。《明报》专为一个女明星的移民国外而大做文章,实在是一件异常的事,不明白其中内幕的人会感到惊讶,只有知道内情的人,才能理解作为《明报》主编的金庸先生对夏梦的那份不同寻常的痴心爱恋。
佳人远别,金庸苦恋多年,终未修成正果,但毕竟给他留下了一个终身怀念的梦。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五)
徐志摩36岁那年遭遇空难,29岁的陆小曼从此素面天颜,蜗居寓所,很少抛头露面。此爱已成绝唱,另一个男人翁瑞午,却在此刻清清淡淡走近小曼。
翁瑞午是上海的富家公子,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鉴赏古董,兼做房地产生意。对比徐志摩,他和小曼相似更多:爱玩会玩,一掷千金,看戏捧角,随心所欲。与新婚的小曼相识后,两人交从甚密,甚至一起在上海影戏院唱演京剧《三堂会审》,分饰男女主角。徐志摩为了取悦娇妻,场上也穿了臃肿戏服演个“跑龙套的”,心里却想着“能去偏僻教堂听几折圣诞和歌”。
更让徐志摩难过的是,小曼竟然跟着翁瑞午吸上鸦片,说自己“身体不好,吸几口鸦片烟就精神抖擞”……因为志趣不同,俩人常常争吵。
1931年11月17日,矛盾激化,陆小曼顺手拿起烟枪向徐志摩扔去。徐志摩盛怒之下摔门而去,赶赴北京授课,却从万米高空坠落。
小曼的世界就此坍塌。有志摩时,她撒娇到蛮横,穿绸缎戴翡翠,又吃林徽因的醋,又和别的男人调笑。如今他去了,她悲悔无声,如置身茫茫雪山,寒彻心扉。她一贯爱美爱交际,从此却几乎不洗脸不化妆,亦不出门。
翁瑞午怜惜她的凋零。之前他是爱慕她的,但得不到。如今他也不想得到,只想她仍然欢笑。她闭门不出,他“每夕必至深夜始回”,说些趣事给她解闷。她爱画画,他便袖赠名画。她曾抽烟麻醉自己,被关进禁毒班房。他四处奔走,送金求人,次日一早就去牢里接她。她穷无所归,他几乎变卖所有的古董书画,换来佳人的胭脂水墨……
岁月逝去,小曼渐散光华,瑞午始终守在身旁。友人前去造访,见他站在她榻前,频频问茶问水,无限殷勤。
寡居六年后某日,两人谈到深夜,小曼催瑞午回家,他说:汽车略有损坏,让我在二楼烟榻权睡一宵吧。小曼自上三楼,任他独宿。自此,俩人开始同居,互相照顾。
小曼曾说:“我与翁最初绝无苟且瓜葛,后来志摩堕机死,我伤心至极,身体太坏。尽管确有许多追求者,也有许多人劝我改嫁,我都不愿,就因我始终深爱志摩。但是由于旧病更甚,翁医治更频,他又作为老友劝慰,在我家长住不归,年长日久,遂委身矣。但我向他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我们不正式结婚。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志摩走后,很多朋友劝小曼和翁瑞午断交,胡适说:“只要你与他断交,以后你的生活由我负全责。”小曼却委婉拒绝,宁可胡适一怒之下与她绝交。
两人同居多年,全靠瑞午积蓄。当瑞午生了肺病,资产殆尽,胡适又来信相劝,希望小曼速来南京开始新生活。小曼却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始终照顾我无微不至,廿多年了,何能不仁不义把他逐走?”
翁瑞午仍待留陆家,甚至带来了他和女学生的私生女。外界流言蜚语,小曼充耳不闻。瑞午缠绵病榻时,亦请小曼好友来家,恳请他们照顾小曼,他方能心安入土。小曼在门外闻听,潸然泪落。
瑞午死后,小曼生活在“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中,专心画画。幸好,她的画作寄售“朵云斋”很受欢迎,她逐渐回归社会,经济独立。她自愿抚养翁妻不肯接纳的那个私生女,在自传上,也只轻描淡写地提一句:“(如今)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经济困难。”
小曼与瑞午,都是心底宽厚、至情至性之人。
1965年4月3日,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孤独离世,终年62岁。她惟一的遗愿是能和徐志摩合葬。瑞午不会妒嫉吧,他对她的爱,就在小曼那间始终悬挂着徐志摩照片的房间里,自由地散发着。
手边的书,有张小曼与瑞午的老年合照。小曼安然微笑,黑色旗袍,惟领口绣花。瑞午戴黑色圆框眼镜,下巴微昂,仍有纨绔之气,白色衬衫敞开领口。即使不认识他们,也能看出他们眉眼间的默契。没有初恋那种响彻云霄的呐喊,也没有家居生活浸淫出的平淡倦怠,他们没有名分,得不到祝福,却相濡以沫,相伴到老。
以上内容是关于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和你曾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完整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